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語言學習

隨意但不隨便的清萊夜市(Chiang Rai Night Bazaar)

  台灣和泰國到處都是夜市,對我而言,其實夜市不是個什麼很稀罕的東西。但是清萊的夜市,對我而言,可是相當稀罕。在去之前,我並不覺得這個夜市會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頂多就是像清邁的夜市這樣,會有高山族的同胞來賣一些東西;去了之後,你會發現物超所價,它既不像清邁的夜市那麼商業化,反而有種屬於本地人的在地化,同時不失作為接待國際遊客的國際化。整個清萊夜市範圍緊鄰舊巴士總站,一個L型的廣場的兩端,各有一個舞台。舞台隨時有人妖秀和兩人樂團上台表演,而舞台中間就是一堆吃的攤販和露天桌椅。你可以隨意地點了餐點,隨意地找個坐位,隨意地欣賞人妖秀。你不點東西吃,也是可以看人妖秀的,但這樣就沒有氣氛了!所以,我點了個小份的火鍋的來吃,那是火烤的陶鍋。我就罷佔著舞台最前方的座位,吃著陶鍋和章魚燒。你說是不是很幸福? 清萊夜市的東西,我想是比較便宜的。我買了一個裝平板電腦的包包,原先開價200泰銖,我請他降個價,他就說180泰銖,應該是可以再降,但我不忍心。也有二手的圍巾和毛帽,在這個有點冷的地方,這也都是讓人能夠感覺到一點點幸福的小玩意。 舞台上的主持人,一男一女雙聲道,男生講泰語,女生講英語。他們說:「沒有來到清萊夜市,就是沒有來過清萊。」我深深地相信著。

2012台灣高等教育展(清邁場):清邁大學

  佩修老師和雅莉姊代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來泰國參加第二屆台灣高等教育展,其主要目的在於招收泰國學生赴暨南大學就讀。一共有三個場次,分別在曼谷、清邁、清萊展開。恭逢其盛,我參與了清邁和清萊兩個場次,也藉此機會一遊泰國北部。我從曼谷搭夜車到清邁,傍晚六點出發,隔天清晨四點抵達清邁。在簡單梳洗後,開始在車站看《航海王》等天亮,因為天亮之後才會有車子往返清邁市區。(從曼谷來的巴士會到清邁的拱廊(Arcade)車站) 進了清邁大學的校門口,左手邊就有校車站,校車有三個路線,搭校車可以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先問問司機你要去的地方,再搭上車。 台灣高等教育展在清邁大學的場次一個政治系大四的同學來幫忙,名叫楊麗櫻;還有一個來自大陸在清邁大學的交換學生;還有一個中文系的女孩,爸爸的台灣人,去過台灣,可是父母親離異,所以他又回到清邁讀書。清邁大學的學生很多,攤位的位置也不錯,重點是暨南大學也提供很好的條件,例如:外國學生保證每個月有一萬塊台幣的獎學生以及學費全額免費的優渥條件。 有學生問:「暨南大學是以什麼專業最有名?」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但雅莉姊馬上就說:「『東南亞研究』最有名。」之後,我們就口徑一致地都說:「暨南大學最有名的就是東南亞研究!」「暨南」是向海外、南洋傳播中華文化的意思,所以東南亞研究當然要很有名,再輔以華語教學的專業,那就是貨真價實的「暨南」大學了! 參加教育展很有趣,因為你有一個目標要去做,但你必須在坦誠以對的情況,用一個吸引人的說法來讓同學感興趣,這個相當具挑戰性。

又愛又恨的《Gay掰套房》(Hor Taew Tak 4, หอแต๋วแตก 4)

