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信任

探索巴西漁民社區: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行為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信任與合作是維持組織運作與社會穩定的基石。然而,這些社會行為的形成與影響因素卻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為了理解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規範的影響,Uri Gneezy、Andreas Leibbrandt和John A. List進行了一項別開生面的研究,將目光投向巴西兩個獨特的漁民社區:一個在海邊,漁民需要團隊合作;另一個在湖邊,漁民則獨自作業。 這篇名為《Ode to the Sea: Workplace Organizations and Norms of Cooperation》的研究,通過多種經濟實驗,如信任遊戲、最後通牒遊戲、捐贈遊戲和公共物品遊戲,來比較這兩個社區的行為差異。結果顯示,海邊漁民表現出更高的信任度和合作意願,這表明工作場所的組織方式在塑造社會規範和促進親社會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透過這項研究,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信任與合作的內在機制,還能為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寶貴的見解,幫助他們在組織設計中促進更高效的合作和更穩定的社會關係。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實務工作者,這篇文章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工作環境對人類行為的深遠影響。 巴西兩個獨特的漁民社區介紹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選擇了巴西的兩個傳統漁民社區進行比較,這兩個社區在地理位置和捕魚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成為研究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規範影響的理想場景。 海邊漁民社區 第一個社區位於海邊,這裡的漁民主要依賴團隊合作來進行捕魚。由於海洋環境的挑戰,如波浪和洋流,再加上較大的魚類捕獲物,漁民需要使用重型和長距離的漁具,這些漁具必須由多個人共同操作。因此,海邊漁民通常以2到8人的團隊形式工作,他們在同一艘船上協同作業,共同設置和收集漁網。 團隊合作在海邊漁民的工作中至關重要,因為這樣可以提高捕魚效率,增加捕獲量並確保安全。由於捕魚成果取決於整個團隊的努力,這種環境自然促進了合作和協調,漁民們必須學會相互信任和依賴,以達成共同目標。 湖邊漁民社區 第二個社區位於鄰近的一個湖邊,這裡的漁民則主要進行個人作業。湖泊的生態環境相對平靜,漁民可以使用輕便的小船和簡單的漁具進行捕魚,這使得個人捕魚成為可能且高效。湖邊漁民不需要依賴他人來完成捕魚任務,他們獨自出航,捕獲較小和輕便的魚類,捕魚活動完全由個人掌控。 由於捕魚不需要團隊合作,湖邊漁民的工作方式更獨立,這也導致了他們在信任和合作方面的行為表現可能與海邊漁民有所不同。 經濟實驗 在這篇研究中,作者使用了多種經濟實驗來測量漁民的行為,包括信任遊戲、最後通牒遊戲、捐贈遊戲和公共物品遊戲。以下是每個實驗的簡要介紹: 信任遊戲 (Trust Game) 信任遊戲旨在測量信任和信任回報。參與者被隨機分配為「信任者」或「受託者」,雙方都會得到5點初始積分。信任者首先決定將多少積分(0到5點)送給受託者,實驗者將這些積分三倍返還給受託者。然後,受託者決定將多少積分返還給信任者。這個遊戲測量信任者對受託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受託者的信任回報程度。 最後通牒遊戲 (Ultimatum Game) 最後通牒遊戲測量公平性和報復心態。參與者被分配為「提議者」或「回應者」,提議者得到10點積分,並決定將這些積分如何在自己和回應者之間分配。回應者在不知道具體提議的情況下,設置一個最小可接受的提議。如果提議低於這個數值,雙方都將得到0點積分;如果提議等於或高於這個數值,則提議生效,雙方按提議分配積分。 捐贈遊戲 (Donation Game) 捐贈遊戲測量對外界的親社會行為。參與者每人得到10點積分,然後決定將多少積分捐贈給一個孤兒院。這個遊戲用來測量參與者對於陌生人和外部社會的捐贈行為。 公共物品遊戲 (Public Goods Game) 公共物品遊戲測量團隊合作和公共利益的貢獻。參與者被分成三人一組,每人得到10點積分,並決定將多少積分投入到團隊賬戶中。每個積分對團隊成員的收益增加0.5點積分,但對自己而言,投入公共賬戶的積分是無收益的。因此,這個遊戲衡量個人是否願意犧牲自己的積分來增加團隊的總收益。 協調遊戲 (Stag-Hunt Game) 協調遊戲測量參與者在面對協調風險時的行為。參與者可以選擇「捕獵雄鹿」或「捕獵野兔」。如果兩位參與者都選擇捕獵雄鹿,則每人獲得10點積分;如果一方選擇捕獵雄鹿而另一方選擇捕獵野兔,選擇雄鹿的一方得0點,選擇野兔的一方得7點。選擇野兔的一方無論對方的選擇如何,都能得到7點積分。這個遊戲展示了在面臨風險時,參與者是否願意進行高風險、高回報的合作。 投資遊戲 (Investment Game) 投資遊戲測量參與者的風險偏好。參與者需要決定在10點積分中投入多少參與一個贏得2.5倍收益的賭局,這個賭局有50%的贏得概率。這個簡單的實驗用來衡量參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並檢驗其風險偏好是否會影響其在信任和協調實驗中的行為。 這些經濟實驗共同提供了對漁民行為的多角度觀察,從而有助於了解不同工作場所組織下的合作規範和信任水平。 研究通過一系列經濟實驗對巴西兩個漁民社區的行為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出顯著的差異,並支持了作者關於工作場所組織影響合作規範的假設。以下是實驗的主要發現: 實驗結果 信任遊戲(Trust […]

