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語言學習

我讀Richard Nisbett《The Geography of Thought》的〈The Syllogism and The Tao〉三

希臘人認為所謂「自然」是將宇宙間所有事物減去「人類」和「人類文化」。當今,我們區分外在世界(客體)和內在世界(主體)也是來自於希臘。客體因為主體而存在,因為希臘位處於貿易的中心,有較高的機會遇到不同的民族。中國人則在很早就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相對少有機會去遇到不同人種和不同的宗教觀點。 希臘人有好奇心,能夠發展科學;中國人則反之,也少去發問「為什麼」。希臘人關注於靜置的個體,以致於其無法了解因果關係,例如亞里斯多得分別用「重力」和「輕力」去解釋掉落的石頭和漂浮的木頭;中國人則將世界視為一個物質連續互動的組成,了解其整個世界的複雜性,而能夠以較全面的觀點去觀察和解釋包括磁場、聲波或潮汐的現象。 在中國西方出土的高加索人骨顯示,其有明顯外科手術的痕跡,然中國人基於和諧的觀點,外科手術是很少見的。由於相信任何事物都是彼此關連,所以耳朵的表面和骨骼被認為相關,所以也發展了針炙。中國人在一堆複雜的事物中可以找到其關連,例如「風水」就是從高度、風向、磁場、水體等因素去給建築指導。對中國人而言,這個世界是如此複雜,而試圖去了解或控制是一件多麼令人感到無力的一件事。 相反的,希臘人傾向透過不存在的假說將事物簡化,其將事物分類為了找到可應用的規則。亞里斯多得被認為是邏輯推演的始祖,如三段論法(syllogisms),而這樣子的邏輯推演常被認為去了脈絡(decontextualize)。儘管這有助於讓論證更顯而易見。 中國人除了缺乏邏輯推演外,也缺乏相對的原則。然而,印度有較強的邏輯傳統,但中國翻譯自印度的書藉充滿繆誤和誤解。中國人的代數和算術都有所成就,但是幾何就較微小,因為幾何的推論依靠嚴格的邏輯。 「零」、「無限大」或「無限小」這些概念則不存在於傳統希臘,而是借自東方,因為這需要代數的概念。 在華語語義中,不是以相對的概念去理解事物間的關係,而是每個事物都有「一體兩面」,其中一面也表現著另一面,正如「陰」和「陽」。中國人希望不要去脈絡化,而是將事物在適當的脈絡下考量。「中道」或「中庸」是其推理的目標。

我讀Richard Nisbett《The Geography of Thought》的〈The Syllogism and The Tao〉二

希臘人關心自然世界的本質。亞里斯多得認為「形態」(forms)可以透過邏輯的推演得到真實意義。任何物體都有其核心、基礎的「本質」(essence),這是不可變動,一旦變動,則這個物體就不再是原先那個物體了,變成具有或然性(accidental)的特質。例如:音樂才能在人身上就是種或然性,因為這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是因人而異的。希臘的語言會將同一個事物以不同的語言表現,說明其是不同的層次的抽象概念。事物彼此間是有所區隔的(in isolation)的,正如人們之間都是獨立的個體。人際關日和道德當也是希臘人所著重的,但總不像中國人一樣,甚至有共同的興趣。 希臘人的哲學觀認為世界是不變的。六世紀時,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說:「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但是到了十五世紀,巴門尼德(Parmenides)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對希臘的哲學家而言,世界要嘛就依邏輯運行,不然就依感官運行。芝諾(Zeno)認為「運動是不存在的,理由是位移事物在達到目的地之前必須先抵達一半處。」若諾使用飛箭和烏龜的例子來說明在空間內,運動是不存在的。有人認為希臘人是「要嘛就是直線觀,不然就是其自身邏輯的奴隸。」當然,也不是所有希臘人都這麼想,亞里斯多德就常常提出反論。 中國人的思考方向則混合自三個哲學觀:儒、釋、道。三者都同共強調和諧,且不鼓勵抽象地推測。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著名的中國故事,這個很長的故事,考驗著聽眾的耐心,也顯示東方文化的基本元素:「忍」。世界上的事物,總是無常且相對。「陰」和「陽」彼此相依相存,雖是相對的概念,但卻因為彼此而存在。「道」,人生的方向,就因蘊而生。「道」提示了相對、循環、反樸歸真的生活態度。「陰陽」、「五行」和「氣」甚至成為中醫哲學的根據。 儒家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這具有階級性,且嚴格畫分。儒家側重民生福祉和教育,個人不是為了自己工作,而是為了整個家族。一個成功的年輕人是可以透過考試成為政府官員,光宗耀祖。即使在現代,相較於其它民族,仍是有較大的社會流動性的,不論在社會或經濟地方。儒家認為人是具有延展性(malleability)的。 道法自然,儒尚人倫。道家的意象大概會有漁夫、柴夫、樹下坐著的人;儒家的意象則以家庭和及共同活動為主。如果一個人以「儒」家自居的話,他大概是成功;若以「道」家自居的話,他可能被視為是失敗的。 佛家進到中國來之後,和儒家、道家再進行互相釋前,最後產生「新儒學」稱:「宇宙即吾心, 吾心即宇宙。」這個「心」正是和幾千年前,聖人成就得道的那念「心」是一樣的。世間的所有事物就像樂器上的絃一樣,一起漣漪則彼此影響,這叫「因緣」(resonance)。 華語的詞彙中,不是用「尺寸」,而是用相對的「大小」,也沒有詞綴,也沒有特定、露骨的詞彙,而善用譬喻,例如使用「隔岸觀火」、「蜻蜓點水」、「畫龍點睛」來作為文學批評的分類型式。 中國人認為所有東西無縫地組成,互為彼此;希臘,有人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所組成,有人認為是由連續的成份,至今仍辯論著。中國人認為人像結在一起的網子,彼此業力牽引;希臘人則從一個一個個體出發,一個人、一個原子、一個房子,進而分析其成分。

