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語言學習

派翠克,一歲半 Patrik 1,5

今年的金馬影展中酷電影的性別越界的影片中,有一部叫「派翠克 ,一歲半 Patrik 1,5 」,瑞典電影,我想這會是很不錯的電影。在土豆網上搜了一下,有中文字幕,瑞典語一開始讓人感到不親切,但開始融入劇情之後,還是覺得滿好看的。下面分享心得: 一對同性戀伴侶申請領養嬰兒,沒有任何國家願意提供嬰兒給同性戀家庭,直到一個收留青少年的機構因為信件上標點符號位置放錯,把十五歲的派翠克送到想要小嬰兒的同性戀家庭中。 派翠克有犯罪前科,大概和江良欽差不多,是個年少輕狂的孩子,被同性戀家庭收養並非他所願意,不過他更不願意待在原本的收留機構。幾次的和社區互動,例如協助鄰居整理花園,發揮園藝專才或者和鄰居小朋友玩滑板,使他逐漸融入社區。 兩個同志爸爸Goan和Svan的生活因為派翠克的進入也產生小小的變化。Goan是個醫生,希望Svan偶爾陪他運動,不要常常喝酒;Svan則有些微而無傷大雅的暴力傾向。派翠克到進入這個家庭後,和Goan有較親密的關係,甚至穿原本要給Svan的運動衣和Goan一起運動。 也許是外遇、也許是吃醋,Goan和Svan的感情出現裂痕。不過時間終究是可以沖淡不愉快的記憶,最後三人仍能回到觀眾所期待的快樂結局。三人共組溫馨家庭。 家庭的維持相當不容易,更何況是由兩個同性戀父親加上一個已經成年的十五歲青少年。不過這也顯透出其迷人的成分,三個成年共同尋找另一種非傳統想像家庭的運作模式。或許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家庭」一詞,我們不在侷限只有一個爸爸或一個媽媽或必有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只有一個爸爸或只有一個媽媽的單親家庭也可以是個溫馨的家庭,兩個以上的爸爸或媽媽也是如此。 下面是在土豆網上的影片,瑞典的居住環境真是令人響往:

泰國派 the Gig เดอะกิ๊ก (其它譯名:賞我一個妹、色即是空)

กิ๊ก(Gig)在這部電影裡頭的翻譯為「學伴」白話地解釋為「友達以上,戀人未滿」,根據我對該詞彙的理解,我偏好將之翻譯為「非正式情人」,畢竟我們對學伴的定義並非「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片名譯為泰國派,大概是取法美國派或歐洲派這一類有點鹹溼又看似青春的電影,下面分享該電影的心得: 一群男大學生組成Gig Club學伴聯誼社,專門幫無法把到女孩子的宅男們創造和女生約會的機會。許多怪里怪氣的泡妞方法,都可以在電影裡看到。 社長,小葉,手機裡有好幾個學伴的電話,然而在認識了安之後,小葉不再花心,對安一心一意。然而,有人從中破壞,小葉對於自己交Gig,卻反對自己的妹妹成為別人的Gig,也陷入一個自我矛盾的兩難。(演安的女主角也是演最後的救贖 Borisud Bumbut Kaen的女配角) 回歸到Gig的定義,「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安對小葉而言,不只是Gig,而是女朋友,Gig有再多其實不影響安在小葉心中的地位。只要把Gig當成一個比較好的異性朋友,這樣也可以接受自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交往更多異性朋友的Gig,何嘗不是一件樂事。

