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內容

我讀《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

台灣人對於東南亞外籍勞工的想像一直是透過人力仲介作為守門人來形成。鑑於現代國家的界線明顯,我們也很容易地以國家別以刻版印象來理解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勞,而忽略了台灣的外勞來源國都是多族群、多元文化的國家。《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一文中,分析人力仲介的種種作為,並輔以僱主和外勞的經驗來說明這現象如何被建構。 族群的界線除了種族之外,還包括階級位置、世界體系中的階序有關,這些要素成就「我們」和「他者」的間隔,有些群體有機會變成「我們」,有些群體則是有根本差異、難以同化的永恆他者。當我們說「外勞」的時候,通常不包括專業白領階級外籍勞工,台灣人的「外勞」只有東南亞外籍勞工,其它白領階級外籍勞工會被稱為「外籍人士」。從法律或入境健康檢查,到媒體報導,都可以發現體制有意無意地強化了刻版印象。 外勞輸入國的政府是守門員,人力仲介業者也是守門員,特別在亞洲的國家中,由於政策規範,移工社會網絡建立不容易,而人力仲介業者則更有從中獲利並操縱想像的空間。仲介業者藉由分析不同國籍移工,讓僱主認為自己是專業、可以信賴的。然而,分析卻是粗糙、廉價地服膺刻版印象只為較高的獲利(仲介印籍移工有較高的酬庸)或市場區隔。 印籍移工和菲籍確實有教育和語言上的差異。菲律賓在美國殖民時期,廣設大學,大學在學率明顯高於印尼。同時,菲律賓的美國殖民背景讓菲律賓海外生活的夢想,也因此有較印尼更明顯的人才外流。美國的殖民和政治影響,也讓菲律賓人擁有英語資本。台灣僱主會因為自身背景、炫耀性財富或想學習英語而選擇菲籍移工。然而,對於習慣用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台灣人而言,對印籍移工才有較具權威性的指揮感。「印傭比較『聽話』,而菲傭太過『搞怪』」都是比較後、相對性的結果,在加拿大仲介業者則說菲籍移工溫柔又有愛心,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的移工則強悍又野蠻。或許也因為「印傭比較『聽話』,而菲傭太過『搞怪』」的刻版印象,僱主對印傭有更強烈的家務工作剝削,所以印籍和越籍的移工逐年攀高。仲介業者就在僱主的需求和偏好不一,且僱用資訊不充足的情況下,取得操耳的空間。 「印傭比較『聽話』,而菲傭太過『搞怪』」和仲介招募的對象也有關係。通常,招募菲傭的仲介不只在鄉村招募,他還在報紙上刊登廣告,這些人多是有城市生活經驗的,也有較高的教育水平;相反地,印尼仲介不喜歡都市人,而是透過牛頭在鄉村找那些「單純」的鄉下人,透過訓練、改造後,取得證書讓他更有機會成為海外工作者。有時候,移工們會配合仲介業者的期待來表現,例如假裝自己是來自較鄉村的東爪哇或中爪哇。 印尼的招募和訓練是相當有意思的。通常牛頭依賴在鄉村的社會網絡找到想出國工作的勞力,因為這樣的社會網絡鄉村的家庭更放心讓子女赴海外工作,而牛頭在外勞逃跑時,也可以直接找該家庭索賠。接著給予這些想到海外工作的人訓練,包括現代化設備的家務工作、移入國風俗和語言。這些訓練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給海外僱主和仲介的「表演」,這些移工甚至被要求剪去長髮,表現純樸貧窮、很俗的形象,以提高僱主,特別是女僱主,僱用的意願。 仲介就好像寄生蟲一樣,寄生在不良的國家政策之下,同時吸收著移工和僱主的養份,卻無法產生互利共生的作用。如何可以有互利共生的影響,我覺得可以加強印尼移工的訓練內容,不要只是讓這些訓練淪為形式。綜觀印尼移工的訓練內容和移工自身的說法,語言能力的培養是最實用的部分。所以我認為這些訓練課程應當將原本就被認為佔很多時數的語言課程再增加時數和實質內容。在全部454小時的課程中,包括114小時的英語和138小時的華語,就比例而言,相當於一天有一半的時間是在上語言課程,若是每天上課的話,相當於每天有半天的時間是在華語或英語的課程,也幾乎就是語言的密集課程了!以最少有兩個月的訓練來看,至少上了兩個月的語言密集課程,卻只能作到拍攝錄影帶裡的中文自我介紹,這樣的教學成效是令人質疑的。既然移工們認為語言課程是最實用的,而學習效果又這麼低落,我認為加強語言課程(甚至可以只學華語或英語)的質和量是可以讓仲介和移工有互利共生的具體作用。

