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互動

融入多元文化環境的關鍵:情緒智商與文化適應力的力量

這篇文章[1]分析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影響,並探討跨文化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採用了240名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的調查數據,並採用部分最小二乘結構方程建模技術進行分析。結果確認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能力的積極影響,情緒智商和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和跨文化適應對外籍人士表現的影響。此外,研究發現跨文化能力在促進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適應和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表現的間接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此研究的獨特貢獻是鑑定了跨文化能力在提高跨文化適應和外籍人士表現方面的中介作用,這在以前的研究中很少被證實。隨著全球流動性的增加和預測繼續增加,這些發現可對學術界進行進一步驗證和人力資源經理更好地招聘和管理外籍人士有益。 情緒智力是一種能力,可幫助個人認識自己的情感、控制情緒以及理解他人的情感。在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背景下,情緒智力被定義為一種幫助外籍人士在文化多樣的環境中管理和調整自己的情感以及與主機員工有效交流的能力。情緒智力高的人更能夠預防文化震撼、職場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p.10)。大多數先前的研究都集中在說明跨文化適應狀態中的文化智商如何影響表現,而很少考慮情緒智力對外籍人士跨文化適應的影響(p.12)。該研究證實了情緒智力對外籍人士跨文化適應的正面影響(p.3, 5)。 根據文章結果,文化適應能力對於跨文化能力的發展和外派人員的成功至關重要。文化適應能力有助於外派人員更好地適應新環境,進而提高跨文化能力;而外派人員對於新文化的適應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提高,進一步強化了文化適應能力在這方面的作用。研究結果還發現,跨文化能力在促進文化適應對跨文化適應和外籍人員在文化多元化環境中的表現的間接影響中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因此,外派人員的文化適應能力可以透過跨文化能力的發展間接提高跨文化適應和表現。 根據本文的發現,跨文化能力可被用作評估僑員在海外任務中競爭優勢的指標。管理人員應在將員工派往海外分支機構之前評估員工的情商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潛在優勢(p.13)。由於跨文化能力是重要的解釋因素,能核實個人在文化多樣化的環境中的成功(p.12) 跨國公司應當利用它作為評估僑員在海外任務中的競爭優勢的指標(p.13)。此外,員工的文化適應能力亦應被評估(p.13)。 其中對多元文化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的幾個重要影響是:首先,管理者應評估員工的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潛在優勢,然後再派遣他們到國外子公司。此外,利用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外派人員在海外任務中的競爭優勢的指標也非常重要。其次,應特別關注長期/短期導向,培訓計劃或任務,以提高和培養外派人員的情緒智商、文化適應力和跨文化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和生產力。 第三,組織的管理者應鼓勵其外派人員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互動,以降低因體驗陌生文化而產生的誤解或壓力。第四,組織應進一步將情緒智商、文化適應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員工/候選人的基本要求或指標,然後再將其派往海外或聘請他們工作。最後,員工們也需要積極地為不同文化的融合做出計劃,並在承擔國際任務之前意識到適當的任務,以幫助外籍人士更好地適應國際任務的情感、心理和職業需求。 根據該研究的發現,跨文化調整和表現的提升可以通過培養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來實現,其中跨文化能力在這方面發揮了中介作用。研究指出,情感智力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則對跨文化調整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文化適應力通過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調整和外派員工的表現產生了間接影響。因此,通過培養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可以提高外派員工的跨文化調整和表現。建議管理者應評估員工的情感智力和文化適應力,並使用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外派員工競爭優勢的指標。此外,通過長期/短期的訓練計劃或指派任務,可以培養外派員工的情感智力、文化適應力和跨文化能力,提高其跨文化調整和生產力。員工應主動準備計劃,以便更好地適應國際任務的情感、心理和職業需求。 當一個人在跨文化環境中表現良好,其實可以歸功於其跨文化能力起到中介作用。例如,在外派工作時,文化適應能力的強度影響著跨文化調適和跨文化表現。(p.11)當員工能夠對新的環境進行適應,他們就能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跨文化環境,文化適應能力在人際溝通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使員工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和成長。(p.11)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又會進一步提升員工在跨文化環境中的表現。(p.11)因此,跨文化能力在促進外派員工的跨文化調適和表現方面扮演著重要中介角色。

