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文化時,許多人會聯想到語言、傳統、宗教儀式或穿著飲食。但如果有人告訴你,「文化就像尿尿一樣」,你會作何反應?這個比喻乍聽之下令人發笑,卻極具深意。 「尿尿」是一種日常又不可或缺的身體代謝行為,是生物維持生命的重要機制。我們不需要時刻掛念它,它卻會在需要時自然發生。而文化,也是如此。它不總是明確被我們意識到,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中悄然發揮影響力。 文化是自然反應,也是群體識別的標記 從生物學角度看,不同物種都有排泄系統,人類、哺乳動物、魚類、昆蟲,各自以不同方式完成相同的需求。這種機制雖然基本一致,但表現形式卻因物種而異。昆蟲使用馬氏管,魚類透過尿孔,而人類有明確的「尿尿」行為與語彙。 同樣地,文化也是一種「需求」的表現,不同族群會透過不同的儀式、活動與符號體系,來滿足生存與認同的需求。這些形式不僅反映內在價值,更成為劃分群體的重要依據。文化,就是在時間與空間條件具備時,會自然而然發生的一種社會行為。 從泰國知識份子的自白,看文化的潛移默化 這樣的文化特性,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衝突日益頻繁的今天,尤其值得探討。以下是一位受英國教育的泰國知識份子的心聲: “我從沒被問過是否想成為佛教徒,我的出生證明、身份證、學校成績單全都標註我是佛教徒。從小我被要求上佛學課、學習如何合掌行禮、如何在長輩前爬行通過。這些是泰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從未有機會質疑,也無法選擇。” 這段話描繪出文化如何像空氣一樣包圍著人,讓人習以為常卻難以看見其形狀。他不反對文化,但也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正「相信」佛教,只是因為文化的規訓而不得不接受。這種經驗揭示了文化如何「自然」地滲入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與價值判斷,讓文化不再只是外在的符號,而是潛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強大力量。 泰國佛教:文化實踐的具體樣貌 在泰國,佛教不只是宗教,更是一種深植社會結構的文化系統。從清晨供僧、放生動物、建寺院,到年節儀式,這些文化元素滲透在每一位泰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寺廟是社區的中心,即使不是佛教儀式,如水燈節等節慶活動也常在寺廟舉行。對泰國人而言,佛教信仰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也是一種集體行為模式。 例如,在雨季,僧侶會留在寺院專心修行,而信眾則提供生活物資,展現出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共構關係。這些活動並非出自深思熟慮,而是「時間到了就該做的事」。文化,在這裡成了一種身體記憶——在正確的時空條件下,自然而然地被喚起並實踐。 文化的弔詭:不能選擇,卻難以脫離 我們可以從這位泰國知識份子的故事看出文化的弔詭:它可能是身分的根源,也可能成為枷鎖。在全球化社會中,人們開始質疑「出生就該是誰」的命定論,但舊有的文化結構仍強大地影響著每個人。 他坦言:「我不確定我是不是佛教徒,但我的社會身份、生活方式、家庭與教育都已經替我做出選擇。」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文化究竟是我們自由選擇的結果,還是被社會制度與傳統強加的身份標籤? 結語:文化不是口號,而是活生生的行動 文化不是高掛的標語,也不是教科書上的定義。它是你每天怎麼打招呼、怎麼對待長輩、怎麼過節、甚至你怎麼處理信仰與懷疑。文化像尿尿一樣,當需要的時候,它自然發生。你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文化,但它總在潛移默化地作用著你。 這個比喻或許奇特,但卻讓我們以全新角度重新認識文化——它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默契。在這個文化快速變遷與多元共處的時代,學會理解、反思與尊重文化,也就成了我們每個人必經的學習之路。
Tag: 多元
文化像尿尿?從泰國佛教探討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形塑我們
融入多元文化環境的關鍵:情緒智商與文化適應力的力量
