我曾經住在雅加達的Housing UBM單人房宿舍,一間只有狹窄床鋪、小桌子和狹小衣櫥的房間。當我第一次進入房間時,我以為這就是我未來一年的生活。床鋪的位置只能放在一個地方,小桌子也是如此。我覺得,這個房間除了床上的床單以外,其他東西都沒有任何可以改變的地方。 最後,我發現了roomGPT,這個能夠將相同格局的房間用不同風格來預設裝潢的網站。 「roomGPT」是一個利用人工智慧來幫助使用者設計房間的網站[1]。使用者只需要上傳自己房間的照片,網站就會利用名為ControlNet的機器學習模型產生不同風格的房間[2]。使用者可以在網站上免費每天進行三次重新設計[3]。這個網站的使用者評價非常高,有人表示不再需要請專業室內設計師[3]。 我拍了一張照片,上傳到roomGPT,然後網站就開始運作了。或許,我從未想過,一個狹小的單人房宿舍,也可以有不同的風格和氛圍。怎麼進行設計可以參考電腦王阿達的網站[4]或逍遙的窩[5]。 裝飾後的房間像這樣: 專家風格、現代風格、熱帶風格,你看哪個風格適合我的房間? 就在這時,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佳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的房間不再是一個單調的地方,而是一個能夠展現個人風格和獨特性的地方。roomGPT不僅讓我看到了房間的不同面貌,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事物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只需要用心去發掘。
Tag: 我
我聽釋見護的《溫拿人生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問任何一個人「要成為人生中的成功者需要具備哪三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個人心裡有數。見護法師認為人生中的溫拿、人生中的成功者是那些把每天過得很充實的人、每一天都不虛度的人。人生好比洋蔥,每過一天少一天、每剝一瓣少一瓣。人生何時候開始?工作之後才開始?結婚生子才開始?退休才開始?有限的人生中,一週工作五天,休息兩天,而你認為工作不是你人生,休息那兩天才是你的人生,那我們是否就應該想想自己的人生是否只像洋蔥被剝去一樣,不斷減少。人生一直在進行著。我們所在的時代,擁有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自由言論、自由知識、自由地域、自由交流。以前,要獲取知識,要看書,只能到圖書館;以前,只有一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路上可能有十個死在路上。各方面地進步使人類的自由度大大地提昇。這是一個學習的黃金時代,你甚至不必考上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買機票到美國,網路上就有海量的名校課程免費等你取用。僅管如此,這卻不能保證不教出黑心商人、知識罪犯,那些讓台灣痛心疾首的黑心食品,正是來自擁有化學知識的人。 時代高度的自由能讓我們人生不虛度,而我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對人類社會有貢獻,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如何要求每個人都對人類社會有貢獻呢?選擇那個能讓你「感動」的道路,那就是你能夠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方向,它可能存在學校裡、電影裡、小說裡,只要是那個你願意把它和別人分享的「感動」就值得追求。魏應充大概不會和自己的家人、子女分享他的黑心油,這應該不是他的「感動」。尚未找到「感動」前,也別著急。樣樣學習,什麼是興趣不是一定的,不要急著排除任何一個可能性。