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作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語言之一,學習人口與日俱增,但學習者的背景差異,也使得華語教學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資深教師張金蘭老師的教學觀察,學華語的學生往往因為母語系統與文化背景不同,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曲線與困難點。 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學習華語時遇到哪些挑戰? 根據觀察,外籍學生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學習表現也呈現不同特徵: 一、漢字文化圈學生(如日本、韓國、越南) 這些國家的學生在歷史上皆曾大量使用漢字,因此對於「認字」和「書寫」具備一定基礎。學習初期,他們在閱讀與寫字的進展較快。然而,因為自認已有一定程度,不少人往往忽略基本筆畫與筆順的練習,導致在進階學習階段出現瓶頸。 二、非漢字圈學生(如歐美各國) 來自英語系或拉丁字母系統的學生,缺乏與漢字相關的學習經驗,因此對於文字的辨識、結構與書寫感到吃力。不過,他們在「口說表達」方面的進展相對較快,課堂參與度高,也樂於開口練習。 三、華裔學生(僑生) 華裔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程度的「聽說能力」,但往往缺乏閱讀與書寫的訓練,有些甚至僅會使用方言(如粵語、閩南語),與標準華語有明顯差異,仍需從零建立語言規範知識。 外國人學中文的動機有哪些? 張老師指出,學習華語的動機大致可歸納為四類: 正體字 vs. 簡體字:教學選擇會影響學習成效嗎? 華語教學者常需面對是否使用正體字或簡體字的抉擇。其實,這兩套字體分別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被廣泛使用,若能依據學生需求、學習環境與目標靈活調整,不會造成太大困擾。教師若能熟悉兩套系統並適時對照,反而能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認字能力。 台灣與中國在全球華語推廣上的差異與優勢 各國學生的實際困難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反映出不同的華語學習挑戰: 國籍 學習挑戰點 俄羅斯 聽力理解困難,對聲調與語速掌握有限 奧地利 發音與書寫困難,筆順與拼音系統陌生 韓國 聲調系統複雜,難以區分四聲 美國 筆畫辨識、字形記憶困難,缺乏字根概念 日本 用成語寫作文困難,發音與語法也需長期適應 波蘭 少見困難,因波蘭語音系統與華語對應性高 特別是波蘭學生,由於母語音系涵蓋了幾乎所有華語音素,使得他們在發音掌握上有顯著優勢。 華語教材開發的挑戰與契機:兒童華語教材的缺口 目前市面上多數教材皆以成人學習者或母語者為對象,對於外國兒童學習者來說,缺乏針對性的教材設計。例如泰國目前仍使用台灣出版的國語課本,這些教材對以華語為母語的孩童設計,對泰國學童未必合適。因此,開發符合外國小學生語言習得階段與學習風格的教材,將是未來華語教育的重要方向。 什麼是「好老師」?教師與學生的不同期待 根據訪談與觀察,「好老師」的定義在教師與學生眼中不盡相同: 多數學生仍偏好由母語者進行教學,認為能提供更自然、真實的語言輸入。 以上為參與華語師資培育課程後的筆記與心得整理,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者的觀點,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教學現場的挑戰,也為未來投入華語教學的朋友提供了寶貴參考。
Tag: 漢字
華語老師的福音:不只華語有語法,漢字也有語法?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第二期的文章) (James Myers, 2022)主要探討將漢字字符系統視為一套語法系統,並認為這套漢字語法如果被明確教授,將可幫助中文閱讀寫作的學習。 語法的三個層面 文章指出漢字語法可分為三個層面: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在構詞學方面,漢字的部件可分辨是否屬於合成字、疊字或是帶有詞綴的形聲字,進而幫助學生猜測字義和讀音。在音韻學方面,若瞭解筆畫的規律,包括筆畫型態和組合的限制,將可幫助記憶和分析複雜漢字。在語音學方面,筆順雖看似任意,但其實受到一些語言共通的情況影響,另外漢字本身的音韻結構也會影響筆順,使漢字成為一個整體。 