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是一平衡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取徑,透過標的語作為媒介,使內容和語言可以同時被學習。馬來西亞的教育中,使用英語學習數學和科學就是這樣子取徑的例子。 躬逢其盛,在台灣推行「新南向政策」的時候,我參加了由台灣的學校在泰國辦理的華語短期班。這個華語短期班歷時五天,由來自台灣的老師對泰國學習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進行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台灣的文化與社會、台灣的佛教發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以及台灣美食烹飪。台灣美食烹飪和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兩項課程的老師,在台灣就是相對應專業的老師,在CLIL裡頭,就是學科的老師(內容)。而其餘課程,包括台灣的文化與社會、台灣的佛教發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則是由語言老師負責(語言)。 台灣的文化與社會課程中,負責的老師邀請精通華語和泰語的泰國人協助課程的進行,以確保學生可以獲取相對應的內容。 我負責其餘課程,剛接觸CLIL的我,正好有個能夠提槍上陣的機會,我怎麼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CLIL之所以不被人們所使用,可能和它的要求較苛有關,教師必須同時熟悉「語言」和「內容」兩個部分才行。對於我,作為一個語言教師而言,我可能是兩個都不熟悉。我不喜歡高高在上,好為人師的樣子,所以我不喜歡當一個語言老師(我可能不熟悉「語言」)。雖然我是一個佛教徒,但是我不一定了解台灣佛教的發展(我也可能不熟悉「內容」)。然而,我是華語文教學系的博士生,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就是我應該熟悉的內容,如果這都不熟悉那就不要畢業了(這個「內容」我可能熟悉)! 其它的老師還有不少同學認為我講話太快了,有些內容即便是母語者也需要花力氣才能理解。最後一堂課結束後,在回辦公室的路上,正巧遇到一個參加課程的同學,我問她:「剛剛上課可以嗎?」,她也如同其它人的回答說:「老師講話很快。」,但她又接著說:「可是我知道老師的意思。」這不讓人覺得很興奮嗎?不過,我想這可能只限於參加華語作為第二語言那門課的學生,因為那堂課的同學參與討論也比較積極(也有可能是那堂課的同學第一次參加我的課,有一點兒新鮮感)。參加台灣佛教的發展那堂課的同學,我還真不知道他們的反應是怎麼樣,原因眾多:一、這群同學就是我每週固定會碰面六個小時的同學;二、台灣佛教的發展不是我熟悉的內容,所以我就會更緊張,語速就會更快(內容);三、沒有安排任何討論的環節,老師們列席,同學們聽我講,我也耍不了寶。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單獨由語言老師來負責學科內容,要撐起CLIL的取徑應該是很不容易的。至於學科老師,對於這樣子的學習有什麼評價,目前尚沒有機會得知。 將「語言」和「內容」放在一起學習,肯定要花更多的時間;不過,也因為「語言」和「內容」是放在一起學習,老師應該兩邊都照顧到,如果只有「語言」而沒有「內容」,那語言就變成考試的學科;如果只有「內容」沒有「語言」,學生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內容,只是老師自說自話。因此,我們也不必要求所有學生對於「語言」和「內容」的學習是一致的,有些人學到語言多一些,有些人學到內容多一些,這不是老師單方面能夠決定的。
Tag: 英語
將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實踐於華語短期班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辨異徵性
辨異徵性在發音部位有以下層次結構:一、喉音1、有聲2、送氣 二、喉上音 1、唇音 2、齒冠a、前b、-前 3、舌背a、高b、低c、後 在發音方法則有: 一、鼻音(氣流腔道)二、持續(氣流)三、響度(滑音、流音、鼻音)/阻擦音(摩擦音、塞擦音、塞音)四、邊音 凡具有相同辨異徵性的音段,則稱為自然類音(natural class)。透過辨異徵性和自然類音,可以用以解釋語言中音節現象的發生。辨異徵性可分為「可預測」和「不可預測」兩種。英語中,[p,t,k]若在音節最前面,一定要送氣;母音只要在鼻音前,就要鼻化。以上所述之可預測的徵性即為冗贅徵性(redundant features), 其造成徵性的變化,但不是整個音段的變化。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句子的連繫〉
句子可以單獨考慮,但也應該放在語境下考慮,這恰恰是華語和英語最大的差異之一,英語以句子為基礎的語言,華語是以論述為導向的語言。華語中,句子透過「前繫」(forward linking)和「後繫」(backward linking)讓句子彼此銜接。當「前繫」和「後繫」出現在句子時,通常這是至少有二個子句組成的句子。依賴第二個子句,使整個句子完整的句子,通常需要「前繫」成分向第二個子句連繫;而依賴第一個子句,使整個句子完整的句子,通常需要「後繫」成分向第一個子句連繫。 「前繫」成分有三種: 一、句末位置的前繫成分。二、副詞性前繫成分。(自由移動/非自由移動)三、完成時貌。 在句末位置的前繫成分包括:「的話」、「的時候」、「以後」、「以前」、「呢」、「麼」。 副詞性前繫成分,分有自由移動和非自由移動兩類。關於自由移動的副詞,它們可以出現在句首、主語或主題之後,大半會有一個後繫成分與之呼應。包括:「不但…而且/也/也」、「如果/假如/假使/要是…就/也」、「即使/就是…也/還」、「要不是…就」、「雖然…倒/可是/還(是)」、「因為/由於…所以/就」。而非自由移動的副詞前繫成分則會具有一樣的後繫成分,例如:「又…又」、「也…也」、「越…越」和「一邊…一邊」。 完成時貌的前繫就是完成時貌詞尾「了」加上無數量詞的直接受詞。例如: 他穿上了大衣,就出去散步。他喝了酒,就睡著了。 第一個子句中的「了」和第二個子句,彼此關連,屬於連續關係,若少了一個則句意不完整。 以上三種是屬於可見的前繫成分,若沒有明白標示的前繫,或將疑問詞當不定代名詞用,必須透過第一個子句和第二個子句相關的意圖產生。這樣子的前繫必須由第二個子句來進行推論。例如: 我是美國人,就不會說這麼槽的英文。我是美國人,所以我需要護照去蘇聯。 誰醉了,(就)罰十塊錢。你給他什麼,他(就)用什麼。你說幾點鐘,我們就幾點鐘走。 第一個子句的前繫成分,取決於其和第二個子句的關係。 部分具有前繫成分的句子,會產生條件句,這包括真實性(reality)、假想性的假設(imaginative hypothetical)首假想性的與事實相反(conterfactual),英語會透過助動詞、時態、時貌記號加以區分,而華語則在語境下進行區分。 後繫成分則分有: 一、句首的副詞性後繫成分。二、非自由移動之副詞後繫成分。 句首的副詞性後繫成分包括:「並且/而且」、「可是/但是/不過/然而/還是」、「或是/或者/或者是」、「為的是/省的/所以/因為」。 非自由移動之副詞後繫成分,除了「又…又」、「也…也」、「越…越」和「一邊…一邊」外,常見的後繫副詞就是「就」。另外,還有「才」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