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校長過世前,曾對朱家驊說:「你把我害了,臺大的事真是很多,我吃不消,恐我的命欲斷送在臺大了。」臺大的事那麼多,按傅校長說過的「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或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 1632-1677)「宇宙的精神」之理念,台灣大學存在的目的是追求宇宙間一切永恆而無限的真理。從以前到現在,每一個時期的老師、學生,是什麼能讓這個校園追求宇宙真理?是心。透過眼睛,我們能夠感受到圖片或螢幕的色點,藉由意識我們會產生有概念性的認知。而這個認知是從哪裡來的?這個人工智慧投入幾十年、幾億元的研究都不見得能夠像一個三歲小朋友能夠看到貓狗就能分辨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 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人,都試著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古印度,《楞嚴經》這麼描述畢陵伽婆蹉尊者: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法國的笛卡兒則說:我思,我存在(拉丁语:Cogito, ergo sum;法语:Je pense, donc je suis)。我國古代的「格物致知」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能夠感覺、能夠思惟的是意識,會受到外境、相貌而產生;而和外境有距離、有獨立性,能夠讓我們把現象看得微細的好像不是意識,我們姑且說它叫「覺性」。意識就像發散的燈,而當所有燈光被聚集起來成為雷射的時候,那它就可以切割。 我們的心有那麼多優點,就像可以發散的燈,但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像雷射一樣聚焦?用佛教的術語來說是「我執」。我們以為想法就是自己、以為身體就是自己。如果我今天在速食店,享受店家所播放的輕快音樂和明亮燈光,我也加快了用餐的腳步。我們受到音樂和燈光,以及店老闆追求翻桌率的目標影響,我們的行為也產生改變。如果我得了流行性感冒,我吃不出食物的鹹甜,我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給我的感覺,我的身體受制於病毒。我們以為想法、身體是自己,這是「我執」。我執的具體表現是自私,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用同理心改變,陳樹菊用利他改變。人因為「我執」,心就發散不容易聚焦,所以優點就看不到。讓心聚焦的方法也可以透過靜坐或禪七達到。(禪七心得分享:一、二、三)還沒有靜坐過或參加禪七的人就像一個坐在行進車上的乘客,雖然再三強調是車在前進不是樹在後退,但是乘看著窗戶外的樹一直往後退而自己沒有動,只會感覺樹一直再在後退。再三強調都比不上這個乘客親自下車看一看,再三分享都比不上親自去體驗靜坐或禪七。 世界那麼多變化,是怎麼來的?是因果。這就是我們的內心所召感的。源頭是我們的內心,進而創造相對應的世界。太平洋沿岸地震頻發怎麼來的?科學家說是全球暖化融冰造成的。全球暖化怎麼來的?由我們的貪婪造成的。貪婪怎麼來的?內心召感的。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甲生對乙師問了一個很難的問題,乙師答不出來,甲生覺得過意不去,乙師也覺得尷尬,於是甲生和乙師就寧可避不見面。唐朝的裴度撿到一個翠玉帶和二個犀帶,這是非常珍貴東西,但是把它們交給失主,在前一刻他還被禪師說是乞食街頭、飢餓而死的相,結果下一刻又變成有無量的福報,可能會出將入相,只因為中間多了拾帶不昧的事件。 心是可以讓事情發生的源頭,知道心性就可以讓我們追求宇宙真理。因果則是事情發生的法則,源頭仍是心。
Tag: 過去
佛教禪宗臨濟法系簡介