文章認為這套語法分析不僅更符合漢字本身的特性,也更能幫助中文學習者運用已知的語言知識學習新語言。明確教授語法有助於成人分析思維的運用,重複練習則可使這些知識自動化。因此讓教師學生注意漢字語法中的規律,甚至連細微的模式,都可能促進漢字學習的效果。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是專門用來描述漢字語法規律的術語,和一般語言學中講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有些不同: 所以這裡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可以說是漢字語法研究專門的術語,重點在研究漢字本身的規律,而不是語言語音和詞彙方面的規律。它們利用了一般語言學的這些術語,從類比的角度提出漢字也存在類似的語法現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習者從已知的語言規律出發學習新的漢字語法。 從構詞學看漢字 漢字在構詞學方面的語法主要指漢字由不同的構字方式組合而成。主要的構字方式有三種: 所以當學生看到一個新的複雜漢字時,可以首先判斷它是何種構字方式,再根據這種構字方式的規律推測它的意思和讀音。這樣可以減少死記硬背的部分。這就是漢字在構詞學語法方面的基本概念。 從音韻學看漢字 漢字在音韻學方面的語法系統主要是指筆畫的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瞭解了這些音韻規則,學生在看到新字時就可以分析它的筆畫結構,而不需要死記硬背各個部件的形狀。也可以在手寫時合理地安排筆順。 從語音學看漢字 漢字語法的第三個部分-語音學,我來簡單說明一下: 漢字語音學主要研究筆順的規律。雖然筆順看似任意,但實際上是受一些普遍原則影響的: 瞭解了這些規律,學生在學習漢字筆順時,不必死記硬背,而可以從這些原理去推導合理的筆順。 熟悉漢字語法的好處 漢字需要這些語法的主要原因如下: 總之,語法分析符合漢字本身的特點,也符合人類學習語言的共通規律。將漢字視為語法系統有助減負、增效。當然,語法只是基礎,大量練習還是不可或缺的。 James Myers(2022)。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1-3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1
參加「2017年海外華語教師師資培訓營」有感:華語教學離外語教學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台灣,台南市首倡以英語做為第二官方語言,市政府的第二官方語言專案辦公室和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在11月中進行「2017國小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 。同一年的,10月31日和11月1日、2日,我也參加了由國立成功大學華語中心和正大管理學院舉辦的「2017年海外華語教師師資培訓營」。成大外文系和成大華語中心,雖然都來自台南,但是對於外語學習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自1990年開始被提出,是一個用來含括過往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的術語。所有能夠成功學習的語言條件在於不把語言作為學科來教授或學習,學習者以第二語言學習學科的內容,它可以是地理、歷史、數學、生物、體育…等。 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學習學科內容,而不是學習第二語言以待未來有朝一日能夠運用第二語言。這是成大外文系對於外語學習的看法。 成大華語中心在三天的培訓營中的課程包括:課室活動設計、漢字教學、語法教學、課程設計(以語言任務課為例)和課程設計(以文化課為例)。三天的課程中,語言本身就是學科。學生也在課堂上使用第二語言,但是比較像是為了使用而使用,並不是像CLIL的目標為了學習內容而使用。以「語法教學」為例:語言教師結合實際情景的對話,引入語法點、講解語法點、練習語法點,語言變成學科。「課室活動設計」課程中許多的課室活動也同樣以語言為目標。 雖然成大外文系和成大華語中心都來自提倡以英語做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台南市,但是兩者對於外語學習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異。
這些耳熟能詳的泰語和華語的詞彙,他們都是外來語!
