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專業

培養韌性與心理健康:華語成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故事講述效應

本文[1]討論了在華語成人第二語言教學中使用故事講述的方法以及其利弊和挑戰。本研究旨在探索故事講述在華語成人第二語言課堂中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它的好處和挑戰。研究參與者包括來自陝西師範大學華語言文學院的30名成人學習者和15名教師。研究發現,教師廣泛使用故事講述,學生喜歡它,因為它對他們的語言學習、理解力、社群建立和多元文化理解具有益處。此外,研究還發現,在語言學習中使用故事講述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心理健康和韌性,並促進課堂互動。總體而言,本研究提供了在成人華語文課堂中使用故事講述作為教育策略的指南和推薦資源。 報告指出,故事敘述是一種有效的第二語言學習方法,它可以提高語言技能、促進理解力和課堂互動。此外,它還有利於增進學員的心理健康和韌性,有助於建立同學之間的社群感和多元文化理解。透過故事敘述,學員能夠增強興趣,更融入語言學習中,並在經歷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語言素材。 故事講述在華語作為第二語言課堂上的具體操作方法包括: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四個相關詞語,學生們在小組內閱讀、發音和討論這些詞語的意思,然後每個學生都會寫一篇故事並朗讀或分享給全班聽,教師會對每篇故事進行評論,並分析單詞的發音是否正確、用在正確的上下文中。隨後的應用包括口說、閱讀、寫作和語法活動。(p. 2)教師和學習者們通常使用的故事類型是個人故事(個人經歷或自己身邊人的故事),一些教師也使用民間故事和文學故事。(p. 7)故事講述可促進學習者的社區建設、多元文化理解和語言學習,對提高學習者的心理健康和抗壓性有幫助,也能促進課堂互動。(p. 2, 5, 7)然而,學習者的詞彙量在初級水平存在限制,需要仔細挑選故事適合其程度,教師可能需要在排課時考慮故事講述的時間安排。(p. 8)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制訂有效的故事講述策略和指導學習者如何在語言課堂中有效地進行故事講述。(p. 8) 故事教學可以在多種方面促進學習者對所教授概念的互動和反應。通過故事教學,學生可以學習語言技能(p. 1)如詞彙和語法,從而在大量可理解的材料中開發流利性和准確性(p. 1)。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的變化中得到樂趣,參與程度也會上升(p. 1)。故事教學還可以通過聆聽、分享故事來幫助學習者擴展和增強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語言社交和交流能力(p. 5)。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情感、態度和生活觀點,有助於促進學習者的創造力(p. 5)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p. 5)提高學術表現(p. 5)。有研究指出,使用故事教學可以增強學習者的情感自主性,降低他們的心理壓力(p. 1)同時還可以讓學習者之間建立更加和諧的情感氛圍(p. 5)促進多元文化理解(p. 8)並增強學習者的心理韌性(p. 1)。總之,故事教學可以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提高成人學習者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能力的同時,豐富、拓展和促進他們的情感互動和概念反響(p. 8)。 教師可以通過弄清學生的目標,來選擇適合的故事類型來進行教學。例如,對於有意向成為小學老師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使用童話故事來進行教學,對於對心理學、輔導等方向感興趣的研究生,教師可以講授關於韌性心理學的個人故事。此外,可以參考TPRS(透過閱讀和講述故事進行教學)的方法(p. 9)或請專業說書人來到課堂上進行故事講述(p. 9)。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權利,讓他們有選擇的權利,例如有些學生可能更喜歡寫出或是數位化呈現自己的故事。總體上,要讓教學更有效,需要選擇合適的故事類型,以及在教學中積極的發掘學生的故事和經驗(p. 9)。 學生從故事講述在教室中可以獲得的情感益處包括幫助學習者減少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創造力和想像力得到提高,促進學生的情感智能,提高學生的韌性。故事講述可以幫助學生講述自己的經歷、情感、觀點和信念,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增加學生對彼此的了解,提高學生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學生參與故事講述可以讓他們感到有趣、娛樂、開心和興奮,降低壓力,並且有助於學生與同學和教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最終研究結果表明,在成人漢語作為二語教學中使用故事講述作為教學策略,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增加情感智能,提高學生的韌性和促進教室互動和同學關係的發展。