我讀Richard Nisbett《The Geography of Thought》的〈The Syllogism and The Tao〉一

知識體系在不同社會裡頭,都對其社會性格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希臘和中國自兩千五百年前開始,即有存在著顯著地差異,包括其社會結構和自我意識。在所有偉大的文明裡頭,希臘人是最有資格被認為是有足夠的自由、足夠的自信能夠掌握他們的人生,而且能夠為了滿足靈性的目的享受美學般的旅行。希臘人相較於其它民族,對其自身負責,且能夠自由扮演其選擇的角色。用「個人主義」形容希臘人,或許有點爭議,但無疑地,希臘人將自己視為獨特的個體,有著特殊的貢獻和目標。從希臘的史詩作品裡頭,可以發現人和神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我們姑且稱之為獨立感(sense of agency)。 希臘人似乎擁有一股來自公民、粉飾(rhetorical)的力量,而不是由獨裁(authoritarian)或暴政(tyrannies)。所以,相較於其它文明,當暴政起來時,寡頭政治(oligarchy)或民主政治也很快地就會取代之。 同自由和個人主義相等重要的,還有其對世界的好奇。希臘人透過將事物分類,接著產生法則以系統性地描述和解釋,這也造就其在多項領域,包括大氣、物理、幾何,等的成就。其它同時期的文明,如埃及人也有對於不同學科的系統性觀察,但總是比不上希臘人,其還試圖去解釋背後所暗藏的法則。 如果希臘人是用戲劇和讀詩歌作為場景的話,中國人則是以拜訪朋友和家人為場景。中國人喜歡「串門子」,而且早拜訪的人,即被視為是越重要的人。相對於於掌握感的,中國人有一個和諧感(sense of harmony)。中國人會將在家裡或村里與其它的摩擦最小化,遵守規定符合國家、官府的要求。中國人不覺得自己是任人擺佈的棋子,相反的,中國人有一種集體感(sense of collective agency)。儒家的五倫正說明了在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和朋友之間,都有責任和義務。儘管,中國先秦時期進歷了「百家爭嗚」,那時有禮的辯論常常發生,但對於公共歧異仍不被鼓勵。中國的音樂也通常是歌手、樂器都在同一個調子上,而希臘則發展出和弦的音樂,有來自不同樂器、聲調,共同組成。多少可以反應其社會特徵。然而「和諧」並不意味著「百依百順」(conformity)。在儒家裡頭,「和諧的君子」是和「百依百順的小人」有所區別的。過猶不及都是不合適的。 中國人曾經相信觀星可以預測聖人的誕生,但一旦發現其模糊性後,中國人就對其不感興趣了。中國人也在技術成就方面優於希臘人,發明了灌溉系統、墨汁、羅盤等。中國人是以實用為目的進行發明,而對於科學的理論和探索缺乏興趣。

我讀Alice Omaggio Hadley《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的〈On knowing a language〉一

