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動作

對體賦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生活經驗

 今天我衣服的扣子掉了,我跟照客師兄拿了針線來縫,她沒給我剪刀,我縫好後去找她要剪刀剪。她把衣服接過去,長開口用牙齒將打結處和針之間的線扯斷。她檢查了一下我縫的結果,把我的衣服收過去,她親自把它縫好。她縫的扣子就和其它衣服上的扣子一模一樣,我縫的就是不知道哪裡用力一扯的話,又要掉下來了。她擁有比我更好的縫扣子(賦體)認知,我只會用手還需要剪刀,她只要用手和牙齒;不過,她讓我穿線,可能我的眼睛還是比較好使。(賦體)認知不是只有感知,還包括動作。語言如果也和(賦體)認知有關的話,使用語言時,就會涉及動作,有的人扣子縫得好,有的人扣子縫不好;有的人會說話,有的人不會說話。 今天禪修課師父分享了一個他看過的影片,是央視的節目《挑戰不可能》。有一個小女孩的眼力超好,現場有300位觀眾,他們的臉拍照之後複製成5份,並將所有1500張的照片投影在螢幕牆,這些照片裡有一張照片是合成了現在女明星的照片,小女孩的任務是在10分鐘內看完所有照片好挑出這張合成的照片。小女孩看完1500張照片後,就像大家平常靜坐後會搓揉眼睛、舒緩一下一樣,然後就挑出那張合成照片了。她使用眼睛去達成這個任務。我們一張一張去看,都不見得可以找出來合成照片;1500張,即使1秒1張也要25分鐘。她是怎麼辦到的?為什麼她要在任務後搓揉眼睛,而不是搓揉大腦? 下面是挑戰不可能的影片:

進行跨談(crosstalk)的五個技巧

  跨談(crosstalk),作為語言交換的最佳模式,當然不是隨便在路找一個人來跟你談就可以了!龍大衛(David Long)認為一個良好的跨談對象應該要具備有以下五個技巧:猜想(guessing)、畫圖(drawing)、肢體動作和表情(action and expression)、數字量詞(numbers)以及放慢速度(process)。假設現在有兩個人正在進行跨談,一方透過畫圖、肢體動作和表達,配合任何一個語言進行訊息的傳遞,而另一方雖然不知道其語言,但透過語言之外的東西進行猜想,如此就能進行「溝通」。所謂「溝通」,我們過份的著重於語言的本身,而忽略了語言之外的訊息。龍大衛以「卡車」和「腳踏車」形容「語言之外的訊息」和「語言」,其認為有效的溝通屬於語言的成份,大約只有百分之七。事實上,屬於語言之外的訊息,我們可以透過視覺來取得。這也就是五個技巧中,比較基本的三個技巧:猜想、畫圖、肢體動作和表情。 接著,和數字有關的,例如:一年、一個月、一天、一週、一顆柳丁…等。往往我們強調那個數字本身(我想特別是西方語言的使用者),但其實對於聽的人而言,訊息的焦點應該是數字後頭的那個東西。所以如何透過畫圖以及肢體動作和表達傳遞數字後面的訊息,也是技巧之一。 最後,是整個跨談的流程要放慢腳步,不用急著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解釋完,把複雜的東西肢解,分成一個部份、一個部份,如此有助於理解。 若能熟稔以上五個技巧,大概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良好的跨談對象。那些在AUA上課的泰語老師、英語老師訓練這樣的技巧通常得花上一年的時間,而要進階到能夠教所有程度的學生則要花上兩年的時間。不過,若只是使用在這樣一對一對跨談,可以邊學邊用,反正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當是雙方共同渡過一段美好的學習時光。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和」和泰語的และ的漢泰對比分析

 華語中的連詞「和」早在古白話中就開始使用,但它通常只於連接名詞,即在並列的名詞之間起一種連接作用,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的影響後,「和」的使用範圍擴大了,也可以連接動詞和形容詞,甚至其位置也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影響,在並列的多項中,「和」一般都位於最後的兩項之間。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在這一方面,其功能和用法是一致的。   然而,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也有以下差異。兩者都可以以動詞和形容詞作為謂語,但「和」連接這些成分時有一定的限制條件,และ卻相對自由。   泰:ใกล้บ้านของฉันใหญ่และสวยงาม 華:我家附近的那所大學又大又漂亮。   這時候,華語中就不是用「和」連接「大」和「漂亮」這兩個形容詞,而是用「又…又…」連接。   泰語的และ可以連接兩個支配同一主語的動詞性成分,但華語的連動式卻鮮用「和」來連接。所謂連動式是指兩個動詞性成分所包含的動作是前後相繼,有時間上前後繼承關係的。甚至不平等的動詞性成分,และ也可以作為連接。   泰:นักเรียนยืนขึ้นและพูดอรุณสวัสดิ์คุณครู 華:學生們站起來說「老師早」。   泰:รถติด(待完成) 華:塞車已經將近一個小時了。   這兩句中的และ都連接了兩個動詞,但在華語中卻不會用「和」連結。   最後,และ可以連接兩個並列的否定性成分,包括動詞、形容詞、副詞,「和」卻無此功能。   泰:แฟนของเขาไม่อ้วนและไม่ผอม 華:他的愛人不胖也不瘦。   泰語用และ連結了「不胖」和「不瘦」,但華語卻不是用「和」連接,而是「也」。   華語的「和」的幾乎是可以直接對譯於泰語และ,然而在許多泰語使用และ的地方,無法直接譯為「和」,泰語的และ分布比華語的「和」更廣。對於泰語母語人士而言,除了學習「和」之外,也必須學習「又…又…」和「也」及其相關應用。 參考資料: 刁晏斌. (1999). 初期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臺北: 洪葉文化. 朱俊玄. (2007). 漢語“和”與泰語และ的比較.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5), 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