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一起

老師上課教過詞語後,學習者還需要做什麼嗎?

課程中,老師透過循環讓詞語的學習更好;課程後,學習者必須透過複習再鞏固(consolidating)詞彙。從(Schmitt, 2000; 131) 的遺忘軌跡來看,在課程學習後馬上複習是最好的時間,然後隨著時間前進會隨著遺忘而留下的記憶會越來越少。 (Russell, 1979; 149) 建議在學習後的五到十分鐘、二十四小時、一個星期、一個月和六個月後進行複習,是一個可用來作為鞏固記憶、按表操課的時間。如此,遺忘的可能性會大幅地減低。 除了複習外,另一個方式就是將新的知識和舊有的知識連接在一塊兒。Hulstijn (1997) 的關鍵字方法就是如此。另外一個是將新的詞語和舊的語詞放在同一個組別(group)裡,由於舊的詞語已經穩固地在心裡了,所以會提供一個好像鉤子的東西,把新詞語鉤在一塊。雖然這樣分組有好處,但是如果同時將兩個新的詞語一起學習的話,有可能會造成混淆的連結(crossassociation)。 References Henriksen, B. (1999). Three dimensions of vocabular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1(2), 303-317. Horst, M. & Meara, P. (1999). Test o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growth through reading.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6(2), 308-328. Hulstijn, J. H. (1997). […]

廣結善緣:邀請日語老師和台灣同學去泰佛寺吃齋

  前一個星期六早上九點到中午十二點有日語課,我邀請了班上一起上日語課的中村美鈴老師和奧田直己老師,也邀請了我的國中同學巫紫沛,一起去泰佛寺用素齋。由於這周剛好遇到九皇勝會期間,所以泰佛寺提供了十天的素齋,讓泰國民眾能夠就近、方便地吃到素食。星期六、日上班的人少,所以這兩天到泰佛寺的民眾會少一些。兩個日本老師和一個台灣同學,都滿意這個中餐。在泰佛寺用午齋,你要自己打飯菜,吃多少,打多少,惜福用完。有甜點,有水果,有飲料,吃多少,拿多少,讓你吃到飽。 如果說台灣的華人和大陸的華人有那麼一點點不一樣的話,我想就是台灣人和日本人有更高的相似度。我們兩個台灣人,兩個日本人,就在用完餐後,幫忙清洗碗盤,盡一點兒小小心力。我和巫紫沛都覺得去泰佛寺吃午齋,然後一起清洗碗很有趣。而且,還多多認識了兩個日本人。很有意思,有機會我還要邀請更多人一起去泰佛寺或其它寺廟。

泰國的母親節快樂:沙沒沙空、沙沒宋干一日遊

  泰國的母親節和皇后的生日是同一樣,今年正好遇到星期日,所以星期一又補假一天。為了歡慶母親節,我們一行人和王律成的媽媽出遊。名義是陪媽媽出遊,實際是還是王律成的媽媽在照顧大家。我們去了沙沒沙空(Samut Sakorn)和沙沒宋干(Samut Songkram)玩。我們在一個潮間帶用餐,那個是海水會漲退潮的地方,水一漲上來,用餐的亭子下方就是海水。我們去的時候,雖然正值漲潮的時候,不過還是不到會淹到亭子下方的地步。在母親節這個日子去餐廳,真是找罪受,人山人海,餐廳佔地大,但人手就只有幾個,我們還得自己拿菜單、找位置、端菜。不過,我們總能自己找到樂趣,我們沿著石頭堆出來的海堤,去找不斷延伸的水泥橋;我們找到樹枝和塑膠繩在潮間帶上釣螃蟹。偌大的餐廳就只用兩個飯鍋在煮飯。吃得不過癮,飯後再來個冰淇淋。再驅車前往沙沒宋干的市場。 沙沒宋干也有個瀕海市場。我們買了一盒烤干貝,一盒一百塊,吃得好不過癮;還買了蝦子的弟弟,用泰語叫,音如「摃」,但我實在不知道怎麼用華語來稱呼這個「摃」,肉非常少,又很不方便食用。它像蝦,但是外表都是刺。用大量的蒜頭去烤,大概是要去腥味。 說是一個帶媽媽出遊的母親節,但仍然是王律成的媽媽在照顧大家。到餐廳還要媽媽擔心有沒有座位;媽媽也照顧兩個姪子,擔心他們沒吃飽、發生意外;我買了「摃」要和大家一起吃,結果這個沒有人吃過的「摃」,王律成媽媽吃最多,還是要由媽媽才能解決大家不吃的東西。 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總是擔心小孩吃不飽、穿不暖。母親照顧小孩是沒有假期的,不過小孩子慶祝母親節一年只有一天,感恩母親不應該只是在母親節,應該做一個不讓媽媽擔心的小孩,讓媽媽天天都過母親節。

