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文化

文化像尿尿?從泰國佛教探討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形塑我們

當我們談論文化時,許多人會聯想到語言、傳統、宗教儀式或穿著飲食。但如果有人告訴你,「文化就像尿尿一樣」,你會作何反應?這個比喻乍聽之下令人發笑,卻極具深意。 「尿尿」是一種日常又不可或缺的身體代謝行為,是生物維持生命的重要機制。我們不需要時刻掛念它,它卻會在需要時自然發生。而文化,也是如此。它不總是明確被我們意識到,但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中悄然發揮影響力。 文化是自然反應,也是群體識別的標記 從生物學角度看,不同物種都有排泄系統,人類、哺乳動物、魚類、昆蟲,各自以不同方式完成相同的需求。這種機制雖然基本一致,但表現形式卻因物種而異。昆蟲使用馬氏管,魚類透過尿孔,而人類有明確的「尿尿」行為與語彙。 同樣地,文化也是一種「需求」的表現,不同族群會透過不同的儀式、活動與符號體系,來滿足生存與認同的需求。這些形式不僅反映內在價值,更成為劃分群體的重要依據。文化,就是在時間與空間條件具備時,會自然而然發生的一種社會行為。 從泰國知識份子的自白,看文化的潛移默化 這樣的文化特性,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衝突日益頻繁的今天,尤其值得探討。以下是一位受英國教育的泰國知識份子的心聲: “我從沒被問過是否想成為佛教徒,我的出生證明、身份證、學校成績單全都標註我是佛教徒。從小我被要求上佛學課、學習如何合掌行禮、如何在長輩前爬行通過。這些是泰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從未有機會質疑,也無法選擇。” 這段話描繪出文化如何像空氣一樣包圍著人,讓人習以為常卻難以看見其形狀。他不反對文化,但也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正「相信」佛教,只是因為文化的規訓而不得不接受。這種經驗揭示了文化如何「自然」地滲入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與價值判斷,讓文化不再只是外在的符號,而是潛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強大力量。 泰國佛教:文化實踐的具體樣貌 在泰國,佛教不只是宗教,更是一種深植社會結構的文化系統。從清晨供僧、放生動物、建寺院,到年節儀式,這些文化元素滲透在每一位泰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寺廟是社區的中心,即使不是佛教儀式,如水燈節等節慶活動也常在寺廟舉行。對泰國人而言,佛教信仰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也是一種集體行為模式。 例如,在雨季,僧侶會留在寺院專心修行,而信眾則提供生活物資,展現出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共構關係。這些活動並非出自深思熟慮,而是「時間到了就該做的事」。文化,在這裡成了一種身體記憶——在正確的時空條件下,自然而然地被喚起並實踐。 文化的弔詭:不能選擇,卻難以脫離 我們可以從這位泰國知識份子的故事看出文化的弔詭:它可能是身分的根源,也可能成為枷鎖。在全球化社會中,人們開始質疑「出生就該是誰」的命定論,但舊有的文化結構仍強大地影響著每個人。 他坦言:「我不確定我是不是佛教徒,但我的社會身份、生活方式、家庭與教育都已經替我做出選擇。」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文化究竟是我們自由選擇的結果,還是被社會制度與傳統強加的身份標籤? 結語:文化不是口號,而是活生生的行動 文化不是高掛的標語,也不是教科書上的定義。它是你每天怎麼打招呼、怎麼對待長輩、怎麼過節、甚至你怎麼處理信仰與懷疑。文化像尿尿一樣,當需要的時候,它自然發生。你不需要時時提醒自己要文化,但它總在潛移默化地作用著你。 這個比喻或許奇特,但卻讓我們以全新角度重新認識文化——它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默契。在這個文化快速變遷與多元共處的時代,學會理解、反思與尊重文化,也就成了我們每個人必經的學習之路。