中華民國的移民監:當兵去

我是很有骨氣的人,但為了中華民國國籍,這時候也不得不低著頭唱從軍樂。正常的我,應該義無反顧的不管中華民國國籍,流亡海外,然而,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如果當兵,也是作為一個學習的話,就當到軍營或體育學院留學一年好了。 偉大的中華民國的兵役使男生必須當完兵才能赴海外求學。中斷一年學習不說,現在資訊瞬息萬變,一年的脫節,也勢必得再花一段時間補齊。 當然,如果求學的終點就是在服完兵役之前,就沒有中斷學習的問題。但讓學生學習不感興趣的東西,當兵也真算是個可惡的東西。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當兵的內容感興趣。不過 ,如果把這個視為和國民義務教育的學習一樣的話,就比較能夠坦然接受了。 然而,國民義務教育是普遍地對興趣尚未確定的小朋友,服兵役卻是對思想大致成熟的成年人。所以,對中華民國而言,肯定不只是「學習」那麼簡單,這還帶著「國家安全」等偉大的命題。 今日汝以國家為榮,來日作戰時,國家一定會以汝為榮。國家!國家!多少假汝之名行偷、搶、拐、騙,造就民不聊生之實。為國家效命期間,部落格網誌將少有更新,希望各位讀者多多包涵。

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by孫懿芬)學習心得

華裔小孩有什麼樣的特徵?不同於其它將華語當成外語的學習者,華裔的小孩普遍會說會聽,但大字不認識一個,我們甚至會開玩笑地稱這些人是文盲。對於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應該有所調整,下面分享孫懿芬老師「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的心得: 華僑散居世界各地,各國情況不盡相同。美國,華裔學生人數多,在中國人不忘本的情懷下,美國也有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成效可以打個問號。較特殊的是美國有AP中文的考試,從二○○六年中文成為中等學校語言科目。其作為大學先修課程,在通過考試後,大學可以抵免。AP中文的考試對美國中文界是一大鼓舞,台灣的華語教育若沒有ap也無法一夕間紅起來。AP中文的考試使學習中文的學生平均年齡下降。為了考過AP中文的考試,學習年齡會下降。因為高中三年學中文不足以應付AP中文的考試考試。也因此,美國中小學需要大量中文老師。而大學中文課程內容得以加深、加廣。 加拿大,港澳人士多,現在台灣和大陸移民漸增;中南美洲多週未學校,因為台灣有許多邦交國在中南美洲,如巴拉圭和巴西都每天下午上課,而且和台灣的教材一樣,當成母語人士教,阿根廷的中文學校規模大,有一個回台參訪的學校,光老師就有十幾個;歐洲,通常主流教育較完善,中文學校利用週末上班,大部份鼓勵大學設漢學系,法國中文教育也開始往下延伸;澳紐有79所中文學校,光柏斯就有十幾所中文學校;南非有十一所中文學校;過去,韓國華僑拿中華民國護照,不上韓國體系學校,上華僑中小學,經歷一陣子沒落,但中文熱起來後,反而是韓國人進到華僑小學;日本有三所中文學校:東京、大叛、橫濱;菲律賓中文學校也很熱;泰國,中文是第二外語,二公主曾赴北京學中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本來華文教育就很好,很多歌星從新馬過來;印尼和越南因為政策支持,學習中文人數迅速增加。 華裔學生研究,華語作為傳承語言(heritage language),這指的是,華語對美國華裔學生而言,既非母語也非外語。傳承語言的學生和非華裔學生在學習華語時,有四倍差距的學習成效。畢竟,傳承語言從家庭開始,外語學習從課室出發。華語不見得是華裔學生的第一語言,可能是第二語言,端看在家庭使用的情形。因此,無法用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的教學方式去教。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將外語的學習弄出個叫5C的東西: 教學時,把這個放到腦子裡,很好用。其中,溝通為其中心思想。 華裔學生的教學很有趣,常常能開展出不同於其它外語人士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國語正音下(by趙彥老師)學習心得

