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惟覺老和尚人生最後那幾件事

《人生最後那幾件事》是一部日本的電影,電影描述四個人因為意外而失去生命變成幽靈,在這四個人發生意外的同時和他們有因緣的人變成了唯一能和他們溝通的人類。透過這個能溝通的人類,四個幽靈一一完成了讓他們捨不得的事,幽靈就離開人間,「成佛」去了!意外之所以會不能預料,就是因為那並不是平常會遇到的事情,用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無常」。不要把每件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平常,因為無常隨時會發生。為了不要讓自己在遇到無常的時候才開始後悔想做的事沒做,我們要把握每個當下,盡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大多數人60歲是開始退休、養老的日子,而惟覺老和尚是60歲開始收出家弟子。我們無法去推測為什麼老和尚在60歲開始收弟子,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向老和尚學習、請益的人,只有更多,沒有減少。想向老和尚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勢必就要有更大的空間來容納這些人。老和尚從一個工寮到靈泉寺,再到中台禪寺,乃至全世界108家的精舍,建設的硬體也是只有更大,沒有變小。有人質疑老和尚,一個出家人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為什麼要蓋這麼豪華的寺廟?為什麼要讓那麼多大學生剃渡出家?通常這些人無法接受「無常」。這些人認為金錢存在銀行,我要用就有,存在銀行才是「平常」;出家人或寺廟應該簡樸,最好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這才是「平常」;年輕人好好讀書,將來為國家棟樑,這也是「平常」。你有再多的錢,「無常」來了,你還能有多少錢?中台禪寺再怎麼豪華,千年、萬年後,你還能肯定中台禪寺會存在嗎?成為跨國電信詐騙的歹徒或教化眾生的僧侶,都是大學生來的,難道成為歹徒的大學生會比成為僧侶的大學生對社會更有貢獻?從老和尚開始弘法,皈依老和尚的人有之,唯恐天下不亂地宣稱老和尚有多少財產的人也有之。用世俗人的眼光來看,老和尚也沒有小孩,就算他有同比爾蓋茲那麼多的財富,他要這些財富做什麼? 老和尚沒有小孩,但是他有弟子呀!他可以把所有財產通通給弟子!我相信老和尚早就把他的財產通通給弟子了。人家都說中台禪寺把寺廟當企業在經營,我認為就是這樣如同企業般地經營財產才能分到各個弟子手上。中台禪寺只是硬體,能做什麼?中國歷朝歷代的寺廟、石窟,許許多多有皇帝、官員、百姓護持,建在各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些硬體就算沒有世俗的價值,也有歷史的價值。但是空有硬體,敦煌石窟再怎會經營,就是賣賣門票,搞點文創唄!老和尚在中台禪寺裡頭設了中台佛教學院,透過佛教學院,老和尚的財產都傳給弟子了!精舍的師父也將其在佛教學院得到的財產,再到精舍傳給在家居士。沒有小孩的老和尚如何讓利他的菩薩行繼續傳承下去?中台禪寺的每個法師、護法居士,都接收了老和尚的財產,也持續將這些財產運用到社會上各個角落。 惟覺老和尚圓寂了,老和尚會像《人生最後那幾件事》的主角們一樣,有什麼讓他捨不得的事嗎?聖人是來去自如。不過,如果真有什麼事是讓老和尚捨不得的事,我想那就是對於大眾的修行。老和尚在最後一次公開說話的時候告訴弟子:「先學要精進,後學要跟進。」而且,鼓勵弟子每天讀誦三遍《金剛經》。蓋了靈泉寺、中台禪寺、108家精舍,作為大眾修行的去處;為了接引還沒接觸佛法的大眾,普台國民中小學、普台高中、中台山博物館以及中台世界博物館,都陸續落成。細數老和尚人生最後那幾件事,從60歲開始收弟子,到中台世界博物館,我想真的可說是功德圓滿了。

