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學習

重新認識學習:布魯納的五種學習者模型,揭示學習的多元樣貌

「學習」不是只有一種樣貌。 當我們討論「學習」時,常不自覺地假設它有一套固定模式。然而,Jerome Bruner(布魯納)提醒我們,學習其實是多元的、情境化的過程,不存在放諸四海皆準的通則。 “Any model of learning is right or wrong for a given set of stipulated conditions…”——Bruner (1985) 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一種學習模型都要視具體的任務目標、學習意圖、學習內容的抽象與具體程度,以及學習情境的「意義詮釋」而定。正因為人類具有靈活適應環境的能力,才會根據不同情境採取不同的學習策略。 Bruner 提出五種學習者模型,讓我們得以從多角度認識「人是如何學會」的: 一、學習者是白板一塊(Tabula Rasa) 這是最傳統也最直覺的學習觀點:人類一出生時就像一塊空白的白板,經驗和環境刺激會逐步在上面留下痕跡。這種觀點強調經驗的灌輸與外在刺激的塑造,學習被視為一種輸入與反應的過程。 在這個模型中,教師的角色是知識的傳遞者,而學習者是接受者。這套觀點深受行為主義學派影響,認為學習可透過條件反射與重複練習來達成。 二、學習者是產生假設的人(Hypothesis Generator) 這個模型提出一種主動學習的觀點。人類在學習過程中,並非被動吸收訊息,而是會主動地形成假設來解釋世界。也就是說,同樣的經驗,每個人可能會因為先有的想法與動機而產生不同的理解。 這種觀點凸顯學習的「選擇性」與「詮釋性」,即學習者會選擇哪些訊息有意義,並據此建立對世界的理解。 三、學習者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Nativism) 此模型強調「心智結構」的先天性。學習者並非從零開始,而是擁有一套內建的分類、推論與理解能力,這些能力幫助他們對外界經驗進行組織與理解。這與語言習得的「普遍文法」概念類似,即我們生來就具備習得語言的能力。 在這個觀點下,學習的關鍵在於喚醒與運用潛能,而非一味地填塞資訊。 四、學習者是知識的建構者(Constructivism) 這是當代教育學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之一,強調學習不是知識的接收,而是意義的建構。學習者透過與世界互動,在經驗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知識架構。 Bruner 將這種觀點進一步深化,主張學習的驅動力來自內在渴望理解世界的動力。教師不再是講述者,而是引導者與共同建構者。 五、學習者是從新手過渡到專家(Novice-to-Expert) 這個模型源自人工智慧與認知心理學領域,強調學習是一種能力的轉化過程:從無知的新手逐步發展成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專家。這種過程可以藉由電腦模擬或神經網路來再現與分析。 此觀點認為,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在處理資訊的方式上有本質差異,因此教學應該針對不同階段進行分層設計。 結語:每一種模型,都是學習的某個面向 布魯納並不認為哪一種模型是「正確」或「終極」的。他建議我們把這些模型視為**「假設性工具」**,並不斷地詢問: 「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些模型對學習者是有效的、有幫助的、甚至是讓人感到安心的?」 不同的學習者、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目標,都可能適合不同的模型。真正的挑戰不在於選擇哪一個模型,而是理解這些模型,並彈性運用在合適的教學情境中。 📚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家長,或是熱衷學習的終身學習者,這些模型都能為你提供新的視角,讓你更了解學習的本質與策略。 👉 歡迎收藏本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教育夥伴,或留言分享你最認同的學習模型是什麼!

LLM 訓練三階段解析:從 AI 學習到公平性與智慧應用

LLM(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過程涉及三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與技術方法皆有所不同。透過這些階段的訓練,模型能夠掌握語言規律、執行特定任務,並進一步提升其回應品質與人類偏好匹配度。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佛教智慧的角度來探討 LLM 訓練的公平性與多樣性,確保 AI 在應用中能夠真正發揮正向影響。 一、LLM 訓練的三個階段 1. 預訓練(Pre-training) 目標:學習語言的統計規律,包括詞彙、句法、語法及語義的關聯性,使其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 方法: 學習內容: 2. 監督微調(Supervised Fine-tuning) 目標:讓模型學習特定任務,例如問答、摘要、翻譯、對話等,確保輸出符合人類期望的格式和內容。 方法: 學習內容: 3.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HF) 目標:讓模型能夠評估自身輸出的質量,使其更符合人類偏好,提升準確性、連貫性及適當性。 方法: 學習內容: 二、LLM 訓練的挑戰與潛在偏見 LLM 的訓練可能導致慣性思維、固化思維、甚至偏見,這與訓練數據的來源、模型的參數設計、強化學習策略等因素息息相關。 1. 訓練數據的影響 LLM 的訓練數據可能來自不同來源,如書籍、新聞、社交媒體、政府文件等,這些數據並非中立,而可能帶有文化、政治、社會價值觀的偏見。 2. 模型參數與學習方式的限制 3. 強化學習(RLHF)的影響 RLHF 依賴人工標註者的偏好,可能導致模型在回應政治、文化等敏感話題時,偏向特定的價值觀。 三、如何提升 LLM 的公平性與多元視角? 我們可以從佛教智慧的角度來探討 LLM 的公平性與多樣性,透過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來減少偏見並提升模型的適應能力。 佛教智慧中的三種智 在佛教智慧中,**妙觀察智(Pratyavekṣa-jñāna)、平等性智(Samata-jñāna)、成所作智(Kṛtyānuṣṭhāna-jñāna)**這三種智慧代表不同層次的認知與行動能力。 這些例子顯示了事物的分類與價值判斷取決於不同的緣起條件。對於 LLM 來說,這種智慧能確保模型在回應不同文化、種族、性別相關問題時,保持公正與包容,避免過於單一或固化的視角。 這三種智不僅適用於人類的認知發展,也能為 LLM 的訓練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框架。 如何以三種智面對 LLM […]