我聽陳純音老師《我們與語言的距離》演講的心得:語言的世界、語言的溫度和語言的八字

 詞就像人一樣,有不同的個性,喜歡和不同人在一塊,人有個性,詞有詞性,構成了語言的世界。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溫度,不同語言的母語者在學新的語言時間,就存在增溫和降溫的需求。語言也可以用來推測使用者的階層、個性,從發音、腔調、感嘆詞、選詞都是線索。心理學家用行為來推測人的心智,語言學家用語言來推測人的心智,語言心理學家蒐集語言、行為和語言行為的資料來了解語言運作和學習的機制,社會語言學家則研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語言互動。研究語言可以很深入、好像與人距離很遠,但是在陳純音老師的生動的比喻和演講後,語言和我們就變成零距離了。

創造語言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的環境

陳振宇(2013)使用了握杯子的比喻去說明人們因為不同的理解,會有不同的方式去拿握。正如我們不會使用握紙杯的方式去握陶瓷杯一樣;當我們對於語言的理解不一樣的時候,我們也會以不一樣的方式去掌握它。在《學語言是學到了什麼?從語言的多面向樣貌探討語言教學的新路徑》看來,其使用了八種面向對語言進行不一樣的理解,它們分別是:行為、知識、工具、身分、動作、認知、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以及文化。下面我們將快速回顧這八個面相:當我們說語言是一種「行為」時,它指的是一種可以看得到、外顯的行為,隨著腦科學的發展、隨著鏡像神經元的發現,科學家們也開始以「模仿」進行相關學習的研究。而當我們把語言當成一種「知識」時,它大概是語言學領域最為人所推崇的看法之一,也是當代最耳熟能詳的看法,即語言是由一套包含複雜規則的知識系統,而且這套複雜系統是生而有之、由上而下的開展。當語言被視為是「工具」的時候,則是強調語言的功能性,以及怎麼操作,溝通導向的教學法就是執此觀點。語言如果是一種「身分」,則牽涉學習者認同目標語文化的程度,說一個語言就有其所代表的身份,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意識型態。語言如果是「動作」,則是和控制與協調有關,為了和「行為」,在我看來,動作(以控制、協調為主)發生時所激活的腦區以主要運動皮質區(primary motor cortex),而行為(以模仿、觀察為主,和鏡像神經元有關)的神經細胞激活則發生在前運動皮質區(pre-motor cortex)。而把語言視為「認知」時,則把語言當成承載思想、傳達情感的視窗,其相信每個語言都有各自的思考方式。若把語言當成是「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的話,它認為人們透過低意識的狀態捕捉到訊息裡頭的規律型態,這個型態裡頭的分子,從語音、詞彙到句法,就是構成語言的小分子單位,而這些小分子單位彼此互動就成就了語言。最後把語言當成是「文化」,就是把學習語言和文字是為了解其文化,語言和文字只是文化內容的前方便,主體是文化,語言則是下意識的附體。 艾利瑞(Ellis,1984)則用機器做比方,把語言習得分有組裝機制(assembly mechanisms)和動力機制(power mechanisms)。把語言當成知識、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動作和行為,引導我們思考語言學習的組裝機制;把語言當成工具、身分、文化和認知時,則是使我們能夠源源不斷學習語言的動力機制。前者是作為華語教師能夠給學習者安裝、配備的裝置;後者是學習者給自己補充燃料的能源。兩相配合就會有較佳的語言學習成效。如果學習者站在語言教學者的角度想,把教學者視為專業,那麼教學者怎麼教都可以視為是理所當然地接受,也能夠為所欲為,自然也能配合教學者的要求達成目標;如果語言教學者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想,那麼教學者則必需先理解學生以什麼角度看待語言,而後再以符合自身熟稔的裝置(它可能是把語言視為知識、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動作或行為)來給學習者配備。 如果你看過《鋼鐵人》(Iron Man)的話,你大概還記得男主角東尼(Tony Stark)家的豪宅,所有他把自己打造成鋼鐵人的鋼鐵、盔甲、跑車、能源系統等,都在這個豪宅裡頭。學習者若擁有這樣子的豪宅,我們就可以先把教學者和學習者二元對立的假設拿掉,只留下學習者在豪宅裡,語言學習者像東尼,能夠自主打造自己理想中的鋼鐵人,它就可以選擇自己所相信的配備(它可以是把語言視為知識、複雜而多層次的訊息型態、動作或行為)給自己安裝。或許,我們能夠提供的給語言學習者的,就是給他們各種資源,由學習者自己組合。我認為當語言學習變得越來越普遍的時候,市場也自然當出現越來越多能夠由學習者自己就能夠組合、配備的材料,以打造理想中的鋼鐵人才是。