這篇文章[1]分析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影響,並探討跨文化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採用了240名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的調查數據,並採用部分最小二乘結構方程建模技術進行分析。結果確認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能力的積極影響,情緒智商和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和跨文化適應對外籍人士表現的影響。此外,研究發現跨文化能力在促進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適應和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表現的間接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此研究的獨特貢獻是鑑定了跨文化能力在提高跨文化適應和外籍人士表現方面的中介作用,這在以前的研究中很少被證實。隨著全球流動性的增加和預測繼續增加,這些發現可對學術界進行進一步驗證和人力資源經理更好地招聘和管理外籍人士有益。 情緒智力是一種能力,可幫助個人認識自己的情感、控制情緒以及理解他人的情感。在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背景下,情緒智力被定義為一種幫助外籍人士在文化多樣的環境中管理和調整自己的情感以及與主機員工有效交流的能力。情緒智力高的人更能夠預防文化震撼、職場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p.10)。大多數先前的研究都集中在說明跨文化適應狀態中的文化智商如何影響表現,而很少考慮情緒智力對外籍人士跨文化適應的影響(p.12)。該研究證實了情緒智力對外籍人士跨文化適應的正面影響(p.3, 5)。 根據文章結果,文化適應能力對於跨文化能力的發展和外派人員的成功至關重要。文化適應能力有助於外派人員更好地適應新環境,進而提高跨文化能力;而外派人員對於新文化的適應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提高,進一步強化了文化適應能力在這方面的作用。研究結果還發現,跨文化能力在促進文化適應對跨文化適應和外籍人員在文化多元化環境中的表現的間接影響中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因此,外派人員的文化適應能力可以透過跨文化能力的發展間接提高跨文化適應和表現。 根據本文的發現,跨文化能力可被用作評估僑員在海外任務中競爭優勢的指標。管理人員應在將員工派往海外分支機構之前評估員工的情商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潛在優勢(p.13)。由於跨文化能力是重要的解釋因素,能核實個人在文化多樣化的環境中的成功(p.12) 跨國公司應當利用它作為評估僑員在海外任務中的競爭優勢的指標(p.13)。此外,員工的文化適應能力亦應被評估(p.13)。 其中對多元文化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的幾個重要影響是:首先,管理者應評估員工的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潛在優勢,然後再派遣他們到國外子公司。此外,利用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外派人員在海外任務中的競爭優勢的指標也非常重要。其次,應特別關注長期/短期導向,培訓計劃或任務,以提高和培養外派人員的情緒智商、文化適應力和跨文化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和生產力。 第三,組織的管理者應鼓勵其外派人員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互動,以降低因體驗陌生文化而產生的誤解或壓力。第四,組織應進一步將情緒智商、文化適應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員工/候選人的基本要求或指標,然後再將其派往海外或聘請他們工作。最後,員工們也需要積極地為不同文化的融合做出計劃,並在承擔國際任務之前意識到適當的任務,以幫助外籍人士更好地適應國際任務的情感、心理和職業需求。 根據該研究的發現,跨文化調整和表現的提升可以通過培養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來實現,其中跨文化能力在這方面發揮了中介作用。