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由於中國的外交攻勢,在過去的兩年中,特別是積極推動簽署自由貿易區(FTA)的。從而成為第一東北亞洲國家加入東盟 +3以及日本和韓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中國正試圖鞏固其“內幕”的角色,在該地區。針對聯合國的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存在。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包括促進貿易和投資,實現自由貿易的十年內(2010年)和發展的湄公河次區域(涉及雲南,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這些事態發展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請問中國有多遠,走東盟自由貿易區在促進區域一體化?區域一體化帶來什麼對東盟?弧形的啟示是什麼中國的參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東盟經濟共同體應該如何應對東盟區域一體化?雖然可以推測,綜合區域可能加強地區穩定和減少衝突的可能性。它是尚未為時過早以確定它是否將是值得努力的有關各方。但是,作為一個相互依存的經濟共同體。東盟必須更謹慎的政治和經濟後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其後果太區域一體化,東盟似乎並未有很多的替代品。 對於目前,東盟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考慮的建議有可能提高其經濟安全和促進其生長在短期到中期。建議為一體的綜合經濟共同體在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的)和亞洲(在一個模糊的框架,所謂的亞洲經濟共同體),都只是手段來實現這些目標。簡單地說。區域主義是一種手段,經濟持續發展,而不是目的本身。迅速發展的中國既是一個“樂土”和“怒海”,因為這是兩個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東盟經濟。'在這個發展階段,中國面對面的競爭與東盟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和出口市場。但在同一時間,儘管競爭,東盟的經濟不能忽視勢的中國的巨大市場。 更何況這是鑑於中國將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其結果東盟經濟學痛苦的過程,調整和改變。'因此,本章將評估最近的事態發展貿易關係和中國與東盟(東盟 +1 )。並研究有關建議的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它將如何影響的區域一體化。它還將突出一些潛在的挑戰,中國與東盟關係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論點假定這一章是謹慎追求的必要和迫切的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調整,以使他們能夠跟上對方,從而使他們能夠獲得好處的區域一體化。 中國與東盟關係:超越多極化,邁向區域主義 國際政治發生了根本轉變,在結束了冷戰。徹底崩潰,蘇聯在20世紀 80年代末和主導地位的美國,日本和北約之前的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的國際制度的最佳形狀描述成一個多極化,在權力分佈在地理實體。但是,9月11日迎來了一個國際事件系統,其中美國行使其軍事力量胡亂國家利益的名義在其打擊恐怖主義。在面對這種持續不斷的衝突開始和聯合國之間的恐怖主義網絡,亞洲太平洋地區的許多伊斯蘭國家(如印度尼西亞,並在較小的程度。馬來西亞)已成為纏在日益緊張的人口和穆斯林之間的美國在其反恐決心。多數東盟國家的情況,除非新加坡和菲律賓。呼籲反對單極主義和單邊主義,即是顯性聯合國在世界事務中石板。 請問這個新模式的轉變適用於中國的作用,在東南亞地區?至於安全安排方面,中國〜東盟關係確實取得了重大打擊。東盟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已達到一個階段的發展“新生的安全社區。”最近的政策發展確實加強了這一趨勢。 2003年8月在I9武夷山,福建,中國高級官員和東盟十國簽署的友好條約和1976年銅操作(交諮會)。'東盟秘書長屬 |王景榮稱讚這是“開創性的一步”建設中國與東盟之間。“ 迅速變革的弧也同時出現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在此期間,北京認為中國的經濟關係,促進與東盟國家作為一種手段來為經濟利益,因為東南亞提供了重要的出口渠道和來源的外國資本和原材料。在中國提供的資金和標記。北京認為東南亞有助於在中國的驅動實現經濟現代化。中國最初開放的80年代和90年代的自由化已導致其出口快速增長。其影響是同樣重要的則作為東盟也正在經歷快速增長。到90年代末,但是,一切都不同。東盟的經濟政策削弱了金融危機,中國越來越多地轉向區域和全球市場,供大於求的安裝和國內價格急劇下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表示強烈興趣加入東盟自由貿易區。 