華語為單音節的語言,每個音節的結構內容大體包括:聲母、音韻、音調和音母尾。透過韻環餅上下左右各方位的發音特性,可以發出所有韻母。世界上的語言,大多有ㄚㄧㄨㄝㄛ,華語除了ㄚㄧㄨㄝㄛ外,多了ㄜㄩㄦ,韻環餅可以發出所有韻母: 左側:合口音右側:開口音上端:舌位較高下端:舌位較低側邊:翹如音或鼻腔共鳴音 下面分享幾個分辨發音的方法或容易出錯的發音: ㄜ:發ㄜ的時候,摸下巴,看看是不是有移動,有移動的話就錯了。有點像被殺,然後「ㄜ」的聲音。 ㄢ、ㄤ:看韻環餅,音起ㄚ,只要在後面再加一個a,若唸成na就是ㄢ,若唸成ga就是ㄤ。 ㄣ、ㄥ:看韻環餅,音起ㄜ,只要在後面再加一個a,若唸成na就是ㄣ,若唸成ga就是ㄥ。 ㄦ:一、二聲,ㄚㄖ;三、四聲,ㄜㄖ。 ㄩㄢ:錯誤發音,從ㄩㄧㄝㄚ到ㄢ;正確發音,從ㄩㄨㄛㄜㄚ到ㄢ。 聲母在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分組為一組,各組發音位置相近,ㄓㄔㄕㄖ盡量把舌頭往後放。 音變有以下情況: 一、把「一」收進去:這(一)本,讀作ㄓㄟˋ。二、語助詞「啊」轉聲:見下圖三、ㄦ化韻四、音調變化:不一七八、輕聲五、音聲弱化

華語文測驗與評量(by張金蘭老師)學習心得

學習的測驗能夠檢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夠幫助老師了解其教學是否達到目的。測驗的優劣可以從效度、信度和區分度來評斷。效度又叫有效性,指能否有效地達到測驗目的;信度又叫可靠性,指同一份測驗卷用在同程度的受試者身上,結果相同;區分度指的是測驗卷能清楚區分出學生程度的差異。 測驗依目的分類有程度測驗(和其它人比,如分班測驗)、成就測驗(範圍內的考試,如小考)和潛力測驗(未學習過的內容)。若依語言能力分項進行測驗,則是「分立性測驗」;若對語言能力進行綜合測驗,則屬「綜合性測驗」。有標準答案的是「客觀性測驗」;依閱卷者主觀判斷的是「主觀性測驗」。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測驗,基本的步驟如下: 確定測驗的目的與範圍確定測驗的內容和方式設計試題實施測驗評分與評估改進學習與教學 現行的華語文能力測驗:華語能力測驗(Test Of Proficiency-Huayu, TOP),旨在檢測華語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能力;漢語水平考試(HSK);美國SAT中文作為外語考科。TOP像多益,考理解能力;HSK,在我看來,像托福,說聽讀寫四個能力都有。美國SAT中文考試,考量公平性,正體字、簡體字、漢語拼音和潢意符號皆列出。

耀華力:新年快樂

今天是中國的新年快樂,身為中華兒女,我也必需對中國新年有所貢獻。Zue帶我到Ramada,一個在中國城的飯店,餐廳名叫「阿一鮑魚」。Som的姊姊在這裡當經理,在Zue的引見之下,我可以在這邊打工拿紅包。順帶一提,「紅包」的泰語就和閩南語的「骯包」一樣。 領班給我一間襯衫和領結,Som幫我燙了一下,換上衣服就像個服務生了!還沒工作就拿了個紅包。有個有錢的華人給了六十個紅包,每一個紅包都是包五百元泰銖的大紅包!過了一會兒,Som的姊姊又帶我們到北京包廂領紅包,也是五百泰銖,什麼事都沒有做,就先領兩個紅包了! 真正開始忙約莫在中午的時候。只要一有菜送出來,我們就必須用圓塑膠盤把菜送到指定的桌子去。這工作難的地方在於要記得桌次,哪一桌是幾號!還有要經過椅子塞滿走道的道路!更難的是,當桌子上已經有滿滿的菜時,還有移出位置來擺放新的菜!這些都不需要語言能力。但當客人向我講泰語的時候,我就招架不住了!我會試著重覆客人的話語,然後記下來轉述給Zue或Som,請他們幫忙送東西過去。當然這不是永遠行得通的,因為有些客人也許是問菜或菜單的內容。不論是什麼人,只要是第一天工作應該都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儘管我的泰語不能在餐廳使用,我的語言能力還是在某些地方能夠派上用場。當客人給我紅包時,我可以說得標準的「新年快樂」和「恭喜發財」;會說中文的客人,也可以叫我拿冰塊、辣椒;我還能幫小妹補冰的菊花茶;英語和泰語還是偶爾用的到,就是簡單的如tissue(衛生紙)、cha yen(冰茶)…等。 Zue和Som在除夕夜就來幫忙了,比起我算老手。會在客人離席後,把沒有吃完的好吃的菜留下來,中餐除了準備給我們這些服務人員的泰國菜外,我們還吃了一些非常高級的中國菜。Zue和Som太累和太懶了以致於不想繼續待到晚上,所以在下午我們離開了! 我們到John,Som的男朋友,家去睡午覺,因為我們今天很早就起床了!這裡的view非常好,24樓是游泳池,晚上夜景更是漂亮。七點多左右離開到siam discovery吃晚餐。 我們一行五個人,Som、John、Vee、Zue和我到Coca Siam Square店去吃火鍋。這個火鍋在亞洲許多國家都有據點,台灣也有兩間店在大安和chungli。吃完火鍋,我們就回公寓了!

