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再過幾天,我將到中台禪寺參加大專禪七,前提是背好《心經》,所以我也上網好好背背心經,同樣的漢譯《心經》在不同語言的傳誦下,有不同的妙音,包括:華語、閩南語、粵語以及日語,集結如下:華語版本有二,齊豫和黃思婷演唱: 閩南語版本有二: 粵語版本有二,譚詠麟和群星演唱: 日語版本有二:
Tag: 日語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文化交流篇(同學之外)
相比和同學的交流,我和民眾的交流就有較多的機會了!我在AUA上日語課,認識了該語言學校的老闆、四個日語老師,以及一群同學,他們來自不同國家;我去泰佛寺上禪修班,認識許多師兄,主要是泰國人和華人,來自泰國北部、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我也到過去作為交換教師任教的學校,於是又認識了一個專門帶領旅遊團的領隊;在搭飛機回台灣的路程上,中華民族情感作祟,硬是要用華語點餐,所以也認識了旁邊的大陸人。當然,還有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朋友來不及描述,點到為止。在AUA上課,說是學習日語,倒不如是說是學習語言學習/教學方法。AUA的教學方法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它不透過文法、語音或操練來學習語言,它希望讓你沈浸在標的語的環境習得語言。五個月當中,我和四個日語老師結緣,也對於日語或日本文化有多一些些認識。此外,就是在AUA的老闆龍大衛的介紹下,認識了一群愛好語言學習的朋友,透過語言交換的技能訓練,我們有機會加入相關計劃,一方面認識新朋友,一方面進行語言學習。 我每週都會去精舍上課,所以會看到很多師兄,每當有大法會或大活動的時候,我就會去大寮(按:大寮就是廚房)幫忙,有時候洗水果、有時候搬運湯菜,我和大寮的師兄們默契很好。儘管幫不了忙,但是大家因為我幫忙就會工作得很開心。 我還認識了一個領隊,我就是領隊助理小弟,他到哪去旅遊、調查,我也跟著去;他就像媽媽,我就像小孩。過去我就知道泰國人喜歡旅遊,但這次體驗了幾乎沒有休息就再旅遊的感覺。我也練就了一身能夠快速打包的技能。 即使在飛機上偶然解逅的人,都可以讓人有許多文化交流。他是北京人,在英國倫敦大學,現在回到北京從事金融業,算海歸子女。他跟我分享大陸的歷史觀,我也跟他講台灣的歷史觀,我們都認為兩岸的華人交流越多之後,就會認識越多。
無處不好遊,無處不好學:AUA日語課以及泰國的佛寺
這個月的第一個星期開始,就是學校的期末考,考過之後,所有課程也都結束了。不過,這個月,搬家後的AUA,日語課也重新開課了,有了新老師和新教室,所有體驗都是全新的。除了,AUA之外,這個月我比較常出沒的就是寺廟,包括中台禪寺在泰國的分院泰佛寺,以及旅遊時經過的寺廟。我想,我可以自稱是跟著這日語老師一起成長的學生。兩個日語老師第一次上課就教到我了!而我也是全班出席次數最高的學生。所以我看著這兩個日語老師成長,這兩個日語老師也看著我的成長。ALG真是一個有趣的語言學習方法,而且沒有壓力又不用寫作業和考試,重點是可以把所有國籍、不同母語的人通通集中在同一個班級上。當然,成效也比較不容易評估,因為紙筆測驗通常只能測出讀寫的能力。 這個月,我最常去泰佛寺的大寮幫忙。因為這個月是泰國的九皇勝會,幾乎泰國的華人都嚮應這樣子的活動,吃素十天。最熱衷的當然就是中國城區域,不過也有不少泰人共響盛舉,吃了好多餐素食。泰佛寺住持慈悲,每年九皇勝會時,就會讓大寮煮素食來供養大眾。要煮的東西一多,人手就會不足,我這個平日不下廚房的人,就自願去大寮幫忙了!我洗水果、切菜、上菜、洗碗盤…等,只要不必碰到鍋子的事情都能做,也和大寮的菩薩義工們結下了良善的法緣。此外,我也邀請了兩個日語老師一起來吃素,除了和大寮的義工結緣,我也和日語老師結緣,這就是廣結善緣。 我也去了一些寺廟,包括披差汶、烏台塔尼、尖竹汶的寺廟,如果你說泰國的寺廟都是一個樣,那你肯定去得太少,泰國的寺廟雖然都以佛教為主,但建築風格、繪畫風格、佈局、佔地…等,是有許多明顯的差別的。