見護法師在大學的時候,對物理學也不感興趣,就算授課的老師是諾貝爾獎得主也無法激發熱情,反到是學習佛法之後,對於量子力學感興趣。是不是興趣有時候可能只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心念而已。若真找不到長期的目標,設立短期目標也可以,就是不能讓人生空過。學語文、學技能、旅行、看書、打工…等,讓自己每天都是充實的。 社會上,有許多令人「感動」的人,如:賈伯斯的產品、陳樹菊的回饋、TOMS : One for One…等。台灣也有許多令人「感動」的產品、團體、理想:IC、螺絲釘、髮夾、安全氣囊、鳳梨酥CD、麵包、點心、素食、影音科技、工業電腦、慈善團體、宗教自由。人生最感動的事就是這個世界因為「某些人」變得更美好。 讓自己成為「某些人」有三件事要知道:結善緣、堅持、覺性。 我們得之於社會的東西太多,知恩、感恩、報恩,而使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不是害人的事就是結善緣,就是令人「感動」。開一間賣黑心油的公司,那是對社會有害的事;開一間買一雙鞋送一雙鞋給沒有鞋子的人,那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事。馬拉拉冒著生命危險,去推動讓女孩子可以念書的活動,那就是對社會有利的事;不讓女孩子讀書,而使社會群眾也對於讓支持女孩子讀書而感到害怕的恐怖份子,那就是對社會有害的事。對社會有利的事,令人「感動」。 在令人「感動」的事上,努力不懈、不輕言放棄,那就是堅持。全球頂尖大學的課程,就像掛在脖子前的大餅,只要在電腦前面點幾個按鍵,就可以學習,你吃了嗎?「主動」學習是讓美國不怎麼樣的高中課程,卻產生得了一流大學的關鍵。那些在一流大學的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就去圖書館、社區大學上課。學習的發生必然經過某些過程:首先,你要可以聽老師上課,把這個對人生有幫助的課程、關鍵的核心弄懂。弄懂之後,這確保自己能夠在資訊泛濫的時代判斷知識的真偽。接著,把這個內容內化,使它融會貫通,讓不同課程、學科間能夠找到共同點,成為思惟的一部份;死記死背應付考試就沒有達到內化的功夫。最後,實際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這三個階段可以用佛教的術語:聞、思、修來概括。聞慧讓了解現實,是學習的起點;思慧:融會貫通,是學習的內化;修慧:轉變命運,是學習的實踐。 我們怎麼確保自己在「感動」的事上努力,一定會成就?那就要有覺性。天生笨質的學生,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成功?聰明的學生也會懷疑自己行不行?不論天生笨質的學生或聰明的學生所共有的就是能夠知道、能夠思考、能夠反省改正、能夠學習的心,這個是使我們能夠在「感動」的事上努力,並讓人生充實的信心。一個小嬰兒都能夠感覺到肚子餓,也能夠學習各種語言,問題在於有有沒有善用這個能力。把自己的學習專精在某個方面,專一、堅持,不管選擇哪一個道路,都能夠成功。 溫拿的人生是充實,不會虛度;溫拿人生要掌握的三件事是結善緣、堅持和覺性。這三件事和六波羅密有以下關係:結善緣:布施結善緣、持戒不結惡緣;堅持:忍辱不被外境消磨信心、精進持續努力、禪定學習專注;覺性:智慧通達因果、空性、中道實相。 魯蛇看到的是危機,溫拿看到的是轉機;魯蛇找到藉口,溫拿採取行動;魯蛇推卸責任,溫拿負起責任。溫拿人生讓世界因為溫拿,因為充實過每一天的我而變得更美好。
我聽陳俊光講「四大狀語」
