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國際遷

我讀《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

 東協區域論壇包括成立之初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越南、寮國、歐盟(主席)、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後陸續加入的的27個成員,包括:柬埔寨(1995 年)、緬甸(1996年)、印度(1996 年)、外蒙古(1999 年)、北韓(2000 年)、巴基斯坦(2004)、東帝汶(2005)、孟加拉(2007)以及斯里蘭卡(2007)。其成立的原因,我認為是期望對區域安全產生了正面的影響。然而,東南亞的非傳統安全(non-conventional security)威脅日益加大,已取代了過去著重的國家間對抗。   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傾向於跨國性;(2)政府受到非國家行為者的挑戰;(3)非國家行為者通常採取非對等性策略,如恐怖主義、游擊戰和非正式活動。根據宋興洲和林佩霓的《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所述非傳統安全威脅包括:恐怖主義、分離主義、不穩定的民主化、國際遷徙、公共衛生問題和經濟問題等六種。這些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個人安全危害的程度要來得比國家安全嚴重。   國際恐怖主義攻擊的對象通常是「軟」目標和平民,恐怖主義造成的傷害幾乎到了無法令人接受的地步,並嚴重地威脅政府的公信力,顯示其無法保護人民;分離主義運動雖會造成安全上的風險,其使政府的公信力隨之降低,對國家而言可能會有安全的風險,但我認為對個人而言,並不會有任何安全的風險;宋興洲和林佩霓認為國際遷徙將造成東南亞安全問題,但我認為這有助於當地文化的豐富;公共衛生問題包括環境和傳染疾病,這不儘是區域安全的重要關鍵,更是關於人類生存的重要議題;最後,東南亞地區各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卻欠缺積極性的合作,恐怕只會淪為已發展國家的提款機,最後造成如埃及因通貨膨漲而導致政局不穩定。   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在利比亞或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一瞬間就傳送到自己的電腦面前,不論透過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的方式。如果能更多角度去認識不同問題,也就不會只看到現象而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人們為何遷徙》

 人們為何遷徙?當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論是從一個國家移動到另一個國家或者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但是每個人心目中「最好的生活」是不一樣的,所以你也很難可以一言以蔽之地說為什麼人們會遷徙。   分析每個人為什麼遷徙則是「個體因素分析」,而被個人無法控制的環境影響則是「結構因素分析」。比方說,我因為要當兵,所以不想要中華民國國籍,而想入籍泰國、日本甚至大陸,這樣是「個體因素分析」;但,如果是中華民國的徵兵制讓我讓我想要移民到其它募兵制的國家,那這就是「結構因素分析」了。倘若我真得移民或遷徙了,我想這是就我個人「無自由吾寧死」的意識影響,當然你也可以把責任推給結構,說那是兩岸關係或窮兵黷武的歷史因素。《國際遷徙遷與移民》這本書的其中一章「人們為何遷移」,從「推拉」做為推論根據。   古典推拉理論認為,勞動力遷移是由遷入與遷出地的工資差別所引起的。現代推拉理論認為,遷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條件、為自己與孩子獲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以及更好的社會環境。「人們為何遷移」這一章認為有以下因素影響遷徙:富國和窮國的所得差距、工作機會供過於求。   富國和窮國的所得差距很容易理解,先不論遷徙者是否可以取得和遷徒目的地相同的所得,以遷徙者的所得再考量遷徒目的地的消費水準的話,即你在某個國家賺到的錢和你在該國家的消費不見得和你可以享受到的生活水準相同。我泰語老師就說,泰國的薪水很低,以前有一個學泰語的學生,到泰國工作,賺得錢不多,但花得錢也不多,結果才工作一陣子就可以在泰國買房子了。如此來看,窮國的人基於所得差距,或許會往富國遷徙,加以考量當地四消費水準的話,遷徒的方向應該是打平甚至是反向的。   工作機會供過於求主要源自於工業化,或者你說機械化。當某些國家快速發展,原本的勞工無法滿足各方面建設、社福的腳步,這時就可以吸引國外的遷徙者。同時,機械化也讓原本需要大量勞力的工作,釋放出空閒人力。在近代,這些「新事物的震撼」(shock of the new)就這樣使人開始遷徙。   或許,所得差距和工作機會造成貧國百姓外移的條件,最近看到媒體討論中國大陸的第三波移民潮,這些人都是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和上面理解的遷移因素不儘相同,所以或許討論人們為何遷徙時,從所得差距和工作機會是最容易讓人理解的角度,但工業化、現代化或全球化至今仍方興未艾,所以我們仍可以對人們為何遷移,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我讀《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

 原本我以為《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會討論的是每個遷徙目的地的差別,這一章寫了一些移民選擇目的地的依據,也披露有一些遷徙目的地對移民的態度和政策,不過更大的收穫是看到一些正規進入他國國境的方法。溯人類歷史長河的源,在沒有國家、沒有國界的時候,人們的往返、遷徙是自由無拘束的;但有了現代國家之後,就產生了國界,透過護照查驗是出入國境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還有很多人類的遷徙是看了《國際遷徙與移民:選擇目的地》才認識的。下面和大家分享筆記和心得:   人為的國界劃定未考量當地居民的想法,或者當地居民也沒有預料自己只是歷史大棋盤上的一顆棋子,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的,使原本應該住在一起的家庭,被迫分開。「讓家族團圓」就成為很多人移民的動機和解釋了。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三條這麼寫著,每個人都有離開任何國家的權利。你可以任意離開任何國家,但你卻不能任意進入何國家,所以前往有親屬所在的國家就成為最普遍的合法移民途徑了。   最近我看龍應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就理解大陸和台灣兩邊一定有很多人期待「家族團圓」,很多人在戰亂時,一下子逃難、一下子從軍,顛沛流離地就從大陸輾轉到了台灣,一會兒海的那一頭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的這一邊仍撼衛中華民國的主權,於是家族不團圓,直到民國七十六年(公元1987年)才開放台灣地區人民赴大陸探親。儘管開始有「家族團圓」的動作,中華民國對大陸地區的配偶仍和其它國家的外藉配偶有不同入藉的要求,某些要求甚至更嚴格。   移民網絡則依靠前一批同樣祖國的移民所建立的「規則」,有合法有不合法,這些人提供鑽法令漏洞的知識,也協助移民找到工作;以國家的力量,靠政府安排送出勞工移民是另一種方法,「菲律賓海外就業管理局」就是菲律賓的官方機構;民間則有勞力仲介,游走於合法與不合法的灰色地帶,抽取大量仲介費用,經常被剝削的對象是勞工。   另外,還有一些非法勾當的方法,例如偷渡和人口販賣,也是另外一個遷徙的方法。偷渡和人口販賣的差別在於遷徙者是不是有意識地自願遷徙。偷渡者是主動找上偷渡業者,人口販賣則透過暴力、強迫或欺騙來買賣勞工。   我希望世界就像個地球村,沒有國家的界線,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包括中華民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交流,我相信人們的往來也會越來越自由。我認為終結偷渡或人口販賣的最佳方法,就是所有國家取消國界邊境檢查,儘管這是理想,不過我希望那一天的到來。依照人類的智慧,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現在很流行的打工渡假又何嘗不是顛覆了過去我們對人類遷徙的想像?   除了全球化之外,我想網路的發展也將改變移民的全貌。移民網絡是建立在前一批先到遷徙目的地的祖國移民,進入網路時代,這個移民網絡是可以很容易地、虛擬、仿真地被建立起來,資訊不對稱的落差將快速減少,不再有人可以成為運作人們遷徙或從中獲利的那一隻看不到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