「熟練度」(proficiency)有一些同義詞,例如:「專精」(expertise)、「能力」(ability)或「競爭力」(competence),這說明其包含高階的技巧(skill)、良好發展的知識(knowledge)或淬煉的表現(performance)。對於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而言,有人說就是像個母語者(native-like)。喬姆斯基(Chomsky)則以「能力」(competence)和「表現」(performance)區分,以利進行討論和研究。「能力」指的是人們對語言系統中內在和外顯的知識;「表現」則是人們實際生產以及理解語言的過程。坎貝爾和威爾斯(Campbell and Wales)認為喬姆斯基的「能力」僅限於「文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缺乏在情境或語境下的適切性(appropriateness)以及社會文化的顯著性(sociocultural significance)。於是,又擴增了「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薩維儂(Savignon)則直接將「溝通能力」定義為溝通情境下能夠作用的能力,即在動態交換中,語言能力可以對於所有資訊的輸入(包括語言和類語言(lingustic and paralinguistic)),進行反應。孟皮(Munby)說:「只要文法使用不會從有意義的語境抽離的話,這樣子的二語學習將進行地更為有效率。」 在這樣子的研究後卡內爾(Canale)提出四個成份,以為語言教學設計符合「溝通」取向,其分別為:一、文法能力(grammatic);二、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三、篇章能力(discourse);四、策略能力(strategic)。「篇章能力」包括形式上的一致性(cohesion)和想法上的連貫性(coherence);「策略能力」則是透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策略來彌補說話者關於符碼知識的缺漏。 巴赫曼(Bachman)基於前人的說法再一個「溝通語言能力」的框架,三個主要成份為:語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生理心理機制。當中的語言能力包括組織性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前者再細分有文法能力和文本能力,後者再細分對話性能力(illocutionary)和社會語言能力。

一個人的《瘋狂假面》(究極!!変態仮面,Ultimate!! Pervert Mask)和一群人的《繩氣娘子軍》(綱引いちゃった!,Play at Tug-Of War)

城鄉差距除了工作機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生態)顯而易見的差距外,文化公民權也是城鄉差距可能面臨不平等的挑戰。在南投偏遠鄉區,如魚池鄉、仁愛鄉,一間戲院都沒有;最近的埔里鎮也只有一間戲院,偏遠鄉區消費者的電影選擇就變得很少、很少。在台北市卻有較多的戲院,上映著較多、較小眾的電影,消費者也有較多的選擇。文化公民權在城市和鄉間的人之間是不平等的。為了享有和城市人相同的文化公民權,我必須犧牲時間、金錢,移動到城市去看電影。為了讓這個犧牲值回票價,所以我看了兩部電影:《瘋狂假面》(究極!!変態仮面,Ultimate!! Pervert Mask)和《繩氣娘子軍》(綱引いちゃった!,Play at Tug-Of War)。「假面」在日語中,是「面具」的意思,不過它似乎也像蝙蝠俠、蜘蛛人一樣,戴上面具之後,用以和正常生活的人區隔,同時作為市井小民心目中打擊犯罪的英雄。瘋狂假面和過往的假面超人不一樣,他以「變態」著稱,變身最重要的道具是「小褲褲」。小褲褲影響著他變身的能量,全新的小褲褲、使用過的小褲褲、愛人的小褲褲,不同的小褲褲能夠使他變身之後增強的力量不同。《瘋狂假面》就是一部愛與正義的電影,本身劇情普通,只是把惡搞發揮到極致。 同樣是日本電影《繩氣娘子軍》就比較有意義一些。公務員西川千晶被市長交付組織女子拔河隊,以作為推廣大分市的任務。大分市長引進食品工廠,同時要關閉大分市的營養配膳中心,於是大批的午餐愛心媽媽沒有頭路,走投無路而投入了西川千晶所組織的拔河隊。「人生就是團體戰!」一群婆婆媽媽在西川千晶眼裡,根本就是一盤散沙,只是為了帥哥教練偶爾練一下;教練不在的時候,就是開派對、吃喝、遲到、早退。但是,這些婆婆媽媽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酸,而且除了正規練習的時間外,每天在營養配膳中心都使用鍋碗瓢盆在練習腕力、臂力。雖然最後市長仍要收了營養配膳中心,但是這群婆婆媽媽已經認為拔河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件之一,所以他們仍風風光光地參加了拔河大賽。 兩部日本電影,表現了不一樣的精神和主義,《瘋狂假面》是個人式的英雄崇拜,《繩氣娘子軍》則是團隊精神的溫馨喜劇,市場看好《瘋狂假面》,但我覺得《繩氣娘子軍》比較好看。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語言和社會之間的互動〉和Keith Chen的〈Could your language affect your ability to save money?〉

