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語音學

什麼是音節?語音學三大觀點與音節結構完整解析|音韻學入門指南

音節是什麼?語音學三大觀點全解析 在語音學與音韻學的領域中,「音節」是一個關鍵概念。根據謝國平《語言學概論》中〈音韻學〉的說明,音節的定義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 如何判斷音節的存在? 楊如雪老師進一步補充音節的界定方式: 音節的結構圖與層次分析 音節可透過樹狀圖進行結構分析,其常見符號包括: CV 音韻學的簡化結構與應用 CV 音韻理論(子音-Consonant + 母音-Vowel)進一步將音節結構簡化為 C 與 V 的交錯組合。此理論具備三大功能: 從音節的多元觀點與結構組成,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語言如何將聲音轉化為有組織的語音單位,也為語音教學與語言研究奠定基礎。

語音是什麼?從聲音到語音的過程

語音(speech sound)是從聲音中被挑選出來,用來構成語言的基本單位。人類的聲音來自一連串物理、生理與心理的連鎖過程。例如,肺部呼出的氣體提供動能、聲帶產生振動、口鼻腔等共鳴腔體則改變聲音的音質。即使哭聲、笑聲都能產生聲音,但唯有經過語言系統挑選、固定的音組合才能成為「語音」。 以華語為例,共有21個聲母與16個韻母。這些語音單位再進一步結合為音節,進而構成語句。 語音學的三大研究領域 語音學根據研究角度可分為三個主要分支: 聲學語音學:語音的物理性質 語音的聲音特性可從以下幾點探討: 我們可使用聲譜儀觀察聲音頻譜,母音會在低頻區域出現共振峰(formants),其第一與第二共振峰位置常用來分析母音的發音特徵。 發音語音學:了解發音器官與過程 發音涉及多個部位與方式,包括: 母音與子音的分類依據 超音段特徵:語音中的「上加成素」 除了個別音段(母音與子音),語音還有一些「超音段」(suprasegmentals)特徵,包括: 聽覺語音學:語音的接收與辨識 語音的理解不只在發音,也牽涉到大腦如何處理聲音訊號。聲音經由耳膜、耳蝸、聽神經進入大腦語音區,進行辨識。根據「微小詮釋者模型」(Tiny Interpreter Model),大腦能同時分析聲音中各種辨音特徵,並迅速進行語音分類。 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第一語言中已有的語音成分易於辨認;但第二語言中獨有的語音特徵,往往成為習得上的挑戰。 結語:語音學是語言學的基礎工具 不論是母語學習、外語教學或語音辨識技術的應用,語音學皆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實作方法。從聲帶到腦部解碼,每一個環節都牽動著語言理解的可能。掌握語音學,是進入語言世界的第一步。

從聲音認識語言:華語文教學的語音學基礎與聽說訓練關鍵

在華語文教學中,「聽」與「說」是學習的起點,而語音學正是建立這兩項能力的基礎。根據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介紹,我們可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語音學:發音語音學與聽覺語音學。 🗣 發音語音學:聲音的產製與分類 語音學首先關注的是人類發音的生理機制。從嘴唇到聲門,參與發音的器官包括唇、齒、齒齦、硬顎、軟顎、小舌與喉頭部位的聲帶。舌頭則根據位置細分為舌尖、舌前、舌後與舌葉。 發音需要空氣流動作為動力來源,常見的氣流類型有: 而聲門的開合也與發音密切相關,控制聲帶是否振動,從而決定發音是否為清音或濁音。 🔤 母音與子音的分類依據 母音的分類通常基於三個要素: 而子音的分類則根據以下因素: 例如,華語中有四個濁音:/m/、/n/、/l/、/rh/,而僅/sh/與/rh/具有清濁對立的特徵。 🔊 超音段特徵:超越音段的語音現象 除了母音與子音這類音段(segment),語音還有跨音段的要素,如: 這些「超音段」(suprasegmental)特徵不只改變語音表達,更可能決定語意差異,是語言辨識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 聽覺語音學:從聲波到語音理解 聽覺語音學關注的是聲音從耳朵傳入後,如何被大腦辨識為語音的過程。根據「微小詮釋者」(the tiny interpreter)理論,每個語音包含不同的辨音特徵,而大腦可同時處理這些特徵。 這對語言學習尤其重要: ✅ 結語:語音學是「聽說能力」的基石 發音與聽力訓練不只是語言教學的技術問題,更是語音學的應用實踐。透過掌握發音方式、聲音結構與聽覺辨識原理,能有效幫助學習者建立語言的聲音系統,為流利說話與準確理解打下紮實的基礎。

