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以下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辨異徵性

辨異徵性在發音部位有以下層次結構:一、喉音1、有聲2、送氣 二、喉上音 1、唇音 2、齒冠a、前b、-前 3、舌背a、高b、低c、後 在發音方法則有: 一、鼻音(氣流腔道)二、持續(氣流)三、響度(滑音、流音、鼻音)/阻擦音(摩擦音、塞擦音、塞音)四、邊音 凡具有相同辨異徵性的音段,則稱為自然類音(natural class)。透過辨異徵性和自然類音,可以用以解釋語言中音節現象的發生。辨異徵性可分為「可預測」和「不可預測」兩種。英語中,[p,t,k]若在音節最前面,一定要送氣;母音只要在鼻音前,就要鼻化。以上所述之可預測的徵性即為冗贅徵性(redundant features), 其造成徵性的變化,但不是整個音段的變化。

泰佛寺上禪修班:滅諦

在中台禪寺各分院上禪修班上過許多種,包括:大專青年禪修班、英文禪修班、初級禪修班、中級禪修班,也在不同精舍包括普得精舍、普泉精舍、普天精舍,到最近在泰國曼谷的泰佛寺上禪修班,每個師父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我看來,泰佛寺的住持師父的特色就是國學實力雄厚。這一天,我們上苦、集、滅、道的「滅諦」,這個上了好幾次但每次上都覺得好像是新的內容。 滅等於涅槃,因此有人很直觀地說滅就是死,所以涅槃就是死,這是曲解了涅槃的意思。「涅槃」是聖人最終會達到的境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道。」我們以為中庸是要人在兩個極端中維持在中間的位置。然而,中庸說的卻是應該要學習當自己的主人,讓自己的心念能夠作主。這個「中」,不是絕對位置的「中」,而是要我們觀注自己的這念心。讓這念心達到寂滅的境界,就是「涅槃」。 暫時把朱熹的註放在一旁,我們用佛學再來看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就是成為大人、菩薩、佛,要證道的方法,有以下步驟,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心念要能作主。再來要普渡眾生,慈悲地廣結善緣。最後就能夠達到最終涅槃,聖人的境界。 法門無量勢願學,有許多能夠達到聖人境界的法門,透過不同的方法讓不同的人能夠採納,這就是因材施教。同時,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這就是有教無類。趁在曼谷當交換學生這段期間,我也要好好上禪修班。

我上《正義:何謂公平的立足點?》心得

羅斯(Rawls)認為「分配的正義」的立論有以下兩點:一、人們都不願意冒著成為少數,成為被壓迫的那一群。因此,我們都不會願意用我們的基本權利,例如: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宗教自由…等去交換經濟權利。二、差異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公平是隨機(orbitary)的,我們無法知道自己會在有錢或沒錢的家庭,健康或不健康的人生。因此,提出差異原則,重點在於考慮弱勢者是否能夠獲利。 這此進程可以分解如下: 一、從世襲解放(libertarian)→自由市場(free market system) 因為這只對出生在好家庭的人有利 二、從實力導向(meritocractic)→機會公平的體系(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這仍只對最後取得勝利的人有利 三、勝利(egalitarian)→羅斯的差異原則(Rawls’s difference priciple) 在仍有差異的結果下,進行正義的分配,因較好運的人有義務提升弱勢者的生活。 反對羅斯的差異原則的,有以下理由: 一、社會進步的誘因怎麼辦?稅收,應該是在評估誘因後才執行。這是考量底層人民的誘因。社會中的贏家,利用天賦幫助弱勢者。同時,是不會危及弱勢的誘因。 二、那工作努力的人怎麼辦?這是應得的嗎?努力和獲得有關嗎?和努力無關,和貢獻有關。一個強壯的工人和一個弱小的工人蓋出想同高度的牆,強壯的工人只要三個小時,弱小的工人卻要三天。這和努力有關?還是和貢獻有關? 三、自我擁有的原則?我們是否擁有自己時,我們可捍衛權利?羅斯反過來質疑我們是否擁有自己。 羅斯的「道德應得」和「合理期待」也是個令人注意的。「道德應得」指得是有技巧、能力的獲利,例如紅襪隊打贏球賽;「合理期待」則是透過機率,例如樂透獲得的利益。必須拿來進行「正義的分配」的是那些屬於合理期待的部份。同時,我們之所以能夠獲利,也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珍視我們的才能的社會。我們所擁有的才能正好是社會所需要的。儘管你很會打官司、訴訟,但你若生活在狩獵的社會,那恐怕你也不會有重大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