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心理學

語言決定思維?還是文化主導認知?心理語言學實驗揭開真相!

我們是否因為說著某種語言,就以不同方式看待世界?還是我們所處的文化,才真正影響了我們的思考方式?這是一個跨越語言學、心理學與人類學的深刻問題,也是長久以來學界爭論的核心。 📖 Lucy and Gaskins 的分類實驗:語言真的影響認知? 心理學者 Lucy 和 Gaskins(2001)針對這個議題進行了具代表性的實驗。他們設計了一個簡單但富含深意的任務:讓受試者觀看一個目標物體,然後從兩個選項中選擇與目標最相似的那一個。 這兩個選項中,一個在形狀上與目標相同但材質不同,另一個則是材質相同但形狀不同。也就是說,這是一道在「形狀」與「材質」之間做選擇的題目,考驗的是人們在無語言提示下的分類偏好。 結果發現,英語母語者傾向根據「形狀」來判定物體的相似性;而來自墨西哥馬雅族群、使用尤卡特語(Yucatec Maya)的人們,則偏好依據「材質」來分類。 這樣的差異引發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問題:是否語言中對形狀與材質的詞彙結構,影響了人們的思維習慣? 👦 為什麼七歲小孩沒有差異?文化的力量或許更關鍵 Lucy 和 Gaskins 並未止步於成人,他們進一步對七歲的英語與尤卡特語母語兒童進行相同實驗。結果卻令人驚訝——兩群孩子都傾向根據形狀來判定相似性,並未如成人般呈現語言特定的分類傾向。 這一結果耐人尋味。因為七歲的孩子已經能夠熟練使用語言,如果語言本身具有強烈的影響力,那麼差異應該已經開始顯現。相反地,卻是隨著年齡與文化浸潤的增加,才出現分類方式的分歧。這似乎指出,真正影響認知的可能並不是語言,而是文化長期的滲透與習慣養成。 🧭 Levinson 的空間記憶實驗:語言如何重塑方向感? 另一位著名學者 Levinson(1996)則從空間描述與方位概念切入,探索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聯。 他發現,不同語言對於空間的描述方式大不相同。以德語為例,使用的是「相對座標系」——如左、右、前、後這類以自身為參照的用語。而 Tenejapa 馬雅語則習慣使用「絕對座標系」,例如東、西、南、北。 在他的實驗中,受試者首先坐在桌前,桌上依序擺放牛、豬、馬、羊四個玩具。受試者需記住順序後轉身 180 度,在另一張桌上重新排列。 這表示他們在記憶與還原空間資訊時,依賴的是不同的「參照系統」。 更進一步的實驗中,受試者觀看一段動畫,人物從東邊走向西邊。觀看後,受試者被帶到另一個房間描述動畫內容。結果發現: Levinson 認為這些差異正來自語言本身的使用習慣:語言影響了人們對空間資訊的偏好選擇與處理方式。 🤔 真正的影響力來自哪裡? 雖然這些實驗表面上似乎支持語言影響思維的假設,但更深層的解釋則指出,人類的空間認知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不論是德語使用者還是 Tenejapa 使用者,他們對於相對與絕對方位都具備概念,只是表現出的偏好不同。 語言的角色在於提供一種穩定的思維模式與表達習慣,進而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用哪一種方式處理資訊。換言之,語言不是創造了新的認知結構,而是強化了某種文化背景下已經存在的認知傾向。 ✅ 結語:語言與文化,共同塑造我們的認知世界 回顧 Lucy and Gaskins 以及 Levinson 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語言與文化對認知的影響:語言是一種文化的延伸,它會影響我們偏好的思維方式,但文化才是長期潛移默化我們認知結構的關鍵力量。 這些研究提醒我們,不同語言使用者所呈現的世界觀,背後往往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作為語言教師、學者或學習者,理解語言與文化如何交織,將能更深入認識語言學習背後的認知基礎。

