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我讀《Chinese Communities in Postcolonial Southeast Asia》一

 華人的適應能力在太平洋戰爭的時候開始受到考驗,那時候的歷史條件變動之快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對華人的利基也在這時候出現,從手工業、小販到小商店、貿易,甚至還有大享。殖民者和當時的政權都相當依賴華人協助以管理財政系統和建設城市。   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就佔據台灣,接著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藉西方殖民者先前的建設開始擴展其在東南亞的貿易活動。日本的企業往東南亞尋求市場和原料,例如橡膠和鐵。起初,在一九二○年代,沒有任何意識型態或取代西方的政治意圖,一開始只是經濟取向。由於日本的勞力成本和分配網絡,開始威脅由西方主導的東南亞市場。英國和荷蘭開始想要制裁日本,於是日本就喊出了「反西方」和「泛亞洲主義」的口號,這也成了日本南進(nanshin)政策的論調。日本還有一個「小分配中心」,它用來把日本的貨品帶到當地,這個依賴了海外華人的網絡來達到分配。   在襲捲了馬來亞、新加坡後,日本開始對當地建立政治和經濟控制。華人在日本的控制下,還是可以繼續作生意,只是他們被要求去對公基金付出大筆的資金。不滿這樣的對待,陳嘉庚(Tan Kah-Kee)由於領導抗日運動,而被迫逃命;還有些人組成游擊隊,叫馬來亞人民反日軍隊,到處引起暴動。   為了維持經濟利益,日本人贊助土著和華商組成合作社(kumiai),伴隨著較高階級的印尼人,華人也成為經濟的經營者。這和後來印尼獨立之後的「阿里峇峇」(Ali-Baba)的安排一樣,華人經營企業,印尼人則提供政治蔽護。新進的華人移民也是有機會的,相較於較早移民的土生華人,新進的華人可以和日本人用漢字溝通,這是另一個利基。

我讀《Revolution and & National Salvation》三

 北美洲的華人移民生活環境並沒有像南洋地區的華人那樣有少數中間人的優勢,也沒有早一批的移民產生混血兒等。在北美洲的華人社群和中國心理上的支持,就在改革派(康有為、梁啟超)和革命派(孫中山)抉擇,一樣是期望一個強大、進步的中國。   北美洲的華人社群還發動泛華人的反抗運動。舊金山的華商說服了北京大使,從上海商會開始,發起抵制美貨的活動,新加坡、檳城也陸續跟上。儘管這樣的抵制無法擺脫華人在美國受排擠的勢力,這還是喚起了美國華人中國情感。抵制活動從中國本土到海外,雖然都在現代城市,但若沒有方言或區域組織,抵制仍無法如此串連。   海外華人移民一直和中國本土議題有關,主要是因為政府當局認為海外華人都是其人力資本,而且還設立組織來動員或控制外華人。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海外華人社群對中國的情結開始質變。中日戰爭期間,重慶有國民政府,延安有共產黨,同時還有南京的汪精衛的傀儡政權。東南亞地區的當權者和當地的華人混血都和國民黨遠離。國民黨在馬來亞和海峽殖民地的分支都被當地政府給禁止。   泰國一直接受了大量的華人移民在1893到1917年之間,到了1917年,泰國當地出生的華人超過了中國出生的華人移民二到三倍。在現代國家建立之前,暹邏政權給予華人政治的地位;然而中國本土的政權如國民政府、中共政權等影響下,泰皇拉瑪六世也意識到華人是不同於本土泰國人的。泰國的華人移民開始受限、友國民黨華人被逮補或遣返,泰國華人必需去泰語學校就學。   東南亞還有一此如陳嘉庚(Tan Kah Kee)這樣愛國人士在推動。他愛的是中國,不論是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都應該感謝有這一類的人物存在。他在廈門建立了大學,而且教授儒家思想的社會行為準則,要治國必先齊家。由於陳嘉庚的無黨無派,使他還成為英國的華人社群領袖。而後陳嘉庚仍進入了國民黨和共產黨或蔣中正和毛澤東的政治角力。不論如何,陳嘉庚仍是開創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   我的緬甸華人朋友曾用「台灣心,中國情」來形容自己的認同,讓我改寫他的說法,我認為東南亞或南洋華人大多有「南洋心,中國情」的情懷。有時候受迫於當地政權或外在環境,我們退而求其次而可以捨棄「中國」,但只要生活過得去了,甚至進到菁英階級,華人又何嘗不想重拾中華文化或期待一個強大的中國呢?北京奧運的舉辦,讓世界看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能力,全球華人也就紛紛靠攏就位。 噗友們對此的討論相當熱烈:  

