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好像

老師上課教過詞語後,學習者還需要做什麼嗎?

課程中,老師透過循環讓詞語的學習更好;課程後,學習者必須透過複習再鞏固(consolidating)詞彙。從(Schmitt, 2000; 131) 的遺忘軌跡來看,在課程學習後馬上複習是最好的時間,然後隨著時間前進會隨著遺忘而留下的記憶會越來越少。 (Russell, 1979; 149) 建議在學習後的五到十分鐘、二十四小時、一個星期、一個月和六個月後進行複習,是一個可用來作為鞏固記憶、按表操課的時間。如此,遺忘的可能性會大幅地減低。 除了複習外,另一個方式就是將新的知識和舊有的知識連接在一塊兒。Hulstijn (1997) 的關鍵字方法就是如此。另外一個是將新的詞語和舊的語詞放在同一個組別(group)裡,由於舊的詞語已經穩固地在心裡了,所以會提供一個好像鉤子的東西,把新詞語鉤在一塊。雖然這樣分組有好處,但是如果同時將兩個新的詞語一起學習的話,有可能會造成混淆的連結(crossassociation)。 References Henriksen, B. (1999). Three dimensions of vocabulary development.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1(2), 303-317. Horst, M. & Meara, P. (1999). Test of a model for predicting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growth through reading.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6(2), 308-328. Hulstijn, J. H. (1997). […]

按摩的異想世界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在台灣按摩一個小時大約是八百塊,在泰國大概是四分之一的價錢。因為在泰國按摩是如此廉價,所以在泰國不按摩一下,好像對不起自己。因為空閒的時間多,而且家裡附近就有一個按摩店,所以我按摩的頻率相當高。這家按摩店提供的集點卡,我相當有信心地能夠集滿十次按摩,換一次免費按摩。這是我在台灣集任何泡沫紅茶點數都未曾有完成過的信心和記錄。 按摩是最能夠理直氣壯地發呆的好時機。我是很能忍受,甚至相當享受靜默的氣氛,我不必要,有時也不太想要和按摩師說話,只想躺在床上閉著眼睛胡思亂想。我在想一個小時一百二十泰銖的按摩,如果還要扣掉水電、場地成本,一個按摩師在一個小時內能夠賺到多少錢?而且客人也不會接二連三地來,就算一天待在店裡面八個小時,而不見得會有八個小時的實質工作時間。按摩店的老闆是不是也要抽成?胡思亂想一通之後,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台灣各大學院校在不同的單位都有工讀生的需求,這些工讀生通常沒有什麼專長,只是坐領乾薪,偶爾跑跑腿、印印文件、掃掃地。相較於這些擁有一技在身的按摩師,他們不是一個小時都閒著的,而是一刻不停地為你按摩。為你帶來身心靈上的愉悅。台灣的工讀生們何德何能領比泰國的按摩師更高的薪水? 如果我是生在泰國這樣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我是否也會心甘情願地做屬於我階級的工作?就這麼胡思亂想,一個小時的按摩就結束了!

麵,「食」在不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在製作心理衛生(或叫心理健康)華語量表時,發現西方國家使用的問卷版本少了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那些有關食物、飲食。由此可見,對於華人而言,「食」在心理健康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民以食為天」或「呷飯皇帝大」這樣的古諺也一再強調華人對「食」的重視。說到「食」,我喜歡吃「麵」,下面分享兩次旅行在不同地方吃到的麵食。 2008日本、韓國自助旅行 那一天,我搭最早、最便宜的火車,從韓國的首爾到釜山。早上參加多大浦(Da-Dae-Po)海灘舉行的音樂祭,晚上回到釜山火車站前,找到一家韓式料理的餐廳吃晚餐。 我不懂韓文也不會說韓語,指著圖片點餐是最容易的方法。我點了看起來是用泡麵麵體煮的麵。和所有韓式料理餐廳一樣,這裡也提供泡菜、麥菜。我想這樣的麵食就是所謂的部隊湯。部隊湯是韓戰的時候,由於民眾貧窮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所以使用泡麵和一些剩菜一起煮的麵。現在能夠吃到的部隊湯,加入了更多食材,例如:甜不辣、豆腐,在「大小愛吃」的節目中,大S還加入了起士作為部隊湯的食材。   離開釜山,搭剩Camellia Line渡輪到福岡的博多(Hakata),開始在北九州的旅行。我到了小倉,造訪了城堡,在小巷弄間找到了一間好像只有在日劇裡頭會看到的居酒屋。這裡沒有圖片能夠用手指點餐,只看得懂「錦龍的美味」(錦龍是這家餐廳的名字),價格便宜又叫「美味」,於是我就點了它。 沒想到這是拉麵。雖然只有豆芽菜和帶著骨頭的蹄膀片,不過這個居酒屋的氣氛令我至今回味無窮。有人說拉麵是在十七世紀時,從中國傳到日本去的,經過幾個世紀的更迭,日本的拉麵有了自己的風格。日本拉麵的多樣,從麵體、湯頭、食材…等在不同店家有不同特色。2008越、柬、泰、新、馬自助旅行 那一年,有幸參加台大的海外服務學習團,我到越南進行社會服務,而後透過陸路經由柬埔寨到泰國,再搭號稱亞洲最便宜的Air Asia到新加坡,而後搭公車到馬來西亞。在不同地方都能吃到不同國家的麵食。 還沒到越南,每個團員都知道到越南就要吃越南河粉(Pho)。我們幾乎餐餐吃Pho吃到想吐,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河內(Hanoi)住宿處隔壁的小巷子的攤子吃的早餐。這攤位有桌子、有椅子,椅子是矮矮的板凳,你必須把膝蓋彎起來。只賣Pho,你可以選擇加雞肉或牛肉。河粉雖然清淡,對我而言,作為早餐仍嫌奢華。   在泰國,我最喜歡用泡麵煮的麵,不論是湯麵或者是乾麵。那一次,我造訪Tamasa University(法政大學),在昭披耶河(Chaophya)岸上的餐廳,我點了乾的媽媽麵來吃。媽媽麵是泰國泡麵品牌最著名的,所以「媽媽」也用來借代「泡麵」。若要點乾的媽媽,你要說:「ยำมา่ม่า(yam-ma-ma)」,ยำ是混合的意思。這個乾的媽媽麵辣辣的,有的會放海鮮、有的會放豬肉,當然也少不了貢丸或魚板之類的火鍋料,就像是把王子麵煮軟了之後,和一些食材拌成的泰式沙拉。 馬來西亞的吉隆坡有個華人聚集的中國城,每天就像夜市一樣,十分熱鬧。我想找個很有馬來西亞味道,我從未吃過的馬來料理嚐嚐,我找到了一間賣叻沙(Laksa)的店,點了亞三叻沙。這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口味,酸酸的,可以感覺加了蝦醬,除了麵之外,還有豆腐、丸子。 麵,是個相當普遍的食物,東方人吃麵、西方人也吃麵,然而麵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不同氣候下會產生不一樣的型態。我認為用腳行走在異鄉的土地能認識當地的文化外,用口去吃異鄉的食物對當地文化的認識也是另外一個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