「聚焦效應」: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與決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做出各種決策,無論是購買新車、選擇職業還是簡單到選擇晚餐菜單。這些決策過程往往涉及複雜的推理和權衡。然而,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在做決定時,往往只專注於某些特定的資訊,忽略了其他可能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聚焦效應」(focussing effect)。 本篇文章《Focussing in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由P. Legrenzi、V. Girotto和P.N. Johnson-Laird於1993年發表在《Cognition》期刊上,深入探討了聚焦效應在推理和決策中的作用。作者們提出,無論是在進行邏輯推理還是日常決策時,人們都依賴於心理模型的構建,而這些心理模型通常只包含明確表示的內容,導致我們容易忽略其他潛在的重要資訊。 文章中,作者們通過一系列實驗,展示了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過程,並提出了幾種可能減少這種效應的方法。例如,在進行Modus Tollens推理時,由於個人傾向於集中在初始條件模型上,往往難以推導出正確結論;在Wason選擇任務中,受試者也會偏向選擇模型中明確表示的卡片。 這篇文章的研究不僅揭示了我們思維過程中的潛在偏見,還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策略,幫助我們在決策時能更全面地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從而做出更理性的決定。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探索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推理和決策過程,以及如何應用這些研究成果來提升我們的決策能力。 聚焦效應 聚焦效應指的是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人們傾向於集中注意力在心理模型中明確表示的內容上,從而忽略了其他潛在的可能性或資訊。心理模型是指人們在思考某個問題時,在腦海中形成的一個抽象的、簡化的情境或框架。當我們面臨決策或推理任務時,我們會構建這樣的模型來幫助我們理解和處理資訊。 聚焦效應的具體表現 聚焦效應的影響 聚焦效應會導致人們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忽略重要的資訊,從而可能做出不理性的選擇。這種效應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時會在明顯的選項面前犯錯,或是在決策過程中感到困惑。 如何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 研究顯示,可以通過一些特定的實驗操作來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例如,在推理任務中改變前提的順序,或在決策任務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資訊和替代方案,這些方法都能幫助人們擴展其心理模型,從而更全面地考慮問題。 研究方法 在《Focussing in reasoning and decision making》這篇文章中,作者們提出了一系列實驗來探討聚焦效應在推理和決策過程中的影響。以下是文章中提到的幾個主要實驗: 1. Modus Tollens推理實驗 目的:研究人們在進行Modus Tollens推理時的聚焦效應。 方法:受試者被給予「如果p則q,不是q」這樣的前提,並要求他們推導出結論。實驗分為兩組,一組按照傳統順序提供前提(「如果p則q」在前,「不是q」在後),另一組則顛倒順序(「不是q」在前,「如果p則q」在後)。 結果:結果顯示,當前提順序顛倒時,受試者更容易推導出「不是p」的結論,這表明顛倒順序可以幫助受試者減少聚焦效應。 2. Wason選擇任務實驗 目的:探討聚焦效應在Wason選擇任務中的作用。 方法:受試者被給予一個條件句「如果卡片一面是A,則另一面是2」,並要求選擇需要翻轉的卡片以驗證該條件。大多數受試者選擇了A卡片和2卡片,忽略了可能證明條件為假的3卡片。 結果:這表明受試者集中於條件句中明確表示的內容,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可能性。 3. 決策過程中的信息請求實驗 目的:研究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決策過程中的信息請求。 方法:受試者被要求在沒有背景資訊和有背景資訊的情況下做出五個不同的決策(如是否去看一場電影)。背景資訊包括讓受試者想像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有多種娛樂選項。 結果:有背景資訊的受試者更有可能詢問與替代選項有關的問題,而沒有背景資訊的受試者則主要詢問與當前選項有關的問題。 4. 反事實推理實驗 目的:探討聚焦效應在反事實推理中的影響。 方法:受試者閱讀一個故事,故事描述了一系列事件導致不幸結局。然後要求受試者想像四種不同的替代情境,使得故事的結局變得幸運。 結果:大多數受試者的替代情境集中於故事中明確描述的事件,尤其是主角的行為和決策。 總結 這些實驗展示了聚焦效應如何影響我們的推理和決策過程。透過改變實驗設計,例如調整前提的順序或提供更多背景資訊,研究者可以減少聚焦效應的影響,幫助受試者更全面地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和資訊。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有助於理解人類思維的局限性,還提供了改進決策質量的實用方法。 聚焦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推理和決策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理解和認識這種效應,並採取有效的策略來減少其影響,能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性、更全面的決策。在未來的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應用這些策略來提升我們的決策能力。 Legrenzi, P., […]