解碼企業信任:高信任環境如何改變產業格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理解和掌握比較優勢的來源已成為企業和經濟學家不可或缺的課題。傳統上,經濟學理論認為比較優勢主要由物質和人力資本的豐度所決定。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制度質量和社會因素,如人際信任,也在塑造比較優勢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正是探討了這一新興視角。 由義大利銀行的Federico Cingano和博科尼大學的Paolo Pinotti所撰寫的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信任如何影響公司內部決策和任務的委派,進而促進生產力的提升。研究發現,高信任的地區和國家在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中表現更為優異,顯示出較高的附加值和出口份額。這種影響主要源於公司規模的擴大,即企業能夠超越家庭和朋友的範圍,吸納更多的資源和人才,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生產單位。 文章指出,信任在塑造比較優勢模式方面的重要性,不亞於人力或物質資本,甚至有時超過了傳統的制度質量。這意味著,培養和提升社會信任度,可能是促進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的新關鍵。本文將帶領讀者走進信任如何改變經濟格局的探索之旅,揭示這一社會資本在現代經濟中的隱藏力量。 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 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通常涉及複雜的生產過程和多層級的管理結構,這些行業的特徵是需要多樣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完成不同的任務和決策。根據《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一文,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 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生產過程和管理結構的複雜性使得單一決策層難以有效處理所有事務,因此需要將決策和任務委派給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信任在這些行業中尤為重要,因為它有助於降低內部交易成本,促進更高效的決策和任務分配。 傳統的制度質量 傳統的制度質量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法律和治理機制方面的整體有效性和可靠性。這些制度質量對於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公民權益至關重要。具體來說,傳統的制度質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制度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表現和社會發展。高質量的制度能夠提供穩定、公正的運作環境,吸引國內外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和創新,並增強公民對政府和法律的信任。相反,低質量的制度往往導致經濟效率低下、腐敗猖獗、社會不公,進而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合同執行能力 較好的合同執行能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確保合同條款得到遵守和執行方面的效率和可靠性。這包括法律體系和司法機構能夠有效地解決合同糾紛,保護合同各方的權益,並確保經濟交易的可預見性和安全性。以下是較好的合同執行能力的一些具體指標: 具備較好合同執行能力的地區能夠為企業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交易環境,減少因合同糾紛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從而促進經濟活動的健康發展。這種能力在高度依賴合同交易的行業中尤其重要,例如金融服務、製造業、國際貿易等。有效的合同執行能力不僅能增強市場信心,還能吸引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啟示 《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這篇文章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對企業管理、經濟政策制定者以及學術界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以下是文章的幾個主要啟示: 總之,這篇文章強調了信任在現代經濟和企業運作中的關鍵角色,為企業管理、政策制定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示。 Cingano, F., & Pinotti, P. (2015). Trust, firm organiz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nk of Italy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捷克文化和宗教對於國家稅收態度的影響

