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作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語言之一,學習人口與日俱增,但學習者的背景差異,也使得華語教學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資深教師張金蘭老師的教學觀察,學華語的學生往往因為母語系統與文化背景不同,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曲線與困難點。 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學習華語時遇到哪些挑戰? 根據觀察,外籍學生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學習表現也呈現不同特徵: 一、漢字文化圈學生(如日本、韓國、越南) 這些國家的學生在歷史上皆曾大量使用漢字,因此對於「認字」和「書寫」具備一定基礎。學習初期,他們在閱讀與寫字的進展較快。然而,因為自認已有一定程度,不少人往往忽略基本筆畫與筆順的練習,導致在進階學習階段出現瓶頸。 二、非漢字圈學生(如歐美各國) 來自英語系或拉丁字母系統的學生,缺乏與漢字相關的學習經驗,因此對於文字的辨識、結構與書寫感到吃力。不過,他們在「口說表達」方面的進展相對較快,課堂參與度高,也樂於開口練習。 三、華裔學生(僑生) 華裔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程度的「聽說能力」,但往往缺乏閱讀與書寫的訓練,有些甚至僅會使用方言(如粵語、閩南語),與標準華語有明顯差異,仍需從零建立語言規範知識。 外國人學中文的動機有哪些? 張老師指出,學習華語的動機大致可歸納為四類: 正體字 vs. 簡體字:教學選擇會影響學習成效嗎? 華語教學者常需面對是否使用正體字或簡體字的抉擇。其實,這兩套字體分別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被廣泛使用,若能依據學生需求、學習環境與目標靈活調整,不會造成太大困擾。教師若能熟悉兩套系統並適時對照,反而能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認字能力。 台灣與中國在全球華語推廣上的差異與優勢 各國學生的實際困難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反映出不同的華語學習挑戰: 國籍 學習挑戰點 俄羅斯 聽力理解困難,對聲調與語速掌握有限 奧地利 發音與書寫困難,筆順與拼音系統陌生 韓國 聲調系統複雜,難以區分四聲 美國 筆畫辨識、字形記憶困難,缺乏字根概念 日本 用成語寫作文困難,發音與語法也需長期適應 波蘭 少見困難,因波蘭語音系統與華語對應性高 特別是波蘭學生,由於母語音系涵蓋了幾乎所有華語音素,使得他們在發音掌握上有顯著優勢。 華語教材開發的挑戰與契機:兒童華語教材的缺口 目前市面上多數教材皆以成人學習者或母語者為對象,對於外國兒童學習者來說,缺乏針對性的教材設計。例如泰國目前仍使用台灣出版的國語課本,這些教材對以華語為母語的孩童設計,對泰國學童未必合適。因此,開發符合外國小學生語言習得階段與學習風格的教材,將是未來華語教育的重要方向。 什麼是「好老師」?教師與學生的不同期待 根據訪談與觀察,「好老師」的定義在教師與學生眼中不盡相同: 多數學生仍偏好由母語者進行教學,認為能提供更自然、真實的語言輸入。 以上為參與華語師資培育課程後的筆記與心得整理,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者的觀點,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教學現場的挑戰,也為未來投入華語教學的朋友提供了寶貴參考。
Tag: 動機
報紙:低成本但高效的英語學習工具
本文探討了在英語學習環境中,報紙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作者指出,報紙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當前事件信息,還能幫助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如閱讀、寫作、詞彙和拼寫。報紙以其低成本和易於獲得的特點,在提供最新知識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增進了讀者的詞彙能力。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數位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所增加,但這也不幸地忽略了使用傳統的英語學習材料,如報紙。報紙的印刷版和電子版都便於獲得,且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可用,這使得它成為教室中的一個額外資源。報紙閱讀不僅增加了學生對世界和文化的了解,還幫助他們發展語言技能。 總之,報紙作為教學資源的價值在於它們提供的廣泛的語言學習元素,特別是在詞彙的學習中,它們顯得格外適用。因此,鼓勵學生利用報紙提升他們的英語技能,是對其未來在不斷變化的全球領域中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傳統vs. 數位教學材料 文章中提到,儘管數位技術在教學和學習中的使用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有所增加,但這種趨勢不幸地忽略了傳統的英語學習材料,如報紙的使用。以下是傳統學習材料和數位技術在教學應用上的一些主要差異: 儘管數位技術提供了顯著的便利和效率,文章強調使用報紙等傳統學習材料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促進閱讀和詞彙發展方面。因此,結合傳統材料和數位技術的混合教學方法可能會提供最全面的學習體驗。 報紙作為教學工具 文章中指出報紙作為教學工具的有效性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綜上所述,報紙作為一種多功能的教育工具,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使其在全球化的職業環境中具有更好的競爭力。這些特點使得報紙成為ESL/EFL課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 透過報紙成就美好未來 學生通過使用報紙來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這對於他們在未來不斷變化的全球化環境中取得成功是非常關鍵的。在這裡有幾個核心的概念: 因此,這句話強調,通過提升語言技能和文化認知,報紙幫助學生為全球職業市場的挑戰裝備自己,這是他們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這種技能的提升被視為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保障。 Wijewardene, L. (2021). The Newspaper – An Educational Tool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Academia Letters, Article 769. https://doi.org/10.20935/AL769.
