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出家就是要請客吃飯

你在路上隨便找一個泰國人問,有關泰國男性出家的問題,也許很高的機率你會得到的答案是「每一個男生都要(must)出家一次」,但是如果你繼續追問之後,你會發現這個描述的背後,有很多東西是他們沒有告訴你,或者是非佛教徒難以理解的,特別是來自台灣這種對宗教信仰沒有明顯歸屬的地方的人,很容易就用「台灣男生服兵役」的角度來理解「泰國男生出家」,而將其視為義務。我認為,把「出家」視為「結婚」,更能認識在泰國的出家是怎麼一回事。 我連續兩天參加不同人的出家典禮,分別在不同的府進行,有些儀式不太相同,但慶祝的氣氛是相同。「出家」對泰國人而言,就是要請客吃飯的。 星期五晚上,本應該是喝酒、跳舞的荒盪的晚上,我去做了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去參加小沙彌成為僧侶的祝福儀式。稱他是「儀式」可能是誇飾,因為我生性貪吃,我覺得比較像是「宴會」,從我有限的泰語詞彙中,我也不斷聽到「宴會」、「宴會」,所以我就認為這是一場「宴會」。 在台灣,你要分辨某個寺廟是佛教或非佛教的有一個指標,看其所「供養」/「祭祀」的品項就可以判斷,只要看到擺三牲或眾生肉都不是佛教的寺廟。但這個指標拿到泰國就失效了,在這個絕對是佛教的場閾,你會看到「豬頭」、「烤鴨」,在寺廟裡的宴席,也是「大魚大肉」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化約」地說,這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差別。 過程中,我們時而聽資深僧侶唸經,時而任意走動、互相交談。你常常在泰國的各個角落遇到和尚,即便在我任教的班級,都有一個和尚在上課;在台灣也差不多是如此,你可能在捷運或馬路邊遇到和尚,學校裡也可以看見。我想台灣人和泰國人對和尚都是尊敬的。(當然,台灣有另外一群人認為「所有和尚都是煉財、無所事事」。)但台灣人的生活和和尚或佛教有關的並不多,泰國人可能是常常有機會和佛教接觸,甚至我的學校就是以寺廟為名的學校,也就是說一般台灣人是可以過著沒有佛教或任何其它宗教的生活,但泰國人如果沒有佛教,那肯定會讓泰國人無所適從。我想,大概也是因為如此,所以泰國人常常有機會接觸佛教,聽僧侶唸經或參與出家的宴會,就像走路、吃飯那般輕鬆自在;台灣人和佛教相關的生活大概就是在自家的佛堂或道場,所以可能會特別謹慎,並珍惜每次聽經聞法的機會。不過,我猜想,在泰國聽和尚唸經時,因為是巴利文,所以可能聽不懂,也會使人們想要走來走去,找人聊天。 典禮結束後,就是我最期待的時刻:吃晚餐。菜色比不上台灣流水席那樣舖張浪費,不過你絕對可以吃得營養、吃得滿載而歸。主人深怕你吃不飽,在結束之後,還送上甜點讓你帶回家。出家就是要「請客吃飯」。

我憑什麼到泰國教華語?

我是黃玉樹,現在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國際華語學分學程」,曾經在大學時期參加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週末基礎非學分班」並取得結業證書。有幸遇到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選送華語老師赴泰任教的機會,我要把握這機會,為推廣台灣文化盡一份心力,也為台灣華語教學在泰國紮根、深化。   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前農業推廣學系),對於「教學」和「傳播」「推廣」有多方面的學習與實踐。教學方面,我修習過「教育學」、「成人教學原理與設計」、「成人教育」、「教育規劃與評估」、「人力資源發展」、「文化研究與教育」、「衛生教育」和「教育社會學」;傳播、推廣方面,包括「教育傳播與科技」、「推廣理論」、「傳播學」、「資訊傳播」、「語言學習與科技」。我深深體會,「教學」必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學生會有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成效也就顯著;而對於「傳播」、「推廣」方面,我善於利用新興網路科技,在許多非營利組織實踐過推廣活動,包括在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參與「ASAP, Anti-Smoking Activist Program」,達瑪巒原住民重生協會學習社區總體營造,魚池農會推廣實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愛滋病防治計劃、青輔會民國九十七年青年旅遊志工公民記者。擁有這些推廣、傳播的經驗,我想有助於將華語教學和台灣文化推廣到世界每個角落。   結合原先國際華語學分學程和華語師資培訓班以及教學、推廣、傳播的經驗,我有自信能夠作一個符合期待的華語老師。另外,我在大學期間修習一年的泰國語,至今仍繼續精進用功於泰國語。基於泰語和華語同屬漢藏語系,我認為以泰語作為學習華語的輔助語言,會比用其它外語來得更好,對學生而言更可以產生學習的正遷移。我也將以我自身學習泰語的經驗和學生分享,讓學生在老師離開泰國之後,仍能自己學習華語。由於在泰國學生無法身歷華語環繞之境,我將透過網路科技,讓學生可以有沉浸式的華語環境,就算在泰國也可以學到一口流利的華語。給學生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最後也期望學生可以自己主動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素材,自我學習。   全世界都在學華語,這是一個推廣華語的好時機,我的個性開朗,善於與人交往,希望可以以此拉進與泰國學生的距離,在維持適當的教學必要之尊嚴下,和學生打成一片,鼓勵學生、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華語,同時表現台灣人的熱情,讓泰國學生在學習過華語之後,對台灣心嚮往之,而可以把學習到的華語在台灣使用。