幾乎所有有關各方一致認為,進一步發展潛力的中國與東盟經濟關係的弧形大。一個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的手臂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擁有綜合市場 1.7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的12萬億美元,總貿易額估計為 1.23美元萬億美元。中國加入WTO刺激了經濟增長幾乎肯定雙邊經貿關係的兩個區域,從而證明了貿易和投資機會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是巨大的。' 這些事態發展,但是,遇到了一些憂慮在東盟國家。菲律賓貿易和工業部長曼努埃爾羅哈斯答:會,例如,是其中的決策者更加懷疑東盟中國表示保留意見的存在,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因為很難衡量利弊輕的事實,中國是唯一可以接受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最近在2001年。這還有待觀察中國將遵守其承諾在自由貿易體制。“到目前為止,並非所有的中國':貿易夥伴滿意。另一個主要問題是中國的缺乏法律和監管框架;例如,它沒有一個有效的破產法。雖然這是幾乎可以肯定,自由貿易區將迫使中國進一步改革其管理和流通體制,這些改革的成效在制定和實施仍然不明朗。 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哈斯蒂和承諾 11月4日2002年,“框架協議全面經濟合作與東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是在金邊簽署。一年後,中國推出了主意。中國,似乎更準備於東盟區域一體化。 有許多理由對東盟的倉促加入中國移動的建議,區域一體化儘管其最初的懷疑。這是一個提高經濟利益,反映在兩個方面:他們自然要查看它作為一個正和遊戲。戰略競爭美國和日本位居最明顯的因素推動中國的緊張的外交攻勢在該地區。此外,這些溢出效應超級大國不能打折扣。美國提出了企業對東盟行動計劃(EAI),使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盯著沿線的美國和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日本也不願站在場邊,公佈了“聯合宣言,東盟與日本領導人關於全面經濟夥伴關係”11月5日2002年,在金邊。 這些發展應該以積極的眼光看待,因為他們有過影響提請注意這些經濟超級大國對東盟,從而為他們提供的動力,一起把他們的行為,從而有效應對這種快速的發展。 雖然該建議又匆匆商定,雙方均持謹慎態度執行。在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的主要目標是讓航空運價與東盟 – 6和其餘的東盟“正常軌道”的產品,到2010年和2015年分別。因此,儘管雙方都採取了漸進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目前還不清楚它是如何談判將繼續進行。預計,東盟一些國家將一些部門提出的“敏感的軌道”,以獲得額外的優勢,與中國的談判。 中國的反應是實施“早期收穫計劃”(EHP的)於 2002年。這個為期三年的計劃主要是中國早期的特許權收益分配向東盟國家通過削減關稅在主機上的農產品和製成品在實際執行自由貿易協定 1月1日2005。農業社區一般規模不經濟,技術落後。從本質上講,他們是小額遺產需要政府援助。覆蓋的產品是活動物,肉類及食用雜碎,魚,乳製品,其他動物產品,活樹木,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及堅果。東盟國家也禮尚往來,給中國的關稅減讓下一個所謂的關稅協調制度對農產品如肉類,魚類,水果,蔬菜和牛奶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經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在農業很高興這個計劃的任何部分。例如,在聯合國主持下的這一方案,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馬來西亞為它成功地與中國達成一項協議,免除一包590產品,包括未加工和玻璃信封消除關稅。 在以農業為主的菲律賓,然而,更困擾的協議比其他東盟國家。它擔心降低農產品關稅將損害菲律賓的農業部門,因為它會打開了道路洪水廉價中國食品。有報告指出,所謂的“灰色市場”進口食品來自中國 呂宋島北部已經有消極後果,菲律賓政府不希望看到擺在首位。' 雖然許多人同意這個方案是經濟信心的措施某種。在政治和外交方面都沒有錯過。中國的建議把它作為整個經濟領袖,因此,它能夠脫穎而出的其他經濟大國和更換角色為龍頭的區域合作。這個假說的支持,分析師的意見,日本不太可能類似的東西。因為它是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國內農產品市場。 許多人看好成果的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到2010年。在正式的平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中國,如果能夠實現,將各有不同,零和百分之五。和內部的貿易和投資壁壘將被淘汰。