「外來詞語」即大家就熟知的「外來語」,其是從外來民族語言中吸收過來、成為本民族語言的詞匯。根據田惠剛所述,世界上各大語言中外來語的多寡通常和各國的歷史狀況有關。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外來詞語,所認知的外來民族,即中華民族和泰民族之外的民族。而方言對華語和泰語本體的影響,則在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討論。 華語和世界各國其它語言,如日語、英語、法語相較之下,是外來語最少的語言。尤其是華語利用漢字作為記錄的符號,漢字本身為表意文字,穩定性高,也因此對外來詞語的吸收較弱(2008,田惠剛)。中華文化強調「兼容並蓄」,所以幾次歷史上的民族融化和文化輸入,吸收了許多外來語,也都成為華語固有詞匯,甚至讓人不覺得那是來自外民族的詞匯。例如: 牙、貝、鷗、駱駝、舶、胭脂、菩薩、佛、羅漢、和尚、尼姑、喇嘛、袈裟、舍利、塔、禪、阿彌陀佛、劫、太妃、可汗、閻羅、琵琶、苜蓿、嗩吶、琺琅、葡萄、芫荽、曇花、檀香、榴槤、茉莉、石榴、蕃茄、菜、彈指、剎那、須臾…等。華語中的外來詞有三種形式:譯音、半譯音半譯義、音譯兼意譯三種。譯音的如雷達、般若、佛;半譯音半譯義的如啤酒、霓虹燈、摩托車;音譯兼意譯如維他命、烏托邦。此外,華語也從日語的詞匯中有許多的吸收。例如:瓦斯、混凝土、浪漫(以上三者本身也是日語的外來語)、便當(以上來自日語漢字)。 泰語相較於華語,外來語的數量很多,包括吸引來自梵語、巴利語、孟語、高棉語、華語、馬來語、緬甸語、泰米爾語、阿拉伯語、波斯語、葡萄牙語、法語、日語、英語等語言中的語匯。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梵語和巴利語。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在近代大量的產生。根據泰國皇家學術學院規定外來語吸收的方式有三類:譯音、仿譯和意譯。音譯的如แอปเปิล(蘋果,譯自apple)、คอมพิวเตอร์(電腦,譯自computer)、การ์ตูน(卡通,譯自cartoon);仿譯則是用泰語本身有的語素組合起來表達;意譯則是在泰語的基礎之上創造出可以表達英語單詞意思的詞。 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的語匯大量地輸入到華語和泰語之外,彼此可能會有相同或相似的概念,但用以指涉的語言大不相同。這些受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影響的語匯,都已經成為華語和泰語中很重要的成份,以對泰華語教學而言,許多文化、概念是容易理解的,而缺少的是語匯的記誦而已。 至於針對近代輸入華語和泰語的來自英語或西方的語匯,因為在輸入的時間相近,也多以音譯為主要原則,並且是全球化的商品,所以學習起來也相對容易。例如:巧克力和ช็อคโกแลต、咖啡和กาแฟ、漢堡和แฮมเบอร์เกอร์。
我為什麼學習泰語?
我想很少有人問「為什麼學英語?」或「為什麼學日語?」因為對華人,特別是住在台灣的中華兒女,鑑於和美日的商貿等關係,學習英、日語相當普遍。學習泰語就顯得相當少數而令人好奇其動機了,分享我學習泰語的動機和心得,也鼓勵大家學習更多語言。 我明白語言是很重要的東西,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有華語和英語就足以應付全世界的旅行行程了。事實上,也差不多是如此,即便我們知道日本人不喜歡說英語,但是英語在日本就算無法暢行無阻,但也不是完全派不上用場,所以英語是很足夠的。 那為什麼我要學習泰語? 我想學習泰語的動機,已經超越「溝通」的需求了。學習語言,都希望能夠溝通,進一步能夠透過語言進行社交活動乃至謀生。 首先,泰國是東南亞國協中首屈一指的國家。東南亞國協欲成立之時,新加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依賴其和西方國家的特殊關係,新加坡斡旋西方國家和東南亞國家,成就東南亞國協。當第一次會議召開時,新加坡退居幕後,讓泰國作東。可以想見泰國在東南亞國協中算是舉足輕重的角色。當然,依此觀點作為學習泰語的話,那學習馬來語(可以在印尼和馬來西亞使用)才是更有力的。 