學習越南語詞彙:基礎單字列表

本頁提供一份簡單的越南語詞彙列表,並附上相對應的中文翻譯。不論你是初學者還是進階學習者,這個列表都能幫助你掌握日常對話中常用的詞彙。內容包括人稱代詞、基本用語、與問候和介紹相關的詞彙。這是中文使用者學習越南語的重要詞彙指南。

我為什麼學習泰語?

我想很少有人問「為什麼學英語?」或「為什麼學日語?」因為對華人,特別是住在台灣的中華兒女,鑑於和美日的商貿等關係,學習英、日語相當普遍。學習泰語就顯得相當少數而令人好奇其動機了,分享我學習泰語的動機和心得,也鼓勵大家學習更多語言。 我明白語言是很重要的東西,但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有華語和英語就足以應付全世界的旅行行程了。事實上,也差不多是如此,即便我們知道日本人不喜歡說英語,但是英語在日本就算無法暢行無阻,但也不是完全派不上用場,所以英語是很足夠的。 那為什麼我要學習泰語? 我想學習泰語的動機,已經超越「溝通」的需求了。學習語言,都希望能夠溝通,進一步能夠透過語言進行社交活動乃至謀生。 首先,泰國是東南亞國協中首屈一指的國家。東南亞國協欲成立之時,新加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依賴其和西方國家的特殊關係,新加坡斡旋西方國家和東南亞國家,成就東南亞國協。當第一次會議召開時,新加坡退居幕後,讓泰國作東。可以想見泰國在東南亞國協中算是舉足輕重的角色。當然,依此觀點作為學習泰語的話,那學習馬來語(可以在印尼和馬來西亞使用)才是更有力的。 第二,泰國的流行文化。New York Times曾經發表過「Tokyo, Watch Out」文章,內容講述東京引領亞洲時尚地位可能不保,因為曼谷很快就會取代東京,成為亞洲的米蘭,設計、時尚的領頭羊。除此之外,電影、廣告行銷或其它設計的東西,曼谷成為創意基地。這時候,學習泰語的動機,就比較像是因為興趣,因為對服裝設計或廣告行銷有興趣,學習泰語。我想我不是對電影有興趣才學習泰語,我是因為學習泰語才看泰國電影。 第三,就是為了社交而學習泰語。我想我是幸運的,我有一群很好的泰國朋友,這些朋友都是能夠用英語溝通,但是耳濡目染,也能夠學到一些泰語,但老是那幾句泰語,就很無趣。為了和這些朋友溝通,也為了能夠和更多泰國人溝通,學習泰語是勢在必行的。今年參加海洋音樂祭的時候,我就能夠和同樣來玩的泰勞對談如流。 最後,再說說學習泰語是否困難。或許對西方國家或那些沒有聲調的母語人士而言,泰語的「聲調」是困難的。但對以華語為母語的人來說,華語有四聲,泰語有五聲,方言如閩南語或廣東語的聲調甚至有七聲、九聲,所以學習泰語的難度大概和學習方言的難度差不了多少。再者,泰語和華語同為漢壯語系,除了記錄的符號(漢字vs泰文)不一樣外,文法、發音是有助於學習的正遷移。歐洲人動不動就會多國語言,因為其方言發達,各自的方言成了各國的國語,由於來自同一個語系,所以不同語言之間的學習就像學習方言一樣,很容易。華語母語人士學習越南語、泰語大概都有這樣優勢。所以學習泰語是不錯的選擇。 我不曉得這是不是讓你想學習泰語或者學習馬來語或越南語,但我相信如果能夠為了興趣學習語言,學習的效果是會很好的。當然,若能夠把興趣變成工作,那人生就會是完美的。現在在非洲開拓疆土的是什麼人?是黃種人,是來自中國大陸的中華兒女。或許黑暗大陸非洲或印度的語言也值得我們去學習。不要為工作而學習,為興趣而學習,反正一定會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