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組織

差序格局下的社會聯繫:中國與西方的對比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私自利」。提到自私,就會聯想到俗話說的「各人掃雪前門,莫管他人屋上霜」。而說到公益的事,大致上就表示可以稍微占點小便宜,有權利卻不一定有義務。 「自私自利」涉及到個人與集體的界線怎麼劃分的問題。如果要討論這個問題,就得考慮整個社會結構的架構。 西方社會有點像捆柴,幾根柴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再束成一挑。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人集體。集體是有明確界限的,誰屬於集體,誰不屬於集體,是清晰可辨的。這種人際關係,可以稱之為集體結構。用捆柴來比喻,或許有點不太貼切,因為一個人可以參與多個集體,而多捆柴中的某根柴當然無法同時存在。 家庭在西方社會中有著清晰的邊界。如果一位朋友告訴你他要帶著「家人」來看你,那指的是他、他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如果他只帶著配偶來,就不會用「家人」這詞。然而在中國,這種說法變得含糊不清。「親朋好友光臨」雖然常見,但是很少人能確切說出這個「親」字究竟包含哪些人。我們的「家」字更是彈性十足。「家裡的」可以單指配偶,「家門」則可能包括一大群親戚,「親近的人」可以是任何想要拉進自己社交圈、表示親切的人。 為什麼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如此模糊不清呢?因為我們的社會結構不像一捆捆整齊的柴,更像是把石頭投入水中所引發的漣漪,漣漪不斷擴散,卻也漸漸變得淡薄。這就是差序格局。每個人都是自己引發的漣漪的中心,而受到漣漪影響的人則會有聯繫。 漣漪的影響範圍取決於中心的影響力。就像賈家大觀園,可以容納表親林黛玉、姨親薛寶釵,後來的寶琴、岫雲,只要和親戚有點關係,都可以容納。但當勢力改變,團體就像倒下的樹,猴子四散,變得狹小。極端時,可以像蘇秦歸來時一樣,「妻不視為夫,嫂不視為叔」。中國人特別敏感於世事變遷,正因為這種可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動而縮小或擴大。 在西方社會,人民是不能超越國家這個集體的,就像一根柴捆在束帶中,他們必須把國家變成一個為每個個體謀福祉的組織,因此有革命、憲法、法律、議會等等。而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集體的極限是模糊的「天下」,國家是皇帝的家庭,邊界一直模糊不清,只是從自己中心發出的社會勢力的一個圈。我們能做的只有克制自己,克制自己成為最重要的品德,不太會去克制群體,避免侵犯個人權利。

個人能力與組織成功在管理學思想上的兩個理論:機械論和生態論思想

在管理學中,機械論和生態論(演化論)思想是兩種不同的思想範式[1]。機械論思想認為組織是像機器一樣的系統,而生態論思想則認為組織是一個生態系統。這兩種思想對於個人和組織所定義的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 在當今社會,網路的特性使得社會資本的價值日益凸顯。社會資本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信任和互助,這些聯繫可以幫助人們獲取資源和信息,提高個人和組織的競爭力。而在機械論思想中,個人被視為單獨的機器零件,與其他人沒有任何聯繫。相反,生態論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合作是組織成功的關鍵。 除了社會資本,結構洞[2]也是影響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結構洞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網絡中與其他人聯繫不緊密的區域[3]。在機械論思想中,個人被視為可以互相替換的機器零件,而在這種模式下,結構洞可能會導致信息流失和機會損失。相反,生態論思想認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聯繫和合作可以填補結構洞,提高組織的適應性和創新性。 在現代社會,過份強調個人能力也是有後果的。這並不是說個人能力不重要,而是強調個人能力不足以支撐一個成功的組織。組織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本和更緊密的聯繫來實現成功。如一句名言所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達到更卓越的成果,並且只有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密切聯繫和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組織才能夠持續發展壯大。 總之,機械論和生態論思想是管理學中的兩個重要思想範式,它們對個人和組織的競爭力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社會資本和結構洞成為組織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過份強調個人能力可能會導致組織失敗。只有通過建立密切聯繫和互相信任的基礎,組織才能夠實現長期成功和發展。

東南亞商貿與文化概論:海洋的東南亞與多元的東南亞(印尼)

