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向六祖大師學習:從柴夫到僧人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講經因緣是韶州韋刺史來向六祖大師請法。刺史和其官僚共有三十多人,也有一些讀書人二十幾個,另外有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共一千多人都聽這六祖大師的說法。過去沒有麥克風,這麼多人要怎麼同時聽到六祖大師的說法呢?我們雖然無法推測當時代的技術是如何可能的,但和現在師父說法,弟子聽法的心情是一樣的,即弟子肯定是秉持著恭敬心來求法,佛法從恭敬中求,法才能入心。六祖大師不留一手、全盤托出、提綱挈領地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完畢。直接告訴我們,這個真心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在日用當中若用清淨心不管行住作臥,一分鐘的清淨就是一分鐘的佛,一小時的清淨就是一小時的佛。佛就是覺者,成佛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清淨心現前就是佛、就是覺者。而我們就是因為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我們無法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減去我們的煩惱,我們就是佛。雖然我們知道要減去煩惱,但我們不知道具體要怎麼做?六祖大師從自己的生平說起,提供給所有人一個參考的樣本。 惠能大師的家境不好,從小就要砍柴、劈柴、賣柴。有一天他給叫柴(一個叫瓦斯的概念)的人家送柴過去,收過柴錢之後,聽到有人在唸《金剛經》。六祖大師和這個唸《金剛經》的人攀緣之後,知道嶄州黃梅縣東禪寺的五祖弘忍大師在講《金剛經》,也勸弟子讀《金剛經》以見性成佛。惠能大師知道這等好康的事情之後,把收到的柴錢拿回家安頓家裡的母親,就離家赴東禪寺了。以前不能坐飛機,惠能大師下了好大的決心,走了三十天才到東禪寺,見到五祖大師。 禪師總是會透過總總問題堪驗弟子的修行的狀況。惠能大師拜見弘忍大師時,馬上收到第一次的考驗。弘忍大師知道惠能大師是嶺南人且想求成佛之後,問惠能大師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獦獠是一種野獸,可能是像喜馬拉雅山上的雪怪或是北美的大腳怪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調侃惠能大師。惠能大師反脣相譏地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弘忍大師給惠能大師的第一次堪驗就在此畫上了句點。 師父堪驗弟子的公案,在現代也不斷地上演。中台山上有個法師,姑且稱他為見謎法師好了!有一次見謎法師打完禪七之後,遇到老和尚。老和尚問見謎法師說:「你從哪裡來?」見謎法師當時在台中的精舍服務,於是回答老和尚說:「我從台中來。」就在回答過後的當下,見謎法師立馬就後悔了。來自心裡的聲音,簡稱謎之音,「身體從台中來,回台中去;這念心是沒有來,沒有去的。」這次堪驗似乎只能以「再接再厲」告終了。

從海角七號看人力資源發展

台灣東洋製藥的人力資源經理Roy蒞班指導,為上班的莘莘學子提出指引與方向。為了引發聽眾的學習動機,將題目為「從海角七號看人力資源發展」,希望能讓更多人能夠來聽這個演講。下面分享演講心得: 一開始Roy調查大家來聽演講想聽到什麼?在大家熱烈提問之後,Roy說演講者一開始這樣的問題有三個用意:一、只是個幌子,讓聽眾認為自己的聲音有被聽到;二、方便安排、切割後面演講內容的次序;三、表現專業,讓聽眾覺得演講者準備的內容都在聽眾想知道的範圍內。這真是一個很聰明的演講技巧。演講的開頭似乎都要想一些有的沒的來吸引人,用這個來開頭的演講,挺吸引我的。就像李敖對大學生的演講一樣,也會有一些嘩眾取寵的招式。李敖開頭演講,不論在北大或台大就會說:「各位『小朋友』大家好。」 競爭力來自哪裡?差異化、專注化(focus)和成本優勢。Roy提出差異化。因為台大的小朋友自身專業都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focus能夠聚焦;而成本優勢則是削價競爭,利用低價的勞力來爭取工作。差異化,說明自己哪裡和別人不一樣,有一個core competence,表現價值,對公司有益。 小朋友剛從大學畢業起三年,是利用學校名號還能吃得開的時候,之後若無法進續學習、進修,只是用老師在學校教的那一套,那和其它大學畢業生又有何異。因此,終身學習是有必要的。 「佔位子」似乎是職場會存在的文化。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動物園來了一頭獅子,但是每天都吃香蕉,有次獅子就問隔壁的猴子:「為什麼我只有香蕉可以吃?」猴子回答:「因為你佔的是猴子的缺。」過了幾天,動物園來了一隻狗,每天都吃牛排。獅子不禁又問:「為什麼那隻狗能夠吃牛排?」猴子回答:「因為那是動物園園長的狗。」也許所在的位子和能力是不相符的,也許「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過若有職缺,而且是自己想要的,還是努力去爭取,當作學習的機會也好。 Roy還提出許多對職場或工作的建議,為了避免流水帳,我不再述。下面分享正題「從海角七號看人力資源發展」。海角七號怎麼會有人力資源發展?有人說:「因為那句台詞『恆春哪沒人才!?』。」Roy從海角七號的三個人物來看人力資源發展。 阿嘉:阿嘉原本是樂團的主唱,後來混不下去回到恆春。因為鄉民代長的關係,能夠接茂伯在郵局的位子。能力和職位不相符的狀況又出現了,專長是唱歌,卻心不甘情不願地去送信。勉強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這樣的職涯自然無法長長久久。 茂伯:在阿嘉接下郵差的工作的時候,茂伯第一天幫阿嘉排送信的順序,第二次就讓阿嘉自己排送信的順序了。就像on job training一樣,在阿嘉上班的時候給予指導。不過當時茂伯也退休了,基於一份榮耀、責任,茂伯還是指導阿嘉。此外,恆春組成的樂團,後來找到馬拉桑擔任貝斯手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樂團能夠有貢獻,就算是拿一個鈴鼓,也是要加入樂團。彰顯自我價值,在工作中也是能夠讓人受到重視的重要環節。 友子:一開始就和日本的總公司抱怨,自己明明是模特兒,卻淪落到擔任翻譯的工作。能力和職位不合的例子又添一椿。而友子在每次和樂團成員的互動也都是職場的人際關係可以參考的。阿嘉為了寫歌找尋靈感而到海邊玩水,反被友子臭罵一頓,員工的士氣因此就被削弱了。(或許在教育或文化較未開發前,適用如此的x理論(以避免犯錯為主))而在上台演出之前,友子送了什麼孔雀之珠、勇士之珠…等,應該就可以說是y理論,來激烈員工士氣。 從海角七號來看人力資源發展也許是個噱頭,不過不得不否認,海角七號真得是滿吸引人的題材,儘管我不喜歡海角七號,但我還是對它的音樂、人物印象深刻。 由於這是「人力資源發展」課程的演講,Roy也提出三個特質來檢視自己是否能夠擔任人力資源發展工作者。一、one on one的時候,不會害怕;二、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就是是否夠雞婆?樂於幫助別人?;三、想當總經理嗎。我自認符合前兩項特質,不過我認為當總經理是個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所以我若成為人力資源發展人員,也可能會有能力和職位不合的窘境。 最後,Roy還給大家一些建議。例如:珍惜自己的羽毛,利用剛畢業前三年,趁學校名號還能夠使用的時候,好好做一些事。建立自己的關鍵字,讓人家想到你這個人,就會有一些正向的特質浮現,有點像建立品牌一樣。我希望我自己擁有的關鍵字是「後現代」、「佛教」、「誠信」、「微笑」。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