我要《搶先佈局十年後》

這兩天閱讀了Mr. 6,劉威麟這位創投作家寫的《搶先佈局十年後》,同時又看了《藍海年代》專訪大陸漢王科技(電子書的先鋒)董事長劉迎建,《文茜的世界週報》則用一連串的新聞報導由富士康員工連續意外事件,使大陸面臨調整工資的轉型陣痛。Mr.6說的是未來,劉迎建擘劃的是不久的未來,陳文茜講的則是現在,一個一個地連鎖發生,讓人對未來充滿想像與期待。 我很喜歡《搶先佈局十年後》,先不論其預測的內容是否已經落實或不切實際,我覺得這本書對「未知」的未來有很多提示。讓我用一些筆記,來提醒自己這些未來的趨勢。 一、全球化:飛機票可能像電影票那麼便宜,一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國外。二、智慧型手機。三、美國仍是第一強國,但吹起中國風,這次到上海,我要買唐裝。四、大賣場變超級大賣場,準確掌握消費者消費行為。五、影像取代文字,人們對上電視不再覺感到新鮮,到處都是面板、充斥著廣告。六、虛擬人生,Second Life;衛星城市。七、安全:恐怖份子防堵、電腦病毒掃毒。八、人類把大自然的機率變成有或無,一翻兩瞪眼,壽命延長,想死都死不了。對環保的投資主要者變成政府。 書中描寫未來的景像,有好的部份,也有壞的部份,不過好壞也不是你我說了算,每個人從不同角度看就有不一樣的解讀。倘若,未來就如Mr.6所說一般發生,我也樂觀其成。這本書是在2006年出版的,現在不過2010年,很多預言已經落實了。 城市人口激增,各國政府開發衛星城市。其實,在網路服務發達或虛擬人生易達的時候,對於居住在城市或鄉村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果,你也不是需要每天到公司打卡上班的員工,住在鄉下甚至更具有吸引力。我現在就住在南投縣魚池鄉這樣的鄉下地方,也不覺得有什麼不方便。我上網可以購物,詳情見《我的宅經濟元年》。 華人電子書的先驅劉迎建則在台北電腦展提出對電子書的十大預言:1. 十年後,大部分書報刊將實現無紙化,紙本書籍價格將更貴;2. 十年後,大部分書報刊將免費化,發行機構主要靠廣告模式盈利;3. 十年後,書店將變成類圖書館式的結構,消費者在此選看紙本書籍,但實際購買則透過書店提供的介面下載電子書;4. 書報刊內容多媒體化,有更強、更豐富的表達性能,閱讀體驗大大超越紙本書籍;5. 大部分通用型電子閱讀器將免費;6. 學生用的教材和筆記本等將實現無紙化;7. 中國大陸和臺灣將在此數字化變革中處於領先;8. 出版產業格局調整,出版社、報刊社排名巨大變化;9. 部份電紙書具有手機和記事的功能,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必備工具;10. 漢王科技將憑藉此次產業變革成為世界知名企業。 在《藍海年代》中,讓我聽了最振奮的消息就是「內容是王道」。「內容是王道」其實在「教育科技傳播」的時候就聽過了,但這句話由劉迎建或電子書產業的人口中說出,就很不一樣。智慧財產權在電子書的框架下,不會有盜版泛濫複製的問題,只要從閱讀者口袋中拿一些些錢,就可以讓作者有可觀的收入。當然,這建立在以華語為母語的人口是廣大的。其它小種語言市場也值得開發,不過這需要時間研究,各個市場都可以慢慢吃。 因應富士康一連串員工意外事件,陳文茜本週報導郭台銘在台灣的「無人工廠」,相信這些自殺事件將加摙郭台銘把勞力密集產業轉型為無人工廠。然而,勞工剩餘怎麼辦?或許,知識經濟是解決之道。嘖嘖嘖…