研究指出,情感智力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則對跨文化調整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文化適應力通過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調整和外派員工的表現產生了間接影響。因此,通過培養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可以提高外派員工的跨文化調整和表現。建議管理者應評估員工的情感智力和文化適應力,並使用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外派員工競爭優勢的指標。此外,通過長期/短期的訓練計劃或指派任務,可以培養外派員工的情感智力、文化適應力和跨文化能力,提高其跨文化調整和生產力。員工應主動準備計劃,以便更好地適應國際任務的情感、心理和職業需求。 當一個人在跨文化環境中表現良好,其實可以歸功於其跨文化能力起到中介作用。例如,在外派工作時,文化適應能力的強度影響著跨文化調適和跨文化表現。(p.11)當員工能夠對新的環境進行適應,他們就能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跨文化環境,文化適應能力在人際溝通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使員工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和成長。(p.11)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又會進一步提升員工在跨文化環境中的表現。(p.11)因此,跨文化能力在促進外派員工的跨文化調適和表現方面扮演著重要中介角色。
東南亞商貿與文化概論:海洋的東南亞與多元的東南亞(印尼)
一元、刻版印象的印尼: 印尼人看台灣: 印尼的自然災害:火山 印尼的文化中心:日惹 印尼與台灣或國際的合作開發: 印尼的傳統音樂:甘美朗(gamelan) 問題與討論: 一、多元與統一 1945年,印尼獨立後,憲法規定印尼語為印尼的官方語言。印尼由大巽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和西巴布亞組成,境內有許多少數民族,各民族擁有各自的語言。為什麼要以印尼語作為官方語言?少數民族的語言是否需要傳承、保留? 如何兼顧兩者之間的平衡?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7/21/n3321627.htm https://zht.globalvoices.org/2009/02/28/2010/ http://nccumon78.pixnet.net/blog/post/66344696-%E5%8D%B0%E5%B0%BC%E7%99%BC%E5%B1%95%E5%95%8F%E9%A1%8C 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印尼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犧牲雨林資源換取現代建設,它可能是伐木、它可能是焚林開墾。如果進行環境保護,印尼的經濟則無法發展;如果發展了經濟,則環境可能受到破護。國際組織或印尼作了什麼事,來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請以一個案例說明。例如:印尼需要發電,但是煤礦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於是印尼轉向地熱或風力等能源。 http://www.greenpeace.org/hk/campaigns/forests/problems/indonesia-paradise-forest/ http://nccumon78.pixnet.net/blog/post/66344696-%E5%8D%B0%E5%B0%BC%E7%99%BC%E5%B1%95%E5%95%8F%E9%A1%8C http://blog.udn.com/1022SADR/12667402
我讀洪歷建《全球語境下的海外高校漢語教學》的〈外語教育新模式和探索─美國中文領航項目的目標和實踐〉
