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泰國人和普遍台灣人(或者大多數的華人)對於「出家」的態度是有天壤之別的落差。如果你看過《出家就是要敲鑼打鼓》和《出家就是要請客吃飯》,你就會發現泰國人對於出家之隆重就和結婚一樣,是廣為宣傳的。當我和泰國人我想在泰國出家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想方設法地要讓我能夠順利出家,訂日期、找寺廟、交通接駁……等。然而,這都是「助緣」,如果沒有「非出家不可」的意念作為「因」,也不會有最後「出家」的行動作為「果」。 發心出家為因,得以出家為果,這是事實,也是真理。但這把話說得太簡單,忽略許多過程,也就是上面說的「助緣」。我想不論在什麼地方出家,背誦偈子或精典,都是不可或缺的。於此,你就可以發現我在泰國出家會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我要背誦求出家的偈子。如果從我必須背誦的偈子是用泰文字拼寫而成的巴利語。標的語是巴利語,所以語音、詞彙和語法都是巴利語;從形、音、義來看,形是泰文,音和義都是巴利語。從這裡,你大概可以知道即便對於以泰語為母語的人而言,這也不是日常生活會使用的語言,更何況是對於我這樣一個半調子的泰語學習者。 我怎麼背?學校一個教巴利語的老師先帶我唸一次。逐字逐句唸。先由老師唸一次,不致於後面造成石化的結果,因為輸入的正確的語音。不過,巴利語並不是被日常使用或教育傳播的語言,所以每個人唸起來都不太一樣。誰是最頻繁使用並研究巴利語的,那莫非就是泰國的僧侶了!所以,最後我拿來反覆是鄰居老師幫我找到的影片,由泰國僧侶錄製,上傳到youtube的視頻。 我在出家的前一天,就先到般若寺去掛單了!除了,聽youtube的視頻之外,當天的下午一個去過台灣的師父也導讀了幾次,讓我更熟悉偈子。我自己還獨自背誦了五個小時。隔天,所有要出家的人都到寺廟剃渡後,晚上也給我們時間去背誦。這大概是高中畢業、進到大學之後,少數幾次我很認真地、重覆地閱讀的內容。 到了正式出家當天,儀式莊嚴、隆重。一體兩面的另外一面就是,參與者,特別是那些主角,也就是我們這些即將出家的人,格外感到緊張。我把偈子忘得一塌糊塗。還好,在沙彌的出家儀式是全體一起背誦,和尚的出家儀式是三個人一組、三個人一組地去背誦,所以我還可以打混摸魚一下。我打混摸魚,天知、地知、我知,住持和尚也知道,但住持和尚慈悲,讓我順利出家。除了感恩住持和尚,我也感謝在和尚出家儀式裡頭,兩個和我一組的同儕:Pop和Ice。我們三個同年紀都是25歲,我想也是同一批出家的人裡頭,最有緣份的一組,我也最喜歡這兩個好朋友。 感恩住持和尚、感恩一起出家的同儕、感恩學校的校長、老師和所有好朋友。因為有這些「善緣」,「因」結「果」,我想「果」是又大又甜的。
Tag: 大概
怎麼在泰國出家?
艋舺,非誠勿擾
昨天在衛視電影台看了馮小剛的非誠勿擾(舒淇和葛優主演),今天到埔里的山明戲院看鈕承澤的艋舺(阮經天和趙又廷主演),兩個電影都滿好看的,對這兩部電影,有些共同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解決爭端: 市井小民或凡人最希望的大概就是解決爭端,在這兩部電影中,各自有不同的解決之道。在「非誠勿擾」裡,男主角發明了一個解決爭端的工具,簡單地說,就是讓人們用錘子、剪子、布在無法作弊、偷吃步的情況下來解決爭端;「艋舺」裡頭的兄弟們就沒有想到這個,和尚、志龍和蚊子仍然是以暴制暴,感覺像是原始社會,拳頭大的人說話,再進步些,就槍桿子出政權,三等人使用的槍也可以統治地方。「非誠勿擾」猜拳,「艋舺」練拳、出拳,甚至動刀動槍。終之,都是為了解決爭端,大家都會有一些方法。 是人們想要解決爭端,所以選擇用什麼方法解決爭端的也取決於人們的想法。在看完「艋舺」搭電梯下樓時,有個中年婦女問我:「覺得電影怎麼樣?」我回答:「很好看。」(因為我想電梯的短短時間無法講太多話,再把發話權留給這個中年婦女,)她接著說:「我是當媽媽的,看了很難過。」 艋舺中有首歌「心事誰人知」裡頭有句歌詞「踏進○迌界,是我不應該。」也許每個兄弟都有如此想法,但一腳已經伸進去○迌界了,想退縮也來不及了。媽媽們大概都是以這樣的心情去保護自己的小孩子。 觀光或置入性行銷: 兩個電影中,我仍有印象的置入性行銷包括舒淇擔任海南航空的空姊和艋舺一開始在教室中吃的維力炸醬麵。 而兩個電影在觀光行銷上,有不同的方法。「非誠勿擾」裡,葛優到了在杭州的西溪溼地看房子,還帶著舒淇到北海道進行一個小旅行。「艋舺」則是將萬華這個好像沒什麼觀光價值,卻又值得一遊的開發中景點,再往上推一級。我想導演在這些地方拍攝時,應該都有來自當地政府的支持和資源。 順帶一提,艋舺中的蚊子說,想去日本看櫻花。其實,台灣也看得到櫻花,這個地方就是南投縣魚池鄉,眾所週知除了九族文化村之外,在魚池鄉野家戶外就有許多櫻花,在魚池尖登山步道或中潭公路上也有許多櫻花,看櫻花不用到日本,台灣就有。(這樣是不是也有置入性行銷呢?) 我覺得兩個電影都滿好看的。「艋舺」,「非誠勿擾」,如果你是沒有誠意的人,勸你不要到艋舺亂,所以帶著誠意去看艋舺(萬華)唄!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