捷克文化和宗教對於國家稅收態度的影響

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捷克文化和宗教對於稅收逃漏的影響。捷克作為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其對於教會和宗教的態度,以及宗教對於社會經濟生活方面的影響格外引人注目。研究結果顯示,在捷克,宗教透過參加教會活動對稅收遵從起到了正面作用,而國家自豪感支持了稅收道德。然而,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和對政府的態度與稅收遵從無關。這些發現表明,捷克在宗教與稅收遵從關係上與其他國家無異,但政府在提高稅收遵從方面的作用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捷克是一個位於中歐的國家,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捷克的文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它豐富的歷史遺產和地理位置,使其成為西歐和東歐文化的交匯點。捷克的宗教景觀也非常獨特,它是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這種宗教立場與其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捷克曾經是宗教改革的中心,16世紀時轉向了新教,隨後經歷了胡斯戰爭和面對來自全歐洲的十字軍軍隊。最終,在1620年捷克新教勢力在白山之戰中被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擊敗後,天主教被重新確立。這段歷史導致了捷克人對宗教的中立態度,儘管在南摩拉維亞等地區仍有天主教的堅固據點。這種宗教中立性反映在捷克社會的許多方面,包括對教會和宗教活動的參與程度。 捷克的宗教活動與稅收遵從之間的關係反映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特別是在考慮到捷克是歐洲最無神論的國家之一的背景下。研究發現,參加教會活動在捷克對稅收道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意味著,儘管捷克社會對於宗教的信仰程度不高,但教會參與對於促進稅收遵從和提高稅收道德有積極作用。這表明在捷克,宗教活動,特別是參與教會的活動,能夠促進公民對公共財政的支持,這是通過增強社會凝聚力和提升個人在社會中的道德責任感來實現的。 研究還指出,參與教會活動的正面效應在控制了年齡、性別、教育、收入、婚姻狀況、就業狀態和職業後仍然存在。然而,對神的信仰程度或者神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沒有顯示出對稅收道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影響。這表明,在捷克,人們的行動(如參加教會活動)比他們聲稱的信仰更能夠對稅收道德產生影響​​。 這些發現強調了宗教參與在提升稅收遵從中的角色,即使在一個宗教信仰不是社會主流的國家。它也指出了在提高稅收遵從方面,行動比信念更重要,並且社會凝聚力和公共道德責任感在稅收道德形成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儘管捷克是一個高度無神論的國家,但研究發現,教會參與對稅收遵從有正面影響。這意味著,即使在信仰水平不高的社會中,宗教活動也能促進社會公德的形成和維護,包括對公共財政的支持。此外,捷克人對國家的自豪感強烈,這種情感支持了稅收道德的形成。然而,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和對政府的態度與稅收遵從之間並沒有顯著相關,這與其他國家相比,顯示出捷克在提升稅收遵從方面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和機會​​。 Strielkowski, W.; Čábelková, I. Religion, Culture, and Tax Evasion: 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Religions 2015, 6, 657-669. https://doi.org/10.3390/rel6020657