創造語言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的環境

陳振宇(2013)使用了握杯子的比喻去說明人們因為不同的理解,會有不同的方式去拿握。正如我們不會使用握紙杯的方式去握陶瓷杯一樣;當我們對於語言的理解不一樣的時候,我們也會以不一樣的方式去掌握它。在《學語言是學到了什麼?從語言的多面向樣貌探討語言教學的新路徑》看來,其使用了八種面向對語言進行不一樣的理解,它們分別是:行為、知識、工具、身分、動作、認知、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以及文化。下面我們將快速回顧這八個面相:當我們說語言是一種「行為」時,它指的是一種可以看得到、外顯的行為,隨著腦科學的發展、隨著鏡像神經元的發現,科學家們也開始以「模仿」進行相關學習的研究。而當我們把語言當成一種「知識」時,它大概是語言學領域最為人所推崇的看法之一,也是當代最耳熟能詳的看法,即語言是由一套包含複雜規則的知識系統,而且這套複雜系統是生而有之、由上而下的開展。當語言被視為是「工具」的時候,則是強調語言的功能性,以及怎麼操作,溝通導向的教學法就是執此觀點。語言如果是一種「身分」,則牽涉學習者認同目標語文化的程度,說一個語言就有其所代表的身份,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意識型態。語言如果是「動作」,則是和控制與協調有關,為了和「行為」,在我看來,動作(以控制、協調為主)發生時所激活的腦區以主要運動皮質區(primary motor cortex),而行為(以模仿、觀察為主,和鏡像神經元有關)的神經細胞激活則發生在前運動皮質區(pre-motor cortex)。而把語言視為「認知」時,則把語言當成承載思想、傳達情感的視窗,其相信每個語言都有各自的思考方式。若把語言當成是「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的話,它認為人們透過低意識的狀態捕捉到訊息裡頭的規律型態,這個型態裡頭的分子,從語音、詞彙到句法,就是構成語言的小分子單位,而這些小分子單位彼此互動就成就了語言。最後把語言當成是「文化」,就是把學習語言和文字是為了解其文化,語言和文字只是文化內容的前方便,主體是文化,語言則是下意識的附體。 艾利瑞(Ellis,1984)則用機器做比方,把語言習得分有組裝機制(assembly mechanisms)和動力機制(power mechanisms)。把語言當成知識、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動作和行為,引導我們思考語言學習的組裝機制;把語言當成工具、身分、文化和認知時,則是使我們能夠源源不斷學習語言的動力機制。前者是作為華語教師能夠給學習者安裝、配備的裝置;後者是學習者給自己補充燃料的能源。兩相配合就會有較佳的語言學習成效。如果學習者站在語言教學者的角度想,把教學者視為專業,那麼教學者怎麼教都可以視為是理所當然地接受,也能夠為所欲為,自然也能配合教學者的要求達成目標;如果語言教學者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想,那麼教學者則必需先理解學生以什麼角度看待語言,而後再以符合自身熟稔的裝置(它可能是把語言視為知識、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動作或行為)來給學習者配備。 如果你看過《鋼鐵人》(Iron Man)的話,你大概還記得男主角東尼(Tony Stark)家的豪宅,所有他把自己打造成鋼鐵人的鋼鐵、盔甲、跑車、能源系統等,都在這個豪宅裡頭。學習者若擁有這樣子的豪宅,我們就可以先把教學者和學習者二元對立的假設拿掉,只留下學習者在豪宅裡,語言學習者像東尼,能夠自主打造自己理想中的鋼鐵人,它就可以選擇自己所相信的配備(它可以是把語言視為知識、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動作或行為)給自己安裝。或許,我們能夠提供的給語言學習者的,就是給他們各種資源,由學習者自己組合。我認為當語言學習變得越來越普遍的時候,市場也自然當出現越來越多能夠由學習者自己就能夠組合、配備的材料,以打造理想中的鋼鐵人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