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作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語言之一,學習人口與日俱增,但學習者的背景差異,也使得華語教學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資深教師張金蘭老師的教學觀察,學華語的學生往往因為母語系統與文化背景不同,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曲線與困難點。 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學習華語時遇到哪些挑戰? 根據觀察,外籍學生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學習表現也呈現不同特徵: 一、漢字文化圈學生(如日本、韓國、越南) 這些國家的學生在歷史上皆曾大量使用漢字,因此對於「認字」和「書寫」具備一定基礎。學習初期,他們在閱讀與寫字的進展較快。然而,因為自認已有一定程度,不少人往往忽略基本筆畫與筆順的練習,導致在進階學習階段出現瓶頸。 二、非漢字圈學生(如歐美各國) 來自英語系或拉丁字母系統的學生,缺乏與漢字相關的學習經驗,因此對於文字的辨識、結構與書寫感到吃力。不過,他們在「口說表達」方面的進展相對較快,課堂參與度高,也樂於開口練習。 三、華裔學生(僑生) 華裔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程度的「聽說能力」,但往往缺乏閱讀與書寫的訓練,有些甚至僅會使用方言(如粵語、閩南語),與標準華語有明顯差異,仍需從零建立語言規範知識。 外國人學中文的動機有哪些? 張老師指出,學習華語的動機大致可歸納為四類: 正體字 vs. 簡體字:教學選擇會影響學習成效嗎? 華語教學者常需面對是否使用正體字或簡體字的抉擇。其實,這兩套字體分別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被廣泛使用,若能依據學生需求、學習環境與目標靈活調整,不會造成太大困擾。教師若能熟悉兩套系統並適時對照,反而能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認字能力。 台灣與中國在全球華語推廣上的差異與優勢 各國學生的實際困難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反映出不同的華語學習挑戰: 國籍 學習挑戰點 俄羅斯 聽力理解困難,對聲調與語速掌握有限 奧地利 發音與書寫困難,筆順與拼音系統陌生 韓國 聲調系統複雜,難以區分四聲 美國 筆畫辨識、字形記憶困難,缺乏字根概念 日本 用成語寫作文困難,發音與語法也需長期適應 波蘭 少見困難,因波蘭語音系統與華語對應性高 特別是波蘭學生,由於母語音系涵蓋了幾乎所有華語音素,使得他們在發音掌握上有顯著優勢。 華語教材開發的挑戰與契機:兒童華語教材的缺口 目前市面上多數教材皆以成人學習者或母語者為對象,對於外國兒童學習者來說,缺乏針對性的教材設計。例如泰國目前仍使用台灣出版的國語課本,這些教材對以華語為母語的孩童設計,對泰國學童未必合適。因此,開發符合外國小學生語言習得階段與學習風格的教材,將是未來華語教育的重要方向。 什麼是「好老師」?教師與學生的不同期待 根據訪談與觀察,「好老師」的定義在教師與學生眼中不盡相同: 多數學生仍偏好由母語者進行教學,認為能提供更自然、真實的語言輸入。 以上為參與華語師資培育課程後的筆記與心得整理,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者的觀點,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教學現場的挑戰,也為未來投入華語教學的朋友提供了寶貴參考。
Tag: 實際
詞語聯想測驗揭密: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語言認知上的關鍵差異
在語言學與心理語言學領域中,詞語自由聯想測驗(Word Association Test) 是一項用來探究語言系統與思維運作的重要工具。這項測驗讓受試者在聽到或看到某個詞語後,立刻說出第一個聯想到的詞,藉此觀察他們的語言認知結構與反應模式。透過這樣簡單但有效的方法,研究者能夠比較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語言反應上的異同,進一步了解語言習得與發展的差異。 三種主要的詞語聯想反應類型 研究指出,人們對詞語聯想測驗的反應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母語者的語言發展軌跡:從組合到聚合 對母語者來說,詞語聯想的發展具有明確的階段性。根據 Brown 和 Berko(1960)、Ervin(1961)等研究者的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在詞語聯想測驗中,聚合類反應的比例會逐步上升,而聲韻類的反應則會顯著減少。 這種現象被稱為**「組合-聚合轉變」(syntagmatic-paradigmatic shift)**,是語言與認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簡而言之,隨著語言能力與語法知識的累積,兒童會逐漸由以語境為主的聯想(組合類),轉變為基於語義分類的聯想(聚合類)。這種轉變反映出語言使用者對詞彙結構的理解更為成熟,也象徵語言知識從表面使用轉向內部系統化。 二語學習者的反應:學習進展如何影響聯想? 當我們將同樣的測驗應用在二語學習者身上時,可以觀察到語言熟練度對反應模式產生重要影響。 