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這麼

惟覺老和尚人生最後那幾件事

《人生最後那幾件事》是一部日本的電影,電影描述四個人因為意外而失去生命變成幽靈,在這四個人發生意外的同時和他們有因緣的人變成了唯一能和他們溝通的人類。透過這個能溝通的人類,四個幽靈一一完成了讓他們捨不得的事,幽靈就離開人間,「成佛」去了!意外之所以會不能預料,就是因為那並不是平常會遇到的事情,用專業的術語來說就是「無常」。不要把每件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平常,因為無常隨時會發生。為了不要讓自己在遇到無常的時候才開始後悔想做的事沒做,我們要把握每個當下,盡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大多數人60歲是開始退休、養老的日子,而惟覺老和尚是60歲開始收出家弟子。我們無法去推測為什麼老和尚在60歲開始收弟子,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向老和尚學習、請益的人,只有更多,沒有減少。想向老和尚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勢必就要有更大的空間來容納這些人。老和尚從一個工寮到靈泉寺,再到中台禪寺,乃至全世界108家的精舍,建設的硬體也是只有更大,沒有變小。有人質疑老和尚,一個出家人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為什麼要蓋這麼豪華的寺廟?為什麼要讓那麼多大學生剃渡出家?通常這些人無法接受「無常」。這些人認為金錢存在銀行,我要用就有,存在銀行才是「平常」;出家人或寺廟應該簡樸,最好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這才是「平常」;年輕人好好讀書,將來為國家棟樑,這也是「平常」。你有再多的錢,「無常」來了,你還能有多少錢?中台禪寺再怎麼豪華,千年、萬年後,你還能肯定中台禪寺會存在嗎?成為跨國電信詐騙的歹徒或教化眾生的僧侶,都是大學生來的,難道成為歹徒的大學生會比成為僧侶的大學生對社會更有貢獻?從老和尚開始弘法,皈依老和尚的人有之,唯恐天下不亂地宣稱老和尚有多少財產的人也有之。用世俗人的眼光來看,老和尚也沒有小孩,就算他有同比爾蓋茲那麼多的財富,他要這些財富做什麼? 老和尚沒有小孩,但是他有弟子呀!他可以把所有財產通通給弟子!我相信老和尚早就把他的財產通通給弟子了。人家都說中台禪寺把寺廟當企業在經營,我認為就是這樣如同企業般地經營財產才能分到各個弟子手上。中台禪寺只是硬體,能做什麼?中國歷朝歷代的寺廟、石窟,許許多多有皇帝、官員、百姓護持,建在各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些硬體就算沒有世俗的價值,也有歷史的價值。但是空有硬體,敦煌石窟再怎會經營,就是賣賣門票,搞點文創唄!老和尚在中台禪寺裡頭設了中台佛教學院,透過佛教學院,老和尚的財產都傳給弟子了!精舍的師父也將其在佛教學院得到的財產,再到精舍傳給在家居士。沒有小孩的老和尚如何讓利他的菩薩行繼續傳承下去?中台禪寺的每個法師、護法居士,都接收了老和尚的財產,也持續將這些財產運用到社會上各個角落。 惟覺老和尚圓寂了,老和尚會像《人生最後那幾件事》的主角們一樣,有什麼讓他捨不得的事嗎?聖人是來去自如。不過,如果真有什麼事是讓老和尚捨不得的事,我想那就是對於大眾的修行。老和尚在最後一次公開說話的時候告訴弟子:「先學要精進,後學要跟進。」而且,鼓勵弟子每天讀誦三遍《金剛經》。蓋了靈泉寺、中台禪寺、108家精舍,作為大眾修行的去處;為了接引還沒接觸佛法的大眾,普台國民中小學、普台高中、中台山博物館以及中台世界博物館,都陸續落成。細數老和尚人生最後那幾件事,從60歲開始收弟子,到中台世界博物館,我想真的可說是功德圓滿了。

我在上海世博看到什麼?