德黑蘭之春 Tehran spring テヘランの春:The Death of Neda Soltani

伊朗的首都德黑蘭近來因為選舉結果和人民預期有落差而顯得相當熱鬧,這不是一兩天之內的事情了,已經持續將近一、兩個星期了。這起事件媒體將之稱為德黑蘭之春(Tehran spring、テヘランの春),將和「天安門事件」一樣,為民眾運動對抗當局鎮壓的歷史上計上一筆。 伊朗人口七千萬,約台灣人口三倍,其中百分之六十為年輕人,但日前在德黑蘭街頭抗爭的民眾就有兩百萬名,可見民眾參與的力道之盛。民國九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的時候,娜達(Neda Soltani)被鎮壓槍彈射殺,在這射殺前後,也陸續有鎮壓的槍聲。 回顧伊朗歷史,除了波斯文明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希林(Shirin Ebadi)外,我們對伊朗,甚至整個回教文明的認識不多。伊朗從一九五○年代政變之後成為政教合一的國家,結合民主政體和回教哲學思想的國家。政變來自英國和美國的策動,起因於伊朗當局認為石油收入被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壟斷,打算進行「石國國有」化,於是英國、美國透過中情局迫使伊朗轉型至今日我們所看到的伊朗。 而今日「德黑蘭之春」則來自 「選舉的結果和民眾的預期有落差」。我們先讓頭腦很簡單地把人民分成兩個陣營,一邊是選舉結果的勝利者艾馬丹加(Mahmoud Ahmadinejad)和什葉派的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另一邊則是選舉落敗的參選人穆薩維(HosseinMousavi)。選舉開票前,艾馬丹加和穆薩維大致呈五五波,然開票結果艾馬丹加拿了六成選票,開票過程和結果令民眾感到質疑,遂開始有重新選舉甚至反政府的呼聲。其中落敗的一方穆薩維獲得大多數婦女和青年的支持大概也是能夠成功號加民眾的動力之一。 選舉的結果不盡人意,我們應當坦然接受。這才是民主的表現「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去質疑選舉的過程或結果。合理的質疑是理性,激情的質疑恐怕就會變成民粹或造成衝突了。許多人利用激情來煽動民眾將釀成大禍,這就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民主的政治了。

我的軍中情人 Yossi and Jagger

我的軍中情人是一部以色列電影,前幾天看到的,後天就要 入伍了,算是一個應景的電影,所以看完之後,和大家分享該影片的心得: 該電影英文譯名為「Yossi & Jagger」,Yossi和Jagger就是片中的兩個男主角。Yossi是司令官,而Jagger是士兵,兩人形影不離之間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女孩Yaeli來軍中,感覺是勞軍,但又好像是女士兵,也對Jagger表示愛意。 軍人的電影總是離不開戰爭,由於以色列和鄰國的關係常常有邊境的作戰於是整個部隊夜晚埋伏。好死不死,Jagger就在戰爭死了,甚至到Jagger家裡探望家屬時,Yossi只能對家屬說Jagger喜歡的歌曲、電影,而不能表示自己和Jagger的關係。 以色列人,特別是Jagger或Yossi大概對美國電影有個「開放」或「接受同性戀」的刻版印象,而最有名的電影,我想就是「斷背山」了,牛仔間能有超越朋友的感情,軍人同袍間也能有超友的感情。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翻譯不太好,加上我對以色列人面孔的辨識能力較差,所以有點不連貫。

海洋音樂祭:搖滾十代(風味堂、酷懶之味)

沒有參加海洋音樂祭似乎就像沒有經歷夏天一樣,連續幾年 都參加海洋音樂祭,今年就算畢業了,搬回南投了,仍不畏舟車勞頓地到福隆參加海洋音樂祭。和往年差不多,有華人之夜、樂團之夜和國際之夜,這次只參加國際之夜,認識許多國際團體,相當喜歡。 我和謝旺利Tidus去,原本要和藍當傑和石育帆會合,但礙於通訊技術和事前溝通,沒辦法和這兩個朋友碰面,相當可惜。福隆玩水相當有趣,不過多一點人比較有趣。 這次小吃攤位多了一個新奇的食物:炸魷魚。不曉得是最近的新發明,還是一直都有,只是我沒有發現,總之就是用炸雞排那樣先裏麵粉再下油鍋炸,超好吃的,不過麵衣和魷魚的附著力似乎不是那麼完美,當魷魚吃完之後,袋子裡仍剩一堆麵衣。 認識了兩個很喜歡的團體與歌曲和大家分享: 風味堂: (日本鋼琴樂團) ナキムシのうた 酷懶之味 Clazziquai : (韓國狹鷗亭系) Lover Boy She Is Be My Love 阿密特的歌大家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就不另外提出來了。

彰化素食(位於台中干城車站附近)

