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所謂

有點做作的「旅行的意義」

  上個月,我進行了三次較長途的旅行。我所謂較長途的旅行是要坐車到外省去,而且行車時間超過一個晚上,都在十個小時上下,所以都必須在車上過夜。這樣子的旅行,對來自台灣的我而言,相當新鮮,而且相對省錢。第一趟旅程是到泰國最南端的那拉提瓦省,到丹絨嗎社區去協助安裝監視器,這是泰國南疆三個伊斯蘭人口較多的省份,前幾年開始由於炸彈事件和僧侶遭殺害的新聞,往這邊的旅客漸少,而且開始有軍人在出入口進行盤查。從這裡再開車三十公里,就可以到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邊境了。 第二趟旅程則是到東北部的黎省的清刊,這是「東南亞的旅遊管理」的課外活動。每一組都有老師所指派的攤販和老木屋,同學們必須去訪問該主人之後,將其故事製作成看板。這些看板主要是為了幫助清刊的行銷。清刊的北邊就是湄公河,只要搖個槳,就能到寮國去了。 第三趟,也是這個月最後一趟的旅行,我到馬來西亞的檳城,去辦理泰國簽證。由於這次到泰國交換學生是用觀光簽證入境,允許居留期間只有六十天,所以在到期之前,我必須出境泰國,再入境泰國。我對檳城嚮往以求,簡單地作了研究後,就出發到檳城了。同樣透過長途巴士,不過這回要轉車,先到泰國南疆的宋卡省的合艾之後,再轉車前往檳城。這麼一去回,到了檳城,也到了合艾,總共六天五夜。雖然幾乎是天天下雨的天氣,不過得到了新的泰國簽證,吃了許多檳城小吃,還造訪了許多檳城景點,還是讓人覺得滿載而歸。 台灣太小了,可能開車一整天就可以把繞台灣一週。但是在中南半島,可以用車子慢慢走,慢慢旅行,稍微體會一下「慢活」的感覺。不過,我必須承認,我真是一個很容易就想要「快」的人,所以旅行就是能夠逐漸讓我慢下來對治方法。當然,離開週遭幾乎一成不變的生活,探索新奇未知的事物,更是旅行的樂趣,或者做作一點地說,就是「旅行的意義」。

「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

 我在閱讀《Globalization from Below: 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omunities》這一篇文章的時候,發現了「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這幾個很陌生的詞彙。如果是讀中文的,恐怕就會假裝沒看見地略過;如果不是我負責導讀,我可能不會去看它第二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還算是容易的詞彙,但「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我真是看不懂呀!大家幫我看一下。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交換價值」則指的是當一種產品在進行交換時,能換取到其他產品的價值。   「使用價值」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而「交換價值」則是在一個產品在進行交換時,特別是產品被作為商品在經濟關係中出售及購買時所產出的價值。「交換價值」也常被簡稱為「價值」。   比方蓋一棟房子,它需要人力、物力、時間、空間…等,這些都是組成房子的「使用價值」;一但拿到市場上拍賣或交易時,肯定不會是等價地符合人力、物力、時間和空間買賣,這就是「交換價值」或「價值」。「交換價值」就是因為有經濟關係的出售和購買時才產生的。   所謂「理性」指得是處理問題時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原則來考慮,而理性的決策時則有四種類型。包括:實踐理性、理論理性、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實踐理性」是有系統地決定什麼是最好的手段或過程以實現這些目標,這樣的理性比較務實的;「理論理性」,則是用抽象的概念如邏輯推理或理論模型來說明,解釋,或了解世界上正在建造的事實;「實質理性」,則是個人對於可以考慮的可能有一個範圍,而且試圖使所有決策都在範圍內而保持一致;「形式理性」則是有一個像官僚的組織,它有一套一體適用的規則,如當代法律和司法系統的形式理性的例子。   「形式理性」具有事實的性質,它是關於不同事實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判斷;「實質理性」具有價值的性質,它是關於不同價值之間的邏輯關係判斷。「形式理性」主要歸结為手段和程序的可計算性,是一種客觀的理性,「實質理性」則基本屬於目的和後果的價值,是一種主觀的理性。「形式理性」是法律上的,「實質理性」則是個人利益的。   科技革新不但沒能帶來全球性的資本主義,反而只是造成「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掙扎,以及「形式理性」和「實質理性」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