美國的「領航項目」由國家安全教學項目資助,參加的學生為在於指定領域(工程、商務、政治學和紡織)中取得學士學位,同時在關鍵語言中積極努力。領航項目中的關鍵語言有阿拉伯語、華語、印度烏爾都語、韓語、波斯語、葡萄牙語、俄語、斯瓦希里語和土耳其語,並有十個海外中心。當中,華語和阿拉伯語是兩個學生人數最多的項目。領航項目的特色有以下:一、在美國,有密集/強化的語言課程和集體/個別的培訓轉導;二、在海外,可以直接進入國外大學學習專業,並接受高級語言和文化的浸入;三、國際組織或私人機構提供實習機會;四、語言能力和專業知識、學位,同時達成。領航項問也和後備軍官訓練隊合作,推動語言能力和區域文化知識,儲備未來軍官人才。 通常,外語的熟練水平和大學學位(以學分證明,而學分則等同於學習時間)的獲得是沒有相關的;但領航項目卻是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給學生有效的教學,並以學生的外語熟練水平作為評估項目的成功與否。 為此,美國領航項目有四個做法:一、強化和多元的語言課程和文化課程,包括講座、寒暑假的中文學習,但如果使參與項目的學生和沒參與項目的學生參加同一個課程,對老師是一大考驗;二、為高年級領航項目的學生開設專業漢語課程,可能是請標的語的老師開課、可能是把專業課的內容注入語言課,可能是以現有英語課程提供中文材料;三、標準化的考試評估和個人學習跟蹤檔案;四、領航項目的海外中心,以華語為例,華語的海外中心在南京大學,會安排來自美國所有領航項目的學生在當地的學習。 所有語言的領航項目中,首要建立從幼稚園到高中的華語項目,再來求建立幼稚園到大學的華語項目,這必須要有源源不絕的學生願意參加華語領航項目才能達成。這正好是美國教育界意識到學習外語的緊迫性才有的光景。
我讀洪歷建的《全球語境下的漢語教學》的〈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社會中漢語的作用〉
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家庭中使用的語言有四百多種,這包括英語、原住民語言以及來自歐、亞、中東、拉美和非洲移民的語言。華語在澳洲是使用人數最長最快速的語言,過去源自於華人和其它國家民族通婚的結果,但這樣的趨勢會漸減。這些移民和其後裔,給澳洲打了一劑強心針,因為華語對澳洲很重要,作為世界語言而言,也很重要。能夠造就這樣的光景,和澳洲的「多元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在二十世紀七○年代開始,許多州政府就規定了四十五個社區語言都是中學的畢業考試科目。同時,政府也提供多語言的電視節目,地區圖書館提供周圍居民語言的書籍、雜誌、影像資料。八○年代的《全國語言政策》提出四個原則:一、習得英語的機會;二、維護和發展遺產語言的機會;三、學習其它語言的機會;四、為社區語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提供必須的服務。 澳洲社會的主導語言畢竟是英語,如果能考語言更多不同的功能,如:人類交流的動要途徑、個體身份的象徵、文化的表現、認知和概念發展的媒介和行為的工具。因此,儘管澳洲是個以英語主導的社會,但澳洲的華人在雙語或多語的環境下成長,是能有機會發展其潛在的語 言優勢的。 麥可克萊茵(Michael Clyne)認為懂雙語的孩子比一般懂單語的孩子在語言方面有著更好的理解力。使用兩種語言可以引起孩子認知的遷移,其有著更靈活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語言既是文化深層的反應,雙語能力就是分享文化最好的方式。雙語是維繫家庭凝聚力的紐帶。許多人也因此有更好的工作機會。 我認為台灣同樣作為一個移民的社會,卻沒有澳洲這樣「多元文化」的政策和胸襟。台灣有許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包括:移工、配偶和新台灣之子。我們很容易自以為高人一等,便認為這些來自東南亞朋友的語言、文化是低於自己的。許多包含新移民的家庭,爸爸是操華語,媽媽可能可以使用越南語或泰語,但夫家卻可能要求新移民配偶不準和小孩講自己的語言,當媽媽講著鄨腳的華語時,可能就無法給小孩正確的華語語音輸入,同時又錯過了小孩的關鍵期,以致於小孩無法習得媽媽的母語。本來有機會成為雙語者的,結果華語沒學好,越南語或泰語一點兒也不會講。台灣仍缺乏較宏觀的「多元文化」政策和關懷。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緬甸》
