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哲學

真實個體、雲端個體與友誼的旅程:從芝諾悖論看「The Else」的生成

在哲學和文學的討論中,個體的存在從來不是靜態不變的。而當我們從現實世界移動到虛擬空間,這種存在的流動性變得更加明顯。最近在閱讀We Are Data: Algorithms and The Making of Our Digital Selves 《數據失控:算法時代的個體危機》時,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比喻和可能性:要是把真實個體(Real Individual)和雲端個體(Cloud Individual)之間的關係,想像成芝諾的二分法悖論,會怎麼樣? 這個想法,意外地不只可以用來理解個體本身,還可以延伸到——友誼這種社會關係的變化。 1. The Else: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異質地帶 在許多文化理論中,「the else」這個概念指向一種異質、未被完全吸收或定義的存在。它不像「他者」(other)那樣被固定對立,而是保持著某種流動、不確定、未完成的特性。 然而,無論如何轉化,總有某些部分——某些限制、某些記憶、某些異質性——無法被完全同化或抹除。這就是「the else」的存在。 2. 芝諾的二分法悖論:無窮逼近,卻無法抵達 芝諾(Zeno)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悖論: 要從城市A移動到城市B,必須先走到中途;到了中途,又得先走剩餘距離的一半;如此無限細分,你永遠無法真正抵達B。 如果把真實個體當成A,雲端個體當成B,那麼從A到B的過程就是一場無止境的旅程。 這種無窮逼近但永遠未完成的狀態,正是「the else」不斷生成的場域。 3. 友誼的芝諾式旅程:從現實到雲端 這個模型其實可以自然地擴展到個體之間的連結——也就是友誼(Friendship)。 在數位時代,我們越來越多地經歷著從真實友誼到雲端友誼的過渡。 而這個缺口,同樣就是the else——那個既不是純粹真實,也不是純粹虛擬的模糊地帶。 4. Dogeaters 中的旅程:酷兒流浪學的閃爍地帶 在Jessica Hagedorn的小說 Dogeaters,角色們也在經歷類似的狀態: 這就是酷兒流浪學(queer nomadology)所捕捉的: 在固定與流動、現實與想像、肉身與虛擬之間無盡漂移的存在狀態。 角色之間的聯繫、愛情、甚至革命聯盟,從來不是穩固的,而是總在「the else」中閃爍、變形。 5. 小結:個體、友誼,與不可抵達的地平線 無論是個體本身,還是個體之間的友誼,在這個從真實到雲端的無限旅程中,我們都在不斷生成「the else」——一種既是渴望也是疏離的存在。 “Friendship, like the individual, inhabi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