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方式

學詞彙是不是有最好的策略?

Sanaoui (1995)的質化研究中觀察在英屬哥倫比亞學習法語作為二語的學習者,其認為學習者的語言程度和教學方式並不會影響詞彙的學習,真正影響個人詞彙學習是其是否有結構(structured/ unstructured)。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師是可以訓練學習者注重詞彙學習(Schmitt & Schmitt, 1993; Kojic-Sabo & Lightbown, 1999; Fan, 2003) 。 詞彙學習的策略並不是去認識一個詞。每一個詞彙學習策略都有它的優點。那些成功學習詞彙的人不只有多樣的學習策略,而且是持之以恆地去使用。 References Fan, M. Y. (2003). Frequency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actual usefulness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strategies: A study of Hong Kong learners.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7(2), 222-241. Folse, K. (2002). One Japanese ESL learner’s use of context clues […]

參加詞彙課程的學生對於詞彙學習方法的態度有什麼樣的改變?

大多數語言研究者和教師對於詞彙的關注較少,因為在封閉的系統下,例如:句法和語音,人們是比較容易進行歸納和演繹(Richards, 1976; Laufer, 1986)。但是,比較大學二語學習者的偏誤比例時,卻發現詞彙的偏誤高於語法的3倍到4倍(Meara, 1984)。學習者的詞彙能力和其學術成就有很大相關,特別影響閱讀的表現(Laufer, 1986; Qian, 2002)。Paribakht and Wesche (1996)指出,在以理解為基礎的上所進行的課程,即能夠對學習者的詞彙能力有大大的提升。Zimmerman (1997)發現只要在課程中進行詞彙相關的活動,學習者對於詞彙學習方法的態度隨之改變。學習者參加10週的課程,每週上課24-25小時,而且進行自選閱讀材料並記錄。實驗組的學生除了每週24-25的正規課程外,還有額外3個小時的詞彙學習課程。 詞彙學習課程的活動相當多樣。例如:詞彙「consume」會進行課堂討論:「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and by whom would each of the following be consumed: three glasses of water, 6 gallons of beer, a ton of fish, a tree, oil, a book, a town」。或者,讓學生去描述圖表,同時要求學生使用相關詞語:consume/1990, consumption/1930/exceeded, consumers/after World War II, continued to consume/in 1965, consuming/ since […]

我們如何描述二語學習者的詞語知識?

如何知道一個人的詞語知識規模(Vocabulary Knowledge Scale),Nagy,Herman and Anderson (1985) 透過訪談的方式,Wesche and Paribakht (1996) 將訪談的方式改為紙筆測驗,如此可以大規模施測。在給定目標詞語言,學習者回答:一、我從沒看過這個詞。二、我看過這個詞,但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三、我看過這個詞,我認為它的意思是…四、我知道這個詞,這個詞的意思就是…五、我可以用這個詞造一個句子。 這分別對應於: 一、完全不熟悉。二、熟悉,但不知道意思。三、可以給出同義詞或翻譯。四、能夠把詞語在合適的語義使用於句子。五、能夠把詞語在合適的語義使用於句子,且合於語法規範。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組人把認識一個詞語以辨別它的形態(form)、知識它的意思(meaning),然後可以使用於句子(in sentence)當成是一個進程。然而,可以使用於句子時,也未並可以完全知道一個詞的意思。 Waring (2002) 認為,詞語知識規模的問題在於其把詞語知識視為一翻兩瞪眼(incremental)的分類,其認為詞語的知識應該是具有累積性(accretive)的,也就是我們應該知道詞語的知識是和其所在的脈絡有關,而這個是自外於考試之外,因為功能而存在的。 References Laufer, B. & Goldstein, Z. (2004). Test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Size, strength, and computer adaptiveness. Language learning, 54(3), 399-436. Nagy, W. E., Herman, P. A. & Anderson, R. C. (1985).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

給華語老師的語音結構入門:華語語音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參考右圖各部位組成各語言聲母的可能性。至於華語語音則可以依「發音部位」(發音時,發生阻礙的地方)和「發音方法」來區分(發音時,阻礙程度如何?聲音如何出來?)我認為只要清楚各個部位的名字,和其對應的專有名詞,遇到問題就唸唸看,就可以判別是啥發音部位或方法了。 發音部位包括:雙脣音、脣齒音、舌尖前(又稱舌齒音、平舌音、齒頭音)、舌尖音(又稱尖齦音、舌尖中音、舌頭音)、舌尖後音(又稱捲舌音、翹舌音、正齒音)、舌面前音(又稱舌面音、顎音)、舌後面音(舌根音、牙音)。發音方式則有:塞音(又稱塞爆音、爆發音、破裂音,兩個發音器官緊密靠攏)、擦音(又稱摩擦音,兩個發音器官接近)、塞擦音(兩個發音器官,先緊靠,再除阻)、鼻音和邊音。另外,清音和濁音的差別在於,濁音會使聲帶顫動,清音不會;送氣和不送氣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氣流流出。 關於韻母,可以參考趙彥老師的韻環餅。我認為這個韻環餅把我常常搞不清楚的韻母分得很清楚,尤其也可以對應漢語拼音的韻母。很快就對應過來,韻母也很容易糾正往正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