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已經

老師上課教過詞語後,學習者還需要做什麼嗎?

課程中,老師透過循環讓詞語的學習更好;課程後,學習者必須透過複習再鞏固(consolidating)詞彙。從(Schmitt, 2000; 131) 的遺忘軌跡來看,在課程學習後馬上複習是最好的時間,然後隨著時間前進會隨著遺忘而留下的記憶會越來越少。 (Russell, 1979; 149) 建議在學習後的五到十分鐘、二十四小時、一個星期、一個月和六個月後進行複習,是一個可用來作為鞏固記憶、按表操課的時間。如此,遺忘的可能性會大幅地減低。 除了複習外,另一個方式就是將新的知識和舊有的知識連接在一塊兒。Hulstijn (1997) 的關鍵字方法就是如此。另外一個是將新的詞語和舊的語詞放在同一個組別(group)裡,由於舊的詞語已經穩固地在心裡了,所以會提供一個好像鉤子的東西,把新詞語鉤在一塊。雖然這樣分組有好處,但是如果同時將兩個新的詞語一起學習的話,有可能會造成混淆的連結(crossassociation)。 References Henriksen, B. (1999). Three dimensions of vocabular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1(2), 303-317. Horst, M. & Meara, P. (1999). Test o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growth through reading.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6(2), 308-328. Hulstijn, J. H. (1997). […]

艋舺,非誠勿擾

昨天在衛視電影台看了馮小剛的非誠勿擾(舒淇和葛優主演),今天到埔里的山明戲院看鈕承澤的艋舺(阮經天和趙又廷主演),兩個電影都滿好看的,對這兩部電影,有些共同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解決爭端: 市井小民或凡人最希望的大概就是解決爭端,在這兩部電影中,各自有不同的解決之道。在「非誠勿擾」裡,男主角發明了一個解決爭端的工具,簡單地說,就是讓人們用錘子、剪子、布在無法作弊、偷吃步的情況下來解決爭端;「艋舺」裡頭的兄弟們就沒有想到這個,和尚、志龍和蚊子仍然是以暴制暴,感覺像是原始社會,拳頭大的人說話,再進步些,就槍桿子出政權,三等人使用的槍也可以統治地方。「非誠勿擾」猜拳,「艋舺」練拳、出拳,甚至動刀動槍。終之,都是為了解決爭端,大家都會有一些方法。 是人們想要解決爭端,所以選擇用什麼方法解決爭端的也取決於人們的想法。在看完「艋舺」搭電梯下樓時,有個中年婦女問我:「覺得電影怎麼樣?」我回答:「很好看。」(因為我想電梯的短短時間無法講太多話,再把發話權留給這個中年婦女,)她接著說:「我是當媽媽的,看了很難過。」 艋舺中有首歌「心事誰人知」裡頭有句歌詞「踏進○迌界,是我不應該。」也許每個兄弟都有如此想法,但一腳已經伸進去○迌界了,想退縮也來不及了。媽媽們大概都是以這樣的心情去保護自己的小孩子。 觀光或置入性行銷: 兩個電影中,我仍有印象的置入性行銷包括舒淇擔任海南航空的空姊和艋舺一開始在教室中吃的維力炸醬麵。 而兩個電影在觀光行銷上,有不同的方法。「非誠勿擾」裡,葛優到了在杭州的西溪溼地看房子,還帶著舒淇到北海道進行一個小旅行。「艋舺」則是將萬華這個好像沒什麼觀光價值,卻又值得一遊的開發中景點,再往上推一級。我想導演在這些地方拍攝時,應該都有來自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資源。 順帶一提,艋舺中的蚊子說,想去日本看櫻花。其實,台灣也看得到櫻花,這個地方就是南投縣魚池鄉,眾所週知除了九族文化村之外,在魚池鄉野家戶外就有許多櫻花,在魚池尖登山步道或中潭公路上也有許多櫻花,看櫻花不用到日本,台灣就有。(這樣是不是也有置入性行銷呢?) 我覺得兩個電影都滿好看的。「艋舺」,「非誠勿擾」,如果你是沒有誠意的人,勸你不要到艋舺亂,所以帶著誠意去看艋舺(萬華)唄!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