AUA日語課文化課教學:辛苦了的拉麵
如果分別問台灣和大陸的華人對「拉麵」的印象,肯定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台灣的華人心目中的拉麵,大概是日本的拉麵;大陸的華人馬上會映入腦海的可能是蘭州拉麵。但日本人對「拉麵」就比較不會如我們那麼含糊地交待。今天日語老師為我們細說拉麵在日本的發展。拉麵,作為中華料理的一支,傳入日本之後,也是日本人最喜歡的料理之一。拉麵,一九五九年,首度由水戶黃門引入。在許多港口(華人經此和日本人貿易)都有中華料理的足跡。直至一九一○年,中華料理屋「來來軒」於東京淺草開幕。 今日,我們看到日本拉麵的面貌,已經和原先的拉麵有很大的差別了!在札榥、博多、喜多方都有屬於自己口味的拉麵。札榥拉麵以味噌出名,博多拉麵以豚骨為名。名古屋也有特色拉麵,那裡的拉麵被認為是台灣拉麵。這個對台灣的華人而言,應該是個很感興趣的話題。 除了對「拉麵」的印象,在大陸和台灣有差別外,我認為「語言的使用」也因為日本的影響而有小小的差別。台灣華人很習慣脫口而出的「辛苦了!」或「辛苦你了!」,我認為是和日本的招呼用語有關。這我必須向大陸的華人確認,大陸人是不是很少說:「辛苦了!」這樣子的話?我認為,台灣的華人對於「辛苦了!」的使用,有點氾濫而不知所芸,就是會很不自覺的就說出「辛苦了!」的話。對我這個初學日語者而言,這個「辛苦了!」對我而言是屬於華語當中所不會使用的表述。但我相信許多把這個「辛苦了!」掛在嘴邊的人,多多少少是受到日劇或日語文化的影響
AUA日語課文化課教學:釣魚台緊張情勢,一觸即發
每每寫關於「華語教學」的論文,我很喜歡說要因應各國、各文化的情況不同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內容。但是如果學生來源很多的話,你就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內容。比方說,在AUA的日語課,除了我這個台灣人外,還有泰國人一起上課,偶爾還有歐洲人(不知哪國來的)一起上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不過,在每天三小時的課程中,只有我這個台灣人是每天都上第三個小時的。今天難得有另一個台灣女孩和我一起上第三個小時的課,日語老師似乎也是忍了很久想講尖閣島的課程,於是以介紹沖繩為名,偷渡了許多日本人「偽裝」的知識。(幸好,我每週看《文茜的世界週報》,我不會被日本人騙的。) 日語老師有兩個,兩個輪流備課,另一個就當助教。這一堂正好輪到奧田直己老師上課。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前半段聊了一些「要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後,講到渡假村後,就開始介紹沖繩文化了!老師從琉球王國說起,琉球王國從西元六○○年開始有有史料記載,於一八七三年被納入日本版圖;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二年間,由美國管理;一九七三年,歸還給日本。沖繩的文化從語言(言葉)、食物、音樂到服飾都和日本本土有差別。在家宅前面,會有兩個沙西,張口的是公沙西,閉口的是母沙西,會在門口前面,也會在屋頂上面。另外,沖繩有四十九個島嶼,以及一百六十個無人島。沖繩最南邊的島嶼距離台灣只有一百公里。以上由奧田直己老師所教授。 當我們說,提出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方法或內容時,這時候中日關於沖繩中日共同的話題,無非就是釣魚台。奧田直己老師試圖將沖繩作為日本版圖的證據介紹給大家;同時,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牡丹社事件(或甲午戰爭前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這是日本之所以取得琉球或失去沖繩的關鍵。