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越南語稱呼文化大揭密:用親切的方式打動對方的心

在台灣,許多朋友都表示他們很喜歡越南人獨特的稱呼方式。越南人在說話時,常用「阿姨」、「哥哥」、「姐姐」等稱謂來稱呼對方,很少使用直接的「你」,這讓對話變得特別親切。這樣的稱呼習慣,源於他們母語(越南語)的文化,也因此延續到了他們說中文時的表達。 對越南人來說,這些稱謂已經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但對於學習越南語的外國人來說,這卻是個不小的挑戰。初學者不僅要克服發音的難度,更大的困難在於理解並使用各種稱謂,像是「哥哥」、「姐姐」、「妹妹」、「阿姨」、「姑姑」、「叔叔」、「伯伯」等。而且不同地區的越南人,使用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參考HelloVietnam 整理的越南語中的幾個不成文的稱謂原則,並簡單介紹了5個基本的越南語稱謂規矩,最後再提供詞彙表供練習。 1. 以年齡稱呼 這是與陌生人交流時最重要的規則之一。掌握這個規則,你自然可以更禮貌、親切地稱呼對方。 首先,要了解性別區分。若對方是男性,可以稱呼他「anh」、「chú」、「ông」;若是女性,則用「chị」、「cô」、「bà」。接著,判斷對方年齡是最複雜的部分。若對方比你年輕,可以叫他/她「em」、「cháu」;比你年長則稱「anh」、「chị」、「cô」、「chú」等。 當不確定對方年齡時,最禮貌的方式是根據看起來的輩分來稱呼。例如,看起來和你差不多年紀,就稱呼男方「anh」、女方「chị」,自稱「em」。這樣的方式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 2. 以親屬關係稱呼 在越南,家庭內的稱呼方式相當複雜,有時甚至比年齡更重要。越南人非常重視血緣關係,稱謂會依據親屬關係來決定,而不僅僅是根據年齡。例如,父系和母系的親屬稱呼方式也有不同,類似中文的「外公」和「爺爺」的區分。 3. 以社會地位、職位、行業稱呼 若遇到新朋友並已知曉對方的職位或工作,可以根據對方的社會地位或職業來稱呼,這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例如,看病時稱醫生為「bác sỹ」,自己則自稱「cháu」或「em」。 4. 自謙而尊人 這種稱謂規矩展現了越南人謙虛、尊敬他人的特質。他們常會將對方置於更高的地位,例如稱對方的公司為「quý công ty」(貴公司),而自己的住所則謙稱為「tệ xá」(寒舍)。 5. 重男輕女的影響 受儒家文化影響,越南語中有時會顯現出「重男輕女」的痕跡,例如在稱謂上多以男性優先排列,如「ông bà」、「anh chị」。不過,這其實只是語音上的習慣,並非要保留過時的觀念。稱謂的排列更多是為了語調上的順暢,因此無需擔心這會引發誤會。 希望下次大家遇到越南朋友時,可以用這些小技巧打招呼,例如「Cháu chào ông bà!」或「Em chào anh chị!」,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親切與尊重!

跨越時代的學問堡壘:研究型圖書館的數位化轉型

在數字化時代裡,研究型圖書館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是Robert Darnton在2008年春季《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通報》中發表的文章《The Research Library in the Digital Age》探討的核心問題。隨著Google等數字化巨擘的興起,我們的圖書館是否將面臨轉型,或者可能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Darnton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檢視信息傳播的歷史來尋找解答。從古埃及象形文字到今日的互聯網革命,信息技術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在塑造我們的溝通方式。然而,這位學者提出了一個關鍵觀點:每個時代都是信息時代,且信息本質上一直都是不穩定的。 本文將探討Darnton的觀點,特別是他對於研究型圖書館在數字化浪潮中仍保持核心地位的堅持。我們將分析數字化對圖書館功能和角色的實際影響,以及為什麼儘管面臨數字化挑戰,傳統圖書館的價值依然不可替代。 四次信息技術的重大變革 四次信息技術的重大變革對信息傳播速度的提升及信息穩定性的影響是顯著的,具體如下: 這四次變革每一步都極大地擴展了信息的傳播範圍和速度,但同時也使信息的穩定性面臨新的挑戰,因為每種新技術都可能引入新的信息變異方式,使得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準確性變得更為複雜。 研究型圖書館 研究型圖書館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研究和知識探索的中心。即使在數字化和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研究型圖書館仍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原因如下: 總的來說,研究型圖書館是學術活動的核心部分,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環境以支持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並促進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它們在教育和研究中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單純的信息收集和分發。在數字時代,圖書館的角色應當被強化而非淡化,這是確保學術活動質量和持續性的關鍵。 Darnton, R. (2008). The Research Library in the Digital Ag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61(3), 9–15. http://www.jstor.org/stable/40481176

