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幾個

行在大陸:鐵路篇

台灣是寶島,正因為它是寶島,它的面積不大,交通工具也比較單調。進行陸上交通建設時,公路大概是最容易且最經濟的方式,當然這建立在汽車是普及的前提之下。大陸不一樣,光是面積就是台灣的好幾倍,家戶自有汽車的比例也不高,加上近年來節能減碳的環保意識高漲,在大陸的陸上交通工具,鐵路大概是最方便人民穿梭於各地的交通工具。有幸到大陸旅遊,說說我對大陸鐵路的認識。 我曾經在和諧號上提供的鐵路雜誌《和諧之旅》上,看到中園對在「鐵軌上走動的那個東西」稱呼的演變。起初,我們以哪叱的風火輪速度快來叫它「火輪車」,民國時期叫「火車」,之後被稱為「鐵牛」,最近大概就是以「火車」或「列車」來稱呼它。相較於公路,鐵路沒有塞車的困擾,同時具有大量運輸的功能,我認為鐵路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陳文茜常常介紹大陸鐵路列車的改良、提速,幾乎和幾個列車技術高超的國家並駕齊驅,同時又有價格的優勢,大陸作為鐵路技術輸出國應當是理所當然。快速的動車路線不斷在開通,我在二○一○年夏天到大陸旅遊,本以為已經擁有最新的鐵路相關資訊,沒想到都在不到一年的時候內,南京到上海又有高速動車開通、福州到廈門也舖設軌道開通動車、南京開通了第二條地鐵線等著迎接二○一四年的青年奧運會,這些鐵路都只是我「碰巧」遇到的,有更多近年完工或仍在趕工的鐵路持續在進行。我認為大陸的鐵路發展相當適合人民,而且符合綠色、環保。 搭火車旅行是很有意思的事,我搭過泰國的風扇火車、日本的青春十八,也搭過韓國的高速鐵路,這些旅程都帶給我美好的回憶。然而,在大陸搭火車卻可能成為夢魘。事實上,大陸的交通費用不算高,以南京地鐵來說,從最遠的兩端搭地鐵往返,只需要4塊錢人民幣,台北捷運起價也差不多這樣的價錢。也或許是不算高的交通費用,所以得到的品質也差強人意。 我對上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山人海,到杜莎蠟像也是、到上海世博也是、甚至麥當勞或肯德基都是如此。大量的人口就是大眾運輸工具,你可以不去世博,你可以不吃麥當勞、肯德基,上海的地鐵是你避免不了,一定得搭乘的交通工具。你可以在上海的地鐵體會擠沙丁魚的感覺,偶爾你會成為沙丁魚的加害者,拚命地往車廂擠,小小的空間內擠滿了人,是相當不舒服的。同樣的感覺在東京也遇見過,不過有一個很大的差異:「禮讓」。我發現,通常,在華人地區的地鐵,人們是很少禮讓的。香港是如此,新加坡是如此,上海更不用講,大家排隊都非得排得緊緊的,因為只要有空隙,就會有人插進來。難怪地鐵站或火車站到處都有「文明乘車,先下後上」之類的標語,就是因為不文明才要有標語來叫你文明嘛! 同屬華人地區的台北倒是很值得驕傲,我敢說幾乎沒有上述在香港、新加坡或上海會發生的插隊情形。而且似乎只有台北在搭手扶梯時,習慣以右邊站立,左邊空下來留給需要快速通過的乘客。(我認為這是台北捷運一開始就刻意塑造的文化)若真要解釋為什麼只有台北不同於其它華人地區的 「禮讓」,我想應該是台灣有日本殖民的歷史,受日本教育影響,同時在國民黨播遷來台的時候,又帶了大批受過教育、高水平的士紳官員,也保有純粹儒學精華,所以發揚這雞毛蒜皮的「禮讓」,對台北人而言是相當自然的。 在南京地鐵上,我看到相當不同於上海地鐵上的情景。南京地鐵乘坐的人不多,我第一次搭乘,一路上就發現有三次「讓座」的情形。這是我搭乘過無數次上海地鐵所未曾發現的。聽南京友人Sam說解釋道,南京人一般都不看什麼國內新聞或國際新聞,南京人有一個城市頻道,這個城市頻道專門播送並拍攝誰誰誰在車上不讓座或誰闖紅燈之類,所以南京人有較高的道德標準。或許真的是如此,不過我認為,其是因為南京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根據地才有這樣的表現。 至於城際間的鐵路,我對它們的評價很兩極。對於動車,我有相當高的評價,不但節省時間,價格合理,更重要的是它相當舒服;一般無冷氣的硬座車,或許是我運氣不好,我還真害怕再次搭乘同樣的列車。從南京到黃山這段路程,我選擇鐵路作為我的交通工具,這段路程尚未有動車開通,所以搭乘硬座是唯一的選擇。從南京到黃山約370公里,歷時七個多小時,我搭乘最早的一班車從南京南站出發。一路上都還順暢,沒想到宣城和孫家埠開始出現問題了。我們在宣城停了一個多小時,又在孫家埠停留了將近一個小時,停車的原因未知,也沒獲得任何賠贘,倒是在開始行走一段時間後聽到了一聲抱歉,套一句道明寺說的話:「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這著實是個相當不愉快的經驗,原本七個小時已經夠累人了,還莫名其妙地停了兩個小時。唯一能感到欣慰的大概就是這將370公里,近十一個小時的旅程,只要28塊人民幣(其中含5塊的服務費)。如果我是忙碌的生意人,這兩個小時的延遲,大概會讓我錯失許多機會,幸好我只是個旅人,還能一笑泯恩仇。