  你不得不佩服泰國人!泰國人就是可以把鬼片弄得很好笑,讓你笑得忘記它是鬼片。我從來不看鬼片。師父說:「怕鬼的人通常都很愛看鬼片!」我深深同意以上這句話。我不喜歡看鬼片,但這週泰國本土電影就是這個《Gay掰套房》(Hor Taew Tak 4, หอแต๋วแตก 4),就算不喜歡鬼片,也是硬著頭皮去看了!電影一開始就有冬季戀歌的感覺了!原來這個劇組遠涉高麗去拍攝。但鬼片,還是要有鬼!這個外圍的和鬼無關的事物,可以讓整個電影更充實、更好笑、更輕鬆。一個被殺的女子,死有不甘,在套房徘徊、嚇人。一群三八婆七嘴八舌,就讓鬼也變得不正經了! 這群三八婆,有來自泰國南部、泰國北部的人妖,講方言時會上泰語字幕。與其看字幕,不如聽方言。最大咖的就非鬆餅(Pancake)莫屬了。沒錯!他的名字就叫鬆餅。你可以在許多泰國戲劇裡頭看到他搞笑登場。如果沒有他的話,我想這個戲劇都會失去靈魂。 這其實是沒有啥營養,但很殺時間的電影。說不出什麼大心得,不過很值得去看一看、笑一笑。比上一週的《胡搞瞎搞》(สาระแน โอเซกไก, Saranae Osekai)好笑。下面附上宣傳片:

一個漸漸火紅的地方:清刊(เชียงคาน, Chiang Khan)

  清刊(Ching Khan)在旅遊書上並不是重點推薦的景點,不過接連好幾次來自泰國人的邀請,都指引著我往這個地方去。前一次,是五月哥,一個泰國民校的校長,讓我知道清刊這個地方;這一次,是法政大學的課程戶外教學,因為老師有研究計劃,所以我們同樣是到清刊去。清刊並不是一個有豐富觀光資源的地方,不過它的地理位置特殊,鄰湄公河畔,跨過河就是寮國,所以應該是泰國政府近年致力推廣的旅遊景點。清刊開始火紅起來,不過就是這四年間的事情。那邊有許多木造的房子,許多被重新利用拿來當民宿或餐廳;也有許多木造房子待價而沽,等待出售;還有許多木造房子已經荒廢,但,閒置的空地也有更多再大興土木。那是一條像九份或深坑的老街,它距離曼谷五百公里,約九個小時車程,它不像在湄南河畔的浪漫,也不像桂河有著戰地風光,它比較像是具有經濟價值的大河,水流快,河道寬,還有反對建水壩的布條,它是壯闊的。 清刊的人們信仰佛教,五點半開始,就可以在老街供養和尚、沙彌,當地人這麼做,外地人也這麼做。這是當地人一直這麼做的事,外地人就入境隨俗地跟著做,當地的傳統得以延續,做為觀光客的文化體驗也得以實現。清刊寺廟風格不同於其它泰國寺廟,它並不那麼富麗堂皇,有點謙虛地好像隨時會崩壞的樣子,色彩也不那麼鮮豔。根據旅遊書的描述,這是寮國風格的寺廟,連寺廟的吉祥獸都和泰國其它地方看到的不一樣。 作為一個開始火紅的觀光地,自然也有其可吸引人的食物,鐵板蛋和雞蛋烤飯是兩個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食物。 除了食物之外,當地人也自己動手製作屬於清刊的紀念品。在台灣,常常被詬病的就是日月潭和墾丁老是販售著同樣的紀念品,而這紀念品還可能是來自芭達雅的。在清刊大概不會有來自芭達雅的紀念品,即便是隨處可見的胸針、木頭風鈴,絕對會有當地人的手工字樣,絕對讓你看出來這就是來自清刊的紀念品。當然,真正屬於清刊的應該就是那些花樣多變的「馬白布」,可以禦寒,可以洗澡,還可以當沙龍穿,它絕對可以稱職地作為清刊的「一鄉一特產」。 課程老師透過讓同學們去訪問當地人,從而為其探索出旅遊價值以回饋當地,感覺是個聰明的作法,不知道這是否就是觀光學系的同學們一直在做的事?但這或許不需要觀光學系的同學們也可以做到,如果社區居民們能夠自主凝聚共識,不需要外來的人,也可以建立旅遊價值。當然,前提是社區的居民認為應當發展觀光。 

《晚娘》(จัน ดารา, Jan Dara)