例如,Piper 與 Leicester(1980) 研究發現,在刺激詞為動詞或形容詞的情況下,母語者比初學者更容易產生組合類反應。這可能是因為動詞與形容詞的使用更依賴語境,語言熟練度較高者能夠更快地從實際使用經驗中作出反應。然而,當刺激詞為名詞時,母語者與二語者的反應則無明顯差異。 Söderman(1993) 進一步透過兩項實驗深入探討這個現象。第一項研究中,他比較不同語言程度的二語學習者,發現隨著語言能力提升,組合類反應比例會明顯增加。第二項研究則使用高頻與低頻詞作為刺激詞,結果顯示在高頻詞的情況下,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無法歸類的反應(即聲韻類)上差異不大。 這些結果顯示,語詞的使用頻率與熟練度共同影響學習者的反應模式,也說明語言學習是個逐步內化語義與語法系統的歷程。 低頻詞語的挑戰與認知反應的多樣性 除了詞類與熟練度之外,詞語本身的出現頻率也是影響聯想反應的重要因素。 Stolz 和 Tiffany(1972) 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成人母語者,當面對不熟悉的低頻詞時,反應類型也會趨於分散與難以分類。Postman(1970) 也觀察到:詞語的頻率越低,反應不僅更難歸類,其種類也變得更多元與隨機。 這種現象提醒我們,即使是語言熟練者,在面對不熟悉語彙時也可能無法立即產生語義連結,而傾向聲韻或無關聯的聯想反應。這對語言測驗設計與教學策略都具有啟發性。 結語:聯想測驗背後的語言學習洞察 詞語自由聯想測驗不僅是一項測驗工具,更是一扇洞察語言內部系統與認知結構的窗。透過比較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語言學習的進程與挑戰。 對教師與學習者而言,這些研究提醒我們:語言學習不只是累積詞彙,更關鍵的是如何內化語言之間的關係與結構。從組合到聚合,從聲音到語義,正是這段旅程讓我們從語言的使用者逐漸成為語言的理解者。
面對面對話的力量:如何透過直接互動打破種族障礙
在當今多元和複雜的社會中,探討言語態度和行為之間的矛盾現象是一個重要且引人注目的課題。雖然我們常聽到人們公開宣稱支持平等和反對種族歧視,但在實際行動時,這些態度是否真的被貫徹呢?一項由 Kutner, B., Wilkins, C., 和 Yarrow, P. R. 於1952年進行的研究揭示了公眾言論與私下行為之間深刻的不一致性。他們的研究基於一系列真實的社交實驗,旨在觀察當有色人種客人出現時,餐廳如何反應。結果令人深思:面對直接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歧視行為常常被壓抑,然而當涉及到間接的書面或電話請求時,排斥和歧視的態度則明顯浮現。 這一發現不僅凸顯了社會行為的複雜性,也挑戰我們對自己社會態度的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 Kutner 等人的研究,並試圖解答一個關鍵問題:為何人們的行為與他們公開表達的態度之間存在如此大的落差?透過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我們希望能對現代社會中種族相處的真實面貌有更深的了解和反思。 Kutner、Wilkins 和 Yarrow 在他們的1952年研究中進行了一系列有啟發性的社交實驗,目的是檢驗人們在面對有色人種時的言語態度與行為之間的不一致性。這些實驗主要在一個時髦的東北郊區社區的餐廳進行,並且涵蓋了面對面的互動以及書面和電話溝通的情境。 實驗設計 實驗結果 這些實驗明顯地揭示了公眾場合下人們言行不一的社會行為,特別是當涉及到種族問題時。這種行為的背後可能涉及對社會規範、法律後果的考量,以及對公共形象的維護。此研究不僅揭示了種族偏見的存在,也強調了在理解和改善社會種族關係時,直接和開放的溝通的重要性。 啟發 Kutner、Wilkins 和 Yarrow 的研究對於現代社會具有深遠的含義,特別是在探討種族關係與溝通方式之間的互動。此研究揭示了面對面接觸和間接溝通(如電子郵件或電話)在處理種族問題上可能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在面對面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展示更少的歧視性行為,可能是因為社交壓力或是對直接衝突的避免。而在非直接溝通中,當個體感覺到有更多隱匿性時,可能更容易表現出其真實的或較為歧視的態度。 現代觀點的融入 在當今世界,社交媒體和網絡溝通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溝通方式的匿名性和間接性可能使得人們更易於表達極端或偏激的觀點。這與 Kutner 等人的發現相呼應,即非面對面的溝通可能促進了更直接的歧視行為。此外,網絡空間中的回音室效應可能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人們在相似觀點的加固下,可能會更堅定地表達原本在公共或面對面場合中不會表露的態度。 社會影響 這一研究提醒我們,即使在公開場合中觀察到的歧視行為有所下降,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種族歧視的根本問題已經解決。隱性的歧視和態度可能仍然存在並在特定情況下顯現。這對於制定有效的反歧視政策具有重要意義,強調了必須解決那些不易察覺的歧視行為,以及提高公眾對於種族歧視多面性的認識。 教育和策略 教育系統和工作場所可以從這項研究中學習到,增加不同族群之間的直接互動可能有助於減少歧視行為,促進更深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透過組織多元化的社交活動、工作坊以及其他互動平台,可以鼓勵更多面對面的交流,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建立起對話和尊重的文化。 這些發現指向了一個更廣泛的視角,即直接的人際互動在打破偏見和促進社會整合方面的重要性,這在當代多元社會中尤為關鍵。在進一步制定反歧視政策和社會溝通策略時,應考慮這些差異性的影響。 Kutner, B., Wilkins, C., & Yarrow, P. R. (1952). Verbal attitudes and overt behavior involving racial prejudic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
