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東南亞國協

我讀《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

 東協區域論壇包括成立之初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越南、寮國、歐盟(主席)、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後陸續加入的的27個成員,包括:柬埔寨(1995 年)、緬甸(1996年)、印度(1996 年)、外蒙古(1999 年)、北韓(2000 年)、巴基斯坦(2004)、東帝汶(2005)、孟加拉(2007)以及斯里蘭卡(2007)。其成立的原因,我認為是期望對區域安全產生了正面的影響。然而,東南亞的非傳統安全(non-conventional security)威脅日益加大,已取代了過去著重的國家間對抗。   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以下三個特徵:(1)傾向於跨國性;(2)政府受到非國家行為者的挑戰;(3)非國家行為者通常採取非對等性策略,如恐怖主義、游擊戰和非正式活動。根據宋興洲和林佩霓的《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所述非傳統安全威脅包括:恐怖主義、分離主義、不穩定的民主化、國際遷徙、公共衛生問題和經濟問題等六種。這些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個人安全危害的程度要來得比國家安全嚴重。   國際恐怖主義攻擊的對象通常是「軟」目標和平民,恐怖主義造成的傷害幾乎到了無法令人接受的地步,並嚴重地威脅政府的公信力,顯示其無法保護人民;分離主義運動雖會造成安全上的風險,其使政府的公信力隨之降低,對國家而言可能會有安全的風險,但我認為對個人而言,並不會有任何安全的風險;宋興洲和林佩霓認為國際遷徙將造成東南亞安全問題,但我認為這有助於當地文化的豐富;公共衛生問題包括環境和傳染疾病,這不儘是區域安全的重要關鍵,更是關於人類生存的重要議題;最後,東南亞地區各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卻欠缺積極性的合作,恐怕只會淪為已發展國家的提款機,最後造成如埃及因通貨膨漲而導致政局不穩定。   我們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在利比亞或中國大陸發生的事情,都能在一瞬間就傳送到自己的電腦面前,不論透過傳統媒體或新興媒體的方式。如果能更多角度去認識不同問題,也就不會只看到現象而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原因。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國家的角色》

 「國家」乃涉及一系列的制度、政策和世界觀組成,作用是組成政府、界定疆界、維持社會秩序並與國際維繫關係;「國家意識形態」則是國家用來穩定政權並將國家秩序與社會或公民進行連結的一套價值,它「指的既是心理層面的信念體系,同時也是將這種抽象的信念體系落實到實際政治行動方案的連結」 。   我們對東南亞各國「國家」所扮演的角色都有多少的認識,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寮人民共和國的相關資料。寮國以王國形式存在約有700年,以歷史古城龍坡邦為起源地,泰國曾拍過《สบายดี หลวงพระบาง》(早安 琅勃拉邦),我覺得滿好看的,也把龍坡邦拍得滿美的。大抵上,寮國國家意識形態掌握在寮國人民革命黨手中,他們結合了市場經濟原則、馬克思價值和佛教文化,也試圖透過加入東協進一步整合入區域和國際架構中。   在東南亞,「國家」是由外面所引起的概念,通常這樣的概念對統治精英而言較具吸引力。在許多國家,如過去英國統政的緬甸,將地區分為「行政緬甸」和「前沿地區」二分法;或馬來西亞原住民事務部的長程目標是要將原住民帶離森林,並使其融入馬來社會並信伊斯蘭教,這都是因為「國家」破壞了這些原住民寧靜的生活。   但現在也不能沒有「國家」了!有國家,就能發展經濟,而經濟的發展的前提就是教育,教育發展得好,識字率就能提高,但是識什麼字又得由國家決定了!另外,東南亞國家在發展的角色,和宗教息息相關。我們可能會認為東南亞國家對宗教自由不重視,但事實上,比起其他文化表現的形式,區域內許多國家對宗教自由和行都是給予保障且放任的。   東南亞國家除了有自身的東南亞國協之外,還有和泛亞太地區其它國家的亞太經合會(美國主導),也和日本、中國維持相當微妙的關係。   各國都以追求永續發展為目標,特別在「環境」這一方面。這一週,我們也看到天災如何對印尼無情,光一天之內同時因為地震而引發海嘯,又有火山爆發大量火山灰讓人致命。我們希望這些罹難者和其家屬都能渡過這個難關,迎接更美好的未來。下面附上兩段新聞片段:   另外,我們總以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得好,人權也就落實得確實,但下面的影片卻指出,新加坡在方方面面包括:移民、同性戀、老人、殘疾人…等弱勢族群仍有照顧不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