(也有可能是日本人的教科書內容有偏差,所以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些事情。)講到沖繩最南邊的島時,這個我就真得不知道那個距離台灣一百公里的是不是釣魚台了!你再看看沖繩那個沙西,樣子看起來和咱們金門的風獅爺是不是很像,發音聽起來也是很像獅子。我認為講釣魚台內容作為語言教材相當恰當,因為這是彼此相關的故事,不過應該更大方地去談論,遮遮掩掩地反而透露出「偽裝」的樣子。 一起上課的女孩子也是台灣人,但在澳洲讀書,所以關於台灣的歷史、地理不太清楚,於是向我確認「琉球」是日本或台灣的?我清楚大概就是釣魚台或尖閣島之類的問題。幸虧我夠機靈,馬上介紹台灣的「小琉球」,同時用我一點點能夠使用泰語和肢體語言,把話題引導向高雄旁邊的「小琉球」。不然,在日本人有意無意地卻又很不大方起提到沖繩,又幾乎沒碰觸的釣魚台,我實在很難若無其事地不去說釣魚台。所以,我還是傻乎乎地在台灣的東北方指出釣魚台,但那是不符合比例尺的,所以有可能指到的是龜山島!唉! 如果我向日本學生上華語時,是不是能更有趣、且大方地訴說著兩地人民對同一個島嶼的不同情感呢?我想我可以比日本人更全面、客觀地講訴這個議題,即使是在語言教學的場閾下…
AUA日語課之語法教學
AUA語言學校原本在美國大使館旁邊,有一個同學說他二十六年前上泰語課就在那邊,直今年九月才搬到朱拉龍功大學旁邊的詹朱利廣場大樓的二十一樓。舊的AUA場地非常古老,都可以用來拍鬼片了!十月份,日語課開始,連老師都換了,而且一次是兩個新老師,中村老師和奧田老師。兩個老師應該都是新手的語言老師,不過一個禮拜過後,當老師上課更有自信時,我這個當學生的,也就更沈浸這個語言學習過程了。 AUA以自動語言成長(ALG, Automatic Langauge Growth)這樣的語言課程計劃著名,期目標在建立學生對於標的語的流暢度。閱讀和寫作較不強調,因此也較少注重語法的教學。這樣的課程從泰語開始,而後開展日語。 不知道是日語本身的原因,還是老師的原因,這個日語課程,不像泰語課程可以不講語法。一天上三個小時的課,偶爾在第三個小時開始,會有日語語法的課程。當然,那就是初級日語會遇到的語法。兩個日語老師應該都不是語言教學專業的,但對於日語的語法卻仍能略說一二,我想這和日語本身就是語法規範導向的語言有關。 有些人認為,學習語法有害於流暢度,因為你可能會害怕講錯,而不敢開口;但我認為,學習語法有助於快速建立標的語言基模,與其自行歸納,不如透過系統地學習。相輔相成,但不是只依賴語法。
Patunam:泰國的五分埔
早上約莫九點半起床,因為Zue要上日語課。搭計程車是最快且不會遲到的方法之一。Zue似乎也開始對曼谷熟悉了!他買了bts smart student card也用他的學生證幫我買一張。學生卡有一個月效期,一個月內可以用二十次,每次十七元。 我先去big c裡面的superrich換錢。今日美元匯率為34.20,不確定這是不是最好的匯率,不過據說這是最好匯率的地方,於是我先換了兩百元。換了錢就能隨意買東西了。買了裝手機的小零錢包,也買了炸雞皮和椰漿飯。這些通通使用泰語。我的泰語實習也在這幾天正式展開。 下午遇到Zue的朋友Som。先去寄了幾包香菸,然後沒有目的地隨便亂走。接著到朱拉隆功的圖書館。朱拉隆功雖然離暹邏廣場很近,但仍然和kaset大學很像,只要一進入校園,就是那舊舊的感覺,似乎很適合拍鬼片。 離開圖書館,bei載我們到PATUNAM買東西,這裡專賣wholesale,就像台灣的五分埔或韓國的東大門。不過這個地方比五分埔和東大門都好太多了!還有food court在這裡。順帶一提,在這裡認識了兩個人,jei和vee,都是zue的朋友。 買了一件西裝外套和一個襯衫,做用批發價,分別是六百元和一百八十元。之後我們每個人都在food court吃了兩餐。搭glab的車先回zue的房間,再到star coffee,就是現在撰寫文章的地方了!很可愛的地方。 ในวันที่เราต้องไกลห่าง – L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