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我憑什麼到泰國教華語?

我是黃玉樹,現在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國際華語學分學程」,曾經在大學時期參加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週末基礎非學分班」並取得結業證書。有幸遇到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選送華語老師赴泰任教的機會,我要把握這機會,為推廣台灣文化盡一份心力,也為台灣華語教學在泰國紮根、深化。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前農業推廣學系),對於「教學」和「傳播」「推廣」有多方面的學習與實踐。教學方面,我修習過「教育學」、「成人教學原理與設計」、「成人教育」、「教育規劃與評估」、「人力資源發展」、「文化研究與教育」、「衛生教育」和「教育社會學」;傳播、推廣方面,包括「教育傳播與科技」、「推廣理論」、「傳播學」、「資訊傳播」、「語言學習與科技」。我深深體會,「教學」必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學生會有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成效也就顯著;而對於「傳播」、「推廣」方面,我善於利用新興網路科技,在許多非營利組織實踐過推廣活動,包括在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參與「ASAP, Anti-Smoking Activist Program」,達瑪巒原住民重生協會學習社區總體營造,魚池農會推廣實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愛滋病防治計劃、青輔會民國九十七年青年旅遊志工公民記者。擁有這些推廣、傳播的經驗,我想有助於將華語教學和台灣文化推廣到世界每個角落。   結合原先國際華語學分學程和華語師資培訓班以及教學、推廣、傳播的經驗,我有自信能夠作一個符合期待的華語老師。另外,我在大學期間修習一年的泰國語,至今仍繼續精進用功於泰國語。基於泰語和華語同屬漢藏語系,我認為以泰語作為學習華語的輔助語言,會比用其它外語來得更好,對學生而言更可以產生學習的正遷移。我也將以我自身學習泰語的經驗和學生分享,讓學生在老師離開泰國之後,仍能自己學習華語。由於在泰國學生無法身歷華語環繞之境,我將透過網路科技,讓學生可以有沉浸式的華語環境,就算在泰國也可以學到一口流利的華語。給學生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最後也期望學生可以自己主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素材,自我學習。   全世界都在學華語,這是一個推廣華語的好時機,我的個性開朗,善於與人交往,希望可以以此拉進與泰國學生的距離,在維持適當的教學必要之尊嚴下,和學生打成一片,鼓勵學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華語,同時表現台灣人的熱情,讓泰國學生在學習過華語之後,對台灣心嚮往之,而可以把學習到的華語在台灣使用。

我是愛吃素又愛吃炸雞的小朋友

二月份參加月會的時候,劉宗靈班長進行專題報告,內容是「節能減碳」之類的,其中一個鼓勵大家去做的是「多吃素,少吃肉」;從上週一開始,我所在的團體每週一都會是吃素的好日子,以前只有學佛的人、修道士或老人在初一十五會吃素,現在能夠每週一吃素,我覺得對身體健康有莫大的幫助,讓我們從各個角度來看看「吃素」,再來決定自己是不是要「吃素」: 健康(環保)和財富(經濟)常常是並列或比較的兩個面相,就從這兩個說起。 我們很清楚「吃素」的人比較健康,因為少了什麼膽固醇、脂肪…等,但我們對「吃素」有助於減節能減碳持疑。關於「吃素」和「節能減碳」,你可以透過google去找到一堆訊息,所以我只簡單地,以我的認知去說吃素如何夠節能減碳。簡單地說,就是當你不去吃肉,就不會有人為了你而必須去養牛、豬、雞,畜牧業正如石化工業一樣,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吃素不僅是體內的健康(環保),也是體外的健康(環保)。 倘若不需要養這麼多牛、豬、雞,將生產給牛、豬、雞吃的農田拿來生產供人類食用的糧食作物,我們將有更多的糧食能夠給與第三世界國家那些沒有飯吃的小孩子。在解決貧窮、創造財富方面也是有助益的。「吃素」在健康和財富是雙贏的,理性的人應該選擇吃素。 以佛教「眾生皆有佛性」或者動物權(動物有和人一樣的權利)來看,我們沒有理由去殺害另外一個生命。因為這些牛、豬、雞和人一樣是有感覺的,刀子割開動脈時會痛苦,都相當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有強烈活下去的慾望。不要讓動物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也犧牲了,然而牛、豬、雞們往往都是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而犧牲。 上面這些都是我個人理性思考下的內容,但我必須承認我非常喜歡吃炸雞。這似乎有點認知和行為上的不協調。歸根究抵,就是「貪吃」、「貪美味」。 有人說:「素食有很多好吃的料理。」事實上,素食在台灣的發展,相較於其它國家,也的確有更多變、美味的料理。沒有吃素習慣的人是雜食的(和豬一樣,葷素不忌),雜食的食材(因為有肉食和素食)和純素食相比,有較多的食材可以選擇,因此我們也不能否認雜食比較美味。 其實,我們都清楚吃素的好處,只是因為肉太好吃了,也習慣和豬一樣地雜食,所以會想很多理由來反駁吃素的好處。我們無法一下子改變雜食(吃肉和吃菜)的習慣,正如我們無法一下子從每天消費石油變成不消費石油,因此致力尋求替代能源和發展綠色產業。從偶爾吃素慢慢過渡,說不定以後真能永遠吃素了。

