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意思

為什麼語言學習不能忽視詞彙教學?四大理由告訴你真相!

在近年語言教育領域中,「以意義為基礎的教學法」(meaning-based learning) 成為主流。這種教學方式強調溝通與實際語言使用,學習者的目標是學會如何使用語言進行表達,而非死背語法規則或詞彙定義。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多半將語言形式(如詞彙、語法)當作輔助材料,只在必要時進行補充說明。 這樣的教學方式,確實有助於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提升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語言能力。然而,這也帶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學習者是否有足夠的機會深入認識與掌握語言中最基礎的元素——詞彙? 許多語言學習研究者指出,在強調語意與溝通的同時,詞彙教學往往被邊緣化。然而,詞彙不只是語言的「表面裝飾」,而是傳遞意義、進行理解與表達的核心工具。若無足夠的詞彙量,即使學習者具備基本的語法結構知識,也難以有效表達完整的想法。 語言學習者為何需要明確的詞彙教學?四大關鍵理由 語言學者 Laufer (2005) 提出了四個有力的觀點,說明為何在語言學習中,詞彙教學不可或缺: 為什麼教師仍常忽略詞彙教學? 儘管有這麼多證據支持詞彙教學的重要性,實際的語言教學現場卻顯示出落差。Folse (2010) 指出,許多語言教師並未給予詞彙教學足夠的重視。有些教師認為閱讀活動本身就能自然帶來詞彙學習,因此不需額外設計詞彙教學。然而,這樣的觀點忽略了詞彙習得的複雜性與需要策略性重

對治「慳貪」的煩惱:「布施」波羅蜜

「波羅蜜」是翻譯自梵語的詞,意思是「到彼岸」。有「彼岸」,那肯定也有「此岸」,此岸是哪裡?我們又要通往哪個的「彼岸」呢?此岸即我們所在的地方,這個地方充滿煩惱、是生死流轉的;彼岸則是我們可以作為目標、嚮往的地方,那裡沒有煩惱、憂愁,是一個清淨的地方。心中沒有煩惱,就是清淨;要化除心中的煩惱,就可以使用六波羅蜜。眾煩惱中,「慳貪」最容易被我們察覺。我們會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等。因為我們不願意和其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資源,所以我們的心就會煩惱。為了讓心不因為慳貪而煩惱,我們可以用「布施」到彼岸去。 曾經一人向世尊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世尊回答說:「因為你從來都不佈施!」那人又接著回答說:「但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我要怎麼佈施呢?」世尊於是向這個人開示了即使沒有有形的財富,也可以給人的七種佈施!這七種佈施分別為:和顏施、言施、心施、眼施、身施、座施、察施。 和顏施指的是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言施則是向人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心施則是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眼施則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身施則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座施即讓座給需要的人;察施更高一層,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這七種佈施是即便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都能夠做到。 當我們不再是一無所有的窮人,而是擁有有形的財富時,例如:田宅、金錢、寶物等外財,我們也可以進行外財施。以前有一個巫師,巫師臨終前分別給三個兒子一件寶物。給大兒子的是一面鏡子,鏡子可以讓他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事情;給二兒子的是一張飛毯,它能載人隨心所欲的到任何想要去的地方;給小兒子的是一顆蘋果,它能治好任何的疾病。有一天,當大兒子在鏡子的前面,看世界上各地發生的事情時,他發現王宮裡的公主生病了,而且醫生都束手無策。於是國王滿臉憂愁的宣佈:「只要有人能治好公主的病,就把公主許配給他。」大兒子知道了這件事,立刻把兩位弟弟找來,三人商量決定要到王宮去解救生病的公主。於是他們三人就坐上老二的魔毯,立刻就飛到了皇宮晉見國王和公主。說明來意後,小弟弟拿出蘋果送給公主吃,結果公主的病很快就痊癒了。 國王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他要把公主許配給醫好公主的人。但是他開始煩惱了,國王想,如果沒有大兒子的寶鏡,他們不知道公主病了;如果沒有二兒子的飛毯,他們沒辦法及時趕來醫治公主;如果沒有三兒子的蘋果,公主的病也沒辦法醫好。所以,他不知道要把公主嫁給三兄弟中的那一位。有智慧的公主就告訴國王說:「當然是嫁給小弟囉。大哥的鏡子和二哥的飛毯都還在,小弟的蘋果在吃了之後就已經消失了。」大哥、二哥佈施時間、體力去給治病當然功不唐捐,而小弟進一步將有形的財物佈施出去的情操最得公主的心。 不論是哪一種佈施都需要練習,習慣成自然,布施就會成為一個自動化的行為了。 葉丙成教授近日撰文講了一個難過的女孩的故事。這個難過的女孩原先很喜歡到學校去上課,因為學校的老師使用的不是傳統的單向講述,而是讓學生以小組協同學習的方式,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互教,小女孩相當享受這樣子的教學,而且學得比以前有成就。然而,新學期開始之後,老師又調整回原先傳統的授課方法,因為老師遭到家長的投訴。投訴家長的主要理由是自己的小孩數學比較好,和其它小孩子一起學習的話,自己小孩要花時間去教其它人。 我們可以試著用「佈施」這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家長的煩惱。自己的小孩子數學很好,和其它小孩子一起學習的話,自己的小孩可以佈施時間給其它小孩子。這麼做的話,自己的小孩子又能得到什麼呢?這個數學能力比較好的小孩可以在小組協同的學習中學習合作、領導。如果這個家長能夠這麼思惟的話,煩惱就不覆存在,清淨就會漸漸現前了。