如果我說我是一個「素食者」,那我會犯了五戒裡的「妄語戒」,但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我很愛吃素,就和愛吃雞排和薯條一樣。(麥當勞炸油品質和其媒體策略真是作了最不好的示範。)昨天從台北(板橋)搭車到台中,在台北沒有吃中餐,於是到了台中找東西吃,有一家素食店很好吃。 搭國光客運到台中的終點站之後,就在一家豬腳店的對面,有一家叫「彰化素食」的店,雖然它叫「彰化」素食,不過這家店卻是位於台中市干城車站附近。 我點素食麵和一杯綠豆沙,只要四十元,超便宜又超又好吃的。附上店家圖片和餐點讓大家比較好找。

西城故事 west side story

我並不是一個饒富藝文氣息的小朋友,所以欣賞藝術演出僅止於電影、舞蹈,若是要我掏錢去看歌劇或音樂表賞,那我寧可把這筆拿去看電影或吃吃到飽。不過,前些日子師範大學英語系「西城故事」的公演,我勉為其難地前往觀賞,這樣只少可以說我看過一場英語的話劇表演。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依據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架構寫作的,而師大英語系的同學,再依西城故事的架構,把黑幫械鬥改為街舞戰鬥。兩個團體分別是Yankeens和Latinos,一邊是紐約客,一邊是拉丁裔。從服飾和舞蹈風格也大致能夠知道這兩個團體的特色。 男、女主角在戲劇都有需要放聲演唱的時機,不得不佩服男、女主角的唱功。許多音樂的伴奏也都有同學演奏,這些同學真是多才多藝。 雖然是免費的表演,不過比起常常在台灣大學所看到的○○之夜,這樣子的表演更有深度,演員和觀眾間一定也有更進一步的學習。有機會的話,我也希望能夠參與英語話劇的演出。

The best trip in the world–Taiwan explorers wanted

中 華民國觀光局模仿大堡礁,想要吸引國際旅客來台灣旅遊。但是,我對中華民國觀光局的作為感到相當害怕。這個應該轟轟烈烈的活動,似乎沒有什麼人注意,我想 我有必要寫一些有的沒的來幫助宣傳。For English readers, all you need to read is the following which are printed in English.

人身攻擊 Attacking the Person (argumentum ad hominem)

剛剛在PTT的政治版嗅到有人在討論「人身攻擊」,有高人提醒,下方版規有「人身攻擊」的定義,有英語也有中譯。政治版裡頭的中文翻譯者是mchotdicku,我覺得「人身攻擊」是很有意思的東西,建立在mchotdicku的基礎之上,我也翻譯了一次,下面見原文和翻譯: 原始文章來自這裡。 Attacking the Person (argumentum ad hominem) Definition:       The person presenting an argument is attacked instead of the argument itself. This takes many forms. For example, the person's character, nationality or religion may be attacked. Alternatively, it may be pointed out that a person stands to gain from a favourable outcome. Or, finally, […]

我的生前契約 PreNeed Contract

前幾天看了地藏菩薩見聞利益品的動畫之後,我認為我必需修改一下我的「生前契約」。在還沒看這動畫之前,我的「生前契約」記載著,只要把我的屍體用草蓆包裹一下丟到深山野嶺即可,讓我的屍體給森林的小動物吃一吃就好了,但是我現在要修改一下。 在「地藏菩薩的故事」裡,不論是婆羅門女的媽媽或光目的母親,在她們死後,並不是馬上墮到地獄道受苦,沒看過該影片的人可以看這裡。人在死後有四十九天處於中陰身的階段,這期間親人朋友可以為你作功德、行善、積福,以期在這期間有些福德資糧不致落於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然而,在生的人為亡者所作的功德,七分之中,生者得六分,亡者只能得一分。下面影片有較詳細的內容: 有鑑於此,我必須大大地修改我的生前契約。雖然我自認做了很多善事,既不殺生也不妄語,但是美中仍有不足。例如:我愛吃雞肉、我喝酒、迷戀財色名食睡…等。我仍希望各位親朋好友在為我辦後事的時候,多誦幾部經(找佛教葬儀社)給我,不准為我葬禮殺生,全體親朋好友吃素齋戒四十九天。所以各位親朋好友在為我辦後事的時候,請務必比照辦理。我必須先聲明,所有不依照上述辦理的人皆不是我的親朋好友。 親朋好友們為我做的,我只能得一分,其它六分是屬於你們自己的。當然,我在世時,我也會努力行善積福,讓自己不墮惡道,更希望能明心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