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大海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準備篇(申請交換學生)

  交換學生是一件令人興奮的過程,某個程度上,它像旅行,你必須離開家、你必須準備簽證、你也要準備錢、你也要有計劃。但它又不只是旅行,這個旅行所持續的時間更長,所需要的的簽證和金錢也不同於旅行,重點是「學習」,所以計劃也不太一樣。我在大學的時候學習泰語,所以我想到泰國當交換學生。申請的時候,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和曼谷有交換學生協定的學校包括朱拉龍功大學和法政大學,都是泰國數一數二的大學。我先向朱拉龍功大學提出申請,由於我所申請的部門(華語作為第二語言部門)已經關閉,加上暨南國際大學和朱拉龍功大學彼此簽約的對象為東南亞研究中心和亞洲研究院,所以申請被拒。於是,我再向法政大學提出交換學生的申請。 申請交換學生的過程大概就像申請國外學校的過程,只是這個交換學生是基於學校之間交換學生的協定,所以只要符合資格,大概都不會被拒絕。所需要的文件包括申請表、自傳、讀書計劃、成績單、語言能力證明…等。將準備好的文件郵寄至所申請的學校即可,同時我也用電子郵件和該校承辦人確認、聯絡。 時間是像一條流往大海的河流,過了就不會回頭,錯過截止日期就要明年再來,永遠不要到最後一刻才去做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如果交換學生對你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文件準備好了就寄出去。我是一個總是喜歡很早把事情完成的人,所以朱拉龍功大學交換學生被拒之後,還有時間可以再申請法政大學的交換學生。 最終,終於取得赴法政大學交換學生的機會。

《孔子:決戰春秋》,中國人決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最近在閱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又看完《孔子:決戰春秋》,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這兩個作品。這兩個作品的背景都是在亂世。亂世下,有些人的故事會被記得,有些人的故事會被遺忘。《孔子:決戰春秋》是歷史的大棋盤,儘管歷史悠久,但仍能被人記起,甚至記錄在教科書裡;《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一樣,雖然是近代,但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被人遺忘,儘管參加戰爭,甚至不知道為何而戰。下面分享的心得: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沒有主線,每個章節都可以自成一個小故事,這是訪問、搜錄了很多史料、見證者而集的大成,史觀當然是主觀的,不過可以讓人看到教科書讀不到的另外一面。我只提取《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孔子:決戰春秋》有共同處分享心得:   中華民族一定是個很注重教育的民族,有一種東西叫「聯大」,最注名的就是「西南聯大」,「聯大」因為戰爭而生,往往戰爭起來的時候,老師帶著學生們顛沛流離,說好聽點,是風簷展書讀,說難聽點,就像喪家犬一樣,邊逃邊讀書。但這樣砲彈、烽火下仍教育出許多優秀人才,我一時列不出清單,你可以去讀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對日抗戰時,「聯大」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繼續為國家作育了英才;對日抗戰結束後,悲情的中華民族,又得面對國共內戰,「聯大」模式又啟動了。   對日抗戰時,打得是日本鬼子,至少是為中華民民族而打;國共內戰開始,為誰而戰誰都搞不清楚了。國民黨、共產黨兩個勢力都在拉人參軍,一個家庭可能哥哥在共產黨、弟弟在國民黨,更甭提一個學校或一個鄉里。人群四分五散,一下分開可能就是幾千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人在分離時留下了一本 《古文觀止》,這《古文觀止》還成了日後被集中在難民營的學生們最主要的教材。只有一本《古文觀止》,學生們手抄一份就當教科書了,每人背三十篇,好像佛陀弟子背誦佛陀講經說法一般。   教育在戰亂中還能不輟,我想這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姑且不論《孔子:決戰春秋》是否符合史實,但孔子讓教育普及是不可否認的。孔子雲遊魯國之外時,與弟子們拉車經過冰原,冰面裂了,顏回和書簡落到裂冰寒水中,顏回往返水底水面,只為救回書簡。或許那些書簡正如國共內戰時的《古文觀止》。顏回死了,卻也救回一些書簡了。   君人求仁得仁,不殺生以害仁。對於「仁」和「生」(「生命」),我個人仍是視「生」重於「仁」,畢竟沒有「生」就沒有「仁」了。貪生怕死是否害「仁」呢?如果是為了護「仁」的話,貪生怕死就由它去吧!

十月奏鳴曲 รักที่รอคอย October Sonata

《十月奏鳴曲》有點像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都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許多看似和政治、國家體制無關的感人故事,卻因為政治、國家體制也造成的悲劇。泰國政府在一九七○年代到一九八○年代,掃盪共產主義者,兩人因此無法在約定的時間、地點見面。片中的男主角拉維,長得有點像丁春誠;女主角幸珍則演過悲戀三人行,我覺得這是滿感人的愛情電影,和大家分享: 「愛情」的力量很大,幸珍為了拉維半工半讀上夜校,學泰文。幸珍本來就會泰語(嘴巴會說),但讀不懂泰文、不會寫泰文,「聽、說、讀、寫」中,只能「聽、說」無法「讀、寫」,因為拉維留了一封信給幸珍,幸珍為了讀懂這封信,她去上了夜間學校。泰文相較於華文,我認為是比較容易學習的,泰文為拼音文字(事實上,全世界還被使用的語言只有漢字是不是拼音文字,因為我們已經學會全世界最難的文字之一了),所以沒受過教育的幸珍可以「聽、說」,「讀、寫」的學習則建立在「聽、說」的基礎之上,很快就能上手。 學會「讀、寫」可以說是開啟思想重要的一步,拉維曾經對幸珍說過「每個人的價值都是一樣的,不管在戲劇裡他飾演的是好人或壞人」,然而,真正讓幸珍體會到這涵意,還是幸珍從書本上學到「人生而平等」的價值。 我喜歡這電影除了感人的愛情故事外,還揉雜著泰國人民識字率不高或共產主義的社會氛圍。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泰國了。特別是曼谷,已經華麗地轉身,成為泰國第一女主角了! 看看噗友的回應,或許你會對此電影更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