自以為英語很好的人,請不要再叫緬甸「Burma」了!它叫「Myanmar」,來自於華文的「緬」。許多臺灣人不喜歡別人說「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而認為「臺灣就是中華民國」,所以應該很有同理心地可以理解緬甸叫「Myanmar」,而不是叫「Burma」。當然,不可否認,有一些來自緬甸的NGO還是用「Burma」在進行宣傳,或許「Burma」的能見度還是比較高。有一首歌叫《Free Burma》,我將它放在文章最後,和大家分享。下面分享我對緬甸的認識: 緬甸獨立前相當被看好,它有四個優勢:一、豐富的天然資源;二、適中的人口密度;三、訓練有素的官僚體系(英殖民留下);四、擁有舊緬甸王國緬語文化的團結性。然而,透過媒體所認識的緬甸並沒有展現這樣的優勢。媒體多報導緬甸軍隊和政府對人民的壓迫;我參加過一些營隊,有機會認識來自撣邦婦女行動組織(Shan Women's Action Network, SWAN)的朋友,也聽了去過緬甸田野調查的朋友描述緬甸的情況。不論是當地非政府組織或為解放緬甸走跳的人,所傳遞出來關於緬甸的資訊總是悲劇。媒體和身邊的報導人都這麼描述,不免讓人對緬甸憂心。但看完《東南亞多元與發展:緬甸》,我覺得緬甸就像不丹,除去軍政府的話,就是樂土了,有機會我正想造訪緬甸。 對於緬甸最迷人的敘述之一就是其「都市化程度很低」,即使在仰光市政府僅僅兩條街之外的街景,都不會讓你認為你置身於一個國家最繁華的都市。人們在仰光的移動主要透過公車、三輪自行車或步行,交通雍塞的問題尚未發生,我們希望它永遠不會發生。沒有高樓大廈,最高的建築物是佛塔。(有點像南投縣的埔里鎮,最高的建築物是中台禪寺分院普天精舍,它和中台禪寺、台北一○一、上海世博台灣館都是出自同一個建築師:李祖元。)緬甸第二大城是曼德勒,這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中國貨物,可以聽到華語,也有許多華語和緬語共列的標示。 說緬甸是個佛教國家,一點也不為過。這裡的村落組織是以佛塔為中心,一個村落有15到20個家庭,透過「掏甲」這樣刀耕火種這樣的方法於高地栽植鴉片罌粟花(撣邦東北部,金三角地帶)。有土地的家庭數是沒有土地的家庭數的四倍,於是沒有土地的家庭會幫人耕作以維持生計,一個村落會有一、兩個家庭經營雜貨店。之所以是一個佛教盛行的國家,和阿奴律陀王(Anawrahta)提高佛教地位有關。但在英國的統治下,許多「山地部落」改信基督,如此能夠彰顯他們不同於信眾佛教的緬甸人。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緬甸的文化中心在「乾帶」,其位於在緬甸中部,在一個名為蒲甘(Pagan)的觀光重鎮,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氣候類型。這個地方水源缺乏,無法滿足當地所需的稻米生產,都是從三角洲輸入的。我想,對於人口密度不高的緬甸,若能自給自足,其實不必要和世界經濟接軌,也能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電力不夠用以致於不能發展,或許對於樂天知足的緬甸人而言,也不會是什大問題。 然而,對旅人,特別是比較窮的人而言,有一最困擾的就是貨幣問題。緬幣對美元有官方價格,但在黑市卻有和官方相差四十倍左右的差距。讓我引用上海世博台灣館的主題曲《台灣心跳聲》的歌詞,「少一點傷痕,多一點的掌聲;少一點戰爭 多一點的單純;少一點仇恨,多一點的我們;少一點寒冷,多一點的溫存。」 下面分享由台灣樂團翻唱的《Free Burma》,我最喜歡副歌一直在那邊Free Burma……: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新加坡》
新加坡憑藉地理位置和領導能力優勢,迅速爬升到已開發國家之列,但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它自己願意的。一九六○年代,有一個合併馬來亞、新加坡、沙巴和沙勞越的新國家計劃,李光耀認為這樣的馬來西亞聯邦可以使新加坡的經濟無虞,但一九六五年時,因為新加坡代表團棄權,所以馬來西亞國會通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家,新加坡於是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新加坡獨立之後必需獨自在軍事方面對抗鄰國,新加坡男性服義務役,每人兩年,後來還延長到兩年半。新加坡的國防支出也一直是其它東南亞國家之首。「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特別是台灣的國防支出是如此,如果我們能將更多的國防預算拿來放在社會福利、國民教育或產業發展,台灣的成就一定不只是現在這樣。儘管如此,新加坡還是有令人稱羨的經濟發展。 由於其經濟成就,使其提升了對亞洲傳統的榮耀感,政府強化並傳播新加坡移民族群的亞洲價值,還要求年輕人可以流利地使用通行於新加坡的主要亞洲語言。這亞洲價值包括:勤奮工作、尊重權威、個人利益從屬集體利益、政策制定時以共識代替衝突對抗、家庭奉獻。新加坡是個高度競爭的社會,有一個閩南語發音的「怕輸」(kiasu)用來形容最恰當,政府還為此提出了禮貌運動(Courtesy Campaign)。