我不挺郝市長,我挺花博

 許多國際盛事的舉辦逐漸由亞洲各國接棒,從過去的北京奧運、高雄世運、台北聽奧到最近的上海世博,以及之後在2010年11月6日~2011年4月25日舉辦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簡稱叫「台北花博」。一棒接一棒,希望棒棒都好棒。   今年七月的時候去了上海,參觀世博,感覺世博是屬於所有上海人、所有大陸人的事。遇到每個上海人,都問我是不是到上海看世博的?遇到每個知道我去過上海的大陸人,每個人都問我到上海看了世博沒?像上海世博這種具期效性的展覽,恭逢其盛,到了大陸旅遊當然不能錯過。   不過台北花博在台北似乎沒有受到相對應的參與度。台北市民或台灣大部分民眾對花博的認識多是家裡附近一直有花博施工生活不便,或者最近台北市議員對台北市政府花卉採購低價高報等新聞。本來應該有民眾熱烈參與的國際盛事,結果「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我還住在台北的時候,對花博很是熱情,因為我知道這是難得的機會,因為台灣接辦國際盛事不容易,而且台灣從日據時代開始,有相當高程度的農業技術發展。我接待來自日本的朋友時,搭公車到圓山大飯店經過花博施工區時,就會順便說說「Flower Expo」, 跟他們說說何時開幕,很漂亮什麼的。儘管如此,就我看來,台北花博不如上海世博那樣,有一群認為花博的成敗與他們休戚與共的熱情群眾。上海世博每個期間有來自己上海各小區的表演活動,而且為了分散人潮,每個小區進去世博的期間都有規定。   在台北有花博氣氛,民眾參與度尚且如此,更甭提離開台北之外的其它縣市了。或許只有種花的農夫們關心台北花博。我對花博充滿期待。   國際上需申請認證之博覽會有兩大系統,一為國際展覽局(BIE),二為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AIPH目前有33個會員機構,分屬於25個國家,經AIPH認證之國際園藝博覽會,為國際上最高級別的園藝專業型博覽會,展現主辦國之花卉產業、文化成就與科技成果。臺灣區花卉發展協會於民國95年4月,義大利熱內亞舉辦之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春季會議,提出申辦2010年A2/B1級國際花卉博覽會之意願,由於臺灣花卉在國際上頗負盛名,經審查後大會一致通過申請提案,並於2006年11月正式發函,審查通過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之申辦。   世界各地爭辦國際級博覽會,首選世界博覽會,其次大概就是花卉博覽會了,因為這是可以帶來高度觀光價值的展會,同時花卉博覽會還可以大大改造城市景觀。過去靜岡辦過兩次、清邁辦過一次、大阪辦過一次,未來也有許多亞洲城市等著辦花博,明年是西安,再來青島,接著還有唐山正在排隊申請。期待花博讓台北變美、變健康,也藉由花博和世界接軌。 下面有花博會場3D模擬影片、夢想館影片以及花博週邊商品影片,和大家分享:  花博會場3D模擬影片: 花博夢想館影片: 花博週邊商品影片: 看看噗友怎麼說花博: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是一部相當有意思的香港國片。阻街女郎,在企街似乎相當大膽的就在馬路上招客,甚至產生小團體,彼此競爭;此外,香港男人到大陸內地包二奶,自以為風流,做愛不戴保險套,搞大了別人的肚子,產生一堆問題。下面分享我看「我不賣身,我賣子宮」的心得: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是兩個女人的故事,兩個女人好像有關係,但又不是密切地接觸,不過總能讓人想到母親的偉大。 鐘黎黎,一位性工作者,從小被家人嫌棄,被算命的大仙認為剋父、剋爺爺,就連結婚時,而遭受到不如妹妹結婚時的待遇。之後,染上毒癮,成為性工作者,靠自己的力量,經營人生好一段時間,才和媽媽相逢。 黃蓮花,一個香港男人在內地的二奶,這個香港男人意外死亡,留下一小筆保險金,於是她來到香港,希望能夠在香港留下來,並扶養三個小孩子。 如果我們是一個不分青紅○白的人,我們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說鐘黎黎自己去吸毒,成了性工作者,破壞社會善良風俗;黃蓮花目己不檢點,和男人亂搞,搞大了肚子就想要移民到香港。然而,當我們去了解這些人的故事後,往往社會結構是造成結果的最大原因。當然,一味地歸咎於社會,也不盡然完全正確,事在人為,人也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不論如何,這兩個故事都讓我們知道,媽媽是愛小孩子,只是偶爾因為環境的不允許,而必需讓孩子承受媽媽不忍心的困難。 和「歧路天堂」很像,「我不賣身,我賣子宮」,這電影也道出了一些平常我們很少有機會接觸的族群的心情,雖然對見得是全貌,不過只要我們願意去了解,新移民或性工作者其實也有許多感人、勵志的故事。 該片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提名,也是2008年十大華語電影第四名,5月22日將於台灣上映,下面分享該片的精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