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捷克文化和宗教對於稅收逃漏的影響。捷克作為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其對於教會和宗教的態度,以及宗教對於社會經濟生活方面的影響格外引人注目。研究結果顯示,在捷克,宗教透過參加教會活動對稅收遵從起到了正面作用,而國家自豪感支持了稅收道德。然而,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和對政府的態度與稅收遵從無關。這些發現表明,捷克在宗教與稅收遵從關係上與其他國家無異,但政府在提高稅收遵從方面的作用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捷克是一個位於中歐的國家,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捷克的文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它豐富的歷史遺產和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西歐和東歐文化的交匯點。捷克的宗教景觀也非常獨特,它是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這種宗教立場與其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捷克曾經是宗教改革的中心,16世紀時轉向了新教,隨後經歷了胡斯戰爭和面對來自全歐洲的十字軍軍隊。最終,在1620年捷克新教勢力在白山之戰中被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擊敗後,天主教被重新確立。這段歷史導致了捷克人對宗教的中立態度,儘管在南摩拉維亞等地區仍有天主教的堅固據點。這種宗教中立性反映在捷克社會的許多方面,包括對教會和宗教活動的參與程度。 捷克的宗教活動與稅收遵從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特別是在考慮到捷克是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的背景下。研究發現,參加教會活動在捷克對稅收道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意味著,儘管捷克社會對於宗教的信仰程度不高,但教會參與對於促進稅收遵從和提高稅收道德有積極作用。這表明在捷克,宗教活動,特別是參與教會的活動,能夠促進公民對公共財政的支持,這是通過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提升個人在社會中的道德責任感來實現的。 研究還指出,參與教會活動的正面效應在控制了年齡、性別、教育、收入、婚姻狀況、就業狀態和職業後仍然存在。然而,對神的信仰程度或者神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沒有顯示出對稅收道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影響。這表明,在捷克,人們的行動(如參加教會活動)比他們聲稱的信仰更能夠對稅收道德產生影響​​。 這些發現強調了宗教參與在提升稅收遵從中的角色,即使在一個宗教信仰不是社會主流的國家。它也指出了在提高稅收遵從方面,行動比信念更重要,並且社會凝聚力和公共道德責任感在稅收道德形成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儘管捷克是一個高度無神論的國家,但研究發現,教會參與對稅收遵從有正面影響。這意味著,即使在信仰水平不高的社會中,宗教活動也能促進社會公德的形成和維護,包括對公共財政的支持。此外,捷克人對國家的自豪感強烈,這種情感支持了稅收道德的形成。然而,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和對政府的態度與稅收遵從之間並沒有顯著相關,這與其他國家相比,顯示出捷克在提升稅收遵從方面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機會​​。 Strielkowski, W.; Čábelková, I. Religion, Culture, and Tax Evasion: 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Religions 2015, 6, 657-669. https://doi.org/10.3390/rel6020657

