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主義

我讀《「遲到的現代性」的追逐:台越跟國婚姻中的「羞辱」與「尊嚴」》

 當一個地區被殖民過的話,在殖民者離開之後,當地人對於「現代」的想像通常是來自殖民者的。(我想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殖民者都是具有某些方面的優勢,才有機會去殖民他人。)而當地知識精英為了從過去被「羞辱」的脈絡下,找到「尊嚴」,訴諸「國族主義」的情感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李美賢老師的文章《「遲到的現代性」的追逐:台越跟國婚姻中的「羞辱」與「尊嚴」》從台灣和越南兩個地方來說明這樣的情況。   越南經歷過法國殖民,而當鄰近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在經濟發展時,越南也沒有趕上,所以對於「現代」的渴望顯得更為明顯;台灣經歷過日本殖民和美援時期,也有對「現代」追求的嚮往。然而,在我看來,越南有多一點點的羞辱;台灣則多一點點的尊嚴。畢竟,台灣的經濟表現是有目共睹。至今,越南仍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國恥」,但仍以越南人為豪;台灣人以台灣人為豪,卻沒有自信去接受來自越南或其它東南亞的外籍配偶。羞辱中帶著點尊嚴;尊嚴中又帶著點羞辱。   我想,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將有機會從「現代」過渡到「後現代」。過去,我們對「現代」的追逐,是往日本、往美國去;接著,我們開始「愛台灣」,也有一些海歸派回來效忠台灣;之後,我認為我們會往東南亞、非洲或其它地區留學。今年,李敖的兒子李戡不就放棄了中華民國的台灣大學到匪區中國大陸就讀北京大學。如果仍是在「羞辱」或「尊嚴」的國族主義打轉,那我們永遠只是追求「現代」的落後者。或許我們可以自以為是知識份子或知識精英,負起社會責任,除了到匪區中國大陸外散播「台灣人」的「文明」價值外,也往東南亞地區、非洲,貢獻自己所學,讓當地人民有和世界上其它角落的人民有平起平坐,共同競爭的機會。同時,你也學習該地區的文明價值,在有尊嚴的互動下,仇恨和對立就會減少。人生而平等,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而有所差別,有首歌這麼唱著:「不論紅、黃、黑、白種,都是耶穌心寶貝!」佛教也說:「眾生皆有佛性。」每個人或眾生都是平等的,每個人所屬的文明自然也是各具特色也值得我們去學習。

「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

 我在閱讀《Globalization from Below: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omunities》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發現了「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這幾個很陌生的詞彙。如果是讀中文的,恐怕就會假裝沒看見地略過;如果不是我負責導讀,我可能不會去看它第二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還算是容易的詞彙,但「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我真是看不懂呀!大家幫我看一下。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交換價值」則指的是當一種產品在進行交換時,能換取到其他產品的價值。   「使用價值」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而「交換價值」則是在一個產品在進行交換時,特別是產品被作為商品在經濟關係中出售及購買時所產出的價值。「交換價值」也常被簡稱為「價值」。   比方蓋一棟房子,它需要人力、物力、時間、空間…等,這些都是組成房子的「使用價值」;一但拿到市場上拍賣或交易時,肯定不會是等價地符合人力、物力、時間和空間買賣,這就是「交換價值」或「價值」。「交換價值」就是因為有經濟關係的出售和購買時才產生的。   所謂「理性」指得是處理問題時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原則來考慮,而理性的決策時則有四種類型。包括:實踐理性、理論理性、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實踐理性」是有系統地決定什麼是最好的手段或過程以實現這些目標,這樣的理性比較務實的;「理論理性」,則是用抽象的概念如邏輯推理或理論模型來說明,解釋,或了解世界上正在建造的事實;「實質理性」,則是個人對於可以考慮的可能有一個範圍,而且試圖使所有決策都在範圍內而保持一致;「形式理性」則是有一個像官僚的組織,它有一套一體適用的規則,如當代法律和司法系統的形式理性的例子。   「形式理性」具有事實的性質,它是關於不同事實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判斷;「實質理性」具有價值的性質,它是關於不同價值之間的邏輯關係判斷。「形式理性」主要歸结為手段和程序的可計算性,是一種客觀的理性,「實質理性」則基本屬於目的和後果的價值,是一種主觀的理性。「形式理性」是法律上的,「實質理性」則是個人利益的。   科技革新不但沒能帶來全球性的資本主義,反而只是造成「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掙扎,以及「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