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策略

「聚焦效應」: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決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做出各種決策,無論是購買新車、選擇職業還是簡單到選擇晚餐菜單。這些決策過程往往涉及複雜的推理和權衡。然而,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在做決定時,往往只專注於某些特定的資訊,忽略了其他可能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聚焦效應」(focussing effect)。 本篇文章《Focussing in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由P. Legrenzi、V. Girotto和P.N. Johnson-Laird於1993年發表在《Cognition》期刊上,深入探討了聚焦效應在推理和決策中的作用。作者們提出,無論是在進行邏輯推理還是日常決策時,人們都依賴於心理模型的構建,而這些心理模型通常只包含明確表示的內容,導致我們容易忽略其他潛在的重要資訊。 文章中,作者們通過一系列實驗,展示了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過程,並提出了幾種可能減少這種效應的方法。例如,在進行Modus Tollens推理時,由於個人傾向於集中在初始條件模型上,往往難以推導出正確結論;在Wason選擇任務中,受試者也會偏向選擇模型中明確表示的卡片。 這篇文章的研究不僅揭示了我們思維過程中的潛在偏見,還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策略,幫助我們在決策時能更全面地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決定。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探索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推理和決策過程,以及如何應用這些研究成果來提升我們的決策能力。 聚焦效應 聚焦效應指的是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人們傾向於集中注意力在心理模型中明確表示的內容上,從而忽略了其他潛在的可能性或資訊。心理模型是指人們在思考某個問題時,在腦海中形成的一個抽象的、簡化的情境或框架。當我們面臨決策或推理任務時,我們會構建這樣的模型來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資訊。 聚焦效應的具體表現 聚焦效應的影響 聚焦效應會導致人們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忽略重要的資訊,從而可能做出不理性的選擇。這種效應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在明顯的選項面前犯錯,或是在決策過程中感到困惑。 如何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 研究顯示,可以通過一些特定的實驗操作來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例如,在推理任務中改變前提的順序,或在決策任務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資訊和替代方案,這些方法都能幫助人們擴展其心理模型,從而更全面地考慮問題。 研究方法 在《Focussing in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這篇文章中,作者們提出了一系列實驗來探討聚焦效應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的影響。以下是文章中提到的幾個主要實驗: 1. Modus Tollens推理實驗 目的:研究人們在進行Modus Tollens推理時的聚焦效應。 方法:受試者被給予「如果p則q,不是q」這樣的前提,並要求他們推導出結論。實驗分為兩組,一組按照傳統順序提供前提(「如果p則q」在前,「不是q」在後),另一組則顛倒順序(「不是q」在前,「如果p則q」在後)。 結果:結果顯示,當前提順序顛倒時,受試者更容易推導出「不是p」的結論,這表明顛倒順序可以幫助受試者減少聚焦效應。 2. Wason選擇任務實驗 目的:探討聚焦效應在Wason選擇任務中的作用。 方法:受試者被給予一個條件句「如果卡片一面是A,則另一面是2」,並要求選擇需要翻轉的卡片以驗證該條件。大多數受試者選擇了A卡片和2卡片,忽略了可能證明條件為假的3卡片。 結果:這表明受試者集中於條件句中明確表示的內容,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可能性。 3. 決策過程中的信息請求實驗 目的:研究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決策過程中的信息請求。 方法:受試者被要求在沒有背景資訊和有背景資訊的情況下做出五個不同的決策(如是否去看一場電影)。背景資訊包括讓受試者想像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有多種娛樂選項。 結果:有背景資訊的受試者更有可能詢問與替代選項有關的問題,而沒有背景資訊的受試者則主要詢問與當前選項有關的問題。 4. 反事實推理實驗 目的:探討聚焦效應在反事實推理中的影響。 方法:受試者閱讀一個故事,故事描述了一系列事件導致不幸結局。然後要求受試者想像四種不同的替代情境,使得故事的結局變得幸運。 結果:大多數受試者的替代情境集中於故事中明確描述的事件,尤其是主角的行為和決策。 總結 這些實驗展示了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推理和決策過程。透過改變實驗設計,例如調整前提的順序或提供更多背景資訊,研究者可以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幫助受試者更全面地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和資訊。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於理解人類思維的局限性,還提供了改進決策質量的實用方法。 聚焦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推理和決策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理解和認識這種效應,並採取有效的策略來減少其影響,能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更全面的決策。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應用這些策略來提升我們的決策能力。 Legrenzi, P., […]

數位閱讀時代:我們的閱讀興趣如何變化?