第二,泰國的流行文化。New York Times曾經發表過「Tokyo, Watch Out」文章,內容講述東京引領亞洲時尚地位可能不保,因為曼谷很快就會取代東京,成為亞洲的米蘭,設計、時尚的領頭羊。除此之外,電影、廣告行銷或其它設計的東西,曼谷成為創意基地。這時候,學習泰語的動機,就比較像是因為興趣,因為對服裝設計或廣告行銷有興趣,學習泰語。我想我不是對電影有興趣才學習泰語,我是因為學習泰語才看泰國電影。 第三,就是為了社交而學習泰語。我想我是幸運的,我有一群很好的泰國朋友,這些朋友都是能夠用英語溝通,但是耳濡目染,也能夠學到一些泰語,但老是那幾句泰語,就很無趣。為了和這些朋友溝通,也為了能夠和更多泰國人溝通,學習泰語是勢在必行的。今年參加海洋音樂祭的時候,我就能夠和同樣來玩的泰勞對談如流。 最後,再說說學習泰語是否困難。或許對西方國家或那些沒有聲調的母語人士而言,泰語的「聲調」是困難的。但對以華語為母語的人來說,華語有四聲,泰語有五聲,方言如閩南語或廣東語的聲調甚至有七聲、九聲,所以學習泰語的難度大概和學習方言的難度差不了多少。再者,泰語和華語同為漢壯語系,除了記錄的符號(漢字vs泰文)不一樣外,文法、發音是有助於學習的正遷移。歐洲人動不動就會多國語言,因為其方言發達,各自的方言成了各國的國語,由於來自同一個語系,所以不同語言之間的學習就像學習方言一樣,很容易。華語母語人士學習越南語、泰語大概都有這樣優勢。所以學習泰語是不錯的選擇。 我不曉得這是不是讓你想學習泰語或者學習馬來語或越南語,但我相信如果能夠為了興趣學習語言,學習的效果是會很好的。當然,若能夠把興趣變成工作,那人生就會是完美的。現在在非洲開拓疆土的是什麼人?是黃種人,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中華兒女。或許黑暗大陸非洲或印度的語言也值得我們去學習。不要為工作而學習,為興趣而學習,反正一定會有工作。
華語教學概述和第二語言習得
一般外國人學華語,會遇到哪些問題,根據張金蘭老師的教學經驗,學習華語的外國人普遍會遇到以下現象:對於漢字圈的學生,如日本、韓國或越南的外國人,建立在曾經有使用漢字的基礎上,讀和寫兩個能力是很容易進入的,也因此就會輕忽習字;非漢字圈的朋友,就是所謂的「外國人」,聽和說的學得快,上課的時間不會說又很愛講;而華裔的外國人,則只會聽說,甚至只會粵語或閩南語。 普遍外國人學習華語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被華人的爸爸、媽媽逼著學習華語;二、中國強大;三、喜歡華語流行;四、具挑戰性。教導華語者如果是正(繁)體的慣用者,通常會面臨和簡化字的比較,而正體字和簡化字分別在中國大陸和台灣被使用,只要依據學生需要教導,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張金蘭老師另外討論了,中國大陸和台灣在世界推動華語的優勢:在中國大陸,透過國家漢學辦公室,領導層級高,能夠快速地進入各國國家;台灣老師的優勢在於設備、師資、教學多元和科技的應用。 從幾個外國學生的訪問記錄來看,學華語對不同國藉的學生有不同的難處,俄羅斯學生覺得聽力難;奧地利學生覺得寫字和發音難;韓國學生覺得發音難;美國學生覺得辨字難、筆畫難;日本學生覺得發音和寫文章、用成語的時候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學法。波蘭學生學習華語倒沒有這些障礙,根據張金蘭老師的說法,波蘭語有所有能夠對應到華語的發音,所以很多音可以很輕易的上手。 華語教學市場上缺少兒童或外國學童華語教材。泰國的學校學童仍使用過去南一版的國語課本,原先設計給母語者使用的教材,在非母語國家使用,可能會讓學童不能有效率地學習。有興趣投入華語教學的朋友,不妨考慮開發外國兒童華語教材。 華語老師認為好的華語老師應具備:老師該有的人格特質、專業(包括語法、發音…等)、常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華語的外國學生則認為好的華語老師應該有:活潑的教法、鼓勵學生、標準的發音。且選擇母語者為學習語言的對象,似乎是普遍的對象。 以上為今日參加華語師資培育班的心得和小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