誰的甘願?布若威的研究路線及其對富士康勞工治理的解讀

一個文章[1]說明了富士康公司在中國的勞工管理問題,包括強制學生工實習、長時間勞動、低工資等情況。 政府部門為了吸引富士康公司,動員職業學校的學生前往公司實習和就業,降低了富士康的招工成本。 文章質疑使用布若威的研究路線去分析富士康勞工治理的學術取向,並得出富士康為血汗工廠的結論。 作者質疑使用布若威的研究路線去分析富士康勞工治理的學術取向,認為加入批判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學術行列已不具多大意義,進而展開解密工程。 作者利用布諾威的架構,反思富士康的勞動體制是建立在成功地打造了誰的甘願之上,寄望這個角度能對同一個現象,開不同的對話。 作者得出富士康為血汗工廠的結論是因為舉世傳媒將2010年連續發生18起員工跳樓自殺事件中14人因而喪生的事故,歸咎於缺乏人性與人權的管理措施。 布若威的研究路線或學術取向主要是批判資本主義國家裡的工人為何不革命,並提出「資本主義的霸權製造了工人的甘願,而『霸權(則)誕生於工廠』」的解答。 他認為工人透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管道積極參與勞動過程,勞資對立的衝突場景非常罕見,質疑傳統論述將勞動者主觀反應排除於研究之外,使得勞動者成為任憑資本技術減化、而無力反擊的可憐蟲。 他認為管理勞工的生產體制基本上可以是專制的,勞工除了勞動力之外,別無其他的生產工具可以營生。 富士康在中國大陸能夠開創出資本主義企業版圖,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黨國政體所採取的發展主義導向經濟路線,以及黨國政體權力下放後所產生的「競爭性政府結構」對富士康勞動體制的養成,扮演著養分供給的關鍵性土壤角色。 在競爭性政府的結構下,富士康對地方發展上的貢獻,不論是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產值稅收等各方面,普遍受到各地方政府的肯定,成為及其累計點制,「低底薪、無彈性加班、超長工時、高耗能」勞動體制得以在此環境下滋養壯大。 中國式市場經濟的政策路線背後的結構動力,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權力下放、非公有企業的發展、地方國有企業及地方投資的擴展、經濟特區與開發區的發展以及金融權力的地方化等。 這些動力為地方政府獲得和維持獨立利益和自主地位創造了條件,進而對富士康勞動體制的養成起到了關鍵性的影響。 富士康打造出來的「誰」的甘願是指周邊甚至內地的低廉農民工勞動力。 富士康利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大量的勞動力來擴張生產線,並廣泛拔擢陸籍幹部進入管理階層,同時在中國大陸的中部與西部地區設廠生產,進一步擴大了勞動力的規模。

另類的東南亞華人:廖內群島的獨特之處來自它的地理位置與華人身份

廖內群島是印尼的一個省份,由巴丹、賓丹、卡里蒙等島嶼組成,位於新加坡以南,是印尼最東的省份之一。 廖內群島的華人人口比例是印尼最高的,而且與新加坡的距離近,因此有很多跨境交流和流動。 廖內群島華人族群相較於印尼其他地區的華人族群有以下獨特之處: 一個文章[1]的作者使用跨地區性(translocality)作為理論框架來理解廖內群島華人的身份形成和地方建構的過程,認為他們利用其地理位置和跨國網絡來維護其文化和經濟生存,同時也保持著本地歸屬感。 跨地區性試圖捕捉跨越國家邊界的流動和社會網絡如何導致特定空間、主體性和歸屬形式的形成。 此外,跨地區性也承認地方和本土性在跨國移動中作為意義來源的持續重要性。 作者認為,廖內群島華人符合跨地區性的定義,他們利用其長期的群島互聯性來創造一種特定的本地感和華人身份,這種身份根植於他們在更廣泛的廖內群島海上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流動。 廖內群島華人的身份政治和文化韌性受到地理位置和跨國流動的影響非常大。 由於他們位於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戰略海上邊緣地帶,他們的集體記憶、流動、適應策略和華人認同都受到了該地理位置和群島網絡的塑造。 他們的跨境移動和與新加坡的緊密聯繫,使他們能夠保持華語能力和相對的文化自由,並且在新秩序政策的抗爭中取得了成功。 此外,他們將自己視為“archipelagic Chineseness”的一部分,認為新加坡是他們的民族認同的中心,而不是印尼或中國大陸等地。 他們的身份政治和文化韌性需要在地理位置和跨國流動的背景下進行理解。