正視大陸政經發展之盲點下(by明居正)心得感想

對於中國大陸我們可以如何看待,以下是主流觀點,就是經濟學者或其他以「線性預測」為前提的學者所對中國大陸的描述: 經濟:中國大陸的經濟好,甦醒也會比較快。經濟成長率能夠持續成長。高增長率可以保持二十年。三十年來經濟總規模翻兩番,成長了四倍。總貿易量為世界第三位。市場還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空間。 社會:人均收入增長:達到一千三百美元;富裕人數增加:接近一億人,但在中國大陸只有百分之七點多的比例;生活環境寬鬆,非政治化,有所放鬆,精神上壓力少,然而還是比外在社會的壓力大;教育提升,部分大學生有國際競爭力,然而比例不高。 政治:經濟發展→中共政權合法性提升;人民對民主的要求淡化,遺忘六四;利用民族主義,中國崛起的自豪感,使中國富強,使用台灣、香港經驗讓的大陸發展;中國大陸迫不及待地告訴大家,中國人的驕傲,利用北京奧運展現中華起飛。 外交與國際地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強國的標誌。 這是以「線性預測」對中國大陸的期待:中華騰飛→中國崛起→中國爭霸→中國稱霸 然而,線性預測有其侷限性。五○、六○年代,曾經預測菲律賓經濟會大好,但是馬可仕拖跨了整個菲律賓,現在菲律賓仍然是勞動力輸出的國家。影響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好壞,常常是非經濟因素。(看過去民國89年到民國97年,陳水扁總統執政的時候就知道。),明居正和對手辯論經濟問題,因為講經濟因素一定講不過經濟學家,所以一定要講非經濟因素。 下面是影響大陸未來發展的六大因素: 一、貧富不均貧富不均:改革前,財富分配公平。鄧小平說:「要讓一部份人先富裕起來」,這些想富裕起來的人,就是沿海的那些人。以璦琿騰衝線,這個地理人文線來看,以東是漢人為主、人口密度高、財富超過中國百分九十;以西則以其它少數民族、人口密度低,財富只有剩下百分之十不到。而這條線,每年向東移動一百公尺。貧富差距是一 直在拉大。此外,還有城鄉差距和官民差距。 二、官員嚴重貪污中共官員貪污,空前嚴重。曾經有人在進行外資對大陸投資的國家時,不小心發現許多如開曼群島等洗錢天堂也對大陸有大量的投資,才發現,這些都是和中共官員有關人員所進行的投資。這貪污名單,包括姓名、案例、貪污金額。據統計:金融、股票、外貿、開發、大工程、公安,是六個最容易貪污的職業。前陣子,到台灣和美國要購置房地產的有錢人們,據明居正的說法,就是貪污犯集團到台、到美買房子。 三、社會動亂人民暴動數字越來越大。衝突百分之九十來自圈地和拆遷,大陸官方圈地沒有補償,搶老百姓的地,農民的痛苦主要來自:苛徵、圈地與失地、剝奪正義。中共當局也明白社會動亂必需越快解決越好,也作好所有鎮暴的準備,如:1三十六個鎮暴點的設置2解放軍的進入據中共公安部統計,人民暴動從二○○○年後大幅增加,原本一年一萬起;二○○三年,兩萬八千; 二○○四年,八萬八千多起二○○六年開始不報告了!(超過一百人以上就叫群眾暴動。) 四、棄船心理裸官指得是一個人在大陸當官,全家人已經出國去了!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梅新育研究外國資金在大陸投資的前十名國家,不小心發現處長級以上高幹大量逃亡。 五、三退(退黨、團、隊)嚴重:人心渙散。各級官員開始潛逃,把家人送到國外去。 六、生態、環境的惡化:空氣污染、水污染、植被消失、沙塵暴、沙漠化、 這些星星之火,都是可以燎原的。一個不小心,共產黨就可能跨台了。不過明居正認為,中國共產黨可能跨台,但是中國社會會持續前進。崩潰的會是共產政權,但社會不會崩潰。中國一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