我覺得新加坡人的爭先恐後和上海人或許多地方的大陸很像,這是同為華人社會的台北所看不到的。搭捷運的時候,你會在台北捷運站看到人們是排在黃線之後,而且人和人之前維持一定的距離,先來後到的順序很清楚;但在新加坡或上海搭捷運不是這樣,在列車未進站前,人們是沒有秩序地站著門前,門一打開也是蜂擁而至。我看了也是非常的「驚」(kia)。 新加坡有一些特殊的人口政策,新加坡曾經有一個學歷歧視的政策,對於高學歷的人鼓勵生小孩,對於低學歷的人鼓勵結紮,這是相當令人匪夷所思。另外,有中央公積金制度來讓大家數的家庭可以在驚人房價下仍有機會自有住宅,因為新加坡領導者相信在新加坡有房子,就會認同新加坡。新加坡致力發展航太工業,從製造飛機、修理飛機和飛機零件,更有樟宜機場和新加坡航空。還投入中國大陸蘇州工業區的建設,不過據林開忠老師說法,發展的不是很好。 新加坡政府試圖控制新加坡的政治發展,但這與經濟的開放卻可能互相牽制。一來新加坡希望商業和一般家庭都可以上網,但同時經由網路也將對人民行動黨有負面批評。 許多人喜歡新加坡,喜歡它的多元文化、喜歡它的經濟發展、喜歡它的法治社會;但我不這想,我認為新加坡因為有許多資源上的限制,所以必須對人民有諸多限制,例如:男性要當兩年兵、言論集會自由…等。在中華民國,我只當十一個月的兵,我都快受不了了,更何況當兩年兵!而土地資源的限制也是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很無趣的地方的重要原因。其實,台灣也差不多如此,不過至少還有台北市和南投縣這樣的明顯城鄉的差距,但新加坡太小了,許多地方都在天子腳下,生活在那個地方大概也沒有什麼樂趣吧! 下面看看噗友怎麼說: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馬來西亞和汶萊》
馬來西亞看似為東南亞地區發展最好的國家之一,但其對環境的破壞大概也是東南亞地區中數一數二的。馬來西亞並沒有專責環境保護的部長級職位,當然也更甭提其國家發展中對環境保護的相關立法了!馬來西亞,作為一個東南亞地區的大國,無法為地球上環境保護盡一分心力,這真是一個真讓感到可悲和羞恥。下面分享閱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馬來西亞和汶萊》的心得: 馬來西亞的農業發展是相當令人矚目的項目,其也是馬來西亞在一九七○年代經濟起飛的關鍵,為了提高經濟作物如棕油和橡膠的種植,大大地減少了稻米產量,而後為了減少進口食物的花費。為了增加農地,在一九九○年之前,也大量地出口木材。若有農業上的升級,則是進一步的加工,如食品加工或將木材製成家具。 日本人有「南向」政策往東南亞地區發展,馬來西亞則有「東望」政策,向馬來西亞工人灌輸日本的工作倫理,將日本視為投資、商業支能和技術轉移的重要來源。此外,馬來西亞亦致力發展交通和通訊。吉隆坡擁有都會系統,配合公車轉運系統作為都會通勤服務,另外有和新加坡和泰國連結的鐵道。 馬來西亞由於在全球經濟中的涉入,也在國際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馬來西亞以發展東協和區域的關係為首要,接著是伊斯蘭國家,最後是不結盟國家。最近一期的《亞洲週刊》就談到馬來西亞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和中華民國(台灣)兩國免簽證待遇的發展,兩個中國都致力於爭取馬來西亞免簽證的優惠,而中華民國早在二○○○年就給以馬來西亞人民免簽證的待遇,但未見馬來西亞政府對中華民國政府有任何積極作為。反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先馳得點地取得免簽證進入馬來西亞的優惠了。可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屬不結盟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支持馬共的紀錄,但在外交優先次序上仍是有差別的。 已發展國家常常以自己的觀點來對發展中國家批評,在環保議題項目上尤其如此。已發展國家會指摘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環境保護;但發展中國家會反駁道已發展國家過去也是在剝削環境下而進行經濟發展。這樣的指控是無限迴圈,而且經濟無法發展,環境也無法保護。事實上,經濟和環境是可以同時擁有的,發展「綠色經濟」就是選項之一。已發展國家應當盡力協助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環境同時發展,以支持取代批評;馬來西亞或其它發展中國家則也當虛心接受批評,以已發展國家為鏡,不讓自己犯同樣的錯誤,有信心地認為我們同樣能夠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我讀《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回顧與檢討》二