世界博覽會是個大舞台,來自世界各國的精英團體,在此展現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紀錄和展望。恭逢其盛,趁上海世博尚未落幕前,談談我在上海世博看了什麼?學了什麼?有什麼值得向大家推薦的。倘若有機會,真當一睹其盛況。上海世博首開在網上觀博先例,也為無法新身泣臨的民眾提供一扇認識世界的窗。各場館都在網上世博看得到,我想談談在世博的表演。 上海世博單日優惠券是100塊人民幣,每天都是人山人海,人山人海的目標都在各個場館,所以人山人海花100塊人民幣也大多是為了各個場館去的。除了各場館外,每天也有無數場大、小型表演於各個展演廳展開,根據我實際參與的情況來看,看這些表演可以遠離人群,而且許多大型演出相當難得,一天看一場表演,也差不多值回票價了! 觀博三天,我看了下面表演:《少林寺武僧傳奇》、《城市之窗》、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駐場演出、山東《齊風魯韻》大型綜合表演還有在非洲聯合館看到短暫的表演。看表演除了人文含量很高之外,《少林寺武僧傳奇》和《城市之窗》更有高程度的科技含量,讓人嘆為觀止。《少林寺武僧傳奇》除了本來大家就熟悉的少林功夫外,透過多媒體,搭配達摩祖師的故事,讓整個表演充滿驚奇。看起來不像功夫,已經像舞蹈了(不知道這樣是稱讚還貶抑?),動作整齊劃一,氣勢滂渤,連小小沙彌一樣功夫了得。看這表演前,我就在綜藝大廳外看了武當派的功夫,那時已經想在回台灣後,好好練練功夫(我想練得只是花拳繡腿,以後騙騙洋人而已,我相信這些表演者都是真功夫)。看了《少林寺武僧傳奇》後,我下定決心,如果學校有這樣的社團,我一定要去參加。 《城市之窗》是另一個我認為不能錯過的好表演,它或許比不上《少林寺武僧傳奇》那樣的大製作、大成本,不過它的音樂絕對是一時之選,舞台、燈光也一定花得大的心思準備,先那屏幕我想就富含很多創意了。進不去《台灣館》的民眾不妨去看看這個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總監的《城市之窗》,體驗台灣人的文化創意。 《城市之窗》從一個小天使的眼睛去看人類,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表現著不同時間、空間,人們對城市的想像。與該表演同名的主題曲《城市之窗》由張韶涵演唱,非常好聽動人,夾附於後。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駐場演出和山東《齊風魯韻》大型綜合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這是屬於大陸人對大型表演的想像,絕對不是台灣人或其它世界各地的人曾經經歷過的。我不曾從頭到尾看過大陸春晚的表演,不過我想大概就是這種感覺,歌舞穿插於整個表演。那場面、那人海、那音樂,當然少不了得歌頌鄉土、歌頌祖國。我們不必要刻意排斥,山東歌頌鄉土的《濟寧之歌》,南投又何嘗不是有《南投調》,大陸有《紅旗飄飄》,台灣又何嘗不是有《梅花》,音樂或藝術依附政治立場或推展旅遊而創作,仍不減藝術價值和光芒。 我把相關歌曲收錄在這一篇《《濟寧之歌》、《南投調》、《紅旗飄飄》和《梅花》》,上海世博尚未落幕。包括以後在世界各地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大概都不會有這麼一次離台灣這麼近了!有機會親覽世博,一定要把握機會,多看幾場表演。   

我是愛吃素又愛吃炸雞的小朋友

二月份參加月會的時候,劉宗靈班長進行專題報告,內容是「節能減碳」之類的,其中一個鼓勵大家去做的是「多吃素,少吃肉」;從上週一開始,我所在的團體每週一都會是吃素的好日子,以前只有學佛的人、修道士或老人在初一十五會吃素,現在能夠每週一吃素,我覺得對身體健康有莫大的幫助,讓我們從各個角度來看看「吃素」,再來決定自己是不是要「吃素」: 健康(環保)和財富(經濟)常常是並列或比較的兩個面相,就從這兩個說起。 我們很清楚「吃素」的人比較健康,因為少了什麼膽固醇、脂肪…等,但我們對「吃素」有助於減節能減碳持疑。關於「吃素」和「節能減碳」,你可以透過google去找到一堆訊息,所以我只簡單地,以我的認知去說吃素如何夠節能減碳。簡單地說,就是當你不去吃肉,就不會有人為了你而必須去養牛、豬、雞,畜牧業正如石化工業一樣,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吃素不僅是體內的健康(環保),也是體外的健康(環保)。 倘若不需要養這麼多牛、豬、雞,將生產給牛、豬、雞吃的農田拿來生產供人類食用的糧食作物,我們將有更多的糧食能夠給與第三世界國家那些沒有飯吃的小孩子。在解決貧窮、創造財富方面也是有助益的。「吃素」在健康和財富是雙贏的,理性的人應該選擇吃素。 以佛教「眾生皆有佛性」或者動物權(動物有和人一樣的權利)來看,我們沒有理由去殺害另外一個生命。因為這些牛、豬、雞和人一樣是有感覺的,刀子割開動脈時會痛苦,都相當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有強烈活下去的慾望。不要讓動物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也犧牲了,然而牛、豬、雞們往往都是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而犧牲。 上面這些都是我個人理性思考下的內容,但我必須承認我非常喜歡吃炸雞。這似乎有點認知和行為上的不協調。歸根究抵,就是「貪吃」、「貪美味」。 有人說:「素食有很多好吃的料理。」事實上,素食在台灣的發展,相較於其它國家,也的確有更多變、美味的料理。沒有吃素習慣的人是雜食的(和豬一樣,葷素不忌),雜食的食材(因為有肉食和素食)和純素食相比,有較多的食材可以選擇,因此我們也不能否認雜食比較美味。 其實,我們都清楚吃素的好處,只是因為肉太好吃了,也習慣和豬一樣地雜食,所以會想很多理由來反駁吃素的好處。我們無法一下子改變雜食(吃肉和吃菜)的習慣,正如我們無法一下子從每天消費石油變成不消費石油,因此致力尋求替代能源和發展綠色產業。從偶爾吃素慢慢過渡,說不定以後真能永遠吃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