組織文化

修習過「組織管理」和「資訊傳播」的知識管理,知道組織文化的改造需要花時間和氣力去改變。文化是一個中性的詞彙,沒有價值判斷,沒有好壞,就像有些文化是吃狗肉,有些文化用手抓飯吃,這都沒有好壞,專屬於當地人的。然而,文化的研究是另一個專業。下學期,我將修習「文化研究」,希望屆時可以有更好的技能或技術來了解組織文化,下面就我在實習單位所觀察的文化做簡單的介紹: 一、訊息的管控: 前兩週寫了實習週誌,交給小魏哥填寫下方的評論,而後引起大家的關心。以下記錄關心過程,通通是為關心字句「院長可能是剛上任,尚無法和防治人員有良好的互動和默契。」的修改,記錄如下: 七月四日:小魏哥看了實習週誌,要我修改上面字句,原因是這樣對院長不太好。我當下回應,人員的互動責任不只在院長,在下位者,也就是大家也要積極產生良好的互動。然後,小魏哥就不說話了。 七月十一日上午:小魏哥心血來潮又要我修改,而且這一次沒有講理由,只叫我修改。當然還是讓我拒絕了。 七月十一日中午:吃飯的時候,雲霞姊也找我,問我要不要修改。雲霞姊沒有說任何理由。為修改而修改,沒有道理,也讓我拒絕了。雲霞姊向阿長求援,我就離開了。 七月十一日下午:準備要簽退。嘉伶學姊說:「『聽說』你不想改你的實習週誌」。我說:「對呀!」然後任伯就說:「反正他現在是紅人」於是我就離開前往福隆海洋音樂祭了。 對於文字的修改,真的有必要嗎?修改的理由在哪裡?這是屬於我個人的實習週誌,不代表任何人的立場,上面寫的就是我的名子,自己說話自己負責,而且那些字句對實習單位的建議,單位可以不接受建議,但怎麼可以剝奪別人說話的權利。「我雖然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勢死維護你有說話的權利。」實習週誌的格式中,也有讓督導人員評論、回應的欄位,若我的觀察有誤,督導員大可直接在下方的欄位寫「該實習生觀察到的是表面,尚未清楚單位運作情形。」為什麼要別人修改文字,真是一個沒有禮貌,且不尊重人的行為。不過這是組織文化,無法適應是個人的問題。 二、訊息傳遞管道: 訊息傳遞的管道,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越短、越直接越好。院長也說channel is king,下面簡敘幾個性愛組內的訊息傳遞的管道: 小魏哥→雲霞姊→阿長→嘉伶學姊(傳遞要我修改實習週誌的訊息) 二樓xx→嘉伶學姊→民浩→我(黃玉樹)(傳遞二樓作快篩相當吵鬧的訊息) 二樓xx→嘉伶學姊→民浩→啟彰(傳遞二樓快篩相當吵鬧的訊息) 小魏哥→我和禹蕎→佩穎(傳遞上週五下午希望佩穎當職代的訊息) 訊息的傳遞常常繞了一大圈才到真正需要接收訊息的人身上,同時也代表人員之間的溝通有障礙。知識管理能夠成功,遞息的傳遞要快速、簡單組織就會有效率。不過主任也說,快樂的工作氣氛也可以讓工作效率增加。把話繞一圈是大概是本組織快樂氣氛的來源。 上面兩個是有所觀察到的組織特有的文化。能夠適應該文化的人就可以在組織生存,不能適應者則當成是消業障。這個就是karma,也許上輩子我為某些人帶來不愉快,所以這輩子,我就要來接受來自某些人給予的不愉快;但karma不只是中文翻譯的業障那麼簡單,我個人偏好的翻譯是因果,業障在中國人的認識只負面的,但如果我上輩子幫助了某些人,這輩子,那些我幫助過的人同樣會幫助我。所以儘管某些人為我帶了了不愉快,但仍有另一批人,我曾經幫助過的人還是會幫助我。這些都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然而更高的境界是緣起性空,內心自在就不會受這些外緣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