「的」、「得」、「地」傻傻分不清楚

「的」、「得」和「地」是三個很容易混用的字,中華民國教育部甚至要打算讓「得」和「地」不區分,但我認為這樣有害於文句的理解,所以我想還是要求寫正確的字以表達正確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區分「得」和「地」的重要性,並蒐集一些即使是記者都可能犯錯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三個「de」的差別和用法如下:「的」,使用於所有格、形容詞,所以後面接名詞;「得」,前面接動詞,後面接修飾「得」前面的副詞;「地」,前面接副詞,後面可以加動詞或子句。如果句子完成了,可以發現都符合上述的規則,但如果不知道規則時,就很容易因為「方便」而任意使用,以至於誤用。 例一:他高興「得」跳了起來例二:他高興「地」跳了起來 以上兩例用不同的「de」,也分別表達了不一樣的意思。例一的意思是,他是如此高興,好像跳起來一樣;例二的意思是,跳起來的時候是高興的。用不一樣的「de」就有不一樣的意思。下面提出一些記者誤用的例子: 例三: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的太厲害了。 連結正確: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得太厲害了。 例四:佳濱比較疑慮地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連結正確:佳濱比較疑慮的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例三和例四都是和「的」有關的誤用。 例五:我关心地更宽泛一点。 連結正確:我關心得更寬泛一點。 例六: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地太早。 連結正確: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得太早。 例五和例六則是將「得」用成「地」。 例七:为了能使设计人员更加准确得运用色彩。 連結正確:為了能使設計人員更加準確地運用色彩。 例八:你不太能准确得掌控它。 連結正確:你不太能準確地掌控它。 例七和例八恰恰與例五和例六相反。

麵,「食」在不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在製作心理衛生(或叫心理健康)華語量表時,發現西方國家使用的問卷版本少了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那些有關食物、飲食。由此可見,對於華人而言,「食」在心理健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民以食為天」或「呷飯皇帝大」這樣的古諺也一再強調華人對「食」的重視。說到「食」,我喜歡吃「麵」,下面分享兩次旅行在不同地方吃到的麵食。 2008日本、韓國自助旅行 那一天,我搭最早、最便宜的火車,從韓國的首爾到釜山。早上參加多大浦(Da-Dae-Po)海灘舉行的音樂祭,晚上回到釜山火車站前,找到一家韓式料理的餐廳吃晚餐。 我不懂韓文也不會說韓語,指著圖片點餐是最容易的方法。我點了看起來是用泡麵麵體煮的麵。和所有韓式料理餐廳一樣,這裡也提供泡菜、麥菜。我想這樣的麵食就是所謂的部隊湯。部隊湯是韓戰的時候,由於民眾貧窮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所以使用泡麵和一些剩菜一起煮的麵。現在能夠吃到的部隊湯,加入了更多食材,例如:甜不辣、豆腐,在「大小愛吃」的節目中,大S還加入了起士作為部隊湯的食材。   離開釜山,搭剩Camellia Line渡輪到福岡的博多(Hakata),開始在北九州的旅行。我到了小倉,造訪了城堡,在小巷弄間找到了一間好像只有在日劇裡頭會看到的居酒屋。這裡沒有圖片能夠用手指點餐,只看得懂「錦龍的美味」(錦龍是這家餐廳的名字),價格便宜又叫「美味」,於是我就點了它。 沒想到這是拉麵。雖然只有豆芽菜和帶著骨頭的蹄膀片,不過這個居酒屋的氣氛令我至今回味無窮。有人說拉麵是在十七世紀時,從中國傳到日本去的,經過幾個世紀的更迭,日本的拉麵有了自己的風格。日本拉麵的多樣,從麵體、湯頭、食材…等在不同店家有不同特色。2008越、柬、泰、新、馬自助旅行 那一年,有幸參加台大的海外服務學習團,我到越南進行社會服務,而後透過陸路經由柬埔寨到泰國,再搭號稱亞洲最便宜的Air Asia到新加坡,而後搭公車到馬來西亞。在不同地方都能吃到不同國家的麵食。 還沒到越南,每個團員都知道到越南就要吃越南河粉(Pho)。我們幾乎餐餐吃Pho吃到想吐,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河內(Hanoi)住宿處隔壁的小巷子的攤子吃的早餐。這攤位有桌子、有椅子,椅子是矮矮的板凳,你必須把膝蓋彎起來。只賣Pho,你可以選擇加雞肉或牛肉。河粉雖然清淡,對我而言,作為早餐仍嫌奢華。   在泰國,我最喜歡用泡麵煮的麵,不論是湯麵或者是乾麵。那一次,我造訪Tamasa University(法政大學),在昭披耶河(Chaophya)岸上的餐廳,我點了乾的媽媽麵來吃。媽媽麵是泰國泡麵品牌最著名的,所以「媽媽」也用來借代「泡麵」。若要點乾的媽媽,你要說:「ยำมา่ม่า(yam-ma-ma)」,ยำ是混合的意思。這個乾的媽媽麵辣辣的,有的會放海鮮、有的會放豬肉,當然也少不了貢丸或魚板之類的火鍋料,就像是把王子麵煮軟了之後,和一些食材拌成的泰式沙拉。 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有個華人聚集的中國城,每天就像夜市一樣,十分熱鬧。我想找個很有馬來西亞味道,我從未吃過的馬來料理嚐嚐,我找到了一間賣叻沙(Laksa)的店,點了亞三叻沙。這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口味,酸酸的,可以感覺加了蝦醬,除了麵之外,還有豆腐、丸子。 麵,是個相當普遍的食物,東方人吃麵、西方人也吃麵,然而麵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氣候下會產生不一樣的型態。我認為用腳行走在異鄉的土地能認識當地的文化外,用口去吃異鄉的食物對當地文化的認識也是另外一個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