本研究探討了數位時代閱讀興趣的心理行為層面,特別是不同閱讀模式和目的如何影響閱讀興趣。研究發現閱讀興趣可由其次級心理行為因素來表徵,這些因素分別代表了印刷閱讀、線上閱讀、社交媒體閱讀、學術閱讀和休閒閱讀。研究指出,儘管傳統的印刷閱讀仍被使用,但人們根據個人喜好、興趣和便利性在印刷和線上閱讀之間進行選擇。此外,隨著更多多樣化的線上應用的發展,預計當代和未來世代的閱讀習慣將繼續改變。研究結果提供了對閱讀心理學意義的新見解,並對未來研究提出了影響。 這項研究基於對當代數位閱讀環境中閱讀興趣變化的探索。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材料逐漸從傳統的印刷文本轉向數位格式,包括電子書、線上文章和社交媒體內容等。這些變化引發了學術界對數位閱讀時代閱讀興趣可能變化的關注。 研究指出,雖然傳統的印刷閱讀仍然存在,但數位閱讀的普及改變了人們接觸和處理信息的方式,這可能影響到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偏好。例如,線上閱讀允許讀者快速訪問大量信息,支持互動和多媒體功能,這可能吸引那些尋求快速信息和多樣互動的讀者。 此外,隨著社交媒體和線上交流的興起,閱讀已不再僅限於學習或娛樂,它也成為了社交互動和信息共享的一部分。這些變化促使研究者探討在不同閱讀模式(如印刷閱讀與線上閱讀)和不同閱讀目的(如學術閱讀與休閒閱讀)下,人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如何發生變化。 因此,這項研究的背景是基於理解在數位時代下,技術如何影響閱讀行為和閱讀興趣的變化,並探索這些變化背後的心理行為動因。這對於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閱讀促進策略和教育程序。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通過這一系列的步驟,研究不僅提供了對數位時代閱讀興趣多維度結構的見解,還強調了未來在閱讀心理學領域研究的可能方向。 研究發現 根據文章的描述,次級心理行為因素包括印刷閱讀、線上閱讀、社交媒體閱讀、學術閱讀和休閒閱讀,這些分別代表不同閱讀環境和目的的心理行為層面。每種閱讀方式都與特定的心理行為特徵相關聯,例如對於線上閱讀可能更多關注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互動性,而學術閱讀則可能更重視深度學習和專注度。 至於第三級的心理行為因素,研究提出了一個通用的閱讀興趣因素,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因素,表徵了跨越不同閱讀模式和目的的共通心理行為特質。這可能涉及對閱讀本身的一種普遍興趣或驅動力,不受特定閱讀形式或內容的限制。例如,一個人可能普遍喜歡閱讀,無論是紙本書籍還是數位文章,這種普遍的閱讀興趣支撐了他們在各種設定下持續閱讀的行為。 總之,這些心理行為因素展示了人們如何根據不同的情境和目的調整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並且這種分層次的因素結構幫助更細致地理解閱讀興趣如何在多種閱讀形態間發揮作用。 Putro, N. H. P. S., & Lee, J. (2017). Reading Interest in a Digital Age. Reading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80/02702711.2017.1341966

