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分析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簡單直述句:主題和主語

只有一個動詞的句子,是簡單句(simple sentence);若有一個動詞以上的句子則是複雜句(complex sentence)。華語簡單直述句有以下要素,主題和主語、名詞片語以及動詞片語。「主題」指涉聽者已經知道的事情,所以作為主題的名詞一定是定指或泛指;若是不定指名詞則不會當主題用。作為「主題」有以下特性:一、一定在句首;二、可以用停頓或停頓助詞脫離句子的評論(comment)成分。 「主語」則和句子的動詞維持有「行為」或「存在」關係,依動詞的語意結構而定。 過去有一些雙重主語句的分析是建立在沒有「主題」這種觀念的分析,例如: 「象『鼻子長』」會被分成兩個主謂結構,但若將「象」視為主題,「鼻子長」視為評論,也可以理解這是「部分/整體」的關係。 另外,時間片語和場所片語出現在句首時也可以被視為主題,由此建立了時空架構來引判句子的其餘部分,都是定指因為聽者已經知道時間和地點,亦可以接停頓語氣詞。若句子中有述說動詞,則主題會在述說動詞隸屬子句的前面。 華語是一個以談話為主的語言,而「主題」在談話就是用以引介副主題,其和前一個談話有關但稍又不同的話題。當「主題」和「主語」不同時,通常後面的名詞指涉會先指涉主題,這也顯示華語中「主題」所扮演的角色。

我讀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前言

  語音學和音韻學,有時候不容易分辨。當我們研究人類所能夠發出的全有語音,發音的方式,或儀器分析物理特徵、音訊等,這是屬於語音學的範疇;而音韻學,則對於語音組合形態和法則進行研究。例如:描述句子的詞彙項目如何依據我們母語的音韻規律,給予每個詞項在個別的句子組合狀態下的正確發音過程。所以,音韻學研究的範疇,可能就會是母語者使用母語的音韻規律是什麼?哪些是母語所有?哪些是母語所沒有?這使得兩兩不同的語音產生區別意義的作用等,例如:「知事」和「滋事」如此詞語的差別。再者,亦可以研究語音和其它語音組合時,出現的先後位置,聲母可以出現在哪裡?後面可以出現什麼?是不是可以出現在後面? 記錄語音的符號,若用「[]」夾起來的符號表示是音值,在不同語言中,唸法會不一樣;而「//」夾起來的符號則是音位。 以[m]為例,其在英語、華語都可以出現在母音前,在英語、閩南語可以在母音後,但在華語就不會放在母音之後了。這就是母語使用者的音韻規律。 再例如,華語中最常見的就是雙音節的詞彙項目如何發音?一般來說,前一個音就是在準備後面那個音的發音動作。聲調的改變,也會在兩個連續第三聲在一起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