錯過飛機的心理學:反事實思考如何塑造我們的遺憾和失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經歷一些“如果我當時這樣做就好了”的時刻。這種思維方式,被心理學家稱為“反事實思考”,它不僅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情感反應。想像一下,當你錯過了重要的面試或一次難得的會面僅僅因為出門晚了五分鐘,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感受到強烈的遺憾或失望。這種情緒的強度,往往與你認為自己有多接近成功成正比。 今天,我們將探討這種反事實思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如何塑造我們對錯過機會的感受。我們將通過兩位乘客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他們都因為不同的原因錯過了飛機,但他們的情感反應截然不同。這不僅是一個關於時間和機會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人類如何處理“接近而未達成”的遺憾和失望的深刻洞察。 誰比較遺憾? 反事實思考對情感的影響非常深遠,尤其在遺憾、失望和其他負面情感的形成上扮演重要角色。以下是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反事實思考是如何影響情感的: 想像有兩位乘客,Mr. A和Mr. B,同時錯過了飛機。Mr. A因為交通堵塞遲到了30分鐘,而Mr. B只錯過了起飛時間5分鐘,因為他在機場的安檢隊伍中花了太多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Mr. B可能會感受到更強烈的遺憾和失望,因為他的情況符合典型的反事實思考模式:“如果我沒有選擇那條慢的安檢隊伍,我就能趕上飛機。”這種思維方式突出了一個非常接近成功的情景,使得錯失的機會看起來只是一線之遙,進而放大了遺憾的情感。 相比之下,Mr. A可能會感到失望,但他的反事實思考路徑並不像Mr. B那樣直接或容易想象。交通堵塞是一個較難預測和控制的外部因素,這使得他的情感反應可能不會像Mr. B那樣強烈。 這個例子顯示了如何通過評估與實際結果相比“本來可能的但未發生”的替代情境,人們的情感反應會如何改變。反事實思考增強了對未實現結果的感知親近感,這在心理上創造了一種更強烈的情感反應,如遺憾和失望。 模擬啟發式 模擬啟發式是一種心理過程,用於評估和預測事件的可能性及其結果。這種方法通過建立一系列假設情景來運作,以此來模擬可能的未來結果。以下是一個例子來說明模擬啟發式是如何運作的: 想像一個經理正考慮是否應該推出一個新的產品線。為了評估這個決定的可能後果,經理進行了一系列心理模擬: 這個例子顯示了模擬啟發式如何幫助決策者通過心理模擬不同情景,來預測和評估決策的可能後果,從而做出更有信息和考量的決策。 研究方法 研究者們進行了多個實驗,以探索人們如何進行心理撤銷(mental undoing)過去事件,特別是在評估遺憾和失望的情感時。以下是研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這些研究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夠深入了解心理模擬過程中使用的認知規則,並揭示了反事實思考對情感的影響。這項研究提供了對人類如何處理遺憾和失望的情感反應的深刻見解。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81). The Simulation Heuristic. Technical Report, Stan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代表性啟發法則:認知偏誤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