從一九○○年開始,在多次起義失則後,參加革命行動的革命黨人開始以新加坡作為逃亡的目的地。除了這是一個安全的避難地之外,這些志士更想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推動中國的革命事業。當地的同盟會領袖為這些志士安頓處所,許多人被介紹到農場或橡膠園坵工作謀生。同時,受到越南法國殖民政府驅逐,孫中山也讓這些革命黨志士往新加坡安置。 對於中國革命運動的財力募集是相當困難的,原因包括:一、革命活動是非法的;二、革命活動的方式很多,軍事、報紙、庇護等;三、而匯款的方式也很多,直接拿給孫中山或其它領袖,難以紀錄,也無專責機構負責;四、只能革命後的回憶,數字常常不準確。在《國父全書》裡「一九○九年孫中山致吳敬恆函」中,起義所需軍火費用是二十萬,其中十萬來自東南亞華僑。這十萬元由東南亞華僑所捐助的港幣中,馬來亞華僑有一萬,其餘荷屬東印度華僑有三萬,法屬越南和泰國華僑共六萬。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捐款數量更大為增加,總計辛亥武昌越義發動後,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匯款支援的總數為港幣八十七萬多元。武昌革命之後,華南各省包括長江沿岸和沿海的重要城市都建立了革命的獨立政府。值政權過渡時期,極須款項支應,東南亞華僑又在這時給予叻幣三萬五千三百九十元,城革命黨人也匯寄了叻幣二萬元。財政穩定下來之後,既能維持各省內的法律和秩序,還能抽派軍隊北伐。這無不都是海外華僑的財力支援。 「華僑為革命之母」一開始或許是孫中山找上東南亞,找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但當地華僑被喚起的「國族救贖」才是使這些起義行動和金錢支助源源不絕的動力。我們知道推翻「滿」清是以「漢」民族主義為號召,但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五族共和」的中華民族才是中華民國實現多元文化、多族共治的具體實現。讓我再延伸「五族共和」,中華民國的民族不只五個,光唸得出來的至少就有「漢」「滿」「蒙」「回」「藏」「苗」「瑤」,這就超過五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台灣原住民至少九族,以及過去歐洲、日本殖民者的後裔和現在來自東南亞地區的新移民,我認為「五族」是具包容性的,所有民族都可以納入中華民族,造就中華文化的多元和豐富。 看看噗友怎麼說:
我讀《國家與婚姻:台越跨國婚姻政治》
國家或政府,在跨國婚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台灣政府和越南政府都認為頻繁的台越跨國婚姻將對國家安全有重大的影響。國家的移民政策都是有政治性的,不論移出或移入,「誰可以加入我們」或「為什麼誰要離開」,這對「想像的共同體」都會產生內容的變化。《國家與婚姻:台越跨國婚姻政治》揭露了台灣政府和越南政府對跨國婚姻的態度。 台灣有一群學者認為越南女性是「低劣的他者」,認為越南女性嫁到台灣,參加「識字班」以同化,其忽略了「多元文化」可以造就更燦爛的文化調色盤。台灣官員的意識型態是菁英主義和階級主義的,同時又有種族主義。這表現在台越婚姻的面談、健康檢查,甚至部會首長的談話中。 越南在法律上、歷史上、社會上也都不鼓勵越南女性和外國人(特別是台灣男性)結婚。戲劇、媒體上,劇裡頭嫁給台灣人的越南女性都是悲劇的角色,不是被騙就是嫁給行動不方便的長者;社會上,有名望的家族不會和外國人通婚,這是民族主義的偏見。台越婚姻有時還被看成人口販賣。不過仍有些人認為和台灣人結婚可以脫離貧窮;政治上,有越南共產黨指導的婦女會進行宣傳,透過和大眾媒體合作和台越婚姻的受害者現身說法(講述其受強迫勞動、家暴、賣淫)傳播思想;公共行政上,仲介婚姻是其可以正當介入的地方,取締非法私人婚姻仲介,並設立一個功能不彰的官方婚姻仲介;法律上,在越南人和外國人的婚姻中則規定:如歲數不能相差超過20到30歲、外國人不能超過越南人父母的歲數、和越南人離婚過,要先辦離婚才能再結婚、智力不足和肢體殘缺不能結婚、男女雙方親自送件。 台灣人的「想像的共同體」在越南女性或許多外籍配偶加入時受到衝擊,但我認為只要持續開放這個共同體,一開始是一點點,當越來越多人接受的時候,就可以有質變的可能性。倘若越南也同樣開放越南人「想像的共同體」,也會有人願意加入越南人,正如泰國或韓國以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吸引全球各地的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