語音學與音韻學的奧秘:從《語言學概論》探索語言的聲音法則

你是否曾困惑語音學(phonetics)與音韻學(phonology)到底有什麼不同?透過閱讀謝國平的《語言學概論》中〈音韻學〉一章,我對兩者的分界與關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語音學 vs 音韻學:誰在研究什麼? 語音學關注的是人類語音的物理層面:如何發音、聲音的物理特徵、語音如何被儀器記錄與分析。而音韻學則著重於語音系統的規律與組合方式。例如,分析一個詞在句中依據母語音韻規則的實際發音過程,便屬於音韻學範疇。 音韻規則與意義區別 音韻學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哪些語音在某語言中會形成意義的對立。舉例來說,「知事」與「滋事」在普通話中因聲母不同而意義相異,說明了音位(phoneme)如何扮演區辨意義的角色。 音值與音位的符號差異 在記錄語音時,音值(實際語音)以方括號「[ ]」表示,而音位(語音系統中最小的對立單位)則用斜線「/ /」標示。例如,[m] 這個音在英語與華語中都能出現在母音前,但只有英語與閩南語中才常見於母音之後,這正反映出語言特有的音韻規則。 連音與聲調變化 音韻現象不僅存在於音素層面,也體現在詞彙組合上。普通話中雙音節詞彙的發音常呈現連續性,例如連續的兩個第三聲會產生變調現象,這就是語言自然發展的產物。 記錄語音的多種方式 語音記錄可分為實體與抽象兩類: 辨音成分是音韻學的重要分析工具,包括以下特性: 此外,還有音節性、高低、圓唇性與捲舌性等特徵,視不同語言的需求而定。 辨音成分的預測性與辨義功能 辨音成分有些是「可預測」的,即可由語音環境推得,不具辨義功能;另一些則是「不可預測」的,具備區辨詞義的功能。 例如: 自然語音群與語音規律 語音的排列並非隨意。舉例來說: 這些音韻結構差異正說明了語言系統中「自然語音群」的存在,每種語言都依其規律建立語音組合邏輯,這些規律內化於母語者的語言知能中。 📢結語: 語音學與音韻學看似相似,實則關注焦點迥異。前者追求對聲音的科學觀察,後者則鑽研語言系統的組合與意義區分規律。透過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導引,我們得以一窺語音的結構奧妙,也理解母語者如何在潛意識中掌握這套音韻規則。對於語言學習者與教學者而言,這正是理解語言本質的關鍵一步。

我讀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前言

  語音學和音韻學,有時候不容易分辨。當我們研究人類所能夠發出的全有語音,發音的方式,或儀器分析物理特徵、音訊等,這是屬於語音學的範疇;而音韻學,則對於語音組合形態和法則進行研究。例如:描述句子的詞彙項目如何依據我們母語的音韻規律,給予每個詞項在個別的句子組合狀態下的正確發音過程。所以,音韻學研究的範疇,可能就會是母語者使用母語的音韻規律是什麼?哪些是母語所有?哪些是母語所沒有?這使得兩兩不同的語音產生區別意義的作用等,例如:「知事」和「滋事」如此詞語的差別。再者,亦可以研究語音和其它語音組合時,出現的先後位置,聲母可以出現在哪裡?後面可以出現什麼?是不是可以出現在後面? 記錄語音的符號,若用「[]」夾起來的符號表示是音值,在不同語言中,唸法會不一樣;而「//」夾起來的符號則是音位。 以[m]為例,其在英語、華語都可以出現在母音前,在英語、閩南語可以在母音後,但在華語就不會放在母音之後了。這就是母語使用者的音韻規律。 再例如,華語中最常見的就是雙音節的詞彙項目如何發音?一般來說,前一個音就是在準備後面那個音的發音動作。聲調的改變,也會在兩個連續第三聲在一起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