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觀點

語言從哪裡來?基因突變還是演化?揭開人類語言能力的神秘起源

語言是如何產生的?是經過長期演化的結果,還是來自基因突變的奇蹟?本篇深入解析語言起源的兩大科學觀點,從喉嚨構造到鏡像神經元,一次了解人類如何開始說話!語言是怎麼來的?這是許多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與神經科學家長年思考的重要問題。人類能夠使用語言進行複雜的思考與溝通,是區分我們與其他物種的關鍵能力之一。但語言究竟從何而來?目前主流的解釋有兩種:演化論與基因突變論。 語言是演化來的嗎? 支持語言演化論的科學家認為,人類語言的出現是生物演化的一部分。隨著人類祖先的喉嚨構造逐漸改變,我們的發聲能力變得比其他靈長類更靈活,也更容易發出多樣的聲音。這不僅讓人類能更有效率地表達訊息,也有助於咀嚼與消化,帶來演化上的優勢。 從現今靈長類的觀察中可發現,像黑猩猩與猴子等動物雖然也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叫聲系統(包括手勢與聲音),但它們始終無法像人類一樣發展出語言系統。這讓研究者推論,語言的產生可能來自環境選擇壓力下的長期演化,從喉嚨、舌頭到大腦語言區的漸進改變,使得語言能力逐漸形成。 還是基因突變讓人類能說話? 另一種更具革命性的理論認為,語言能力的出現並非逐步演化而來,而是源於某次關鍵的基因突變。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名為 FOXP2 的基因。 FOXP2 被稱為「語言基因」,它與人類大腦中控制動作協調與序列處理的能力密切相關。這個基因的突變,使得早期人類能夠更靈活地運用嘴巴與舌頭控制聲音產生,也讓我們不再只依賴手勢溝通,而是進化出語音系統。 根據語言學家 Corballis(1992, 2003, 2004)提出的手勢起源理論,語言其實是從手勢發展而來的。人類先透過手勢建立基本溝通模式,隨著基因突變與神經系統的演變,語言漸漸從手勢內化為語音。 鏡像神經元:語言產生的神經基礎 支持基因突變論的另一項證據來自於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的研究。這些神經元會在動物執行某個動作,或觀察他人執行同樣動作時被啟動,具有模仿與學習的功能。 1998 年,Rizzolatti 與 Arbib 的研究顯示,猴子在觀察抓握動作時,會啟動特定腦區,這些區域後來被證實與語言和手勢的控制有關。這些鏡像神經元後來被應用在語音與手勢結合的溝通模式中,被認為是語言產生的重要神經基礎。 進一步的腦部影像研究(Cantalupo & Hopkins, 2001)發現,類人猿的大腦具有與人類類似的左腦非對稱性,尤其在使用手勢時,與人類語言區 Broca’s area 所在位置相符,這也強化了「語言來自手勢」的主張。 語言與大腦的進化:從手勢到聲音 語言的產生不僅僅是「能說話」這麼簡單,它涉及到大腦、神經、發聲器官與社會結構等多方面的整合。例如,為何多數人習慣用右手?研究認為語言的出現使得大腦逐漸左側化(即左腦負責語言),也導致右手逐漸成為主要的手勢工具。 這種現象不只在人類身上發現,像鳥類與蛙類等動物,其聲音產生系統也大多由左腦主導。相較之下,貓、狗或老鼠雖然在某些動作上也有偏側性,但不像人類那樣具系統性地偏向右側,這也顯示語言對人類大腦演化的深遠影響。 結論:語言是演化的終點,還是基因突變的起點? 綜合目前研究,我們可以說:「語言的出現或許並非單一解釋能涵蓋。」基因突變像是打開語言能力的鑰匙,而演化則是打造語言大廈的過程。基因的變化提供了可能性,演化的選擇則讓這種能力持續發展並優化。 理解語言的起源,不只是對歷史的追溯,也是對我們身為人類的深刻省思。畢竟,語言塑造了我們的文化、思維與社會,是我們理解世界、連結彼此最強大的工具。