《六祖壇經》,全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唐朝門人釋法海記錄惠能所說的事跡。一般來說,佛所說的記錄,我們稱之為「經」;而佛弟子所說的記錄,我們稱之為「論」,例如:《大乘起信論》和《大智度論》。《六祖壇經》在華人社會以「經」稱呼,可見六祖惠能大師地位之崇高。然而,六祖惠能大師的肉身曾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紅衛兵破壞,紅衛兵用鋸子從惠能大師的脊椎鋸開,竟然從裡面留出鮮紅的血,而且五臟六腑都還完好。紅衛兵當時嚇死了,遂用金漆給封了起來。文化大革命過去了,六祖惠能大師仍是中國佛教徒學習的對象。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曾說過中國人必讀的七本書,分別為《論語》、《孟子》、《莊子》、《老子》、《近思錄》、《傳習錄》、《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既是佛教的經典,更是中國人的經典。 六祖惠能大師,是禪宗的法脈在中國的重要標記。若我們只看臨濟法系的歷代祖師,自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從南嶽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黃檗希運禪師後,由臨濟義玄禪師開始為臨濟一世。 六祖惠能大師以前,從先知先覺的釋迦牟尼佛,至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初祖的達磨祖師,禪宗傳到中國來。達磨祖師是東土初祖,慧可大師為二祖。慧可大師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其斷臂求法的故事。而當慧可大師請求達磨祖師開示諸佛相傳的心法時,慧可問祖師說:「弟子心未安,乞求師父為我安心。」祖師言:「把心拿來,我為你安心。」慧可當下覓心了不可得,答道:「我找不到我的心。」祖師言:「我已為你安好心了。」如此問答慧可大師就有所悟。 三祖僧璨也和二祖慧可大師有類似的遭遇。僧璨出家前找到慧可大師,向慧可大師說:「弟子身體不好,請和尚懺罪。」慧可大師如法炮製也向僧璨說:「把罪拿來,我為你懺罪」僧璨接著答說:「覓罪不可得。」慧可大師接著就說:「我已為你把罪懺了!」 四祖道信和三祖僧璨之間也發生過類似的對話。道信還是沙彌的時候,向僧璨大師說:「請師父教我解脫法門。」僧璨大師回答說:「誰綁你?」道信答說:「沒有人綁我。」僧璨大師接著說:「那何必求解脫?」 慧可大師曾經想安的「心」、僧璨大師曾經想懺的「罪」,甚至道信大師曾經想求的「解脫法門」,都是虛妄的。既然是虛妄的,只要不理它,自然就不見了。正如僧信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外在環境沒有好壞,都是由我們內心去判斷才產生好壞。境界本來是中性的,是我們的妄想使它變好或變壞。只要我們放下,我們的妄想執著自然不會產生。 禪宗心法,一脈相承至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哇哇落地的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僧人,僧人知道這個小嬰兒還沒起名字,於是給它取了個「惠能」。惠,是以法惠施眾生之意;能,能作佛事。惠能大師的出生就是註定弘揚佛法。 在惠能大師之前,包括西天、東土,都是一祖傳二祖、二祖傳三傳時期,是為「靈山單傳,一枝獨秀」。從惠能大師到虛雲老和尚,繁衍了臨濟、曹洞、法眼、溈仰、雲門五個宗派,一花開五葉,是為「曹溪普傳,蘭桂騰芳」。隨著時節因緣不一樣,中台禪寺為了適合現在人的需要,開始了「中台廣傳,落地生根」的時期。多虧中台禪寺,中智佛學社的社員們能夠透過祖師所傳下的禪法去認識自己。
檳城速覽:不只是新加坡
日本人喜歡到台灣玩,英國人喜歡到新加坡或香港,可能是以一個過去殖民者的心態來看看現在發展的如何,或者是從當中去找到一些懷舊的感覺。馬來西亞的檳城對英國人而言,大概也有這樣的吸引力,但對美國人而言似乎就不是這樣子了。華人反倒對於海外有什麼和自己文化相近的東西反倒不感興趣,有人就在部落格直言:「到檳城要去看那些英國殖民的古蹟,那些寺廟啥的,台灣就有一堆了,不看也可以。」從我的知識中給檳城定位,我預期它大概會是像新加坡那樣子的城市,有著英國殖民的陰影和華人居落。但我認為,到後期國家的力量介入後以及地理位置,都使得新加坡和檳城就有很不一樣的發展。 檳城人們聚集的地方是光大(Komtar),其地位大概就如台北之於台北火車站,往北邊一點點就是古蹟的區域,華人的古蹟、英人殖民的古蹟,住宿也都在這一帶,只要沿著茱麗亞(Lebuh Chulia)就可以找到符合你心目中期得的房型和價格。我在這裡住了兩家旅館,一個是猴子旅社(Monkey Inn),另一個是七五旅社(75 Travelers Lodge Guesthouse),前者一晚只要22零吉,雙人房有風扇;後者一晚只要12零吉,宿舍床,風扇。同樣在這附近,有摩托車和腳踏車的出租,有個三輪車夫問我腳踏車一日租金多少錢後,他說:「過去只要10零吉,現在遊客多了,一天就要15零吉了!」 騎著腳踏車在古蹟這一區逛,相當愜意且輕鬆,唯天公不作美,我在檳城這段期間,一直在下雨。 不過,若要騎腳踏車到古蹟區以外的地方,那可就要有點膽量了!檳城並不是很容易理解棋盤狀道路,連我這自認方向感很好的人都在同一個地方繞來繞去,繞不出去。而且許多地方是單行道,你根本無法看著地圖就直接到達你要去的地方。再來,就是汽車駕駛們的習慣,可能路也不大,騎著腳踏車的我常常覺得車子一直逼靠而來。不過,如果沒有腳踏車,還真是不知道要如何從一個點到另一點。關於檳城的公車路線,這趟沒有研究,這意味著檳城還有很大一部份等著我去探索。 整體而言,我喜歡檳城勝於新加坡。包括物價、語言的使用、古蹟、地理位置。新加坡待了幾天似乎已經就差不多了,不過檳城仍意猶未盡,可能也是因為下雨才會如此的心境。