該自由貿易區將控制百分之四十的世界外匯儲備超過 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十的世界總量的。 東盟 +1或緊張 /挑戰中國和東盟之間 中國加入WTO的重要意義,其國內經濟和區域經濟。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加入WTO世貿組織將鼓勵其早期運動走向經濟自由。據認為,中國加入WTO協議將減少指揮和控制元件在中國政府的權威,並添加勢頭,其增加經濟走向自由化。這將進而確保中國的承諾,進一步降低政府的作用在經濟和正在推進市場化改革。 對於東盟,中國的加入將是及時,因為 1997年貨幣危機留下的東南亞盯在廣闊的中國需要市場的需求,他們的商品和服務時,他們的經濟回升勢頭。如果使用出口東盟作為他們的戰略,以解決他們的一些經濟問題,他們要求進入中國標記。然而,雖然中國的標記,無疑是亞洲第二大,也是最受保護。因此,這是東盟的利益,促進改革和開放的中國經濟。貿易和投資領域,以約束中國向世貿組織的國際貿易規則,盡快。 […]
Tag: 語言學習
我讀《THE CHANGING POLITCAL ECONOMY OF TAIWAN’S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我認為顧長永老師是個對中華民國有感情的人,也是個愛台灣的人,我讀了他所寫的《THE CHANGING POLITCAL ECONOMY OF TAIWAN’S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我認為他愛之深,責之切。本文章討論了台灣和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關係,台灣人讀台灣人寫的文章總是特別覺得親切,下面分享筆記和心得: 台灣海峽兩岸的兩個「中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曾經對於中國的代表權有過一段不敢回首的爭執,因為這都悠關都其生存。與此同時,東南亞就成了兩造政府逐鹿的戰場。顧長永透過「互賴理論」(theory of interdependence)檢視台灣和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外交關係。互賴理論的框架主要是對於較小的國家的外交關係的發展,如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樣的國家,就很適合應用這樣的理論。這理論不需要兩造互賴,只要其中一方依賴另一方,也一併適用。通常,較依賴、較弱的一方會因為單一議題而去影響其它議題。在面臨外在的挑戰時,如果自身政策的可變性越高,則自身就越強韌。由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對於現狀(兩岸的分治)的改變都有高度的敏感度,所以對於和東南亞的關係,必須透過多渠道地建立。 在一九七五年之前,中華民國還和泰國、南越和菲律賓有正式的外交關係,然後在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之後,南韓又被北韓打敗,中華民國可說是進入了一段長達十年的外交暗黑期。直到一九九四年三月,台灣的行政院通過了和東南亞加強經貿關係的指導綱領,啟動「南向」政策,後來的南向政策還擴展到包括寮國、緬甸、澳洲和紐西蘭等國家,但因為遇到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告終。此外,私人企業、低利貸款、來自東南亞的客工等,都使得東南亞和台灣有了互賴的關係,相較之下,東南亞較依賴台灣,特別是對於兩造物質上的關係。這也使得台灣能夠跨越政治上的正式外交關係,建立和東南亞的經濟關係。 台灣和東南亞這樣的關係,在一九九七年之後開始轉變。主要在亞洲區域政經和台灣內部的政經有關。從一九八○年中期到一九九○年中期,東南亞經濟快速起,在東南亞開始一片看好的聲勢下,也滋生貪污的情事。此外,法律的透明度和法治機構尚未健全,以致於產生亞洲金融風暴。國際貨幣組織和世界銀行並沒有立刻給予救援,反倒是中國大陸堅定地透過維持人民幣匯率和持續延長對東南亞國家的貸款而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歡迎。而台灣內部的政經則隨著政黨輪替(國民黨下台,民進黨執政),也改變了和東南亞的關係,這包括核四停建後,台灣經歷了自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之後,第一次經濟負成長,使得台灣對外投資相對於大陸減少。加上民進黨的政治理想,使得兩岸關係(中國大陸和台灣)緊張。這對於求發展的東南亞國家而言,台灣就不是一個穩定和繁榮的合作角色,儘管馬哈蒂要求台灣應該扮演在經濟上的角色,而不是作為一個國家,民進黨政府鳥都不鳥。民進黨政府也不相信外交部公僕的專業(民進黨認為,那些公僕和國民黨有關,簡單地說,就是疑心病很重啦!),所以對於外交事務許多誤判。 冷戰結束前,東南亞各國大多和中國大陸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和緬甸、寮國、柬埔寨有較蜜切的關係。儘管改革開放以及在地方進行鎮鄉級的直選,仍抵不上一次天安門事件對於中國大陸在國際社會的形象打擊。一九九○年開始,中國大陸開始與東南亞國家重修舊好,在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發展經貿關係時,中國大陸也試圖加強其和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生亞洲金融風暴以前,中國大陸只被視為一個具有經濟潛力的超級大市場,但一九九七年之後,證實中國大陸還可以扮演政治經濟上「負責任的大國」。