在忙碌而資訊爆炸的世界中,我們常常需要迅速做出決策。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對一個人或一件事作出快速判斷的呢?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依靠我們的直覺,或者更學術一點說,是利用了心理啟發法則中的「代表性」。 想像一下,你在一個國際會議上看到一位穿著整齊西裝、手持筆記本認真記錄的中年男士。在這樣的情境下,你可能會本能地認為這位是一名教授,因為他的外表和行為符合我們對「教授」這一角色的典型印象。這種基於直觀印象的快速判斷,就是代表性啟發法則在作祟。 然而,這種判斷方式真的可靠嗎?它有可能讓我們忽略了更多可能的情況,例如該男士可能是一名商人或律師。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代表性啟發法則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決策,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它可能導致我們的判斷出現偏差。通過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心理機制,我們可以更加明智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和决策。 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心理啟發法則——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是認知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描述了人們在做出決策和判斷時,如何根據對象與特定類型或情境的相似度來評估概率。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們可以快速地處理信息和做出決策,但有時也會導致錯誤。 當人們使用代表性啟發法則時,他們往往假設,如果某個對象在某些顯著特徵上與某個類別相匹配,那麼該對象很可能屬於那個類別。例如,當看到一個人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中工作時,人們可能會立刻認為他是科學家,因為這種裝扮和環境符合「科學家」這一職業的典型形象。 然而,這種啟發法則有時會忽略重要的概率信息,如基礎率(即在沒有其他信息的情況下某事件的發生概率)。例如,在知道某地區99%的居民不是科學家的情況下,即使一個人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也不應該立刻得出他是科學家的結論。 此外,代表性啟發法則也可能導致“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即人們錯誤地認為如果某一事件(如拋硬幣出現正面)連續發生多次,那麼接下來發生相反事件(出現反面)的概率就會增加,這忽略了每次拋硬幣是獨立的事件,其結果並不受之前結果的影響。 因此,雖然代表性啟發法則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一種快速簡便的決策工具,但它也有可能導致偏誤和不準確的判斷,特別是在涉及精確概率評估時。了解這一心理機制的局限性有助於我們更加謹慎地評估信息,作出更合理的決策。 研究方法 在Kahneman和Tversky的1973年研究中,他們通過一系列實驗來探究人們是如何依據代表性啟發法則進行直覺性預測的。這些實驗涉及不同情境,以展示人們在預測時如何偏好看似代表性的信息,而忽略其他統計上重要的因素,如基礎率和證據的可靠性。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實驗設計: 1. 分類預測和數值預測的比較 在實驗中,研究者將預測任務分為兩大類:分類預測和數值預測。在分類預測中,參與者需要基於提供的證據(如個人描述)來預測一個名義結果,例如某人的職業。在數值預測中,預測則以數值形式給出,如學生的學業成績。 2. 代表性的應用 研究者進行了多個實驗,讓受試者根據提供的特定證據(如個性描述)來排序或選擇最可能的結果。這些結果通常是根據其與證據的相似度(代表性)來排序的。 3. 基礎率的忽略 在一些實驗中,即使提供了不同結果的基礎率信息,參與者仍然傾向於根據代表性來作出判斷,而忽略了這些基礎率。例如,即使給出某職業的從業人數比例,參與者仍可能基於個性描述來做出與基礎率不相符的預測。 4. 預測準確性的影響 在另一組實驗中,研究者探討了當改變預測準確性預期(通過告知參與者預測準確性高或低)時,參與者的預測策略是否會改變。結果顯示,即使在預測準確性較低的情況下,參與者仍然傾向於根據代表性來作出預測,而不是更加依賴基礎率。 5. 認知偏誤的識別 這項研究還揭示了人們在預測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其他認知偏誤,例如對統計回歸的錯誤直覺和過度自信問題。 這些實驗揭示了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即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個體,也可能依賴直覺而非統計原理來做出判斷和預測,從而突顯了心理啟發法則在日常決策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啟發 Kahneman 和 Tversky 的 1973 年研究給我們提供了對於決策行為的深入理解,特別是在預測和評估不確定性時我們是如何依賴心理啟發法則的。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人類思考的一些基本模式,還對教育、商業、法律、醫療等領域的專業實踐提供了重要啟示: 總之,Kahneman 和 Tversky 的這項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人類認知過程的理解,也為改進決策制定過程提供了實用的見解,促進了跨學科的研究和應用。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3). On the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0(4), […]