面對面對話的力量:如何透過直接互動打破種族障礙

在當今多元和複雜的社會中,探討言語態度和行為之間的矛盾現象是一個重要且引人注目的課題。雖然我們常聽到人們公開宣稱支持平等和反對種族歧視,但在實際行動時,這些態度是否真的被貫徹呢?一項由 Kutner, B., Wilkins, C., 和 Yarrow, P. R. 於1952年進行的研究揭示了公眾言論與私下行為之間深刻的不一致性。他們的研究基於一系列真實的社交實驗,旨在觀察當有色人種客人出現時,餐廳如何反應。結果令人深思:面對直接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歧視行為常常被壓抑,然而當涉及到間接的書面或電話請求時,排斥和歧視的態度則明顯浮現。 這一發現不僅凸顯了社會行為的複雜性,也挑戰我們對自己社會態度的理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 Kutner 等人的研究,並試圖解答一個關鍵問題:為何人們的行為與他們公開表達的態度之間存在如此大的落差?透過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我們希望能對現代社會中種族相處的真實面貌有更深的了解和反思。 Kutner、Wilkins 和 Yarrow 在他們的1952年研究中進行了一系列有啟發性的社交實驗,目的是檢驗人們在面對有色人種時的言語態度與行為之間的不一致性。這些實驗主要在一個時髦的東北郊區社區的餐廳進行,並且涵蓋了面對面的互動以及書面和電話溝通的情境。 實驗設計 實驗結果 這些實驗明顯地揭示了公眾場合下人們言行不一的社會行為,特別是當涉及到種族問題時。這種行為的背後可能涉及對社會規範、法律後果的考量,以及對公共形象的維護。此研究不僅揭示了種族偏見的存在,也強調了在理解和改善社會種族關係時,直接和開放的溝通的重要性。 啟發 Kutner、Wilkins 和 Yarrow 的研究對於現代社會具有深遠的含義,特別是在探討種族關係與溝通方式之間的互動。此研究揭示了面對面接觸和間接溝通(如電子郵件或電話)在處理種族問題上可能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在面對面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展示更少的歧視性行為,可能是因為社交壓力或是對直接衝突的避免。而在非直接溝通中,當個體感覺到有更多隱匿性時,可能更容易表現出其真實的或較為歧視的態度。 現代觀點的融入 在當今世界,社交媒體和網絡溝通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溝通方式的匿名性和間接性可能使得人們更易於表達極端或偏激的觀點。這與 Kutner 等人的發現相呼應,即非面對面的溝通可能促進了更直接的歧視行為。此外,網絡空間中的回音室效應可能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人們在相似觀點的加固下,可能會更堅定地表達原本在公共或面對面場合中不會表露的態度。 社會影響 這一研究提醒我們,即使在公開場合中觀察到的歧視行為有所下降,這並不一定意味著種族歧視的根本問題已經解決。隱性的歧視和態度可能仍然存在並在特定情況下顯現。這對於制定有效的反歧視政策具有重要意義,強調了必須解決那些不易察覺的歧視行為,以及提高公眾對於種族歧視多面性的認識。 教育和策略 教育系統和工作場所可以從這項研究中學習到,增加不同族群之間的直接互動可能有助於減少歧視行為,促進更深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透過組織多元化的社交活動、工作坊以及其他互動平台,可以鼓勵更多面對面的交流,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建立起對話和尊重的文化。 這些發現指向了一個更廣泛的視角,即直接的人際互動在打破偏見和促進社會整合方面的重要性,這在當代多元社會中尤為關鍵。在進一步制定反歧視政策和社會溝通策略時,應考慮這些差異性的影響。 Kutner, B., Wilkins, C., & Yarrow, P. R. (1952). Verbal attitudes and overt behavior involving racial prejudic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

印尼電影中的華人角色形象:真實還是刻板印象?

有一個文章[1]是關於印尼電影《迎頭重擊》和《黑夜降臨》中華人形象的研究。研究發現,這兩部電影中描繪的華人形象仍然存在負面刻板印象,原住民認為華人不願意融入印尼社會,只關心自己的族群。這表明,在原住民意識中仍然存在各種負面、排斥華人的意象。研究所提到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在2017年進行的大規模問卷調查,47.6%的原住民認為印尼華人在身份上雖已經是印尼公民,但情感上仍舊忠誠於中國;超過42%的原住民認為印尼華人擁有自己的宗教與文化,因此無法融入印尼社會;48.4%的原住民認為華人只照顧自己的族群,另外,44.1% 的原住民表示自己難以和印尼華人建議親密的友誼。這些數據表明,在原住民意識中仍然存在各種負面、排斥華人的意象。《迎頭重擊》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印尼動作武打片,由齊莫·史坦波(Kimo Stamboel)和提莫·塔哈亞托共同執導。故事講述了一個受傷失憶的男主角在印尼小鎮上過著平靜生活,但因為黑幫老大Lee偶然發現他的身份而被追殺。在逃亡的過程中,男主角逐漸恢覆了記憶,並發現自己曾經是一名殺手。最終,他與Lee展開了一場生死決鬥。《黑夜降臨》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印尼動作片,由提莫·塔哈亞托自編自導。故事講述了一個原住民男主角伊東在華人黑幫組織“六海堂”(Six Sea)擔任殺手,但在一次屠村行動中,因為不忍殺死一名年幼女孩而被組織追殺。為了保護這名小女孩,伊東不惜對抗組織及其好友亞利安(Arian)。這部電影相比起《迎頭重擊》更具華人元素,例如三合會入會儀式、中國城(China Town)的背景等,並把華人社群描寫成隨處殺人、勾結警察,為了內鬥不惜造成多場社會騷動。分析兩部電影中的角色設定、情節描寫和場景調度等方面,發現這兩部電影中的華人角色被描繪為印尼原住民社會的“負面他者”,他們被視為威脅和控制印尼社會經濟的根源。這些電影中的華人角色通常是暴力、殘忍和冷酷的反派,而且他們往往被描繪為富有、貪婪和不道德。這些刻板印象在電影中得到了強化,進一步加深了原住民對華人的偏見。作者認為導致負面刻板印象在印度尼西亞對華人持續存在的因素包括歷史上華人在印尼被視為“他者”,被認為是威脅和控制印尼社會經濟的根源;政府和原住民社會對華人社群的打壓;以及一些富裕的華商獨占國家經濟成果,這間接地鞏固了原住民對於華人佔盡當地經濟優勢的觀點。此外,一些原住民政客也擔心華人社群進入政壇後會繼續維持現有的不平等關系,甚至將最終損害印尼大部分原住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