直到一九九八年,東南亞地區和台灣的貿易中,東南亞開始從貿易平衝中享受獲利,之後,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一直增加,直到二○○一年,東南亞和中國大陸也開始享受到盈餘。即,東南亞國家在和台灣、中國大陸交往時,都陸續從這兩個經濟體中獲得利益。在赴東南亞觀光旅客數和彼此的貿易協定數量也有相似的情況。。 在冷戰時期,政治和軍事的對立是影響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主要變項,但現在經濟似乎是更重要的面相,而且是透過多渠道的發展。台灣因為有較民主(相較於中國大陸),曾經獲得東南亞國家的青睞;然,中國大陸在金融風暴過後, 其對於東南亞地區而言,角色越來越重要,相形之下台灣的角色將趨弱。當然,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地區搞好關係,並維持相對的政治和經濟互補,這將有助於兩造區域整合的進程。 我認為,在東南亞地區,台灣和中國大陸曾經經歷過政治上的競爭;而現在正進行著經濟上的競爭;我相信未來將有文化上的競爭,包括孔子學院、儒家文化等思想上的競爭。
Heart of Taiwan, Heart of Asia: NCNU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下面三個影片是為參加國立暨南大學校園影片所製作的影片,三個影片的是同一套素材,通通使用Kdenlive這個自由軟體剪輯,唯配樂和前面開場不太一樣。希望大家給我一些意見。 下面三個依序是從個人比較喜愛的,到最不喜愛的。最喜受的也是綜合最多人的意見,感謝各位網友的指教和建議。我盡可能地通通納入考量並製作出來了!
我讀《Logic of China-ASEAN FTA: Economic Statecraft of “Peaceful Ascendancy》
冷戰後,東亞地區的經濟和政治秩序都產生了莫大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國大陸的崛起。中國的崛起可以歸因於以下幾個因素:中國持續且穩定的經濟成長;日本相對衰退;公元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美國對所謂的「恐怖」主義宣戰,包括對伊拉克的重建工作和來自北韓的挑戰。中國經濟版圖的擴張被視為是一個機會,加上貿易自由化的推動,東協把握這樣的時機和中國大陸發展關係。 「區域主義」(regionalism)是傾向創造或擴張區域貿易組織或協會的政治動作。大多數開發國家和已開發國家都屬於一個或以上的區域整合協定。以下是五個不同程度的整合,由淺到深包括:貿易協定(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 PTA)、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和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其中,歐盟可以說就是經濟同盟了,其包括賦稅和匯率都有一套的策略。北美自由貿協和東協則相對弱,僅以「自由貿易」為名。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協定都排除了敏感項目:農業。 整合在一塊兒,到底有什麼好處?其主要可分為政治和經濟兩組理由。政治理由如下:為了區域和平;團結小國以提高份量;為了制度化地改革;擴大利益;使跨疆界的資源或建設如河流、漁場、水力、鐵道得以合作開發。經濟理由如下:在世界貿易組織在杜哈回合談判未果之後,各區域間的合作就從原先老二的地位成為首要的地位了;這也是政府可以從中穫利的地方,因為若到國際間,政府恐怕招架不住;小國參加區域協定具有防衛性的必要。 僅管中國大陸為東協各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但它的重要性比不上台灣或南韓,中國大陸作為生產國,其主要出口國家為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理應才是中國大陸應該追求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對象。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中國大陸和東協相互依賴的程度越來越高,但似乎不是為了「經濟」,而另有一些「非經濟」因素。 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是過去常常被提到的名詞,其將以較開放的方法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是武力(statecraft,經世致用),因為過去的酬庸或制裁似乎都沒有用。。中國大陸展現「和平崛起」的策略有以下方面:抓住全球化的起勢;創建和平(蹈光養晦)的態勢;具體展現就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台灣提供經濟誘因取代飛彈,且更積極地參與區域事務,例如啟動北韓核武的六方會談;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加強區域內的關係,並稀釋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我們可以如此理解「和平崛起」大概會是中國大陸長期發展的策略,而全球化的趨勢正好讓它搭上這班列車。 