澳門與墨爾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龍舟/端午節觀點比較
這篇文章名為《從文化活動到體育活動:龍舟比賽中的文化真實性案例研究》[1],探討龍舟節從中國漁村傳統私人道教儀式轉變成國際賽事的情況。作者在澳門和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的參與者中進行了一項案例研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活動的動機和看法可能不同。文章討論了在將文化活動轉化為體育活動時保持文化真實性的重要性,因為文化活動越來越被用作旅遊目的地的市場推廣策略。文化背景被討論為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決定因素。通過檢查過去的文化和真實性,本文提供了關於這些類型的活動作為旅遊景點的文化可持續性的見解。 這篇文章研究了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澳門參加國際龍舟節的人,並比較了這些參加者的動機和對活動的看法,揭示了文化背景可能對觀點產生差異。(p.7, 9, 11)文章強調了文化正統性在文化活動轉變為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的重要性,在這些類型的活動作為旅遊擬定市場和推廣策略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p.7)文章提供了在文化可持續性和目的地旅遊吸引力方面的深入了解。 (p.14) 澳門舉辦的國際龍舟節起源於傳統的道教儀式,現已發展成為國際性賽事(p.4)。龍舟節對於澳門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年度社區活動,還作為一種促進和推廣澳門旅遊業的方式(p.4)。在澳門的龍舟節中,大部分的隊伍都是本地的(p.4)比賽中舉行的慶祝典禮和儀式包括祈福儀式、揀艇、掛青、燃放鞭炮等(p.13)。這項研究還發現,對於參賽者而言,在澳門的龍舟節中,文化的真實性和傳統性比在墨爾本的龍舟節更受重視(p.9)。由此可見,澳門舉辦的國際龍舟節兼具文化和體育的特點,將傳統和現代融合,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本地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旅遊促進和市場推廣策略。 祈福儀式是指在龍舟比賽前通過道士祈求神靈保佑比賽順利進行(p.7, 11, 13)。揀艇是指選出龍舟比賽中表現最好的人擔任龍舟的領航員(p.7)。掛青是指在龍舟船頭掛上菜葉,象徵著生命的延續和安全,希望賽事平安(p.13)。燃放鞭炮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旨在求神拜佛、祈盼平安(p.11)。 而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通常是在每年三月舉行,地點是在雅拉河(p.4)。此活動同樣免費提供龍舟予參賽者,而參加的隊伍通常來自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其他地區和國際(p.4)。節日通過合併社區參與慶祝墨爾本的河流與運動活動,以及龍舟文化和儀式的傳統特色,來實現這一目標(p.4)。相同的是,墨爾本與澳門一樣,有些參賽者認為龍舟節是一個保持身體健康的方式(p.9)。 文化背景可能對觀點產生差異,意思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根據文獻(p.11) 在澳洲和澳門的龍舟節中,參加者對文化內涵、傳統性、激動人心和表演性等方面的看法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例如,在問卷調查中,對於龍舟節是否符合傳統、真實等文化內涵的看法,澳門參與者的比例更高(p.11)。此外,參加次數和文化背景也會影響參與者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例如,在澳洲,參加次數對參與者對傳統和真實性的看法會產生影響(p.12)而在龍舟節中,亞洲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更傾向於認為事件具有地方性和社區性特徵(p.14)。 這個研究採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分別在中國澳門和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上研究參加者的動機和對文化真實性的看法。研究者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包括參與活動的動機、對該活動的看法以及前導和後導龍舟比賽期間進行的傳統和宗教儀式。問卷採用定量研究方法並使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分析變異數和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驗用於比較不同參加次數和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參與者的動機和看法的差異(p.7, 8). 研究結果顯示,文化背景是決定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者強調在轉變文化活動為運動活動時保持文化真實性的重要性(p.7). 在對比澳洲墨爾本和中國澳門的龍舟節參加者的調查中發現,亞洲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比較重視活動的文化真實性和傳統性(p.7, 14)。因此,可以認為亞洲文化背景的人比較重視文化真實性。
提升學生語言學習效果的秘訣:重視動機和態度
研究[1]表明,動機和態度是影響學生在語言課堂上效率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語言學習者認為掌握流利的語言可以在未來有用,他們會增強自己的動機,並盡力在短時間內實現這個目標。此外,研究還表明,具有高度動機但較少天賦的學生是最好的語言學習者之一。因此,在提高學生動機方面提供積極的態度可以提高他們的動力。研究表明,忽視動機和態度會影響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表現。即使是天賦和才華出眾的學生,如果缺乏積極的態度和動機,也會取得很少的進展。因此,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應該以一種方式處理他們課堂上應用的技巧和策略,以便讓學生沈浸在語言學習中。這項研究的結果可以為教師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技巧,以促進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動機和態度,並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這項研究的結果,在語言課堂上應用更加高效的策略和技巧,以提高學生的動機和態度。研究建議教師采取一些策略來增加語言學習者的外部動機,並在學生中創造良好的態度。其中一些策略包括: 這些策略可以幫助教師提高學生的動機和態度,從而提高他們在語言課堂上的表現。
