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基礎

語言教科書:語言課程中的教學明星是課本也是教材

在這篇名為「The Role of Textbooks in a Language Program」的文章[1]中,作者Jack C. Richards探討了語言課程中教科書的重要性。教科書不僅是學習者在課堂上接受語言輸入和練習的基礎,也提供語言課程的結構和大綱,創造了一個教學標準,保持了質量,提供了多種學習資源,節省了教師的時間,提供有效的語言模型和輸入,培訓教師,並且具有視覺吸引力。但是,教科書也可能包含不真實的語言,扭曲內容,可能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可能使教師不具有技能,又很費錢。因此,教師必須評估教科書的角色、教師的經驗和學習者的需求。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解決遺漏、修改任務和擴大任務來進行調整,這是教師必備的技能。通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和學生評論等來監測材料的使用,可以改進教學和課堂互動的質量。 教師在評估課本是否使用其語言課程時,會考慮以下因素(p.2): 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到,商業教材不可能完全符合語言課程的要求。(p.3)教材的構成既考慮作者的利益,也要考慮到出版商的利益。商業教材的內容可能會為了能夠適用於不同的市場而加以修改,以滿足教師的期望。因此,教師需要評估課本的適用性,並培養適應和修改教材的技能。(p.2)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和學生評論等方式,監控教材的使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和互動的質量。 出版商在平衡教科書作者、教師和學生的期望時需要考慮到兩個因素: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作者通常希望創作出一本創新、有趣、符合學生需求的教科書,並且能夠獲得經濟收益(p.3)。而出版商則主要關心的是獲得經濟收益(p.3)並且需要找到一本具有卓越品質的教科書,以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p.3)。出版商也會嘗試滿足教師對某一級別教科書所期望的內容,以便進入盡可能大的市場(p.3)。因此,出版商需要修改教科書,以便在不同的市場上使用(p.3)。有些改變是由於使用教科書的教師經驗、培訓和教學技能水平差異較大,需要提供操作簡單明了的練習素材,而有些改變則是因為某些市場不能接受的特定內容必須被刪除(p.3)。然而,出版商修改教科書的過程中,原創的文本可能會失去一些創造力和適切性。因此,在使用教科書時,教師必須補充適當的創造力(p.3)。最終,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指導和支持下,學會如何適當地使用教科書(p.2)。 教科書在多數語言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p.1)以下是它們的幾個作用: 然而,教科書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可能存在不真實的語言使用、內容失真、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可能降低教師技能、價格昂貴等(p.2)。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科書的角色,教師的經驗和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p.2)。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補充缺失、修改任務和擴展任務進行調整,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p.1)。透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以及學生評論等方式監控教材的使用,可以提高課堂上教學和互動的質量(p.1)。 商業教科書在語言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具體優點與缺點如下(p.1): 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自身經驗和學生需求來評估教材(p.2)。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彌補缺失、修改任務和擴展任務等方式進行調整(p.1)。同時,通過觀察、反饋會談、書面報告、評估和學生回顧等方式來監控教材的使用(p.1)。

股市三寶之二:K線和平均線

上週六和阿姨去聽了「股票三寶」作者的課,該課程簡單地說明了一些技術分析的東西。翻閱他的書籍,大致了解選股應當先看技術面,再看基本面,最後解讀消息面。下面分享一些上課學習的和回家之後,在網路上學習的成果。股市三寶包括:K線、平均線和45度線,由於45度線的限制多,也沒有在網路上找到清楚易懂的教材,於是我放棄了,只看股市兩寶就好了。 K線: 日本人發明的東西。一根K棒包含實體(顯示開盤價和收盤價)和上影線(最高價)和下影線(最低價)。開低走高時,K棒是紅色的,開高走低時,則為黑K棒。K線的時間區段可以是一天、一週或一個月,分別代表短、中、長期。不同K棒的組合,有著不同趨勢。 平均線: 全名應該叫移動平均線,指的是一段期間內投資人的平均成本。期間設定為5日線(週線)、22日線(月線)、66日線(季線)、144日線(半年線)至288日線(年線),分別代表短、中、長期投資人的持有成本。股價若在平均線上,從上要往下跌,則平均線就會形成支撐(讓股價不跌破平均線);反之,股價若在平均線下,從下要往上漲,則平均線就會形成壓力(讓股價不漲破平均線)。 當然,我相信這些K線或平均線的技術分析,都建立在預測大眾(投資人)的心理。人的心理變幻莫測,連你身邊最親近的人都無法瞭若指掌,想了解投資人的心理,或許有一些看起來是客觀的數字或圖形,可以讓我們有一些投資的依據。 尚未學習這些東西之前,覺得股票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學習過後,也認為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只是其可應用性也僅止於股市。 下面是在youtube上看到的影片,也算是線上教學的教材之一: K線基礎:

華語教學概述和第二語言習得

一般外國人學華語,會遇到哪些問題,根據張金蘭老師的教學經驗,學習華語的外國人普遍會遇到以下現象:對於漢字圈的學生,如日本、韓國或越南的外國人,建立在曾經有使用漢字的基礎上,讀和寫兩個能力是很容易進入的,也因此就會輕忽習字;非漢字圈的朋友,就是所謂的「外國人」,聽和說的學得快,上課的時間不會說又很愛講;而華裔的外國人,則只會聽說,甚至只會粵語或閩南語。 普遍外國人學習華語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被華人的爸爸、媽媽逼著學習華語;二、中國強大;三、喜歡華語流行;四、具挑戰性。教導華語者如果是正(繁)體的慣用者,通常會面臨和簡化字的比較,而正體字和簡化字分別在中國大陸和台灣被使用,只要依據學生需要教導,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張金蘭老師另外討論了,中國大陸和台灣在世界推動華語的優勢:在中國大陸,透過國家漢學辦公室,領導層級高,能夠快速地進入各國國家;台灣老師的優勢在於設備、師資、教學多元和科技的應用。 從幾個外國學生的訪問記錄來看,學華語對不同國藉的學生有不同的難處,俄羅斯學生覺得聽力難;奧地利學生覺得寫字和發音難;韓國學生覺得發音難;美國學生覺得辨字難、筆畫難;日本學生覺得發音和寫文章、用成語的時候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學法。波蘭學生學習華語倒沒有這些障礙,根據張金蘭老師的說法,波蘭語有所有能夠對應到華語的發音,所以很多音可以很輕易的上手。 華語教學市場上缺少兒童或外國學童華語教材。泰國的學校學童仍使用過去南一版的國語課本,原先設計給母語者使用的教材,在非母語國家使用,可能會讓學童不能有效率地學習。有興趣投入華語教學的朋友,不妨考慮開發外國兒童華語教材。 華語老師認為好的華語老師應具備:老師該有的人格特質、專業(包括語法、發音…等)、常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華語的外國學生則認為好的華語老師應該有:活潑的教法、鼓勵學生、標準的發音。且選擇母語者為學習語言的對象,似乎是普遍的對象。 以上為今日參加華語師資培育班的心得和小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