那麼,東協又為什麼要和中國大陸有自由貿易協定呢?第一,東協各國的力量太小,無法獨自和中國大陸談判,團結就能增加份量,集中資源對外;第二,東協各國都因為中國大陸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看好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第三,東協國家認為和中國大陸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助於加速自己的整合。然而,這樣的自由貿易協定必然也引來一些問題。 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和其對全球的影響,應該被整合進國際社群中,這不只是經濟上的成功,也會是政治上的成功。
我讀《The International Actors in Southeast Asia》二
討論東南亞國協的時候,其會員國固然是重要的玩家,不過如果沒有其他國家或組織一起玩,那這個遊戲肯定也很無趣,尤其是美國這個大玩家,它不玩都不行。下面繼續分享幾個和東協的國家和組織。 美國在九一一之後,開啟了一系列反恐的行動,這對於穆斯林群體而言當然是相當不樂見的,而非穆斯林群體也認為美國這樣是霸權的表現,這也使得大多數東南亞的領袖對「聯合國」作為小國家的安全保障的功用產生質疑,多次美國缺席和東協的會議,也讓東協對美國失去信心;許多華人在東南亞被視為中國的第五艦隊,這是自冷戰以來東南亞的氣氛,但在毛澤東之後,儘管政治上仍是列寧式的統治,但經濟上卻和東協有積極的交流,這也揭示了經濟上,台灣作為東南亞一大投資者,同時東南亞認為台灣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的情況;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美國為後盾下,對東南亞展開多方面經濟的交流,扮演一定角色,然在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提升,日本因泡沫經濟而下降,如此一消一漲之後,日本這隻受傷的雁子是否仍能繼續帶領亞洲?這一陣子,日本面臨地震、海嘯和核災的考驗,勢必也對國際關係的互動有相關影響。 澳洲、印度、俄羅斯和新幾內亞也和東協有所互動。澳洲過去支持東帝汶獨立,和印尼的關係時好時壞,而印尼而試圖讓新幾內亞西邊界的分離主義者去顛覆。印度在和東協交往時兩度犯下錯誤,一是作為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後方基地,二是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俄羅斯則和東協有武器販售的的互惠,和各別國家如泰國,也有債務和軍事合作。 其它非國家組織,包括跨國的組織或非政府組織也各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聯合國系統下,最重要的就是國際農糧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亞洲開發銀行作為跨國財政機構,也是如此。世界銀行,美國注資最多,由美國委派總裁;亞洲開發銀行,美國和日本注資最多,由日本提供總裁人選。其它非政府組織有三種,一是以投身經濟、社會、政治發展的機構;二是人道救援類如紅十字會或世界展望會的組織;三是相關利益團體,在其相關的領域中,試圖去影響政策的擬定。 東南亞國協的相關發展,除了取決於自身外,也取決於和社群外的國家、組織的互動。
《「東協+3」V.S.「TPP+N」:亞太經濟整合的擴大及其效應》(by張心怡)聽講心得
今天聽了來自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學系張心怡老師的《「東協+3」V.S.「TPP+N」:亞太經濟整合的擴大及其效應》的演講,我認為和許多東西呼應「文茜世界週報」裡看到的東西。下面分享筆記和心得: 冷戰以來世界上權力大概依此脈絡發展:美蘇的冷戰對峙→1991波斯灣美國獨霸的極致→一個超級強權和多個強權(目前)→多極(未來預期可能的發展)。以上是依著「安全」為國家利益的討論,然而現在更多聚焦在「經濟」或「環境」,「區域整合」或「經濟全球化」似乎取代過去以「安全」為首要的國家利益。 中國大陸對外的交往的以「先南後北」為指導方針,先東南亞,後東北亞,主要原因是東北亞的日本和美國走得較近;而東協和中國大陸的交往則是自民國八十六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的固定匯率使受金融風暴的各國對中國大陸產生信心、信賴,以致後面民國九十一年的東協和中國大陸(東協+1)貿易協定的簽定和民國九十九年的自由貿易開放。這是以東亞國家為主的區域整合,也是普遍為人所知,我們可以化約地用「泛東亞主義」來理解。 另外一個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TPP),一開始由汶萊、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為成員,簽定了包括關稅、勞力和環境的談判集團。民國九十八年三月,美國聲稱加入該集團,許多國家也紛起效尤。當APEC似乎失靈的時候,TPP和APEC有部分成員是重覆,這個也可視為美國另起爐灶的新舞臺。美國參加該集團的可能目的有二:一、制衡中國大陸;二、重返亞太。這個新的趨勢,是孤陋寡聞的我首次聽說,所以也感到特別新鮮也有吸引力,我們可以用「亞太主義」來稱呼之。 現在,儘管日本正面臨地震、海嘯和核災等多重的災害,但未來,日本的態度對於「東協+3」或「TPP+N」的態度也將成為分別區域發展的重要關鍵。「東協+3」是日本本來就參與在其中,以「泛東亞主義」來理解,也理所當然;而「TPP+N」是美國制衡中國大陸和在亞洲的舞台,倘若日本呼應的話,將是另外一番新氣象。