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

「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這活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明辦主辦、中國文明網承辦的活動,旨在營造學習、關愛、崇尚、爭當道德模範的濃厚氛圍,發揮引領道德風尚的積極作用。我在大陸旅遊期間,於安徽省的火車站都看到「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這活動的廣告,於是讓我也想以這個為題目,來推薦、評議在大陸旅遊的時候,我遇到的好人。 這個活動內的好人分為五種,我正好都遇到了,這五種包括:助人為樂好人、見義勇為好人、誠實守信好人、敬業奉獻好人、孝老愛親好人五種。下面我將陸續說說這些好人。 我遇到的這些好人,有一個共同點,這些好人都是透過網路上認識的,透過CouchSurfing或者透過好客網。我曾經聽一個大陸人說:「大陸人普遍認為網路交友還碰面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我想很多台灣人也有類似的想法,認為網路交友是隱晦、見不得人。不過,隨著時代的推進和文明的發展,我相信這樣的想法會逐漸轉變。當然,不可否認,網路交友詐騙的新聞屢見不鮮,所以透過良善的網站平台進行交友,比較不會發生意外。CouchSurfing和好客網正是很好的交友、旅遊網站。 助人為樂好人:Sam, 江蘇南京人,我透過好客網與他認識,並於南京旅遊時,借宿他家。在2010年夏天旅遊大陸期間,從上海到南京的動車旅行大概是在中國大陸地表上一次最遠的旅程。我先到南京火車站,再搭地鐵到雙龍大道站。Sam就在地鐵站出口等我,並協助我提行李上三輪車,那時我尚未吃中餐,他馬上煮了泡麵給我吃。我覺得賓至如歸。 見義勇為好人:Hank,美國人,透過CouchSurfing認識,於上海旅遊時借宿他家,他在上海擔任英語老師,在大陸住了五年,華語說得不怎麼樣。原本,到上海要住一個好客的家,結束那個好客聯絡不上,情急之下,我撥電話給Hank,Hank馬上就答應了,讓我住在他家。我在上海待了將近十天,他連個屁都沒哼一聲,就讓我住下來了,而且我旅行普陀山、杭州時,還把行李寄放在他家。如果沒有他的話,當時聯絡不上好客還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不過,我想若寄宿他人家,還是不要住得太長,不過若想來我家作客的人,時間長短都沒關係,只要我有能力的話。誠實守信好人:Ricky,浙江寧波人,透過好客網與他認識,從普陀山要到杭州時,於寧波停留一晚時,借宿他家。在還沒出發前,我就和Ricky聯絡好要住他家,從聯絡到抵達也將近一個月,若不留心的人恐怕都忘記了,沒想到Ricky還記得。而且,留宿當天,一群來自網路上的朋友,一起玩「殺人」(台灣管這叫「殺手」)非常有意思。 敬業奉獻好人:老薩,福建福州人,透過CouchSurfing與他認識,他還介紹我認識他的好朋友卓寧。卓寧,福建福州人,於福州旅遊時借宿他家。我是在旅費超支的情況下,和老薩搭上線,所以說老薩是「見義勇為」的好人也不為過。他們兩個人平常都有自己的工作,我在福州期間,只要他們不是工作的時間,幾乎都在陪我玩。對工作,他們是敬業;對一個台灣同胞,他們更奉獻。我們走了江濱路去喝啤酒、我們爬了鼓山健行還夜遊湧泉寺、還逛了開元寺,吃福州小吃,找三國殺紙牌、玩三國殺紙牌。 孝老愛親好人:Allen,浙江杭州人,透過CouchSurfing與他認識,他和他的朋友超奇帶我旅遊西湖和西湖熱鬧的商場。我相當感謝有當地人為我導覽,這比一個人去瞎走、瞎摸更有收懂,並且可以體會當地人的感受。但,這只地說明他們是好人,哪裡有「孝老愛親」呢?在旅遊的時候,Allen一接到媽媽的電話,先編個理由說很快就回家;而超奇則是在離開吳山廣場前,還買了甜甜圈要回家孝敬父母。父母在,不遠遊,他們的家都在杭州,所以到西湖玩,不算遠遊,算是孝順的表現。而且,出來玩時時刻刻不忘家裡的親人,真算是孝老愛親好人了! 在大陸旅遊(香港和澳門也是)的時候,還遇到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好人,只是這個只有五個類別,所以我只能寫五組。整個來說,大陸同胞對台灣人是友善。我曾經聽過一個評論,大陸人把台灣人視為手足、兄弟,但台灣人只把大陸人視為貿易夥伴,這或許是事實,不過,我希望當兩岸的交流更頻繁、認識更多之後,這些想法可以改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網路只讓身處在遙遠兩方的朋友連結上,但是仍然碰不到面。旅遊,就讓網路上的交友具體化、實際化了。當然,這建立雙方都有相當水準的「文明」程度,否則成天動歪腦筋,只想在網路上詐騙,那世人肯定對網路交友沒有好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