我讀《「遲到的現代性」的追逐:台越跟國婚姻中的「羞辱」與「尊嚴」》
當一個地區被殖民過的話,在殖民者離開之後,當地人對於「現代」的想像通常是來自殖民者的。(我想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殖民者都是具有某些方面的優勢,才有機會去殖民他人。)而當地知識精英為了從過去被「羞辱」的脈絡下,找到「尊嚴」,訴諸「國族主義」的情感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李美賢老師的文章《「遲到的現代性」的追逐:台越跟國婚姻中的「羞辱」與「尊嚴」》從台灣和越南兩個地方來說明這樣的情況。 越南經歷過法國殖民,而當鄰近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在經濟發展時,越南也沒有趕上,所以對於「現代」的渴望顯得更為明顯;台灣經歷過日本殖民和美援時期,也有對「現代」追求的嚮往。然而,在我看來,越南有多一點點的羞辱;台灣則多一點點的尊嚴。畢竟,台灣的經濟表現是有目共睹。至今,越南仍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國恥」,但仍以越南人為豪;台灣人以台灣人為豪,卻沒有自信去接受來自越南或其它東南亞的外籍配偶。羞辱中帶著點尊嚴;尊嚴中又帶著點羞辱。 我想,隨著時代發展,我們將有機會從「現代」過渡到「後現代」。過去,我們對「現代」的追逐,是往日本、往美國去;接著,我們開始「愛台灣」,也有一些海歸派回來效忠台灣;之後,我認為我們會往東南亞、非洲或其它地區留學。今年,李敖的兒子李戡不就放棄了中華民國的台灣大學到匪區中國大陸就讀北京大學。如果仍是在「羞辱」或「尊嚴」的國族主義打轉,那我們永遠只是追求「現代」的落後者。或許我們可以自以為是知識份子或知識精英,負起社會責任,除了到匪區中國大陸外散播「台灣人」的「文明」價值外,也往東南亞地區、非洲,貢獻自己所學,讓當地人民有和世界上其它角落的人民有平起平坐,共同競爭的機會。同時,你也學習該地區的文明價值,在有尊嚴的互動下,仇恨和對立就會減少。人生而平等,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而有所差別,有首歌這麼唱著:「不論紅、黃、黑、白種,都是耶穌心寶貝!」佛教也說:「眾生皆有佛性。」每個人或眾生都是平等的,每個人所屬的文明自然也是各具特色也值得我們去學習。
台大校長:錢思亮先生的小故事
錢思亮為中華民國國立台灣大學歷任校長中,任期最久的校長,作育英才無數。民國七十二年往生,然風範猶存,至今仍影響著莘莘學子。有幸我在就讀台灣大學期間能夠得到錢思亮校長的獎學金,特著此文以感謝之。 錢思亮先生有三個小孩,其中之一錢復曾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長、外交部長,退休後從事公益活動,提供獎學金鼓勵青年學子用功向學。 錢復先生今天頒獎給學生之後,說了一則錢思亮校長的小故事,將之記載如下: 錢思亮校長擔任校長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有感於號稱台灣最好的台灣大學的圖書館連學生想看的書都沒有,於是在國文課的時候寫了作文。國文老師看了將作文拿給錢思亮校長看,錢思亮校長遂將這位同學請到校長室來,花了半個鐘頭向這位同學解釋學校經費不足,所以無法購足學生所需的書。儘管校長的秘書三番兩次地提醒校長,下一個客人已經到了,校長仍不厭其煩地要讓解釋清楚讓這位同學明白。這位同學,在畢業後到美國當教授,直到遇到錢復先生,才把這個故事告訴錢復先生。錢思亮校長如此精神,讓人懷念。 近年,銀行利息不再像過去那麼多,原本錢思亮獎學金靠利息頒發獎學金,現在靠利息無法支應獎學金;此外,過去台灣大學只有五個學院,現在有十一個學院,於是錢復先生連同兩個哥哥募款提供獎學金。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我期許自己努力學習,也貢獻國家社會。
從外籍新娘到新台灣人—台灣新移民的奮鬥故事(by廖元豪)演講心得