融入多元文化環境的關鍵:情緒智商與文化適應力的力量

這篇文章[1]分析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影響,並探討跨文化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採用了240名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的調查數據,並採用部分最小二乘結構方程建模技術進行分析。結果確認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能力的積極影響,情緒智商和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和跨文化適應對外籍人士表現的影響。此外,研究發現跨文化能力在促進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適應和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表現的間接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此研究的獨特貢獻是鑑定了跨文化能力在提高跨文化適應和外籍人士表現方面的中介作用,這在以前的研究中很少被證實。隨著全球流動性的增加和預測繼續增加,這些發現可對學術界進行進一步驗證和人力資源經理更好地招聘和管理外籍人士有益。 情緒智力是一種能力,可幫助個人認識自己的情感、控制情緒以及理解他人的情感。在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背景下,情緒智力被定義為一種幫助外籍人士在文化多樣的環境中管理和調整自己的情感以及與主機員工有效交流的能力。情緒智力高的人更能夠預防文化震撼、職場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p.10)。大多數先前的研究都集中在說明跨文化適應狀態中的文化智商如何影響表現,而很少考慮情緒智力對外籍人士跨文化適應的影響(p.12)。該研究證實了情緒智力對外籍人士跨文化適應的正面影響(p.3, 5)。 根據文章結果,文化適應能力對於跨文化能力的發展和外派人員的成功至關重要。文化適應能力有助於外派人員更好地適應新環境,進而提高跨文化能力;而外派人員對於新文化的適應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提高,進一步強化了文化適應能力在這方面的作用。研究結果還發現,跨文化能力在促進文化適應對跨文化適應和外籍人員在文化多元化環境中的表現的間接影響中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因此,外派人員的文化適應能力可以透過跨文化能力的發展間接提高跨文化適應和表現。 根據本文的發現,跨文化能力可被用作評估僑員在海外任務中競爭優勢的指標。管理人員應在將員工派往海外分支機構之前評估員工的情商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潛在優勢(p.13)。由於跨文化能力是重要的解釋因素,能核實個人在文化多樣化的環境中的成功(p.12) 跨國公司應當利用它作為評估僑員在海外任務中的競爭優勢的指標(p.13)。此外,員工的文化適應能力亦應被評估(p.13)。 其中對多元文化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的幾個重要影響是:首先,管理者應評估員工的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潛在優勢,然後再派遣他們到國外子公司。此外,利用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外派人員在海外任務中的競爭優勢的指標也非常重要。其次,應特別關注長期/短期導向,培訓計劃或任務,以提高和培養外派人員的情緒智商、文化適應力和跨文化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和生產力。 第三,組織的管理者應鼓勵其外派人員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互動,以降低因體驗陌生文化而產生的誤解或壓力。第四,組織應進一步將情緒智商、文化適應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員工/候選人的基本要求或指標,然後再將其派往海外或聘請他們工作。最後,員工們也需要積極地為不同文化的融合做出計劃,並在承擔國際任務之前意識到適當的任務,以幫助外籍人士更好地適應國際任務的情感、心理和職業需求。 根據該研究的發現,跨文化調整和表現的提升可以通過培養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來實現,其中跨文化能力在這方面發揮了中介作用。研究指出,情感智力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則對跨文化調整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文化適應力通過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調整和外派員工的表現產生了間接影響。因此,通過培養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可以提高外派員工的跨文化調整和表現。建議管理者應評估員工的情感智力和文化適應力,並使用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外派員工競爭優勢的指標。此外,通過長期/短期的訓練計劃或指派任務,可以培養外派員工的情感智力、文化適應力和跨文化能力,提高其跨文化調整和生產力。員工應主動準備計劃,以便更好地適應國際任務的情感、心理和職業需求。 當一個人在跨文化環境中表現良好,其實可以歸功於其跨文化能力起到中介作用。例如,在外派工作時,文化適應能力的強度影響著跨文化調適和跨文化表現。(p.11)當員工能夠對新的環境進行適應,他們就能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跨文化環境,文化適應能力在人際溝通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使員工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和成長。(p.11)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又會進一步提升員工在跨文化環境中的表現。(p.11)因此,跨文化能力在促進外派員工的跨文化調適和表現方面扮演著重要中介角色。

綠島文化園區

這是在綠島的第二天。今天六點半起床,七點吃早餐,早餐是兩個肉包和一杯豆漿,這是很豐富的早餐。今天有到訪各個地點的機會,而且由各個經歷過許多事的前輩向你說故事。http://deardicky.890m.com/ 離開新生訓導處,到綠島文化園區看各個古蹟。我們先到福利社和洗衣部,一碗陽春麵只要一塊錢,伯伯會自己釀醬油、做醬瓜。看到古蹟和旁邊在修復的遺跡時,讓我想到韓國景福宮的導覽。韓國的導覽員在各個園區配置很多,英語、中文、韓文、日文甚至西班牙文都有,我指得不是告示牌,我指的是導覽員,不同時段配有各個語言的解說員讓你知道韓國的古蹟故事。令人以喜的是,我們能夠接受前輩現場的導覽解說;令人以憂的是,如果沒有安排導覽員的園區,如何讓人有深度的旅遊,而安排的導覽員若無法有效地傳遞前輩想說的話,那似乎也是徒勞無功,枉費了許多人的努力。http://deardicky.890m.com/ 接著拉車到山上,這是梅花鹿復育的地方,台灣本土應該不會再見到梅花鹿,但是這裡有很多梅花鹿。綠島的梅花鹿似乎可以食用,你可以買到鹿肉乾或者其它料理。經過梅花鹿的地區後,我們到前輩種菜的地方。知悉在地居民會將土地租給各個中隊。http://deardicky.890m.com/ 而後再到燕子洞,這是前輩們排練戲劇的地方。每個月會有慶生會,每個月由各個中隊表演。愛國教育的戲劇在這裡產生,悽美愛情的戲劇也在這裡產生。抵達這個洞之前會跨越一個沙灘。沙灘往外看很美。每次石頭不一樣的排列時,前輩們會很有理由地懷疑,裡面有章魚。http://deardicky.890m.com/ 下午上過課後,前往八角樓和獨居樓、廚房。獨居樓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個海棉房,海棉房給我的印象是黃黃的,很熱,但之後聽到郭三川阿伯描述有更震撼的收穫。待在海棉房裡,你必需一直發出聲音,唱歌就不會讓腦子空白,如果腦子空白很久,腦子會爆炸。我無法體會這樣的感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真的是相當可怕。我們另外花了約半個小時的時間,待在八角樓體會當時關在牢房裡的感覺。http://deardicky.890m.com/ 參與活動的阿公們,已經能夠接受這不可逆的事實,甚至提出人生觀勉勵後進。然而,根據小隊輔和同學的口中,知道並非所有白色恐怖的受難者都能如此樂觀,白色恐怖似乎還沒過去。在我看來,在綠島的日子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合人性,然而除了綠島之外,更多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也值得我們關心。http://deardicky.890m.com/ 部份照片連結來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minke33/