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秘訣:實施相互教學的步驟

這篇文章是關於相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在提高七年級學生理解監控活動方面的研究。研究由安娜瑪麗·蘇利文·帕林斯卡(Annemarie Sullivan Palincsar)和安·L·布朗(Ann L. Brown)於1983年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進行。研究報告了三個訓練研究,這些研究針對的是七年級讀寫能力較差學生的理解監控活動,包括摘要、提問、澄清和預測這四項學習活動。研究使用的訓練方法是相互教學,即導師和學生交替領導圍繞文本的重要特徵進行的對話。 第一項研究比較了相互教學方法與基於典型課堂實踐的第二種干預方法,發現相互教學過程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和維持。第二項研究顯示,相互教學對於理解監控活動的訓練在實驗室理解測試上取得了顯著進步,並在課堂理解測試上實現了推廣和轉移。第三項研究由志願教師進行小組干預,確認了相互教學方法的效果。 整體來看,這些研究證明了相互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尤其是對於讀寫能力較差的學生。通過相互教學,學生在理解文本、監控自己的理解過程、提出問題和進行預測方面都顯著提高。 相互教學作為教育策略 相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是一種教育策略,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種方法由安娜瑪麗·蘇利文·帕林斯卡(Annemarie Sullivan Palincsar)和安·L·布朗(Ann L. Brown)於1980年代初期開發。相互教學基於認知和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強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和合作,以促進理解和學習。 相互教學的核心在於四個主要策略: 在相互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模擬這些策略,然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這些技能。教師和學生輪流擔任“教師”的角色,引導對話和討論。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並逐步發展成為獨立和自我調節的學習者。 相互教學被證實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非常有效,特別是對於閱讀困難的學生。透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提高了理解技能,還發展了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來探究相互教學對改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效果。研究過程如下: 研究對象 研究設計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通過嚴謹的實驗設計和詳細的資料分析,證明了相互教學作為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 教學啟示 這項研究提供了若干教學啟示,特別是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之,這項研究強調了教學策略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方面,並為教育實踐提供了實證支持的策略。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3).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Technical Report No. 269.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

提升學生語言學習效果的秘訣:重視動機和態度

研究[1]表明,動機和態度是影響學生在語言課堂上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語言學習者認為掌握流利的語言可以在未來有用,他們會增強自己的動機,並盡力在短時間內實現這個目標。此外,研究還表明,具有高度動機但較少天賦的學生是最好的語言學習者之一。因此,在提高學生動機方面提供積極的態度可以提高他們的動力。研究表明,忽視動機和態度會影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表現。即使是天賦和才華出眾的學生,如果缺乏積極的態度和動機,也會取得很少的進展。因此,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應該以一種方式處理他們課堂上應用的技巧和策略,以便讓學生沈浸在語言學習中。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為教師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技巧,以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動機和態度,並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在語言課堂上應用更加高效的策略和技巧,以提高學生的動機和態度。研究建議教師采取一些策略來增加語言學習者的外部動機,並在學生中創造良好的態度。其中一些策略包括: 這些策略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學生的動機和態度,從而提高他們在語言課堂上的表現。

線上學習的關鍵:動機與關注階段,提升成功的秘訣

在這篇論文[1]中,作者正在進行一項縱向研究,以調查遠程學習學生的技術技能、認知/元認知學習策略、動機和關注階段。 學生的動機和關注階段對於在線學習的成功至關重要。在學生進入在線教育技術碩士課程之前,研究人員正在調查他們的動機和關注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成功的在線學習者將會關注如何將所學內容修改為適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此外,該論文還提到了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檔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哪些因素對於完成課程、退課率和成績有益或有害。因此,動機和關注階段是影響在線碩士課程中學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動機在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可以影響學生的行為和表現。如果學生有強烈的內在動機,他們會更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並且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學生缺乏動機,他們可能會感到無聊或沮喪,並且可能會放棄或表現不佳。因此,在線學習環境中,了解和促進學生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幫助他們保持專注、參與並取得成功。 關注階段是指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態度。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使用了“關注階段”模型來評估學生對於在線教育技術碩士課程的接受程度。該模型將學生分為七個不同的關注階段,從最初的“意識”到最終的“影響”。這些階段反映了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關注階段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來制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早期階段,教育者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訓,以幫助那些缺乏技術自信心或經驗的學生適應在線環境。而在後期階段,教育者則可以鼓勵那些已經掌握了新技術並開始思考如何將其應用到實踐中的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理解和管理關注階段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根據這篇論文,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應該包括以下特征: 此外,成功的在線學習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時間管理技能、溝通技巧、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這些特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在線環境,並取得更好的成績。 它的目的是通過縱向研究來構建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檔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在線學習環境,並取得更好的成績。研究者們使用了各種方法和工具來收集數據,以便能夠更好地了解在線學習者的特征和行為。然而,這項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幫助其他機構評估他們自己的在線課程和學位計劃,並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參考。

學詞彙是不是有最好的策略?