一元、刻版印象的印尼: 印尼人看台灣: 印尼的自然災害:火山 印尼的文化中心:日惹 印尼與台灣或國際的合作開發: 印尼的傳統音樂:甘美朗(gamelan)   問題與討論: 一、多元與統一 1945年,印尼獨立後,憲法規定印尼語為印尼的官方語言。印尼由大巽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和西巴布亞組成,境內有許多少數民族,各民族擁有各自的語言。為什麼要以印尼語作為官方語言?少數民族的語言是否需要傳承、保留? 如何兼顧兩者之間的平衡?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7/21/n3321627.htm https://zht.globalvoices.org/2009/02/28/2010/ http://nccumon78.pixnet.net/blog/post/66344696-%E5%8D%B0%E5%B0%BC%E7%99%BC%E5%B1%95%E5%95%8F%E9%A1%8C 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印尼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犧牲雨林資源換取現代建設,它可能是伐木、它可能是焚林開墾。如果進行環境保護,印尼的經濟則無法發展;如果發展了經濟,則環境可能受到破護。國際組織或印尼作了什麼事,來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請以一個案例說明。例如:印尼需要發電,但是煤礦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於是印尼轉向地熱或風力等能源。 http://www.greenpeace.org/hk/campaigns/forests/problems/indonesia-paradise-forest/ http://nccumon78.pixnet.net/blog/post/66344696-%E5%8D%B0%E5%B0%BC%E7%99%BC%E5%B1%95%E5%95%8F%E9%A1%8C  http://blog.udn.com/1022SADR/12667402

組織文化

修習過「組織管理」和「資訊傳播」的知識管理,知道組織文化的改造需要花時間和氣力去改變。文化是一個中性的詞彙,沒有價值判斷,沒有好壞,就像有些文化是吃狗肉,有些文化用手抓飯吃,這都沒有好壞,專屬於當地人的。然而,文化的研究是另一個專業。下學期,我將修習「文化研究」,希望屆時可以有更好的技能或技術來了解組織文化,下面就我在實習單位所觀察的文化做簡單的介紹: 一、訊息的管控: 前兩週寫了實習週誌,交給小魏哥填寫下方的評論,而後引起大家的關心。以下記錄關心過程,通通是為關心字句「院長可能是剛上任,尚無法和防治人員有良好的互動和默契。」的修改,記錄如下: 七月四日:小魏哥看了實習週誌,要我修改上面字句,原因是這樣對院長不太好。我當下回應,人員的互動責任不只在院長,在下位者,也就是大家也要積極產生良好的互動。然後,小魏哥就不說話了。 七月十一日上午:小魏哥心血來潮又要我修改,而且這一次沒有講理由,只叫我修改。當然還是讓我拒絕了。 七月十一日中午:吃飯的時候,雲霞姊也找我,問我要不要修改。雲霞姊沒有說任何理由。為修改而修改,沒有道理,也讓我拒絕了。雲霞姊向阿長求援,我就離開了。 七月十一日下午:準備要簽退。嘉伶學姊說:「『聽說』你不想改你的實習週誌」。我說:「對呀!」然後任伯就說:「反正他現在是紅人」於是我就離開前往福隆海洋音樂祭了。 對於文字的修改,真的有必要嗎?修改的理由在哪裡?這是屬於我個人的實習週誌,不代表任何人的立場,上面寫的就是我的名子,自己說話自己負責,而且那些字句對實習單位的建議,單位可以不接受建議,但怎麼可以剝奪別人說話的權利。「我雖然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勢死維護你有說話的權利。」實習週誌的格式中,也有讓督導人員評論、回應的欄位,若我的觀察有誤,督導員大可直接在下方的欄位寫「該實習生觀察到的是表面,尚未清楚單位運作情形。」為什麼要別人修改文字,真是一個沒有禮貌,且不尊重人的行為。不過這是組織文化,無法適應是個人的問題。 二、訊息傳遞管道: 訊息傳遞的管道,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越短、越直接越好。院長也說channel is king,下面簡敘幾個性愛組內的訊息傳遞的管道: 小魏哥→雲霞姊→阿長→嘉伶學姊(傳遞要我修改實習週誌的訊息) 二樓xx→嘉伶學姊→民浩→我(黃玉樹)(傳遞二樓作快篩相當吵鬧的訊息) 二樓xx→嘉伶學姊→民浩→啟彰(傳遞二樓快篩相當吵鬧的訊息) 小魏哥→我和禹蕎→佩穎(傳遞上週五下午希望佩穎當職代的訊息) 訊息的傳遞常常繞了一大圈才到真正需要接收訊息的人身上,同時也代表人員之間的溝通有障礙。知識管理能夠成功,遞息的傳遞要快速、簡單組織就會有效率。不過主任也說,快樂的工作氣氛也可以讓工作效率增加。把話繞一圈是大概是本組織快樂氣氛的來源。 上面兩個是有所觀察到的組織特有的文化。能夠適應該文化的人就可以在組織生存,不能適應者則當成是消業障。這個就是karma,也許上輩子我為某些人帶來不愉快,所以這輩子,我就要來接受來自某些人給予的不愉快;但karma不只是中文翻譯的業障那麼簡單,我個人偏好的翻譯是因果,業障在中國人的認識只負面的,但如果我上輩子幫助了某些人,這輩子,那些我幫助過的人同樣會幫助我。所以儘管某些人為我帶了了不愉快,但仍有另一批人,我曾經幫助過的人還是會幫助我。這些都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然而更高的境界是緣起性空,內心自在就不會受這些外緣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