  泰國人的姓名是將名子放在姓的前面,以詹搭拉(Jan Dara)為例,詹是名字,搭拉是姓氏,是來自家族的。但搭拉不是父親的姓,而是母親的姓,這個故事說來話長,足以用一個電影來描述,拍得非常適合「成人」看。一個大家族裡頭誕生的小男孩,本來應該快快樂樂地長大,但母親過世,妹妹誕生,家族權力移主,詹搭拉的成長過程是相當扭曲的。他剛出生就差點被父親殺!長期被父親打!他目睹他深愛的後母被討厭他的父親揉攔,他也常常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常常和不同女生做愛。這個充滿暴力與性愛成長的小孩,相當令人可憐。 不過,他的人生也不是如此不順遂。他在英語學校遇到了一個來自印度的女孩,他們深愛著彼此。不過,那個女孩是個穆斯林,我們知道穆斯林只和穆斯林結婚的,所以可以預期,這個後頭還有很多戲。 整部戲結束在詹搭拉逃離父親要回到母親家族,所有讓人不解的情節,也都在尾聲揭曉,如果我說了看戲的感覺就沒了!你要自己去看,去看那個很色的男女交媾之外,也去看這個家庭很詭異的感情流動。

湄孔(Maeklong)鐵道市場和安帕瓦(Ampawa)水上市場

  中午吃飯結束後,有個會看手相的婆婆來給大家看手相。那個婆婆看了我的手相說,我在國外會有許多朋友,能夠幫助我的朋友,用華語來說就是「貴人」。姑且不論那個婆婆說得是真的假的,我確定在國外有許多貴人,特別在泰國。眾貴人之二,素玉和水英,幫我們安排了一天的小旅行。我們租了一天的車到湄孔(Maeklong)鐵道市場和安帕瓦(Ampawa)水上市場。早上,我六點五十分搭上15路公車,一路暢行無阻,先前塞車的陰影似乎就被踩在腳下,約莫七點半抵達暹邏廣場。一大早,喝了許多水,一直想找廁所,但遍尋一大圈都找不到,最後還是在真實移動(True Move)的咖啡館上廁所。聯絡上其它人才知道大家都已經到集合地方仰努(On Nut)了!我們一行人包括:淑貞姊、沈大哥、洪銘謙、安筠、宜靜、紀宗諺和冠燁,加上兩位貴人和我,一行人十人旅行團就從仰努出發了! 到了湄孔鐵道市場,我們先去拜佛,一起做好事,下次就會再因為好的事情而聚集在一起。接著,我們去鐵軌道等著火車到來。湄孔自曼谷過來,是在西南方,為鐵道的終點站。在火車進站之前,鐵軌旁滿是攤販,有豬肉攤、菜攤、魚攤、水果攤,當火車要進過時,攤販們瞬間可以把東西收起來。人們都是為此而來,為了一睹火車來收攤的盛況。平時,沒有火車時,菜市場的主要幹道就是軌道,狹窄的鐵道橫面約三個人寬,可以容許兩個人行走。往菜市場裡頭探險,我發現了一種烤物,用竹子夾著兩隻,一枝40泰銖。那烤物是烤青蛙,我很想知道這家攤販生意好不好。 離開鐵道市場,我們去海邊吃大餐。我說它是大餐一點兒都不為過,因為它非常豐盛,螃蟹、蚌和各式鮮魚,吃得又過癮又爽快。我們就是在這裡遇到那個看手相的婆婆。 下午,就往安帕瓦水上市場。這個市場真是超級熱鬧的,我只能用水洩不通來形容它。你可以搭船去拜佛,但我們選擇在市場逛。這是一個很好逛的市場,吃的、玩的、送人的,應有盡有。一盒現烤的蚌,一盒五只,我的華語詞彙有限,我想它就是烤干貝,只要四十銖。不多不少剛剛好,淺嘗即止。 我們十個人租一部車一整天約兩千多元,中午八個人吃大約莫三千元,整趟旅程無價。