北方的紐西蘭:阿蘇火山

今天離開別府,前往熊本,在前往熊本的路上,經過阿蘇,因此今天會順道造訪阿蘇火山。一早起來,外面雨一直下,但我昨天看yahoo.jp寫的明明就會會有好天氣,猜想可能阿蘇和別府會有不一樣的天氣。所以,我還是不擔心會下雨,反正到阿蘇就會放晴了。一路上有晴有雨,甚至有大太陽。換了兩次車之後終於還是抵達阿蘇了。到阿蘇之後,還必須換乘公車,於是又等了約一個小時。 搭上公車之後,往火山的路上會看到很漂亮的風景。路標也相當有趣,我們知道在澳洲會有小心袋鼠的指示牌,在阿蘇有注意牛馬的指示牌。經過草千里(kasasenri),全車沒人下車,唯我獨行。這裡像一片牧場,有牛、有馬散在各處,可以付錢騎馬,馬兒會載著你繞一圈牧場。我自己走,自己冒險。如果東方人要拍攝東方版的魔戒,那一定就是要來阿蘇拍攝了。草原之壯闊,你會憶起魔戒許多迷人的畫面。 離開草千里,前往火山口。火山口有纜車接駁,我選擇one way,搭纜車上山,然後走路下來。這火山口,突然風雨交加,是很大的風加很細的雨,超冷。大家都沒有在山口逗留太久。我也沒有在火山附近待太久,在雨一直下的狀況下,我也漫步走下山,一路上,我期待有人停車讓我搭順風車,但沒有人停車。不過,我也沒有伸大拇指地示意想搭順風車,大概開車經過的人都覺得我享受淋雨走路的感覺吧! 走下山,搭公車回到阿蘇驛,就搭火車到熊本了!今晚和明晚熊本將有火國節。預知該節慶內容,請待下回分曉。

教育傳播科技:web2.0

第一次聽到web2.0一詞是在開社員大會的時候。社員當中,有人在被分配到必須獨自完成社團網頁,而開始擔心。電機研究所的學長就回應:「唉呀! 現在己經是web2.0的時代了,用部落格就可以做社團網頁了!」當下大致可以猜想web2.0的概念是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自己設計自己的網頁。聽完學姊 的報告後,web2.0的概念摘要有二:一、是由所有使用者共同發展創造;二、對所有使用者收取最低廉或免費的費用(輕用戶端)。 從國中開 始使用互聯網開始,我常常搜集許多網頁素材和語法,探索做網頁的樂趣。到了大學之後,並沒有意識到部落格的發展,竟然可以作為是web1.0和 web2.0的分野,只是覺得現在要做一個個人網站相當容易,有固定的模組,只要加上一點點自己的設計、圖案、音樂,就能夠有自己的個人網站了。 我 曾經去過南投縣信義鄉的達瑪巒原住民重生協會協助,主要工作就是做出一個協會的網站,而後能夠招來觀光人潮。在前往該協會前,我以web1.0那樣,一步 一腳印的方式,做出了網頁,也為其找到了空間;但到了那邊之後,發現這樣的網站無法時常更新,我若離開之後,這個網站就沒有人能夠常常更新,於是我建議他 們使用部落格的形式來做協會網站的界面,一來有文字可以呈現,二來有相簿可以分享。 上學期去訪問四方報,一份在台灣為在台越人發聲的報紙, 碰巧也是以部落格的形式作為該組織的傳播媒介。內容的確豐富,也具時效性並時常更新。但這又產生了另一種問題:由於很容易增加目錄,所以內容既多又雜亂, 若沒有好的分類,對受聽眾而言相當吃力。雖然每個人都能夠輕易設計自己的網站,但同時應該考慮受聽眾的想法,如此才能讓自己的網站成為點閱率高的網站。 隨 著web2.0的開啟,會製作個人網站的人變得不再那麼炙手可熱,這也相當程度的告訴我們網路影響現代生活之大,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製做自己的個人網站,也 必需製做自己的個人網站,因為這將是別人從網路上認識你的一個很快的途徑。我大概是個互聯網成癮者,每天都必需使用電腦,並且時常確認信件。然而,很長一 段時間沒有使用網路的時候,似乎對生活也不必然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時候,互聯網似乎又不是一個必要的產物