Sanaoui (1995)的質化研究中觀察在英屬哥倫比亞學習法語作為二語的學習者,其認為學習者的語言程度和教學方式並不會影響詞彙的學習,真正影響個人詞彙學習是其是否有結構(structured/ unstructured)。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師是可以訓練學習者注重詞彙學習(Schmitt & Schmitt, 1993; Kojic-Sabo & Lightbown, 1999; Fan, 2003) 。 詞彙學習的策略並不是去認識一個詞。每一個詞彙學習策略都有它的優點。那些成功學習詞彙的人不只有多樣的學習策略,而且是持之以恆地去使用。 References Fan, M. Y. (2003). Frequency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actual usefulnes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strategies: A study of Hong Kong learner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7(2), 222-241. Folse, K. (2002). One Japanese ESL learner’s use of context clues […]

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by孫懿芬)學習心得

華裔小孩有什麼樣的特徵?不同於其它將華語當成外語的學習者,華裔的小孩普遍會說會聽,但大字不認識一個,我們甚至會開玩笑地稱這些人是文盲。對於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應該有所調整,下面分享孫懿芬老師「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的心得: 華僑散居世界各地,各國情況不盡相同。美國,華裔學生人數多,在中國人不忘本的情懷下,美國也有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成效可以打個問號。較特殊的是美國有AP中文的考試,從二○○六年中文成為中等學校語言科目。其作為大學先修課程,在通過考試後,大學可以抵免。AP中文的考試對美國中文界是一大鼓舞,台灣的華語教育若沒有ap也無法一夕間紅起來。AP中文的考試使學習中文的學生平均年齡下降。為了考過AP中文的考試,學習年齡會下降。因為高中三年學中文不足以應付AP中文的考試考試。也因此,美國中小學需要大量中文老師。而大學中文課程內容得以加深、加廣。 加拿大,港澳人士多,現在台灣和大陸移民漸增;中南美洲多週未學校,因為台灣有許多邦交國在中南美洲,如巴拉圭和巴西都每天下午上課,而且和台灣的教材一樣,當成母語人士教,阿根廷的中文學校規模大,有一個回台參訪的學校,光老師就有十幾個;歐洲,通常主流教育較完善,中文學校利用週末上班,大部份鼓勵大學設漢學系,法國中文教育也開始往下延伸;澳紐有79所中文學校,光柏斯就有十幾所中文學校;南非有十一所中文學校;過去,韓國華僑拿中華民國護照,不上韓國體系學校,上華僑中小學,經歷一陣子沒落,但中文熱起來後,反而是韓國人進到華僑小學;日本有三所中文學校:東京、大叛、橫濱;菲律賓中文學校也很熱;泰國,中文是第二外語,二公主曾赴北京學中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本來華文教育就很好,很多歌星從新馬過來;印尼和越南因為政策支持,學習中文人數迅速增加。 華裔學生研究,華語作為傳承語言(heritage language),這指的是,華語對美國華裔學生而言,既非母語也非外語。傳承語言的學生和非華裔學生在學習華語時,有四倍差距的學習成效。畢竟,傳承語言從家庭開始,外語學習從課室出發。華語不見得是華裔學生的第一語言,可能是第二語言,端看在家庭使用的情形。因此,無法用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的教學方式去教。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將外語的學習弄出個叫5C的東西: 教學時,把這個放到腦子裡,很好用。其中,溝通為其中心思想。 華裔學生的教學很有趣,常常能開展出不同於其它外語人士的學習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