共善業,不要共惡業;一起作功德,不要一起造業障

泰國人普遍有個概念於心中,那就是一起作功德,往後不論這輩子或下輩子就會再見面。如果翻譯成台灣人或華人熟悉的語言,那就是「共業」。我想「共業」會比泰國人對於這樣子想法的概念更為全面且平衡。至少,共業包括作功德或造業障都有可能。當然,巴利文裡頭有對應於「共業」這樣概念的詞彙,只是我聽到之後,馬上聯想共業,就沒有去在意這個詞彙的語音是如何呈現的了。 民國一百年到民國一百零一年這段期間,我在泰國,我遇到許多人,想必這些人都是曾經一起作過好事或壞事的朋友們,所以這輩子我們會再見面。加上我,和我同一個時間出家的有八個人;加上我,我們一行人到從北欖坡府(那空沙旺,นครสวรรค์,Nakhon Sawan),往回走再到烏泰他尼府(色梗港,จังหวัดอุทัยธานี,Uthai Thani),再到碧差汶府(เพชรบูรณ์,Phetchabun),再往黎府(เลย),這個旅行團有七個人。 一群人在短時間相處在一起,你肯定會有比較喜歡或者認為比較礙眼的人,這個就是來自我們過去和他或她的因緣。出家的時候,我會和幾個僧侶比較投緣,這就是我和他們的緣份比較深;團體旅行的時候,人際相處時,偶爾會不喜歡一些人,這也是我們過去就沒有和他或她結善緣,現在再遇到,仍然沒有好緣份。然而,不論你喜歡哪個人或討厭哪個人,如果你可以「冤親平等」地去對待他或她,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會改善。 我們會特別喜歡一個人,這是「貪」;對於某些人,我們不希望有太多接觸,甚至是討厭,這是「嗔」;不明白這些都是有因有緣,最後會開花結果,就是「痴」。如果我們可以隨時正向思考,這樣不論何時何地與何人在一起,都是作功德,下一次或下輩子再見面的時候,都會是好的因緣。

我的劇團

許多人羨慕比爾蓋茲能夠賺很多錢,但當機會來敲門的時候,許多人也會有種種考量而沒有把握機會。今天楊國宇伯伯找大家一起來討論組織一個劇團的構想。這個劇團可以演出那些曾經甚至至今都不被允許的戲劇作品,大家集資完成夢想,當然也希望能夠賺錢。你一定可以細數比爾蓋兹創業致富的條件,你也一定看過書店許多教你創業或致富的書,但總是沒有信心、或沒有機會。 原本以為這個聚會是一個討論劇本的聚會,沒想到伯伯早就有很多組織劇團的想法。伯伯喜歡看日本的歌舞劇,伯伯受日本教育,可以會讀日文,在讀了日本四季劇場的團長淺利慶太的書之後,也想利用相同的模式組織劇團。四季劇場已經上演二十年了,中間偶有間斷但總是有新戲產生。 我之所以想要當這個創業的人之一或者投資的原因有如下:能夠把興趣當成職業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而現在讓我遇到了,當然要把握機會。我對什麼有興趣,我對戲劇有興趣,我對台灣的故事有興趣,更重要的是我對賺錢當老闆有興趣。當然不只是出錢那麼簡單,如果是自己的劇團,在財源不足僱用正職員工的情況下,雖然是老闆,但還是要校長兼敲鐘,我也是要發揮所長做做網路行銷或其它庶務工作。如果導演願意讓我當演員的話,我也是很樂意擔綱演出的。 投資當然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若賠了就當是作功德,反正納稅人的錢不見了,都可以說是台獨建國基金,這個自己賠了就當奉獻出去的;賺了當然很好,把劇團好好經營下去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