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名詞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名詞化〉:名詞片語、名詞修飾語(形容詞子句、名詞補語)、「是…的」

華語的名詞化是把「的」加在動詞、動詞片語、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之後。名詞化的結構可以當作「名詞片語」,亦可以當作「名詞的修飾語」。 作為「名詞片語」的名詞化結構,可以有以下規則: 一、名詞化片語應含有動詞,其參與者至少有一個未指明。二、若只有一個參與者未指明,名詞化片語之指涉即省略的參與者之指涉相同。三、名詞化結構中,若主詞和直接受詞兩個參與者皆未指明,其指涉通常指動詞的「直接受詞」。四、當動詞(如:「賣」)需要三個「參與者」(主詞、直接受詞、間接受詞)時,名詞化結構不指涉間接受詞。 而作為「名詞的修飾語」以修飾核心語的名詞化結構,則可以再分為「形容詞子句」和「名詞補語」兩種。 在「形容詞子句」中,可能包含一個以上的未指明的參與者,其句意依核心語決定,可能會有多義的句子。例如: 昨天批評的人都不在這裡。 它可能指的是「批評」的主詞和直接受詞,因此可能指涉的可以是「批評的人」和「被批評的人」。另外,核心語也可能涉及動作用的工具,事件發生的處所、時間,或事件發生的理由或方法。 在「名詞補語」時,其核心語不指涉修飾子句中的任何參與者,其特點是核心語是抽象的。例如: 我們合作的問題很簡單。我們去美國學醫的意見。我們休會的提議。 關於名詞化結構,還有一個特殊句型「是…的」,該句式為「以肯定或否定某種前設而刻劃或解釋某一個情況」,用以闡明與某假定有關的情況為何,而肯定或否定那個假定。例如: 我們(是)不會欺負你們的。/這個人很頑固,我們(是)說不服他的。我們不會欺負你們。/這個人很頑固,我們說不服他。 前者(包含「是…的」的句子)聽者假定說者有意欺負聽者,而說者指出整個情況無恐嚇之意;後者則為中性的否定句。

劉姥姥進大觀園(故宮的週末之夜)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故宮每週六晚上五點到八點半是免費開放參觀的時間,因緣際會,我造訪了故宮。導覽手冊上建議了幾個參訪的動線。而我和逸維大概是選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方式巡禮、隨便亂走。以下就有心得的部份和大家分享: 一、裝池。裝池又叫「表框」,就是在書畫外圍加上一個保護的東西,如此可以方便收藏及展示。剛剛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覺得中國真得是一個有智慧的民族,對比西方也需要保存畫作,中國的裝池技術絲毫不遜色。許多畫作因為有裝池的保護,得以保存。民國以降,許多畫作因為保存的方式不正確,些有破損,裝池的藝術再延伸,還能將破損的畫作加強色彩。然而,我覺得這樣的技術有可議之處,因為當場看過原作和補作之後的,顏色相差甚多,可能會失去原創的美。但不論如何,我還是肯定這樣為古代藝術的付出。 二、令人失望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也許是歷史課本的照片,讓我對翠玉白菜產生暇想,當看到實物時,幻想破滅。原本應該是大白菜,實際的大小大概只有一個手掌那麼大。雖然失望,但看到了其它令人驚豔之處。白菜的上方居然有兩隻小蟲,一個叫螽斯,另一個忘了。雕功之精良,讓人可遠觀不敢近玩焉;肉形石是也和想像中的尺寸不是那麼吻合,而且感覺會有蒼蠅在上頭飛的感覺(這大概是稱讚,形容它維妙維稍)。 三、亞洲文明。光是在亞洲起源的古文明就有三個:西亞、印度、中國,而宗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也是在亞洲起源,並且都是世界上「喊水會結凍」的宗教。伊斯蘭的相當尊崇古蘭經,還有為經書準備置放的書架。佛教展出許多佛像,有許多熟悉的菩薩,但其化身在各個國家卻因為歷史或國情而不一樣。彌勒菩薩在華人的心目中是圓圓胖胖的布袋和尚像,但在巴勒斯坦的化身卻是有胸肌,而且滿帥的,是印度教裡的犍陀羅,圖見右。此外,我們所認知的大乘、小乘佛法,都屬於顯宗;而在六、七世紀左右,佛教和印度教及民間信仰再融合,產生了我們現在知道的密教。西藏佛教屬之,日本密宗大概也是源自於此(真如教就還保有當初釋迦牟尼佛為印度教婦女祈福的儀式-濟攝護摩)。儒學,或者儒教,則是影響日本、韓國和越南,相當重要的文化。 四、清朝的百寶盒和皇帝的雅緻。百寶盒可以展開再收起來,可以外放也可以內斂,我懷疑有很多現代的東西,是來自這百寶盒的靈感。例如:伊莎貝爾的喜餅禮盒、日本將飯盒一格一格分開的便當、芭比娃娃的起居收藏盒。而皇帝們多懂藝術,或者該說是因為皇帝的喜歡,使「玉」變成潮流,變成是懂藝術,變成是要和皇帝交談的話匧子。 有這些可以媲美羅浮宮的珍寶,真多虧蔣氏父子那兩個老賊!哦!不!應該是幸好蔣中正很有遠見的,知道咱們能做好這些文物的保存,所以讓蔣介石護送(不是偷運)國寶來台。果然,大陸經歷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的血脈就存乎於咱們中華民國的國民身上了。我期待這樣值得驕傲的國寶,能夠和世界分享,讓每個國家的人都來看一看。 簡單記述交通方式:捷運到紅線士林站,轉搭公車紅30(R30)可以抵達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