線上學習的關鍵:動機與關注階段,提升成功的秘訣
在這篇論文[1]中,作者正在進行一項縱向研究,以調查遠程學習學生的技術技能、認知/元認知學習策略、動機和關注階段。 學生的動機和關注階段對於在線學習的成功至關重要。在學生進入在線教育技術碩士課程之前,研究人員正在調查他們的動機和關注階段。在這個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成功的在線學習者將會關注如何將所學內容修改為適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此外,該論文還提到了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檔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哪些因素對於完成課程、退課率和成績有益或有害。因此,動機和關注階段是影響在線碩士課程中學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動機在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可以影響學生的行為和表現。如果學生有強烈的內在動機,他們會更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並且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學生缺乏動機,他們可能會感到無聊或沮喪,並且可能會放棄或表現不佳。因此,在線學習環境中,了解和促進學生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幫助他們保持專注、參與並取得成功。 關注階段是指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態度。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使用了“關注階段”模型來評估學生對於在線教育技術碩士課程的接受程度。該模型將學生分為七個不同的關注階段,從最初的“意識”到最終的“影響”。這些階段反映了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關注階段很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於新技術的態度和行為,並且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來制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早期階段,教育者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訓,以幫助那些缺乏技術自信心或經驗的學生適應在線環境。而在後期階段,教育者則可以鼓勵那些已經掌握了新技術並開始思考如何將其應用到實踐中的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理解和管理關注階段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根據這篇論文,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應該包括以下特征: 此外,成功的在線學習者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時間管理技能、溝通技巧、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這些特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在線環境,並取得更好的成績。 它的目的是通過縱向研究來構建一個成功的在線學習者檔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在線學習環境,並取得更好的成績。研究者們使用了各種方法和工具來收集數據,以便能夠更好地了解在線學習者的特征和行為。然而,這項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可以幫助其他機構評估他們自己的在線課程和學位計劃,並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參考。
動機和第二語言習得在不同時期的文獻告訴我們什麼?
Dörnyei and Ushioda (2009)回顧文獻,將第二語言習得在動機的文獻上分為三個階段:社會心理期(1959-90)、認知環境期(1990s)和社會動態期(21世紀的轉向)。在社會心理期,研究主要來自加拿大。加拿大因為語言的關係,使人們分為英語圈和法語圈的分化,因此這時候的研究旨在了解對於學習另外一個族群語言的動機是不是能夠消彌不同社群的歧見。當學習者比較正面地看得另一個社群,且有想和另一個社群溝通的慾望,那就有較好的學習。這是有一點兒融合的意味(integrative orientation或integrativeness)。 1990年代開始,認知心理學加入,而且研究也往加拿大以外的地方進行。這轉向開始關注和課堂學習的動機,學習的環境包括課程、老師和同儕。 社會動態期則關注自我認同和動機的關係。Dörnyei (2009)的「第二語言動機性自我系統」(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不只是在個人的第二語言而進一步要使動機能夠在全球化下的不同語言學習環境。「第二語言動機性自我系統」將認知、情緒和脈絡因素通通整合在一起。 References Dörnyei, Z. (2009). 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In (),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Vol. 36). Multilingual Matters. D{“o}rnyei, Z. & Ushioda, E.D{“o}rnyei, Z. & Ushioda, E. (Eds.) (2009).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Vol. 36). Multilingual Mat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