我用谷歌閱讀器和Feedly訂閱的RSS
…坐(交通工具)來/去(地方)
我到日本去了 on Prezi
Suggestions for learning or teaching a foreigne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could be fun, and I think it highly depends on if you are concentrated on and love in the language you are trying to learn. Most of people in Taiwan are “forced” to take English as first foreigner language, but few of them can really be good at English. I am of the […]
我讀《Diaspora Chinese in the Asia-Pacific: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and Structured Inequalities》
《Diaspora Chinese in the Asia-Pacific: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and Structured Inequalities》的Donald M. Nonini認為過去離散在各地的華人的跨國思想的研究有兩個侷限:一、常常試圖將所有華人通通包括在內,而這就造成非華人對所有華人忠誠和身份的懷疑;二、認為華人文化和非華人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我認為,只要任意找到一些例子反駁這樣子的假設,則這些跨國思想研究的就會變得不那麼讓人信服了。下面分享《Diaspora Chinese in the Asia-Pacific: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and Structured Inequalities》的心得: 利豐集團(Li & Fung Limited)是一個將總部設在香港的家庭企業,什麼都貿易,什麼都不奇怪。用的是韓國的皮革、日本的硬體設備、生產線則在印度和中國大陸,然後再到美國的舊金山庫存。除去「香港的家庭企業」這字眼,它儼然就和一般的跨國企業沒有兩樣。華人的跨國企業,也和非華人的跨國企業是一樣的。 在檳城,這個我們認為是華人的城市中,有來自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和歐洲的製造業,生產電子或電腦產品。這些製造業的運輸都依靠華人經營的貨運公司,他們並不獨厚於他們自己人的公司,因為維持一個貨運團隊是需要花很多錢的。根據貨運司機透露,他們的老闆把薪資壓地很低、很低,而且像是在壓榨勞工。華人其實是對華人進行剝削的。 也有一些華人在馬來西亞被招僱之後,然後飛到日本去就跳機進行非法的打工,這很像以前的「豬仔」,一但這些華人能夠逃離蛇頭的控制,華人們就能真正賺到屬於自己的錢了。這樣的情況是普遍發現在各個族群的,包括非華裔的印尼人、菲律賓婦女…等。 華人們也會前往一些負有文化資本的環太平洋國家求學,包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美國、新加坡或台灣,除了取得學位外,還進一步申請居留證,甚至公民權。這些學生都學習在相當實用的領域就學,如電機或商學,這既符合國內需求,也符合國際現實。某個程度來說,華人由於跨越了國家的界線,使其在方方面面獲得了與它族群不一樣的資產。 華人的跨國思想之所以能夠成形可以歸因於兩個因素:一、一九○○年(清朝末年)對海外華人稱「華僑」的歷史因素,這首次以國家力量組織了華人的中國的忠誠;二、潮洲和福建的形成「公司」(kongsi)與英國的鴉片和新加坡農業競爭。 華人之所以能夠辨認他們是華人不是因為他們知道華人的樣,而是他們知道怎樣不是華人。離散於海外的華人認同就是在和不一樣的人相遇,因為遇到了反對其成為公民的意識和本土意識,所以華人認同才產生。說一個吊詭的例子和大家分享,根據Donald M. Nonini對馬來西亞憲法內含的意識型態的解讀,馬來人是土壤之子(Bumiputra),即使是來自印尼的伊斯蘭信仰者都是土壤之子。這意味著華人在馬來西亞就是模棱兩可,其公民身份就是值得懷疑。 我們可以反思「民族、領土、文化或國家註定是一體的」這樣的假設是否仍適用於這樣高度全球化的社會?究竟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還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是台灣人的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國國民的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