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創意

在創意的世界裡,誰是主宰?藝術家、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的對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創造力”這個詞,但創造力到底是什麼?不同領域的人又是如何運用他們的創造力呢?一篇由Blazhenkova和Kozhevnikov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試圖揭示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通過比較視覺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學科專業的團隊,來探討這些不同背景的團隊如何在創意任務中表現出創造力。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是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高中生團隊,包括視覺藝術、科學和人文學科。這些團隊被要求合作完成一個創意任務:繪製一個“未知的星球”。研究者觀察和分析了他們的繪圖作品,並請專業人士對這些作品的“藝術質量”和“概念清晰度”進行評價。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不同專業的團隊在創造力的展現上有明顯差異。視覺藝術團隊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示了物體的細節和顏色的豐富性,這與他們的藝術創造力密切相關。而科學團隊則更專注於空間結構的準確性和概念的清晰度,這反映了他們在科學創造力方面的優勢。人文學科團隊則相對不太重視視覺細節,更多依賴文字來表達意圖。此外,混合專業的團隊顯示出結合物體和空間可視化的能力,創造了獨特且豐富的作品。 啟示 這項研究不僅展示了不同專業背景對團隊創造力的影響,也強調了在團隊合作中,成員的多樣性如何促進創新的出現。對於想要提升團隊創造力的領導者而言,理解和利用團隊成員的多樣性是關鍵。 Blazhenkova, O., & Kozhevnikov, M. (2016). Types of creativity and visualization in team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pecializ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8(2), 123-135. https://doi.org/10.1080/10400419.2016.1162638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文化交流篇(同學)

  在法政大學東南亞學程裡,也有一些來自馬來西亞的交換學生,沒有見過幾次面,不過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他們是來自同一個學校的交換學生,約莫有六、七個人。主要接待交換學生的老師,是在馬來西亞拿到學位的,所以接待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是理所當然。不過,我選的課和來自馬來西亞的交換學生的課沒有交集,所以不會碰頭。更多時候,我和當地的學生一起上課。講堂很大,我又坐在最後一排,所以常常和同學聊天的可能還比聽老師講課更有收穫。 我不是一個喜歡主動交朋友的人,所以如果沒有同學找我出去玩,我也就一個人出去玩,我一下課就離開教室。只有一次在下課後,我還不熟悉回家的路,同學陪著我去搭車這麼一次經驗而已。 如果沒有特殊的安排,的確是沒有和當地學生交流的機會。我選修的《東南亞的觀光管理》安排了一次到清刊(Ching Khan)的旅行,才有和同學兩天兩夜的交流經驗。我們被要求分成四到六個人的小組,對當地居民進行訪談,並在訪談之後提出能夠幫助清刊行銷的企畫《創意清刊》。我多多少少能夠聽懂同學和受訪者之間的對話,但卻顧慮很多所以也沒有插話,就是一直聽、一直聽,輕輕鬆鬆地完成訪談。 在交換學生期間,和當地學生或外國學生交流的機會較少,除了自己沒有較積極地和同學交陪外,我想缺少正式的介紹、媒合或活動可能也是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