當自己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看法了,更何況是不同人看同一件事。制訂法律的人往往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但被規範的人往往和制訂法律的人想得不一樣。同樣一個法條,由不同的人的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感觸。下面是廖元豪老師,在「從外藉新娘到新台灣人—台灣新移民的奮鬥故事」的演講記錄分享: 以新移民拿到身份證的法律訂定條件來看,我們認為二十四個月的最低工資作為財力證明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新移民而言,這是很大的一筆錢,甚至要借兩次錢才能拿到。更甚者,會有人說:「沒有身份證也沒有關係,能夠居留在台灣就好了」。本來就是中華民國國民的人,無法體會沒有身份證的難處,更無法理解湊出三十八萬的困難。 台灣新移民的社會運動進展,在國際上受到注目。其可貴之處在於結社、集會、團結試圖來改變社會、試著去改變社會的結構。新移民不是弱者,可以是改變台灣社會的一份子。可以站出來,可以草擬法條,可以去立法院遊說。在世界上的例子來看都是少見的。 謝紅梅,來自南京,因嫁給台灣人而遷居台灣。原本是大陸地區人民,但在拿到身份證之後,成為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人民。於是參加考試院考試,她先去重慶南路,看了人事行政後,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抱了一堆人事行政的書回家去念,結果給她考上了到社子國小擔任秘書的工作。一開始這被作為是勵志典範。新移民,透過考試一樣可以和其它人有公平的機會取得工作機會。 然而,兩岸關係人民條例卻這麼說「非在台灣地區設有戶藉滿十年,不得擔任公務人員。」,也就是謝紅梅在取得中華民國身份證之後,能夠投票選舉總統,卻不能透過考試的公平機制,擔任公務人員。在申請大法官釋憲之後,大法官對此的回應為「大陸人民不熟悉台灣民主的秩序」,所以兩岸關係人民條例並沒有違憲。 不敢相信大法官說出「大陸人民不熟悉台灣民主的秩序」這樣的話,而認定有中華民國身份證的謝紅梅不能和其它中華民國國民一樣享有相同的權利。彷彿中華民國和過去蓄奴的美國一樣,人民的權利是不平等,來自大陸的中華民國國民是次等公民,故無法享有和中華民國國一樣的權利。謝紅梅能夠透過申訴、聲請大法官釋憲、參與立法、修法,謝紅梅比大多數的台灣鄉親更有民主的素養和行動。我們總是希望國民愛國,對於謝紅梅這個中華民國國民而言,這樣的國家,值得愛嗎? 我們認為台灣「好像」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有日本、美國、閩客或原住民的文化等,然而我們卻很自然地排斥或不自覺地歧視異文化。我們覺得瑪格麗特這個來自烏克蘭的外藉新娘總是比越南或柬埔寨的外藉新娘高級?!我們覺得如果新台灣之子(新移民的小孩)充斥在班級上會怪怪?!我們容忍洋腔洋調的華語,甚至覺得那很可愛,但卻對新移民使用越南腔或泰國腔的華語感到不自在?!多元文化應該讓所有文化都有存在的空間,不刻意拉抬或壓抑特定文化。不需要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樣,而讓所有文化、思想有共同存在於社會的可能性。 「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夏曉鵑寫的歌,很好聽,歌詞見下: 天皇皇,地皇皇,無邊無際太平洋左思想,右思量,出路﹝希望﹞在何方。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故靠台郎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朋友班,識字班,走出角落不孤單識字班,姐妹班,讀書﹝識字﹞相聯伴姐妹班,合作班,互信互愛相救難合作班,連四方,日久他鄉是故鄉。 下面為其演唱的影片:
出國也能打中文:虛擬鍵盤virtual keyboard
如果你在國外,電腦裡頭沒有安裝貴國家語言的輸入法,你該怎麼辦?如果鍵盤上沒有貴國家語言輸入法的文字,你又無法盲打,你該怎麼辦?過去,我會屈就英語,就只用英語輸入法,只打英語;現在,我會使用虛擬鍵盤,不論到任何國家,都能使用自己所熟悉的語言輸入法。此外,任何學習新語言的學習者,也能透過虛擬鍵盤練習新語言的輸入法。 虛擬鍵盤的網址是:http://www.gate2home.com/ 下面是選擇中文輸入法會出現的樣子: 然而,中文輸入法有好幾套輸入法,虛擬鍵盤除了有注音的鍵盤位置,熟悉注音文或火星文的朋友,能夠用這個虛擬鍵盤來撫慰一下不能打中文的情感外,若有需要使用倉頡的朋友,也可以右上角選擇倉頡鍵盤一layout。詳情見下: 學習泰語的朋友就在一開始選擇thaiไทย就能夠打泰語嚕: 以後出國玩就不需要擔心沒有適用的鍵盤或輸入法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