狀語是句中不能當主語的成分。在英文中,有人叫它adverbials,也有人叫它adjunct,兩個詞有一點點兒差異,簡稱AP(不是AP Chinese!),但我們不是研究者,所以不必細究。依照陳俊光上課的介紹,有四大狀語,依序為情景狀語(circumstantial djunct)、情態狀語(modal adjunct)、方式狀語(manner adjunct)以及連接狀語(conjunctive adjunct)。情景狀語,也稱情境狀語,在句子中,體現過程所處的環境。例如: 一、他在家。(動詞/介詞的「在」)二、他在吃飯。(時貌的「在」)三、他在家吃飯。(同音刪略) 「在家」就變成情景狀語了。 情態狀語,是說話者的態度、判斷、情感,屬於修飾句子的狀語,簡稱「句狀」,可以移到句子外面進行修飾。例如: 一、他肯定會來。二、肯定他會來。 「肯定」為說話者對他的判斷。 方式狀語,中國大陸稱情狀狀語,是屬於修飾動詞的狀語,簡稱「動狀」,不可移到句子外,它會使不完整的句子完整。 *一、他敲著門。二、他敲著門唱歌。*三、火車向前行。四、火車緩緩地向前行。 連接狀語出現在句子中對篇章的組織有意義的地方,作為句子和句子的連接,也是「句狀」。例如: 一、期盼好久,昨天他終於打電話給我了。二、找房子找了好久,今天總算有了著落。 「昨天」和「今天」都是連接狀語。 以上四大狀語來自陳俊光老師綜合前人研究著作所成。
我的3G行動上網人生
手機上的3G服務,我已經啟動好幾天了,但是今天才算是真正開始使用。怎麼說呢?請待我娓娓道來。我使用的服務是預付一個月799泰銖(含稅之後是849泰銖),30天3G吃到飽的方案。我在台灣沒有用過3G行動上網服務,所以我也無法體會使用3G網路合理的速度為何?加上這幾天,我的房東王律房到寮國玩去了!所以我也沒有人可以諮詢。所以,一開始3G上網的幾天,我相當怨嘆這個無法使用實體線路的龜速網路,龜速就算了,遇到尖鋒時刻,能不能連上又是另一個問題。這樣斷斷續續的龜速網路,我連收個信都有困難,更甭提上youtube看文茜的世界週報了!這樣子的生活過了幾天,而且還是在一邊生病中渡過。 直到今天早上,我的貴人回來了!(其實,他昨天晚上就回來了!只是我早早就睡死了!)他借給我一個能夠使用3G上網的手機,我將這個手機發揮到極致,我將我的SIM卡放進去後,透過3G訊號再分享出WiFi的訊號,讓我那不能使用SIM卡、3G的平板電腦也可以使用WiFi訊號。 依照目前的網路配置,我原先能夠上網的設備是筆記型電腦(Ubuntu,使用實體網路線)和平板電腦(安卓,使用WiFi);轉換成,透過王律成借我的手機(安卓,使用3G上網,並分享出WiFi)和平板電腦(安卓,使用來自3G分享的WiFi)。這樣的轉變,深深影響著我的工作,畢竟我還是習慣使用筆記型電腦工作。不過,交換學生的日子應該擁有比過去多一點點放假的權利,所以我也要慢慢將「辦公模式」轉為「邊渡假邊學習模式」,輕輕鬆鬆地進入「行動上網」的時代。 我在公車上思考,我是否已經成為那個長江後浪推前浪,死在沙灘上的前浪?我總以為「行動上網」並不是適合我的生活。在台灣,我上網的時間就是在桌上型或筆記型電腦前面,使用平板電腦是微乎極微,甚至沒有上網也沒關係的。(我用我的平板電腦看電子書的時間,應該是多於上網。)你會發現,我花很多時間在有網路的桌電或筆電,因為這對我而言是最具生產力的組合。有著網路的安全感,你可以在天外飛來一筆的困惑或新點子時,馬上google一下;在文茜的世界週報播出後,或硬是被推出的新聞中,在第一時間掌握也是另一種安全感,前提是我有一些固定且可信賴的來源,而且這就是要必須坐在電腦前面慢慢吸收;還有一種要讓大家找得到的安全感,透過在臉書發訊息就是一種讓人知道你存在的安全感,但我不僅僅於此,有時候在收到別人的訊息、信件後,在最快時間回應就會有一種安全感,除了這個時效性外,準確性也很重要,所以標點符號也不可少,因為這是為了正確也表達語氣和情感(當然比起面對面聊天或講電話,這還是無法完全精準的表達語氣和情感);我還訂閱了世界各國電台的播客(Podcast),只要打開程式,一有更新的源頭,檔案就一直推到你的電腦裡,不需要很大的頻寬,但起碼是一般付費有線網路最低的頻寬。我簡單地結論一下,網路和電腦的組合對我的重要性:一、在習慣的工作環境(電腦)下可以解決問題(網路);二、可以在習慣的環境(電腦)下看到最新的消息(網路);三、使用習慣的輸入方法(電腦)散佈、回應及等候來自眾親友的訊息(網路);四、使用習慣的環境(電腦)接受世界各地的電台音訊(網路)。這似乎是長久以來的「習慣」,也似乎是我這前浪註定要死在沙灘上的致命傷。