領導力在鄉村學校教師留任的關鍵要素:信任、魅力與員工動機

鄉村學校和其他學校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專業和地理上的孤立。 此外,在鄉村學校中,教師和行政人員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也更容易建立個人關係。 此外,鄉村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完整成長,並更容易看到他們的工作對學生的成功產生積極影響。 一個博士學位論文[1]探討了信任、魅力和員工動機這些領導實踐對於德克薩斯州鄉村公立學校中教師留任具有影響力。 研究發現,正面的關係、信任、魅力和員工動機對教師決定留在或離開特定的鄉村學校具有影響力。 研究還發現,教師在鄉村社區工作的原因包括小型社區環境、個人關係和看到學生成年後的全面成長。 信任和有目的的關係對於教師留任至關重要,無論是在鄉村學校還是在整個職業中。 信任是建立有效領導和創造支持性環境的重要因素。 魅力是一種能夠吸引人們接受某些信仰的磁性和充滿活力的特質,有潛力吸引許多追隨者。 員工動機是關鍵,有效地實施計劃、進行有效的計畫或採用新的教學策略。 在鄉村公立學校中,建立積極的關係、信任和員工動機對於教師留任至關重要。 領導者需要將這些行動付諸實踐,並創建一個讓追隨者真正感到安全的系統,以建立一個信任的環境。 因此,這些行為成為有效學校日常運作中建立信任環境的關鍵組成部分。 這篇學術論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兩個焦點小組和跟進訪談,探討了德克薩斯州鄉村公立學校中教師留任的領導實踐和相關因素。 焦點小組採用開放式問題,鼓勵參與者分享他們在工作場所的經驗和觀點,訪談過程中也有內容的檢查和澄清。 研究者使用ATLAS.ti等質性數據分析軟件進行編碼和分析,並使用備忘錄來反思和總結數據。 從焦點小組的回答中,得到了教師在選擇和留在鄉村學校的原因,包括小型社區環境、個人關係和看到學生成長的成果。參與者表示,他們願意在小型社區環境中工作,因為這樣可以建立更多的個人關係。 對於教師來說,看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他們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的關鍵。 在德克薩斯州鄉村公立學校中,積極的關係、信任和員工動機是實現工作滿意度的關鍵。 在小型鄉村學校中,積極的關係更容易建立,因為學校規模較小且人際關係更加密切。 此外,焦點小組還探討了影響教師留任的因素,如薪酬、交通、住房、社交活動和教學資源等。 焦點小組的回答還揭示了信任、魅力和員工動機對於教師留任具有影響力。 參與者分享了他們在鄉村學校工作時與管理人員建立信任和尊重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在小型社區和組織中培養積極的師生關係的好處。 他們還提到了在大型學區工作時的政治問題和教師和管理人員之間的斷裂感。 教師們強調他們需要被當作專業人士和人對待,並且需要清晰的溝通和尊重他們的專業知識。

個人能力與組織成功在管理學思想上的兩個理論:機械論和生態論思想

在管理學中,機械論和生態論(演化論)思想是兩種不同的思想範式[1]。機械論思想認為組織是像機器一樣的系統,而生態論思想則認為組織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兩種思想對於個人和組織所定義的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 在當今社會,網路的特性使得社會資本的價值日益凸顯。社會資本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信任和互助,這些聯繫可以幫助人們獲取資源和信息,提高個人和組織的競爭力。而在機械論思想中,個人被視為單獨的機器零件,與其他人沒有任何聯繫。相反,生態論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合作是組織成功的關鍵。 除了社會資本,結構洞[2]也是影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結構洞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網絡中與其他人聯繫不緊密的區域[3]。在機械論思想中,個人被視為可以互相替換的機器零件,而在這種模式下,結構洞可能會導致信息流失和機會損失。相反,生態論思想認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聯繫和合作可以填補結構洞,提高組織的適應性和創新性。 在現代社會,過份強調個人能力也是有後果的。這並不是說個人能力不重要,而是強調個人能力不足以支撐一個成功的組織。組織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更緊密的聯繫來實現成功。如一句名言所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達到更卓越的成果,並且只有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密切聯繫和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組織才能夠持續發展壯大。 總之,機械論和生態論思想是管理學中的兩個重要思想範式,它們對個人和組織的競爭力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社會資本和結構洞成為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過份強調個人能力可能會導致組織失敗。只有通過建立密切聯繫和互相信任的基礎,組織才能夠實現長期成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