分析態度對行為影響的關鍵:理性與非理性的行動

在現今社會中,了解態度如何塑造我們的行為至關重要。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人類態度的兩種類型:一般態度與行為特定態度,並解釋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選擇和決策。本文將根據「理性行動方法」來指導我們的討論,這是一種假設人們的行為合理地來自他們的信念、態度和意圖的理論。透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態度如何在無形中指導我們的行為,並探討改變態度可能對行為產生的影響。 兩種態度 在探討態度如何影響行為時,學者們通常會區分兩種態度:一般態度和對執行特定行為的態度。這兩種態度在預測行為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有效性。 可以用下面例子來區別這兩種態度的: 總的來說,理解這兩種態度的差異對於設計更有效的行為改變策略非常重要。透過針對特定行為的態度進行干預,可以更精確地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和習慣。 理性行動方法 理性行動方法(Reasoned Action Approach)是由心理學家Icek Ajzen 和 Martin Fishbein 提出的一個理論框架,用於解釋和預測個體行為。這個方法主要基於兩個較早的理論: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和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理性行動方法整合和擴展了這些理論,提供了一個關於如何由態度影響到行為的更全面的解釋。 理性行動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個體的行為主要是計劃和理性的,而非隨機或無意識的。這個方法強調以下幾個主要組成部分: 理性行動方法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用於研究個體如何根據他們對行為後果的評價、社會期待和個人能力的評估來形成行為意圖,進而影響他們的實際行為。這個理論已被廣泛應用於健康心理學、環境行為、市場行銷等多個領域,以預測和改變人們的行為。 啟發與應用 本文對態度和行為關係的深入探討具有多方面的影響和應用意義: 通過將這些理論應用於實踐,可以更有效地預測和影響人們在各種情境下的行為,從而達到改善個人和社會福祉的目標。 Ajzen, I., & Fishbein, M. (2005).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on Behavior. In D. Albarracín, B. T. Johnson, & M. P. Zanna (Eds.), The handbook of attitudes (pp. 173–221). Lawrence […]

從心理學角度看決策:可得性捷徑的影響

這個文章講述了人們在判斷和決策時常犯的錯誤,特別是因為「可得性捷徑」這個心理學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判斷事件的頻率或概率時,往往依賴於他們最容易記住的例子。 文章指出,由於可得性捷徑,人們會出現一些系統性的偏見。例如,人們可能會高估一些事件發生的概率,只因為他們最近經歷過或聽說過類似事件。這可能導致對數據的誤判,進而影響決策。 該文章還討論了這種偏見在各種情境下的表現,包括在臨床判斷、組合問題和判斷共現頻率時的偏見。這表明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會受這種偏見的影響。 研究方法 通過心理學實驗和案例分析,來探討人們在判斷和決策過程中如何受到可得性捷徑的影響。具體來說,他們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測試和實驗來檢驗參與者對特定事件的頻率或概率的判斷,然後分析其中的偏見和誤判。 以下是可能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和步驟: 這樣的研究方法幫助研究者理解人們在決策時如何被心理學上的偏見所影響,以及這種偏見在不同場景中的具體表現。研究的結果可以應用於改善決策質量,並提供有助於減少偏見的方法。 決策場景 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決策場景,以探討可得性捷徑如何影響人們的判斷和決策。這些場景通常涉及一些常見的情況,讓參與者根據他們的直覺和經驗進行判斷。以下是可能涉及的決策場景: 這些模擬決策場景旨在模擬日常生活中的情況,以便研究者能夠分析和理解可得性捷徑對人們決策過程的影響。研究結果可以為改善判斷和減少偏見提供見解。 結論與啟示 主要結論和啟示的摘要: 這些結論和啟示強調了可得性捷徑在判斷和決策中的重要性,並指出了改善決策質量的方法。它為理解人類決策的偏見提供了新的見解,並為未來研究提供了方向。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5(2), 207-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