因為有這樣的習慣,「行動網路」是無法滿足我這樣的習慣,所以我也一直沒有進入行動網路一群。 不過,種種條件不具足的情況下,我似乎也要強迫自己將工作模式轉為休閒模式。從今天起,就開始享受「行動上網」的新生活。行動上網有一些特色,它具有隨時隨地解決問題的功能(但是怎麼樣讓手機或平板電腦知道你的問題還是不有賴於輸入方法,語音搜尋當然也是一個選項);它也具有取得最新消息的功能(但是在頻寬不足的時候,斷斷續續地看視訊,倒不如不看);它也具有和親友聯絡的功能(聯絡的方式有兩種,文字和影音,前者靠輸入方法,後者就靠頻寬);它也可以接受許多音訊(在泰國公車上聽到台灣電台廣播,我想這是行動上網唯一能夠讓我想要改進「舊習慣」的地方)。 很多人會覺得我很奇怪。習慣行動上網的人會認為我是老古板,不會與時俱進;對網路沒有什麼依賴性的人又覺得我是網路成癮。但我認為「電腦加網路」是一個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它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我上《正義:關於平權運動的爭議》心得
有時候,你會聽到在台灣的非原住民族群,抱怨原住民在入學的時候,有加分或保障名額。因此可能有獲取入學資格的原住民更好的成績,卻無法進入學校的非原住民感到不公平。美國白人和非洲裔、墨西哥裔美人等少數民族也有類似的情況。 關於這些政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論述: 一、彌補論(corrective):因為這彌補機會教育的不平等。 二、補償論(compensatory):這是為了過去不正義的歷史補償。(當然,你可以會爭論,自己和過去歷史無關,為啥我要為過去負起責任?) 三、多樣性(diversity):(A)為了讓學生體驗不同文化的教育;(B)為了廣泛的社會而服務。 入學資格應該被視為「道德應得」或「合理期待」?而關於「分配的正義」,和收入無關,和「機會」有關。 現代的政治哲學和早期亞里斯多德時候的政治哲學,關於正義,有個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能將道德擺在一旁? 亞里斯多德認為「正義」指的就是人們應得的東西,根據其美德,找到其合適的社會角色。同樣的人就要有同樣的分配。那麼,怎樣是同樣的人?這取決於怎樣是同樣的分配、分配什麼東西?例如:分配長笛,應該分配給誰?亞里斯多德認為,要分給吹最好的人。理由不是要他吹出美妙的音樂,而是因為長笛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被完美的演奏。這是「目的論」(telos,teleological reasoinging, “the goal, the end”)地推論。這是認識大自然的方式。 威尼小熊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去認知蜂蜜是為他而存在的。
我上《正義:小心你的動機》心得
康德反對功利主義, 康德認為每個人都有絕對性的任務,必須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作為一個理性的個體。因為作為個體,都有一定的尊嚴,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個人之所以受尊重不是因為我們能夠支配自己,而是我們都是理性的存在。邊沁認為主宰我們的來源是痛苦和快樂,但康德認為理性的個體,人類,是自主的、理性的,這也是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 康德對「自由」的說法令人深思。我們追求享樂而逃避痛苦,這並不是真自由,這是我們被慾望和衝動所奴隸的結果。而「自由」而精準地講,是叫「自主」。能夠自主地作任何事,而不是受制於慾望或偏好,才是真正的自由。 行動的動機決定了你的道德價值。康德用一個商店老闆的例子說明:老闆可以在找錢的時候,決定少找錢或找正確的錢。