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二語

二語學習者能像母語者一樣從脈絡猜出詞義嗎?研究真相揭示

在語言學習的旅程中,許多學習者期待能像母語者一樣,透過上下文線索自然推測出新詞的意義。然而,真實情況往往比理想想像來得複雜許多。 在第一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兒童通常透過長時間、不斷重複的自然接觸,無意識地累積詞彙。例如,當孩子聽到父母反覆在不同情境中使用「蘋果」這個詞時,即使沒人正式教他,他也能逐步建立起這個詞的概念。然而,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而言,這樣自然沉浸式的學習條件往往不存在。他們必須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緊湊的學習計畫中,迅速掌握大量詞彙與語言結構。 這樣的差異使得二語學習者在依賴脈絡推測詞義時,處於明顯劣勢。 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脈絡推測上的差異 對於母語者而言,在一篇文章中遇到一個不熟悉的新詞是常見且可處理的情況。他們能夠依靠豐富的語言背景知識,迅速根據上下文線索推測出詞義。但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狀況卻截然不同。 在閱讀二語文本時,學習者經常會遇到多個不認識的詞彙。當不熟悉的詞匯過多時,不僅無法正確推測新詞意義,還可能導致整體理解出現偏差甚至完全迷失 (Folse, 2002; Folse & Briggs, 2007)。也就是說,詞彙理解的負荷成倍增加,讓脈絡推測變得既困難又容易出錯。 即便是母語者,在某些情況下,脈絡線索也未必總是可靠。Schatz與Baldwin (1986)的研究顯示,即使對母語者而言,脈絡線索也並非總能正確推測新詞的意義。 因此,Folse (2004)強調,單純要求二語學習者「從脈絡中自己猜詞」其實是不切實際且缺乏支持的教學策略。 二語學習的限制與挑戰:為何自然猜詞行不通? 現代二語教學中,常常強調「自然溝通」、「理解優先」,認為只要學習者能大致理解文本,就能順勢習得新詞。這種觀念聽起來很吸引人,彷彿詞彙習得是某種不需努力就會發生的「魔術」。 然而,真實情況是:二語學習者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大量陌生詞彙,而這些詞彙如果沒有輔助或策略,單靠自然猜測往往是事倍功半。 Folse (1999) 的研究發現,學習者已知的詞彙量越大,就越能從脈絡中正確推測新詞義。換句話說,脈絡推測能力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而是依賴於已有的語言基礎。 如果一篇短文中充斥著大量未掌握的單字,即使提供了豐富的上下文,學習者也可能無法有效利用這些線索,反而容易產生誤解,影響整體理解與學習動機。 從脈絡推測詞義:有限的成效與潛在風險 即便鼓勵學習者嘗試從脈絡推測詞義,實際操作中也充滿挑戰。Hulstijn (1992) 的實驗顯示,當學習者擁有一定線索時,自行推測詞義有助於記憶詞形與詞義間的聯結;但當脈絡線索不足或過於模糊時,錯誤推測與理解偏差頻頻發生。 這意味著,單靠脈絡線索進行詞彙學習,並不是萬靈丹,而是一把雙面刃。 輔助策略的重要性:閱讀搭配指導,成效更佳 為了提升二語詞彙學習的效果,Paribakht與Wesche (1996) 比較了兩種學習方式: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單純閱讀也能帶來部分詞彙學習,但有指導的閱讀能夠促進更深層且持久的詞彙理解。透過適當的輔助,學習者能更有效地建構新詞知識,並在閱讀理解上表現得更好。 結論:有效的二語詞彙學習,需要結合策略與支援 綜合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幾個明確的結論: 二語學習者若能善用這些策略,不僅能克服脈絡推測的限制,還能在閱讀與聽力理解中,逐步建立起更堅實的詞彙能力。 參考文獻 Fan, M. Y. (2003). Frequency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actual usefulnes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strategies: A […]

詞語自由聯想測驗在母語者和二語學習者身上有什麼樣的異同 ?

對於受試者因應詞語聯想(word association)測驗的反應,研究者將它們分成三種類別:聚合類(paradigmatic)、組合類(syntagmatic)以及和詞語意義本身較沒有關係的類別(phonological, clang)。反應被歸在聚合類通常和刺激詞彙屬於同一個詞類,在給定的句子下,有相同的句法功能。聚合類的反應大概可以再分成四類:同級別(coordinates)、上屬級(superordinates)、下屬級(subordinates)以及同義級(synonyms)。以「狗」為刺激詞語為例,反應為「貓」,則是同級別;反應為「動物」,則是上屬級;反應為「柴犬」,則是下屬級;反應為「犬」,則是同義級。組合類則會是和刺激詞語常常共同出現的關係,同樣以「狗」為例,反應若為「吠」或「咬」,這樣的詞語,則是組合類。而因為聲音而聯想出來的反應,刺激詞語為「狗」,而反應出來的為「夠」那就會被視為是第三類。由母語者參加詞語聯想測驗,比較不同年紀學童的反應類別數量,發現學童的年紀越大,產生聚合類別的反應比例越高,而第三類的反應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少(Brown & Berko, 1960; Ervin, 1961; Entwisle, 1966; Palermo, 1971)。從組合類轉變成聚合類(syntagmatic-paradigmatic shift)被認為是詞彙或認知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樣的轉變被認為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也會發生在每個詞語上(Wolter, 2001)。 詞語自由聯想的反應分類,在二語學習者身上的表現又是怎麼樣的呢?Piper and Leicester (1980) 比較初階、進階的英語學習者和母語者的反應,發現在動詞和形容詞為刺激詞語時,母語者比二語學習者有更高比例的組合類反應。然而,在名詞為刺激詞語時,三組人員並沒有差異。Söderman (1993) 進行了兩個研究。第一個研究比較四組不同熟練程度的英語二語學習者,同樣發現組合類的比例會隨著熟練程度更提高。第二個研究則同時以高頻詞語和低頻詞語對母語者和二語學習者進行測驗,結果發現在高頻詞語的反應中,第三類也就是無法歸類於聚合類或組合類的反應,母語者和二語學習者是沒有差別。 一語學習者使用低頻詞作為刺激詞語的情況為何?Stolz and Tiffany (1972) 發現,當要求大學生母語者對低頻詞進行詞語聯想時,其反應的類別也開始有無法歸類於聚合類和組合類的反應。Postman (1970) 比較高頻和低頻的刺激詞語,發現越屬於低頻的詞語的,反應則越無法歸類,同時反應的種類也就越多元、分散。 References Brown, R. & Berko, J. (1960). Word associa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grammar. Child Development, , 1-14. Den Dulk, J. (1985). Productive vocabulary and the 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