我對民宿經營看法

每個人對「民宿」一詞的想像不一樣,有人認為民宿提供像家庭一樣溫馨的場閾,給全家大小歡聚活動的地方;有人認為民宿只提供床和早餐,用最低廉的價格,滿足旅人過夜的需求;官方更認為民宿是利用用住宅空閒房間,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這些想像共同的著眼點是民宿主人和民宿客人的關係或互動,我認為民宿有進一步昇華至民宿客人和民宿客人之間互動的可能。 我認為民宿的經營,特別在台灣這樣的小島,必須作好接待世界各地旅人的準備。台灣地狹人稠,從台北到屏東都能夠當天來回,對於旅遊住宿需求只建立有較長時間假期,如週休二日或春假長假,平日對住宿需求對台灣當地居民而言可以說驅近於零,有鑑於此,在台灣經營民宿必需接待來自世界的旅客。 我認為對於以來自世界的旅客而言,能夠找到民宿建立在:合理的價格、交通易達性和網路資訊的流佈,其重要性由前往後依序遞增。其中,網路資訊的流佈和合理的價格,是民宿主人能夠掌握,而交通易達性則有賴政府或運輸業者建立。然而,民宿主人提供接送服務或者帶著旅人一起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也未嘗不是一項體驗。 成群結隊的旅人一直是台灣民宿的主要消費族群,我認為應當進一步開發獨立旅行旅客到民宿體驗。當民宿變成只能接「成群結隊的旅人」時,民宿開放的時間勢必又會只侷限在週末假日或固定假期時,因為要約好一群人都有空的時間只會在假期。獨立的個人旅行,不會有日期的限制,行動力和自由度高,也容易在非假日的時候仍有生意上門。 只要旅客是來自世界各地,並且開發獨立旅行的旅人的消費市場,平日也可以有旅人進出民宿,原本只著眼的民宿主人和客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因此而增加更多如旅人和旅人之間異想不到的互動。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香港國片。阻街女郎,在企街似乎相當大膽的就在馬路上招客,甚至產生小團體,彼此競爭;此外,香港男人到大陸內地包二奶,自以為風流,做愛不戴保險套,搞大了別人的肚子,產生一堆問題。下面分享我看「我不賣身,我賣子宮」的心得: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是兩個女人的故事,兩個女人好像有關係,但又不是密切地接觸,不過總能讓人想到母親的偉大。 鐘黎黎,一位性工作者,從小被家人嫌棄,被算命的大仙認為剋父、剋爺爺,就連結婚時,而遭受到不如妹妹結婚時的待遇。之後,染上毒癮,成為性工作者,靠自己的力量,經營人生好一段時間,才和媽媽相逢。 黃蓮花,一個香港男人在內地的二奶,這個香港男人意外死亡,留下一小筆保險金,於是她來到香港,希望能夠在香港留下來,並扶養三個小孩子。 如果我們是一個不分青紅○白的人,我們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說鐘黎黎自己去吸毒,成了性工作者,破壞社會善良風俗;黃蓮花目己不檢點,和男人亂搞,搞大了肚子就想要移民到香港。然而,當我們去了解這些人的故事後,往往社會結構是造成結果的最大原因。當然,一味地歸咎於社會,也不盡然完全正確,事在人為,人也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論如何,這兩個故事都讓我們知道,媽媽是愛小孩子,只是偶爾因為環境的不允許,而必需讓孩子承受媽媽不忍心的困難。 和「歧路天堂」很像,「我不賣身,我賣子宮」,這電影也道出了一些平常我們很少有機會接觸的族群的心情,雖然對見得是全貌,不過只要我們願意去了解,新移民或性工作者其實也有許多感人、勵志的故事。 該片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提名,也是2008年十大華語電影第四名,5月22日將於台灣上映,下面分享該片的精采片段:

我的劇團

許多人羨慕比爾蓋茲能夠賺很多錢,但當機會來敲門的時候,許多人也會有種種考量而沒有把握機會。今天楊國宇伯伯找大家一起來討論組織一個劇團的構想。這個劇團可以演出那些曾經甚至至今都不被允許的戲劇作品,大家集資完成夢想,當然也希望能夠賺錢。你一定可以細數比爾蓋兹創業致富的條件,你也一定看過書店許多教你創業或致富的書,但總是沒有信心、或沒有機會。 原本以為這個聚會是一個討論劇本的聚會,沒想到伯伯早就有很多組織劇團的想法。伯伯喜歡看日本的歌舞劇,伯伯受日本教育,可以會讀日文,在讀了日本四季劇場的團長淺利慶太的書之後,也想利用相同的模式組織劇團。四季劇場已經上演二十年了,中間偶有間斷但總是有新戲產生。 我之所以想要當這個創業的人之一或者投資的原因有如下:能夠把興趣當成職業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而現在讓我遇到了,當然要把握機會。我對什麼有興趣,我對戲劇有興趣,我對台灣的故事有興趣,更重要的是我對賺錢當老闆有興趣。當然不只是出錢那麼簡單,如果是自己的劇團,在財源不足僱用正職員工的情況下,雖然是老闆,但還是要校長兼敲鐘,我也是要發揮所長做做網路行銷或其它庶務工作。如果導演願意讓我當演員的話,我也是很樂意擔綱演出的。 投資當然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若賠了就當是作功德,反正納稅人的錢不見了,都可以說是台獨建國基金,這個自己賠了就當奉獻出去的;賺了當然很好,把劇團好好經營下去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