異域:泰北孤軍的故事

我認為華人社會對泰國的認識有以下幾種面向,透過「觀光」、「旅行」、「流行」、「勞力」、「慈善」…等。觀光以參加旅行社帶領的團體旅行認為,不外乎人妖秀、毒蛇研究中心、珠寶、大象;旅行則以自助旅行或背包客的探索;流行則透過電影,泰國電影如鬼宿舍、鬼影或愛情電影如愛在暹邏、荷爾蒙;勞力則是透過自己對外藉勞工的刻版印象,將所有國藉的外勞以刻版印象認識;慈善則多是透過政府或民間團體,不論是當志工或陪跑者,許多都是集中在泰國北部(泰北)。我一向認為,把泰國視為需要援助、救助的國家是相當做作的,因為泰國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我必需知道這些「做作」的人在想什麼,所以我了解了一下泰北孤軍的故軍,此文章分享我認識的泰北孤軍: 建議您一邊聽費玉清的美斯樂,一邊看下面文章: 美斯樂 – 費玉清 中國發生國共(國民黨和共產黨)內戰的時候,國民黨國軍受共產黨軍隊追擊,國民黨國軍越過元江躲到緬甸。適逢韓戰爆發,美國和中華民國(國民黨)都認為讓國民黨部隊留在緬甸,正好能趁共產黨打韓戰時反攻大陸。然而,緬甸向聯合國提出告訴,要求中華民國國軍離開緬甸,於此,中華民國國軍退出緬甸。 在所有戰事結束,剿共的任務不再的時候,國軍有理由回到中華民國的家門。然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理由,使這些軍人和其後裔有家歸不得: 一、退出緬甸:美國和中華民國認為從雲南反攻大陸,總是比台灣這個離島來得容易。表面上撤出緬甸(老弱部隊),實際上留下(精壯部隊)軍人在泰緬邊境或泰北金三角地帶。 二、地理位置:這些國軍多是來自雲南的農民,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在泰國北部比台灣離雲南家鄉的位置更近,這也讓部分軍人即使是中華民國國軍,卻也不想回台灣的原因之一。 三、泰國當局:國軍曾幫助泰國剿泰共和苗共,得到泰皇後賜泰國居留權,然而無法離開軍隊所駐紥的區域外,無法取得泰國護照以出境泰國,抵達中華民國國門。 四、中華民國:民國七十一年,人權作家柏楊探訪泰北後,台灣和香港給予救援物資,中華民國救助總會進入幫忙;民國八十九年,政黨輪替,執政黨(民進黨)不再給予中華民國救助總會資源,中華民國與泰北國軍的關係也漸淡,甚至發生泰國與中華民國互踢人球的情況。國軍和其後裔,為了回到台灣,買假護照入境,回到台灣又不受中華民國政府承認。民國九十八年,立法院修法,國軍子弟和藏胞取得合法居留身分。 目前泰北仍有國軍後裔於泰北就讀華文學校,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崛起,送入了大量的簡化字教科書,然而政治的認同或歷史的情感,許多學校仍偏好使用正體(繁體)的教科書。民國九十七年,中華民國台北縣淡水鎮的鄧公國小,讓泰北老師到鄧公國小進行教育訓練。物資之外,教育資源更是需要大家的協助。 下面是美斯樂的歌詞:在遙遠的東南半島有幾個小小的村落有一群中國人在那裡生活流落的中華兒女在別人的土地上日子難過飽受戰爭的折磨關心她美斯樂看我們該作些什麼幫助她美斯樂看我們能做些什麼 下面是民視有關泰北國軍的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