華語老師的福音:不只華語有語法,漢字也有語法?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第二期的文章) (James Myers, 2022)主要探討將漢字字符系統視為一套語法系統,並認為這套漢字語法如果被明確教授,將可幫助中文閱讀寫作的學習。 語法的三個層面 文章指出漢字語法可分為三個層面: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在構詞學方面,漢字的部件可分辨是否屬於合成字、疊字或是帶有詞綴的形聲字,進而幫助學生猜測字義和讀音。在音韻學方面,若瞭解筆畫的規律,包括筆畫型態和組合的限制,將可幫助記憶和分析複雜漢字。在語音學方面,筆順雖看似任意,但其實受到一些語言共通的情況影響,另外漢字本身的音韻結構也會影響筆順,使漢字成為一個整體。 文章認為這套語法分析不僅更符合漢字本身的特性,也更能幫助中文學習者運用已知的語言知識學習新語言。明確教授語法有助於成人分析思維的運用,重複練習則可使這些知識自動化。因此讓教師學生注意漢字語法中的規律,甚至連細微的模式,都可能促進漢字學習的效果。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是專門用來描述漢字語法規律的術語,和一般語言學中講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有些不同: 所以這裡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可以說是漢字語法研究專門的術語,重點在研究漢字本身的規律,而不是語言語音和詞彙方面的規律。它們利用了一般語言學的這些術語,從類比的角度提出漢字也存在類似的語法現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習者從已知的語言規律出發學習新的漢字語法。 從構詞學看漢字 漢字在構詞學方面的語法主要指漢字由不同的構字方式組合而成。主要的構字方式有三種: 所以當學生看到一個新的複雜漢字時,可以首先判斷它是何種構字方式,再根據這種構字方式的規律推測它的意思和讀音。這樣可以減少死記硬背的部分。這就是漢字在構詞學語法方面的基本概念。 從音韻學看漢字 漢字在音韻學方面的語法系統主要是指筆畫的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瞭解了這些音韻規則,學生在看到新字時就可以分析它的筆畫結構,而不需要死記硬背各個部件的形狀。也可以在手寫時合理地安排筆順。 從語音學看漢字 漢字語法的第三個部分-語音學,我來簡單說明一下: 漢字語音學主要研究筆順的規律。雖然筆順看似任意,但實際上是受一些普遍原則影響的: 瞭解了這些規律,學生在學習漢字筆順時,不必死記硬背,而可以從這些原理去推導合理的筆順。 熟悉漢字語法的好處 漢字需要這些語法的主要原因如下: 總之,語法分析符合漢字本身的特點,也符合人類學習語言的共通規律。將漢字視為語法系統有助減負、增效。當然,語法只是基礎,大量練習還是不可或缺的。 James Myers(2022)。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1-3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1
當一個非洲的華語老師
在一趟返家的旅程中,我從客運上播放的節目認識了非洲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我知道那是一個由師父不辭辛勞,遠赴非洲,為當地孤兒所建設的淨土。從電視上看到來自非洲的小朋友表演功夫,以及用華語進行演說,身為海外的華語老師,我也開始反省自己的教學成果。海外的華語老師都在不一樣的環境下進行華語教學,我曾經在泰國任教,所以我可以對泰國的中小學中的華語教學有所認知;然而,非洲的華語教學對我而言仍是模糊,除了藉由照片、影片去想像教學現場外,似乎缺少和學生實際互動的反饋。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除了讓華語教學學有所用(教華語)外,非洲的素食餐點也是讓我相當期待的部份。我並非一個嚴格食用素食的人,但我喜歡吃素食,同時也對各式料理不排斥。我可以大魚大肉,也可以每天早上只喝燕麥片渡過三年。我認為長期吃素可以積累福報,未嘗不是件好事。或許,在正法道場工作也是吸引我去非洲教華語的誘因。 學有所用、積累福報外,作為社會新鮮人,優沃的薪資將會讓我能夠持續一年的源動力。對於社會新鮮人而言,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提供了相當優沃的條件。台灣人認為到澳洲、紐西蘭打工渡假可以賺錢、大開眼界;我認為,到非洲教華語也有同樣的收穫,而且是對社會、世界有更多好的影響。 一般人,大概不會把非洲當成夢想之地,我的夢想是到海外教華語,我希望非洲是繼泰國之後,下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