當一個老闆決定找正確的錢的時候,你去詢問其動機。如果他說因為如果這個不好的名聲傳出去了,可能大家都不來光顧我的店了。就康德而言,這個老闆找正確的錢,並沒有道德價值。因為他並非出於責任地找出正確的數目,而是為了更長遠的私利。 為了了解康德關於透過理性所建立的道德標準,我們可以透過幾組二元對立的項目來理解道德和非道德之間的差異: 一、關於道德、關於動機:基於責任(duty)ft基於偏好(incline) 二、關於自由、關於意志:自主、自律(autonomy)ft他律(heteromy) 三、形上學:定言令式(kategorischer imperativ)ft假言令式(hypothetischer imperativ) 定言令式和假言令式非常讓人混淆。「令式」指的是理性命令的方程式。行為如果出自於理性的,無任何目的,就是「定言令式」;但若行為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則是「假言定式」。定言令式指的是無條件的絕對命令,而假言令式則是帶有條件的命令。其中,定言令式出自於理性、責任,不是出自於偏好或他律。
我上《正義:僱傭槍手》心得
如何限制政府的權力?在《正義:這是我的土地》裡,關於財產權、關於徵稅的課程裡,我們知道,這必須是在合法、不專制的政府透過程序來徵稅。那麼生命權或徵兵又是怎麼樣的呢? 為了進入社會,我們必須承擔責任。現在政府需要人去打仗,你會冒著生命危險,這悠關你的生命權。政府有權徵兵嗎?根據洛克的說法:一個中士可以叫一個小兵上場去打仗,甚至可以殺了一個不服從命令的兵。但這都是在中士不專制的前提下,所以不專制是很重要的一個前提。 美國內戰時期,關於政府招募兵,美國有以下思考策略: 一、增加工資和福利,以吸引人參軍 二、強制徵兵(透過抽籤) 三、外包,透過傭兵去打仗 後來美國採用了(一)和(二)混合的方式,也就是先以抽籤,強制徵兵,如果你不想當兵,你可以僱人為你去打戰。 這引發了一些質疑: 一、這可隱含了「強迫」的因素,因為市場產生不公平的兵役分配,使有錢的人不在乎花錢僱傭一個沒有錢的人去當兵。 二、打仗是關乎愛國精神、公民義務,不該由市場機制分配,哪怕是外包傭兵。 這些質疑讓我們再思考,究竟是什麼樣不平等的因素或環境權,使人出賣自己的生命權?為國家打仗的公民義務其來有自?從哪裡來? 我們再來看看男人的精子和女人的卵子。精子和卵子是否能夠買賣 捐卵者,加條件, 5萬美金 一個加州的精子銀行,它的精子不凡 cryobank 金髮、酒窩、褐眼 精卵可以買賣嗎?一個案例引人思考。一個女性和一個不孕的夫婦簽下合約,願意用自己的卵子和不孕夫婦的老公的精子受孕,在生下小孩子之後,將小孩子給予這對夫婦,然後得到酬勞。結果這位在女性生下小孩之後反悔了,告上法院。如果你是法官,你會如何裁決?你認為這個合約是否有義務屢行? 法院最後判決,這個女性不需要屢行合約,而且可以保有小孩。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雖然這個合約是在兩造同意的情況下簽署的,但仍有瑕疵。因為這女性沒有意識到,在懷孕的過程中,她會如何對這個生命體產生愛戀。這是「不知情」的同意(tained consent)。 二、從女性剝奪小孩子的行為是沒有人性的。 我們總是認為「同意」在權利的妥協過程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洛克的「同意」中,有兩個情況下,「同意」是不成立的。在受壓迫的情況下和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意」都是不成立的。
我上《正義:這是我的土地》心得