去印尼的車行換機油

印尼的車行不只換機油,還提供一個辦公、休息的空間。 正如汽車行駛一段時間後,需要保養、換機油一樣,人在工作一段期間後也需要適時的休息、充電。 為什麼汽車要換機油? 汽車引擎運作時,活塞和缸壁會相互摩擦,產生高溫和高壓力,這樣的摩擦會導致引擎內部的摩擦部件磨損和熱度,產生摩擦產生的熱量和燃燒所產生的污染物也會進入機油系統中,這些因素會導致機油逐漸變質和污濁,影響到潤滑效果和冷卻效能,進而影響引擎的性能和壽命。 因此,汽車需要定期更換機油,以清除積累在機油中的污染物和碎屑,並保持機油的潤滑性和冷卻效能,以確保引擎的正常運轉和延長其壽命。換油的頻率會因車輛使用的情況和製造商的建議而有所不同。 就像引擎運轉時產生的摩擦和熱量會影響機油的品質和性能一樣,人在工作時也會產生一些因素,例如壓力、疲勞、缺乏休息和營養等,這些因素會影響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就像引擎需要定期更換機油以保持其性能和壽命一樣,人也需要定期休息和放鬆身心,以恢復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保持工作的效率和品質。如果人在固定的環境下長時間工作而不進行休息和調整,就像機油變質和污濁一樣,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也會受到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健康問題和工作失誤。因此,與換機油一樣,人也需要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態,並定期進行休息和調整,以確保長期的健康和工作表現。 在印尼的車行,除了提供換機油、檢查的服務外,它也提供休息、辦公的空間。這週慈育大學的期中考試第一週,老師們陸陸續續都拿到了學生作答後的考卷。為了不擔誤在印尼的車行,除了提供換機油、檢查的服務外,它也提供休息、辦公的空間。這週慈育大學的期中考試第一週,老師們陸陸續續都拿到了學生作答後的考卷。為了不擔誤繳交成績的時間,學校的老師即使在保養車子,都不忘批改學生考卷。也提醒各位老師,長時間工作,人也要吃點心、換機油,才能保持動力、發長遠心。繳交成績的時間,學校的老師即使在保養車子,都不忘批改學生考卷。也提醒各位老師,長時間工作,人也要吃點心、換機油,才能保持動力、發長遠心。

我聽陳純音老師《我們與語言的距離》演講的心得:語言的世界、語言的溫度和語言的八字

 詞就像人一樣,有不同的個性,喜歡和不同人在一塊,人有個性,詞有詞性,構成了語言的世界。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溫度,不同語言的母語者在學新的語言時間,就存在增溫和降溫的需求。語言也可以用來推測使用者的階層、個性,從發音、腔調、感嘆詞、選詞都是線索。心理學家用行為來推測人的心智,語言學家用語言來推測人的心智,語言心理學家蒐集語言、行為和語言行為的資料來了解語言運作和學習的機制,社會語言學家則研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語言互動。研究語言可以很深入、好像與人距離很遠,但是在陳純音老師的生動的比喻和演講後,語言和我們就變成零距離了。