組織文化

修習過「組織管理」和「資訊傳播」的知識管理,知道組織文化的改造需要花時間和氣力去改變。文化是一個中性的詞彙,沒有價值判斷,沒有好壞,就像有些文化是吃狗肉,有些文化用手抓飯吃,這都沒有好壞,專屬於當地人的。然而,文化的研究是另一個專業。下學期,我將修習「文化研究」,希望屆時可以有更好的技能或技術來了解組織文化,下面就我在實習單位所觀察的文化做簡單的介紹: 一、訊息的管控: 前兩週寫了實習週誌,交給小魏哥填寫下方的評論,而後引起大家的關心。以下記錄關心過程,通通是為關心字句「院長可能是剛上任,尚無法和防治人員有良好的互動和默契。」的修改,記錄如下: 七月四日:小魏哥看了實習週誌,要我修改上面字句,原因是這樣對院長不太好。我當下回應,人員的互動責任不只在院長,在下位者,也就是大家也要積極產生良好的互動。然後,小魏哥就不說話了。 七月十一日上午:小魏哥心血來潮又要我修改,而且這一次沒有講理由,只叫我修改。當然還是讓我拒絕了。 七月十一日中午:吃飯的時候,雲霞姊也找我,問我要不要修改。雲霞姊沒有說任何理由。為修改而修改,沒有道理,也讓我拒絕了。雲霞姊向阿長求援,我就離開了。 七月十一日下午:準備要簽退。嘉伶學姊說:「『聽說』你不想改你的實習週誌」。我說:「對呀!」然後任伯就說:「反正他現在是紅人」於是我就離開前往福隆海洋音樂祭了。 對於文字的修改,真的有必要嗎?修改的理由在哪裡?這是屬於我個人的實習週誌,不代表任何人的立場,上面寫的就是我的名子,自己說話自己負責,而且那些字句對實習單位的建議,單位可以不接受建議,但怎麼可以剝奪別人說話的權利。「我雖然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勢死維護你有說話的權利。」實習週誌的格式中,也有讓督導人員評論、回應的欄位,若我的觀察有誤,督導員大可直接在下方的欄位寫「該實習生觀察到的是表面,尚未清楚單位運作情形。」為什麼要別人修改文字,真是一個沒有禮貌,且不尊重人的行為。不過這是組織文化,無法適應是個人的問題。 二、訊息傳遞管道: 訊息傳遞的管道,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越短、越直接越好。院長也說channel is king,下面簡敘幾個性愛組內的訊息傳遞的管道: 小魏哥→雲霞姊→阿長→嘉伶學姊(傳遞要我修改實習週誌的訊息) 二樓xx→嘉伶學姊→民浩→我(黃玉樹)(傳遞二樓作快篩相當吵鬧的訊息) 二樓xx→嘉伶學姊→民浩→啟彰(傳遞二樓快篩相當吵鬧的訊息) 小魏哥→我和禹蕎→佩穎(傳遞上週五下午希望佩穎當職代的訊息) 訊息的傳遞常常繞了一大圈才到真正需要接收訊息的人身上,同時也代表人員之間的溝通有障礙。知識管理能夠成功,遞息的傳遞要快速、簡單組織就會有效率。不過主任也說,快樂的工作氣氛也可以讓工作效率增加。把話繞一圈是大概是本組織快樂氣氛的來源。 上面兩個是有所觀察到的組織特有的文化。能夠適應該文化的人就可以在組織生存,不能適應者則當成是消業障。這個就是karma,也許上輩子我為某些人帶來不愉快,所以這輩子,我就要來接受來自某些人給予的不愉快;但karma不只是中文翻譯的業障那麼簡單,我個人偏好的翻譯是因果,業障在中國人的認識只負面的,但如果我上輩子幫助了某些人,這輩子,那些我幫助過的人同樣會幫助我。所以儘管某些人為我帶了了不愉快,但仍有另一批人,我曾經幫助過的人還是會幫助我。這些都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然而更高的境界是緣起性空,內心自在就不會受這些外緣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