洛克的天賦人權是耳熟能詳的論述,但這是國中或高中時,讀西方歷史背下來的句子。一般人大概很少有機會去詳實地認識它。我把哈佛大學的開放課程《正義:這是屬於我的土地》的心得筆記分享如下,這一集是關於洛克的自然權利和同意說: 在還沒有政府之前,人們都處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自然而然地就擁有財產權、生命權、自由權,這是上帝(God,或譯作「上天」以避免落入爭論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所賦予的權利,任何人都無法讓渡或放棄這些權利。其中,財產權是洛克最有創意的發想,任何自然物只要經過人類的加工,投入自己的勞力,就能使之成為私有財產。長在樹上的果子,只要摘下來了,就是屬於自己的財產;獵動物、打魚,一以視之。那麼,經過人力勞動後,使「土地」有了馬鈴薯或者讓土地更肥沃,是不是土地就屬於個人呢?洛克有個但書,這必須是在土地有「足夠多、足夠好」,並能滿足所有人的條件下,才成立。 在自然狀態下,有套「自然法」。自然狀態下,沒有法官、沒有警察,每個人都是執法者。如果有人偷了你的財產,你可能會去殺害他、懲罰他,就像你去殺了一頭獅子或小蟲一樣。於此,你擁有財產權、生命權、自由權,但你卻不是安心地享有這些權利的。於是,你「同意」進入社會,讓多數人建立政府。即便多數人,也無法侵犯少數人的權利,這樣就符合洛克所說的「合法政府」。合法政府必須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權、財產權、自由權,然而何謂「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權、財產權、自由權」卻是也由政府規定。顯然政府是萬能、專制的。洛克對此又有但書了,政府無法對特定人進行執法,換句話說不能只對比爾蓋茲徵稅。所有動作如徵稅或徵兵都必須透過明文規定或正當程序。 從「天賦人權」出發,洛克和「自由主義」站在一起」。然而,除了「擁有」權利外,權利不可剝奪,也不能「放棄」;此外,來多數人而到底有多大的權力來決定少數人的權利?若經過程序如投票或立法,是否意謂著絕對的權力?所有侵犯的動作,透過「程序」後,就不再稱為侵犯了?
我愛中華民國
如果你要三秒鐘反射出一個愛國詩人,你會想到的是誰?同樣的問題問Google,最多、排行最前面的是屈原。但我想到的是辛棄疾,可能是受高中國文課本的遺毒。那麼,要你反射一個愛國音樂人,你會想到的是誰呢?我想大概就是劉家昌莫屬了。 最近,我和劉家昌有兩次懈逅的機會。一次是我在製作「介紹台灣的看板」,我想作一些梅花當點綴,於是上網搜尋「梅花」,找到劉家昌作詞作曲,鄧麗君演唱的愛國歌曲梅花;第二次是在看台灣政論節目時,劉家昌站出來說,這一次在台灣選總統的候選人,都不敢說他要競選的是「中華民國總統」,連國民黨的馬英九都成立「『台灣』加油站」,而不是「『中華民國』加油站」,他還說如果都沒有人的口號是「中華民國」的話,他就要親自下海競選中華民國總統了!誰人敢說,他比劉家昌更愛國?更愛中華民國? 如果從講話的內容和對於提及中華民國的次數來衡量愛不愛國的話,愛不愛國可以是比較級的,劉家昌最愛國,國民黨或馬英九較愛國,民進黨較不愛國。下面是幾波馬英九的競選廣告: 國旗歌: 愛國旗篇: 再附上鄧麗君演唱的「梅花」。 梅花:
《五百字說華語》課文,第一課:您早
李太太:王先生,您早。 Lǐtàitai Wángxiānshēng nínzǎo คุรนายหลี่:อรุณสวัสดิ์คะ คุณหวาง 王先生:早,李太太,您早。 Wángxiānshēng zǎo Lǐtàitai nínzǎo คุณหวาง:อรุณสวัสดิ์ครับ คุณนายหล 李太太:您好嗎? Lǐtàitai nínhǎoma คุณนายหลี่:คุณสบายดีหรือคะ 王先生:我很好,謝謝您。 Wángxiānshēng wǒhěnhǎo xièxienín คุณหวาง:ผมสบายดี ขอบคุณครับ 李太太:王太太好嗎? Lǐtàitai Wángtàitai hǎoma คุณนายหลี่:คุณนายหวางสบายดีหรือคะ 王先生:她很好,謝謝。 Wángxiānshēng tā hěnhǎo xièxie คุณหวาง:เธอสบายดีครับ ขอบคุ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