我讀Keith Johnson的〈Acquisit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關於語言的習得,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概念。為什麼小孩學習語言如此快速且成功?但學習外語的時候卻沒有相同的效果?卡拉申(Krashen,1982)認為「習得」和「學習」是不一樣的,而且他相信第一語言習得的方法,也是能夠應用在外語的習得。習得和學習有些地方不是一樣,習得是自然且對於語言結構並不是有意識的認知;學習則會有糾錯(error correction)和將規則分離(rule isolation)的現象。 通常小孩子學習語言主要透過父母親或家長,有四件事是這些父母親不會去做的:一、他們沒有一個「課程大綱」;二、通常父母親不會為小孩子多解釋語言是怎麼樣;三、沒有操練(drill);四、沒有糾錯。父母親的溝通是訊息取向(message-focused)而不是形式取向(form-focused)的。 語言習得和其語言輸出有五個有趣的特徵:一、創造性建構(creative construction);二、自然順序(natural order);三、靜默期(silent period)從開始曝露於新語言到說出話為止;四、情感(affect)因素,即對於該語言所屬的文化越正向,學習成果會越好;五、簡化(simplified)的語言,洋涇濱(pidgin)或克里奧語言(creole continuum)。

我讀Keith Johnson的〈Learners and their errors〉一

觀察學習外語學生所犯的偏誤,它提供一些重要的線索指引我們了解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在行為學派中,認為學習就是習慣養成的問題,而新習慣的養成和勢必受到舊習慣的影響,在心理學中稱之為遷移(transfer)。新舊兩個習慣之間有相同的特性,如從騎機車到騎腳踏車,這屬於正遷移;反之,則叫負遷移或叫障礙(interference)。羅勃羅多(Robert Lado,1957)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對比分析理論(contrastive anlysis (CA) hypothesis),我們可以預期德語母語者能夠比日語母語者更能駕馭英語,關於文章系統方面。對比分析理論可以用來預測和解釋學習者的偏誤,前者為強對比分析假設(strong CA hypothesis),後者為弱對比分析假設(weak CA hypothesis)。儘管目前它不是主流,但仍不失其魅力,特別在行為學派的框架下。 當今的外語老師多是標的語的母語者,因此常面臨是否應該在上課時使用學習者的母語進行教學。 然而,當我們觀察學生所發生的偏誤時,常常是源自於標的語本身的結構,理查(Richards,1971)把這樣不是對比分析下預測的錯誤,而來自標的語本身結構的偏誤歸類為語言內(intralingual)的,此為相對於語際間(interlingual)。語言內的偏誤,和小孩子學習第一語言的偏誤很像,因此這樣的偏誤也可以說是發展性的(developmental)。理查把偏誤類型分為四類:過度概化(over-generalization)、忽略限制規則(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不完整地規則運用(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和錯誤的概念預設(false concepts hypothesized)。這也開始後面關於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的研究。

我讀Keith Johnson的〈What is there to learn?〉

前一章凱西討論了為什麼人們學習外語?這一章他討論關於學習外語,到底要學什麼?我們可以很直覺地說出,無非就是發音、詞彙和文法的知識和技能,這悠關於我們如何使用語言。然而,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屬於所有語言都有的,也就是我們不需要學習就會擁有的。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的,就是「熟悉」在外語中出現的新成份。卡內爾和史旺(Canale and Swain,1980)認為溝通的能力可以由三個方面來檢視:語法(grammatical)、社會語境(socialingustic)以及策略性(strategic)。或稱系統能力(systemic competence)、社交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系統能力包括:發音、語素、語法、詞彙;社會能力則包括禮貌原則(rules of use)和篇章原則(rules of discourse);策略能力則是用以彌補溝通無法達成的言語或非言語的策略。 如果一個服務生用輕佻的用字遣詞來服務你,即便對話合語法,但你仍會覺得不舒服;某些文化以打招呼是「你好嗎?」,有些文化則是「你到哪兒去?」或「呷飽沒?」,僅僅作為問候,並非真正要取得訊息。將祈使句用問句表示,可以使得語氣和緩,但接受者可能把其視為真正的問句。以上這些情況,就是發生在人們對於語言的禮貌原則不熟悉所發生的情況。 而構成較長的演說或文章時則有銜接(cohesive)和連貫(coherence)要注意。能否熟稔語的篇章原則,則可從以上兩點檢視。 利用較多、或較簡單字的詞進行描述叫換句話說(paraphrase);或者用已知的語言填入句子中;肢體動作也是屬於策略能力的應用。通常策略能是比較難在課堂上被教導的,唯其會在學習者曝露在溝通的情境下自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