語言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有兩個思考方向:一、有怎麼樣的語言就有怎樣的社會;二、有怎樣的社會就會有怎樣的語言。語言就像鏡子一樣,可以映出說話者的身分和地位。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大家較能接受的方向。比方說,過去為農業活動以人力為主,所以犁、耙、鐮刀、畚箕等器物的名稱出現於語言中,開始以機械進行農耕後,挖土機、耕耘機、播種機、割稻機等機械名稱出現,犁、耙等就淡出我們的常用詞彙。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我們很容易可以找到例證。 但語言結構對於文化或人類思考方式的影響,則仍有爭議。關於語言結構對文化的影響,薩皮爾(Edward Sapir)認為語言結構影響使用者的思考方式。而沃夫(Benjamin Lee Whorf)則修正為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會受語言結構的影響。 比如說,大多數的人看到上面標有「危險!」的汽油通,會格外小心;但對於沒有「危險」標示,但卻裝著沈油的桶子反倒不會心生警惕。顯然語言會對於人的思考產生影響。 在沒有表示時間和空間的霍皮族(Hopi)語言裡,他們以事件為起點去計算時間,有點像古時候的「一盞茶」、「半炷香」。 最近也有研究指出語言的結構影響了人們的儲蓄習慣。陳思基(Keith Chen)認為沒有「未來式」的語言的民族,通常也是比較喜歡儲蓄的民族。同時這也可以推論到吸菸和進行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沒有「未來式」的語言,吸菸的比例更低、過胖的比例更低、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比例更高,所有往健康正向的指標都會高於有「未來式」語言的民族。

了: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語法(源自孫朝奮(Chaofen Sun)的《漢語語言學導論》(Chinese: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英語用「時態」來表示事件在時段內發生的狀態;華語則用「時貌」來表示事件在時段中進行的面貌,其具有某個視角。「了」和時段較無絕對的關係,而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說「了」的使用,在於有事件結束的終點。同時,「了」不同於「完」,「了」是有一個任意性的終點,但「完」則是一個自然的終點。所以帶「了」和帶「完」的句意,會有稍稍不一樣。例如: 我寫了作業。我寫完作業。 前者「了」結束在任意終點,但「完」則說明作業已經完成了。 「了」至少可以分有「了1」和「了2」,以上大概是符合一般對外華語教學中「了1」的看法。「了2」另外獨立出來,有人將之視為語氣詞,見「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語氣詞〉:了」。孫朝奮老師和劉美君老師則認為,可以如此了解「了1」: 「了1」也使用於狀態的改變,例如: 天黑了。他高了。 在「了1」之中,可以是顯示的是事件從「動作→非動作」的面貌;也可以是在於「無狀態→有狀態」。唯「了」在狀態的表示時,其結束終點並不是那麼清楚,不過仍具有任意性的結束終點意味。例如: 他病了。你胖了。 這個都是在階段性(stage-level)中,一個短暫(short-term)、暫時(temporary)的狀態。然而,在個人性(individual-level),屬於長期(long-term)或永久(permanent)的狀態下,我們並不會使用「了」。例如: *他聰明了。*他中國人了。 如果把「了」分成「了1」和「了2」的話,「了1」是完成貌;「了2」則是語氣詞;而在「了1」裡,其對於面貌的描述提出了一個結束的終點,它可以被使用在於「事件」和「狀態」上。 劉美君老師於交通大學的開放式課程,關於「了」的課程見下:

YouTube線上直播:聯合新聞網(UDN)、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華視新聞

我們很難為「網路電視」下定義,因為這是包括,電腦、網路、電視、即時、同步,甚至更多元素彼此交錯,而且仍在發展的技術。今年墾丁春浪音樂節,似乎就透過youtube線上轉播的方式,直播在大雨中仍然搖滾的演唱會。YouTube線上直播的技術已經很久了,但似乎仍未商業化。傳統上,人們會在將電視台的節目,包括有線和無線(第四台)的節目錄製下來後,上傳到YouTube上面去,於是人們可以透過網路,在電腦上看到延遲的電視節;「網路電視」大概就是改進了延遲,而可以進行「同步」傳播。過去,壹傳媒(蘋果日報)透過壹電視,已經在網路上建立了「網路電視」。當YouTube的平台開放之後,電視台只要將內容託給YouTube,不必再建置平台,如此網路直播、網路電視的社會雛形,就能更多實現了! 已知聯合新聞網(尚未全天直播,直播時間外為存檔節目)、半島電視台和華視都開始進行直播了,隨時可以看到最新的新聞畫面,更多直播節目可以看此連結: 聯合新聞網: 半島電視台(英語):  華視新聞:

向《忠烈楊家將》(Saving General Yang)說《明天記得愛上我》(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

  埔里的山明電影院的電影場次似乎存在著一種邏輯,比方說,它會將《航海王:Z》和《奧茲大帝》排在同一廳,因為國小、國中生們喜歡這樣有點魔幻的電影。今天我看了《忠烈楊家將》(Saving General Yang)和《明天記得愛上我》(Will You Still Love Me Tomorrow?) ,它們也可以理出一個表面的邏輯,例如:都是華語電影,但我覺得它們傳遞出更多訊息,下面分享兩部電影的心得:《忠烈楊家將》在遼國進攻宋朝之際,派出楊家七子,前往搭救楊父。楊父本為此役將軍元帥,無奈遭口舌是非,由死對頭擔任元帥,自己成為戰場先鋒,上沙場後就受了重傷,還坐困愁城。堪稱史上最帥的楊家七子由鄭伊健、于波、周渝民、李晨、林峰、吳尊、付辛博擔綱演出,個個都有不同專長,大郎擅領導統御、二郎是馴獸師、三郎弓箭手、四郎多謀、五郎管醫術、六郎兒女私情、七郎性子急。如果沒有六郎和七郎,整個故事恐怕就會少了點高潮迭起。 《明天記得愛上我》則回到現代,場景在台北,任賢齊飾演偉中,一個中年發福且結了婚的同性戀,范曉萱則飾演阿鳳,是和偉中結婚的三十八歲婦女。劇情圍繞著男、女主角展開。偉中隱藏自己的同志的身份,結婚、生子已經九年,在當上眼鏡店店長之後,遇到了來自香港的湯瑪斯(Thomas),於是偉中九年的婚姻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阿鳳在知道偉中是同志之後,毅然決然地向偉中提出離婚,故事的句點就畫在此。裡頭也有五月天的石頭飾演的三三和夏雨喬飾演的Mandy作為支線,婚姻好像辦家家酒,從訂婚到結婚之間,還可以在取消婚姻和再次決定結婚之間游移。 傳統的家庭和現代的家庭似乎有很大的改變。沒有國,哪裡會有家?楊家作為國家武將,為國盡忠,不惜犧牲小我,只為保護宋朝。忠、孝、仁、義為家國的核心精神,只有大我,沒有小我。(吳尊飾演的六郎不是也和安以軒飾演的郡主有兒女私情的情節?欸…那只是一小段。) 但現代的家庭卻有許多想像。一個同志能夠結婚九年不被發現;儘管發現老公有外遇,而且還是男的,雖然有小孩,但也可以毅然決然地離婚。再更年輕一點的男女,婚姻似乎就不再是來自父母或社會的壓力,人們更自主地去進入愛情的墳墓,也開始反省和解構婚姻對於自己的意義。《明天記得愛上我》受中華民國文化部補助,我覺得有點像法國電影,有點慢慢的,小小的,好像輕描淡寫,卻有很多動動腦的地方。 兩個電影都很令人喜歡,下面附上《忠烈楊家將》和《明天記得愛上》的宣傳片,到山明戲院看首輪,真是太值得了。 《忠烈楊家將》: 《明天記得愛上》:

韓國BTOB(Born To Beat)的《裝可愛》(귀요미,Guiyomi/Kiyomi,คิโยมิ)

  如果台灣有一點點喜歡「裝可愛」的陰影,我想大概是來自日本殖民的五十年;韓國流行文化襲捲亞洲,日本似乎不再是「裝可愛」的代表,大家都跟著韓流一起裝可愛。不知道是我個人的偏誤(搜尋的方法)或客觀上是如此,除了韓國很多「裝可愛」的視頻外,大概最多「裝可愛」的視頻是來自泰國。下面連結幾個比較有意思的視頻和大家分享:韓國版: 幼兒華語教學版: 泰國/泰語版(最殺): 華語、日語混雜版: 快樂寶拉(Happy Polla)版: 下面附上《裝可愛》的華語翻譯: 不要東張西望 無論他人說什麼你都是我的 (我的)不要和其他女人講話 我是你的 (我是你的) 勾勾小指頭 你一定要答應我絕對不會拋下我不管 1+1 是小可愛2+2 是小可愛3+3 是小可愛小小小可愛 小小小可愛4+4 也是小可愛5+5 也是小可愛6+6 是 啾啾啾啾啾啾 小可愛 我是小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