104學年度星燈營總部義工:一個兩棲類的概念

兩棲類指的那些可以在水域和陸域生存的生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青蛙。青蛙的一生,在其還只能在水域生存的時候,叫作蝌蚪,是無法離開水域生活。經過變態發育之後,成為青蛙才能變成水域和陸域皆能生存的生物。星燈營為中台禪寺於每年新學年開始的時候,歡迎大學新鮮人的迎新隔宿營隊,簡稱迎新宿營。民國104學年度,有將近1000人參與營隊;據悉,每1個參加營隊的新鮮人,就有4個義工菩薩護持,所以估算應該將近4000個義工菩薩。在1000個新鮮人和4000個義工菩薩之間,有一個被稱為是「總部義工」的30人團隊,他們既不是新鮮人,也不是義工菩薩。我認為,他們就是一個兩棲類的概念。 4000人的義工菩薩所從事的相對專門的工作。如果我是大寮組,營隊期間,我可能都會在大寮組發心;如果我是環保組,我可能都會在環保組發心。義工菩薩大多數時間,不會被參與營隊的新鮮人看見,他們是默默付出的一群,但卻是不可缺少的一群。從踏進中台禪寺的那一刻起,交通組的義工菩薩就等著迎接新鮮人;直到新鮮人已經回到家的時候,機動組的義工菩薩仍在中台禪寺恢復場地。「總部義工」和「義工菩薩」有一些相似之處,他們都為支持營隊順利運作而存在,但是多數時間他們是相當不一樣的。總部義工的工作,多數是蘸醬油般的,幾乎所有工作都可能從事,他們也去巡寮組協助戰鬥澡、也去環保組幫忙垃圾分類、也在交通組引導,偶而也充當機動組搬搬桌子、架設器具。所有事都做,但是所有事都沒做完。因為師父和義工菩薩慈悲,所以總是體諒總部義工,所以寧可自己做最多事,也不讓總部義工累著。因此,總部義工不能歸類為義工菩薩,正如青蛙不能歸類為陸生動物一樣。 雖然青蛙經過變態發育,所以能夠離開水域,但仍不能離開太久,否則會乾渴而死。總部義工在師父的領導下,雖然常常有出坡任務(類似當兵出公差的概念),但是師父總是想方設法地讓總部義工參與星燈營的課程。星燈營的課程豐富、充實,在寓教於樂的方式中,建立新鮮人正確的三觀(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總部義工一完事,師父就安排總部義工聽營主任開示;總部義工一佈完場,師父就安排總部義工參加中台一支香、參加博物館巡禮;總部義工一撤完場,師父就安排參加大師解碼。雖然不是新鮮人,但也盡可能地參與了星燈營的所有課程。因為師父就怕總部義工像披瓔珞的大象,只有福報而沒有智慧。因為師父的慈悲,總部義工雖然沒有像新鮮人一樣參與所有課程,但是也幾乎參加了半個星燈營了。 總部義工既沒有像義工菩薩那樣全程協助星燈營的進行,也沒有像新鮮人那樣全程參加星燈營課程,是個半調子的義工菩薩,也只學習了半調子的課程。然而,壞事就是好事。換句話說,總部義工既協助了星燈營的進行,也參與了星燈營的課程;既修了福報,又修了智慧。所以,我認為總部義工就像兩棲的青蛙一樣,既是義工菩薩,也是新鮮人。

向六祖大師學習:善護念的五祖大師和漸修的神秀大師

五祖大師慈悲為懷,同時把所有弟子都視為平等,所以把同一份作業派給僧團裡頭所有的弟子去做,沒有褊袒任何一個弟子。作業是以「本心般若之性」為題去寫個偈子,寫完之後交給五祖批改,如果能夠了解這個「本心般若之性」的人,就可以把衣缽傳給他,並接續五祖之後成為六代祖師。雖然每個弟子都聽收到同樣的作業,但大多數的弟子都有以下習性:一、懶惰、妄自菲薄,覺得這個作業是有開悟的人才能完成的,於是一點努力都不願意嘗試;二、對自己沒有信心,而錯失良機,錯失讓師父為自己訂正修行方向的機會;三、執著名相,認為唯有「大師兄」能夠接下衣缽。眾人的大師兄神秀大師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思量出一「偈」。偈子完成後,也沒有馬上送給五祖批改,而是又再思量了許多作業以外的妄想。最終,總算把作業呈出去了。神秀大師怎麼把偈子呈出去的呢?五祖大師的堂前原先有個畫壁,要請盧珍來這壁上作畫,盧珍大概就像張大千一樣,是當代的大師。神秀大師把自己的作業寫到畫壁上,這著名的偈子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但是沒有署名、沒有落款。把偈子交出去之後,一直想五祖大師會怎麼回應這個作業。隔天天亮,五祖大師要再和盧珍討論畫壁上的事宜時,發現這個偈子便對盧珍說:「畫壁上就暫且先不要再更動了!麻煩盧珍遠道而來真是不好意思。壁上的偈子就留給弟子們去背誦,多背誦就有多利益。」接著五祖又另外找時間約談了神秀大師,私底下和神秀大師確認作偈者為誰。 五祖大師可謂善護念弟子、善護念神秀大師。首先,五祖大師要每個弟子都作偈,這是第一個善護念;接著五祖大師知道神秀大師作偈,也裡知道神秀大師在門人心中的位置,公開地表揚了偈子,還要門人誦持;另一方面,另找時間和神秀大師小參,提供修行建議,這是第二個善護念。人們常常想知道自己對於心性的體悟為何時,需要大善知識提供建議,五祖大師是一路走過來的人,自然能夠對於後人把一路上的風景給清楚描述。神秀大師如此渴求五祖大師認可,也就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